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興舞台,琴師俞自命為班主,與入班的學生家長簽訂入班“關書”。學藝期限為一年半,學生每月交學費2元,不供膳宿,走讀學藝。請來男班演員劉金招為教戲師傅。沒有正規教材,靠學生自己跟著收音機播放的越劇唱段學唱(多數是馬樟花、袁雪芬等演員的唱腔)。班主負責操琴幫學生吊嗓子,師傅教些諸如《盤夫》、《借紅燈》、《倪鳳煽茶》等傳統劇目。學戲半年後,學生即隨師傅去唱堂會。1941年夏春之交,因俞阿炳與劉金招不和,班主棄班離去,劉金招接過永樂班,並易名為“中興舞台”,請學生幫師演出一年半。
永樂班時招收學生20餘人,年齡在12歲至18歲之間。當時唱頭肩的花旦是徐玲娟,小生鄭美卿,老生周玉珍。年齡小一點的有焦月娥、葉素琴、王玉英、陳少鵬。改名為中興舞台後,劉金招曾從嵊縣招收10餘名學生,其中唱花旦的邢金花,頂替了因嫁人而離開的徐玲娟。科班常在大自鳴鐘、徐家匯、法華鎮等一些小茶館內唱路頭戲,也唱堂會。1942年至1943年之際,因劉金招倚重嵊籍學生,大部分上海學生賭氣離開,嫁的嫁,走的走,使“中興舞台”難以支撐,劉金招帶著嵊縣來的學生轉向杭、嘉、湖一帶去演出。
全國越劇培訓機構
早期演出的小歌班男班藝人,大都是落地唱書藝人出身,後繼者採取個別拜師學藝的形式。1923年,為培養女子紹興文戲藝人,在浙江嵊縣開辦了第一個(女)科班。建國初期,女子越劇科班曾在滬盛開,但大多數規模較小,教學條件很差,而收費卻較高,成為少數不肖之徒的牟利工具,被同仁稱作“野雞”科班。建國後越劇人才的培養,主要依靠國家舉辦藝術學校,同時開辦各種培訓班與招徒隨團培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