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陶葉劇團在1941年3月下旬開始招生,同年就在上海南市石皮弄三餘里31號開班。陸續招收學員共20餘人,皆以“雅”字取藝名,如小生周雅雲、鄭雅飛、朱雅芳、趙雅麟、竺雅龍,小旦劉雅君、葉雅蘭、戚雅仙、范雅玉、陶雅紅(陶素蓮之女),老生相雅卿、錢雅明、袁雅臣,老旦張雅花,小丑周雅卿(由小生改小丑),大面吳雅奎等。文戲師傅有陶、葉及林友生等,武功師傅為俞德佬。另有“開筆師傅”金昌榮,負責給各行當學員抄寫唱詞、賦子“單片”。
相關演出
教學劇目有《游庵認母》、《倪鳳煽茶》、《盤夫》、《采桂》、《斬經堂》、《三看御妹》等折子戲和大戲。進班時訂有“關書”,規定學員須交納學費,中途退學的自行負責;坐科3年,出科後幫師傅演出半年。教學半年後即串台演出,首演於南市德發戲院,繼而演出於虹口滬東戲院。接著便走出上海,流動演出於鐵路、公路沿線城鎮,如蘇州、嘉興、平湖、太倉、杭州、寧波、紹興等地。
由於學員演藝不精,故而常由教戲師傅與學員同台演出,如陶素蓮(閨門旦出身)曾主演《可憐的孤孀》,葉琴芳(刀馬旦出身)曾主演《紂王與妲己》。後期又聘請屠杏花、小白玉梅、吳小樓等擔任客師,使學員在成年演員的帶領演出中,逐步掌握唱做念打的運用和表演人物的技藝。1943年,袁雪芬在大來劇場進行“新越劇”的改革探索,邀陶葉劇團做班底,這個尚未滿師的科班便由此走到越劇改革的前列。
從演《人海飄航》開始,直至1944年3月的《王昭君》,科班經歷20、30部新戲的磨鍊,終於在改革探索的環境中“滿師”。劉雅君、戚雅仙、葉雅蘭、趙雅麟等新秀脫穎而出,戚雅仙甚至被稱為“袁派小花旦”。1945年學藝期滿,出科學員分頭搭班離去,科班宣告解散。
全國越劇培訓機構
早期演出的小歌班男班藝人,大都是落地唱書藝人出身,後繼者採取個別拜師學藝的形式。1923年,為培養女子紹興文戲藝人,在浙江嵊縣開辦了第一個(女)科班。建國初期,女子越劇科班曾在滬盛開,但大多數規模較小,教學條件很差,而收費卻較高,成為少數不肖之徒的牟利工具,被同仁稱作“野雞”科班。建國後越劇人才的培養,主要依靠國家舉辦藝術學校,同時開辦各種培訓班與招徒隨團培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