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舞台

中興舞台前身是永樂女子越劇班,1939年秋,琴師俞阿炳在上海借永樂堂(在山西北路近天潼路的一處道士堂),以堂名為班名,公開招收學生入班。

簡介

中興舞台,琴師俞自命為班主,與入班的學生家長簽訂入班“關書”。學藝期限為一年半,學生每月交學費2元,不供膳宿,走讀學藝。請來男班演員劉金招為教戲師傅。沒有正規教材,靠學生自己跟著收音機播放的越劇唱段學唱(多數是馬樟花、袁雪芬等演員的唱腔)。班主負責操琴幫學生吊嗓子,師傅教些諸如《盤夫》、《借紅燈》、《倪鳳煽茶》等傳統劇目。學戲半年後,學生即隨師傅去唱堂會。1941年夏春之交,因俞阿炳與劉金招不和,班主棄班離去,劉金招接過永樂班,並易名為“中興舞台”,請學生幫師演出一年半。

永樂班時招收學生20餘人,年齡在12歲至18歲之間。當時唱頭肩的花旦是徐玲娟,小生鄭美卿,老生周玉珍。年齡小一點的有焦月娥、葉素琴、王玉英、陳少鵬。改名為中興舞台後,劉金招曾從嵊縣招收10餘名學生,其中唱花旦的邢金花,頂替了因嫁人而離開的徐玲娟。科班常在大自鳴鐘、徐家匯、法華鎮等一些小茶館內唱路頭戲,也唱堂會。1942年至1943年之際,因劉金招倚重嵊籍學生,大部分上海學生賭氣離開,嫁的嫁,走的走,使“中興舞台”難以支撐,劉金招帶著嵊縣來的學生轉向杭、嘉、湖一帶去演出。

全國越劇培訓機構

早期演出的小歌班男班藝人,大都是落地唱書藝人出身,後繼者採取個別拜師學藝的形式。1923年,為培養女子紹興文戲藝人,在浙江嵊縣開辦了第一個(女)科班。建國初期,女子越劇科班曾在滬盛開,但大多數規模較小,教學條件很差,而收費卻較高,成為少數不肖之徒的牟利工具,被同仁稱作“野雞”科班。建國後越劇人才的培養,主要依靠國家舉辦藝術學校,同時開辦各種培訓班與招徒隨團培養。
澳洲傅全香藝術協會
杭州越劇藝術研究會
天津越友會
賽麗南京越迷俱樂部
寧波市劇協越研會
新新鳳舞台
福建省越劇之友聯誼會
上海越劇院三團之友聯誼會
上海越劇藝術研究中心
傅全香藝術研究會
上海越劇聯誼會
上海市越劇愛好者協會
北京越劇藝術研究會
常州市越劇之友聯誼會
上海市越劇工會
越劇職業工會
新昌縣越劇培訓班
象山藝術學校
象山小芳華越劇團培訓班
紹興縣戲曲職業學校
浙江越劇“小百花”集訓班
喻傳海科班
舟山地區越劇團藝術訓練班
諸暨市戲曲培訓學校
上碧溪女班
越劇之家
上海越劇院舞台美術班
虹口區專業劇團學館
南市區戲曲學校越劇班
靜安區戲曲學校越劇班
上海越劇院學館
施家岙女子科班
江蘇省戲曲學校
上海南匯縣戲曲學校
寧波市文藝學校
南京市戲曲學校
溫州戲曲學員訓練班
浙江藝術學校
上海市戲曲學校越劇班
群立越藝社
出新越藝社
崑崙越劇社
青年越藝社
金龍女子越劇團
玉字班
忠孝班
少少劇團
陶葉劇團
四季班
鴻興舞台
中興舞台
春風舞台
聯升舞台
嵊劇藝伶訓練班
天星舞台
龍鳳舞台
小高升舞台
吉慶舞台
天蟾舞台
文明舞台
陽春舞台
四季春班
東安劇社
魯家班
鳳鳴舞台
群芳舞台
大華舞台
天蟾鳳舞台
越新舞台
鏡花舞台
霓裳仙雲社
高升舞台
群英舞台
杭州市藝術學校
嘉興地區越劇團
越劇博物館
紹興藝術學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