越劇之家坐落在嵊縣鹿胎山麓,設有陳列室、練功房、教室、接待室等,擔負著本劇種的史料蒐集整理、藝術交流、培養訓練青年學員、接待聯絡廣大越劇工作者等任務。1964年,辟設越劇史展覽室,以收集到的文字、圖片、實物,展示越劇各個時期的歷史沿革。“文化大革命”中全部資料被毀,並停止活動。1978年恢復活動,重新蒐集、錄製和展出了小歌班男班和女子越劇時期的名伶照片、道具、樂器、服飾、唱片、堂彩、唱腔錄音以及各種流派的主要唱段等。自1964年至1982年,先後舉辦了12期(每期半年至一年半)藝訓班,為全國11個省市的43個越劇團培養了500多名男女演員及演奏人員。
1990年越劇博物館竣工開放,全部史料移交博物館,以開辦藝訓班為主要任務,不斷為專業、業餘越劇團培訓、輸送了大批藝術人才。
“文化大革命”後專職負責人先後有:丁一、丁仲秋、錢永林、謝順泉。 [1]
全國越劇培訓機構
早期演出的小歌班男班藝人,大都是落地唱書藝人出身,後繼者採取個別拜師學藝的形式。1923年,為培養女子紹興文戲藝人,在浙江嵊縣開辦了第一個(女)科班。建國初期,女子越劇科班曾在滬盛開,但大多數規模較小,教學條件很差,而收費卻較高,成為少數不肖之徒的牟利工具,被同仁稱作“野雞”科班。建國後越劇人才的培養,主要依靠國家舉辦藝術學校,同時開辦各種培訓班與招徒隨團培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