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龍鳳舞台,入科學徒有小生范瑞娟、陳瑞花,老生孫凌靈,花旦潘全娟、俞玉萍,悲旦呂雪娥,小丑石瑤琴及許愛雲、陳月紅等30餘人。由魏德山、黃炳文帶班。學藝年限定為三年。
所教劇目有:《訪祝》、《一女換太子》、《失羅衫》、《百花台》等。三個月後,在本鎮大坎墩對岸搭台“串紅台”。後遷附近一所破廟繼續學戲,並流動演於新昌、嵊縣農村。同年10月,科班轉賣給後山人竺相榮。年底,沿紹興水路錢清、東關等地的河台、廟台演出。1936年4月間抵舟山沈家門、普陀等海島及寧波等地演出。范瑞娟時年僅12歲即擔任頭牌小生,她嗓音宏亮、寬厚,擅演《失羅衫》、《殺妻救主》、《玉如意》、《七星劍》、《玉連環》、《梁山伯與祝英台》、《三鳳緣》等戲,馳譽浙東。1937年春在諸暨演出期間,科班又被轉賣給王仙妙,併入尹樹春為主角的仙鳳舞台。
全國越劇培訓機構
早期演出的小歌班男班藝人,大都是落地唱書藝人出身,後繼者採取個別拜師學藝的形式。1923年,為培養女子紹興文戲藝人,在浙江嵊縣開辦了第一個(女)科班。建國初期,女子越劇科班曾在滬盛開,但大多數規模較小,教學條件很差,而收費卻較高,成為少數不肖之徒的牟利工具,被同仁稱作“野雞”科班。建國後越劇人才的培養,主要依靠國家舉辦藝術學校,同時開辦各種培訓班與招徒隨團培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