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舟山地區越劇團藝術訓練班,教師均為越劇老藝人,有徐春鳳、張艷霞、閻長華、魏銀鳳、周玲芳、魯桂芳等。採取課堂教學與舞台實踐相結合的方法,通過選排唱、念、做、打難度較大的越劇代表性劇目,以戲促功,以功帶戲,加速學藝進度,提高藝術素養。
先後排演了《寶玉哭靈》、《斷橋》、《二堂放子》、《打焦贊》、《送花樓會》、《情探·行路》、《宋江殺惜》、《老六成親》等折子戲。1982年9月參加浙江省第一屆戲曲“小百花”會演,夏賽麗、趙曉紅獲省優秀小百花獎,毛斌峰等7人獲省小百花獎。學員夏賽麗於1982年11月被抽調參加浙江越劇“小百花”集訓班,後為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優秀小生演員。其他學員結業後充實進舟山地區越劇團。
全國越劇培訓機構
早期演出的小歌班男班藝人,大都是落地唱書藝人出身,後繼者採取個別拜師學藝的形式。1923年,為培養女子紹興文戲藝人,在浙江嵊縣開辦了第一個(女)科班。建國初期,女子越劇科班曾在滬盛開,但大多數規模較小,教學條件很差,而收費卻較高,成為少數不肖之徒的牟利工具,被同仁稱作“野雞”科班。建國後越劇人才的培養,主要依靠國家舉辦藝術學校,同時開辦各種培訓班與招徒隨團培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