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內容

有 西都賓問於 東都主人曰:“蓋聞皇漢之初經營也,嘗有意乎都河洛矣。輟而弗康,實用西遷,作我上都。主人聞其故而睹其制乎?”主人曰:“未也。願賓攄懷舊之 蓄念,發思古之幽情,博我以皇道,弘我以漢京。”賓曰:“唯唯。”
缶葚漢之西都,在於雍州,實曰長安。左據丞谷、二崤之阻,表以太華、終南之山。右界褒斜、隴首之險,帶以洪河、涇、渭之川。華實之毛,則九州之上腴焉;防禦之阻,則天下之奧區焉。是故橫被六合,三成帝畿,周以龍興,秦以虎視。及至大漢受命而都之也,仰寤東井之精,俯協《河圖》之靈,奉春建策,留侯演成,天人合應,以發皇明,乃眷西顧,實惟作京。於是秦領,北阜,挾酆霸,據龍首。圖皇基於億載,度宏規而大起,肇自高而終平,世增飾以崇麗,歷十二之延祚,故窮奢而極侈。建金城其萬雉,呀周池而成淵,披三條之廣路,立十二之通門。內則街衢洞達,閭閻且千,九市

開場,貨別隧分,人不得顧,車不得鏇,闐城溢郭,傍流百廛,紅塵四合,煙雲相連。於是既庶且富,娛樂無疆,都人士女,殊異乎平方,游士擬於公侯,列肆侈於姬、姜。鄉曲豪俊遊俠之雄,節慕原、嘗,名亞春、陵,連交合眾,聘鶩乎其中。
輳苦乃觀其四郊,浮游近縣,則南望杜、霸,北眺五陵,名都對郭,邑居相承,英俊之城,黼冕所興,冠蓋如雲,七相五公。與乎州郡之豪桀,五都之貨殖,三選七遷,充奉陵邑,蓋以強幹弱枝,隆上都而觀萬國。封畿之內,厥土千里,犖諸夏,兼其所有。其陽則崇山隱天,幽林穹谷,陸海珍藏,藍田美玉,商、洛緣其隈,鄠、杜濱其足,源泉灌注,陂池交屬,竹林果園,芳草甘木,郊野之富,號曰近蜀。其陰則冠以九,陪以甘泉,乃有靈宮起乎其中。秦、漢之所極觀,淵、雲之所頌嘆,於是乎存焉。下有鄭、白之沃,衣食之源,堤封五萬,疆埸綺分,溝塍刻鏤,原隰龍鱗,決渠降雨,荷花成雲,五穀垂穎,桑麻敷。東郊則有通溝大漕,潰渭洞河,泛舟山東,控引淮、湖,與海通波。西郊則有上囿禁苑,林麓藪澤,陂池連乎蜀、漢,繚以周牆,四百餘里,離宮別館,三十六所,神池靈沼,往往而在。其中乃有九真之麟,大宛之馬,黃支之犀,條枝之鳥,逾崑崙,越巨海,殊方異類,至三萬里。
其宮室也,體象乎天地,經緯乎陰陽,據坤靈之正體,放太、紫之圓方。樹中天之華闕,豐冠山之朱堂,因瑰材而究奇,抗應龍之虹梁,列棼以布翼,荷棟桴而高驤。雕玉以居楹,裁金璧以飾璫,發五色之渥采,光爓朗以景彰。於是左右平,重軒三階,閨房周通,門闥洞開,列鍾於中庭,立金人於端闈,仍增崖而衡閾,臨峻路而啟扉。徇以離殿別寢,承以崇台閒館,煥若列星,紫宮是環。清涼宣溫,神仙長年,金華玉堂,白虎麒麟,區宇若茲,不可殫論。增盤業峨,登降爛,殊形詭制,每各異觀,乘茵步輦,惟所息宴。後宮則有掖庭椒房,后妃之室,合歡增成,安處常寧,茝若若椒風,披香發越,蘭林蕙草,鴛鸞飛翔之列。昭陽特盛,隆乎孝成,屋不呈材,牆不露形,以藻繡,絡以綸連,隨侯明月,錯落其間,金釭銜璧,是為列錢,翡翠火齊,流含英,懸黎垂棘,夜光在焉。於是玄犀扣切,玉階彤庭,強采致,琳珉青熒,珊瑚碧樹,周阿而生。紅羅颯纚,綺組繽紛,精曜華燭,俯仰如神。

時代背景

另外,首先從賦的內容看,《兩都賦》末尾所附《明堂詩》、《辟雍詩》、《靈台詩》、《寶鼎詩》、《白雉詩》,反映了此賦作於這幾種祥瑞出現之後,朝廷議禮之時。據《後漢書•章帝紀》,建初“三年春正月己酉宗祀明堂。禮畢,登靈台,望雲物,大赦天下”。七年(82年)冬十月西巡狩,幸長安,祠高廟,祭十一陵。“岐山得銅器,形似酒尊,獻之。又獲白鹿”。這同賦末所附《寶鼎詩》中說的“登祖廟兮享聖神,昭靈德兮彌億年”一致。又元和二年(85年)五月詔書云:“乃者鳳皇、黃龍、鸞鳥比集七郡,或一郡再見,及白鳥、神雀,甘露屢臻。”則《兩都賦》不作於見白鳥等祥瑞之前。所以《兩都賦》作於元和二年或元和三年。
其次,從班固的生平活動與創作動機方面看。《後漢書•章帝紀》元和元年八月“改建初九年為元和元年”。次年二月,東巡狩。五月有關於白鳥等祥瑞的詔書。四月還宮,班固上《東巡頌》。這證明此次章帝東巡狩班固是從駕的。班固於從駕出巡中對聖意有所體察,應是其作《兩都賦》的思想基礎。不然,班固也是扶風安陵人,如從家鄉感情方面說,應同杜篤、傅毅一樣是希望建都長安的。即使從政治上考慮他認為建都洛陽於國家有利,如果不知聖意如何,在事情尚拿不準的情況下,他至多只能上疏陳事,不會作賦以張揚之。一般說來,用於獻納的作品的創作動機有兩展:其表層的動機往往是出於客觀的原因,而其深層的動機則往往是要達到個人的某一目的。先說班固創作《兩都賦》的表層的動機。《兩都賦序》云:“臣竊見海內清平,朝廷無事,京師修宮室,浚城牆,起苑囿,以備制度。西土耆老,感懷怨思,冀上之眷顧,而盛稱長安舊制,有陋雒邑之議。故臣作《兩都賦》,以極眾人之所眩曜,折以今之法度。”這就是說,班固是針對有些人的遷都之議而寫《兩都賦》的。再深一層考慮:不僅作賦頌讚建都洛陽決策有一個機緣問題,西土耆舊重提遷都也有一個機緣問題。章帝時一些人鼓吹遷都之事,當發生在建初七年冬十月章帝西巡狩前後。那么,班固之作《兩都賦》,應在此後。以如此的鴻篇巨製,從地理、史實到辭章,恐非數月能就。
第三,從人事關係上看。班固作《兩都賦》,儘管序中說是針對主張遷都的“西土耆老”而作,但客觀上與杜篤的《論都賦》針鋒相對。杜篤之賦未引起光武帝的重視,故“二十餘年不京師”,仕郡文學椽,而在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前後入馬防門下(註:參陸侃如《中古文學系年》卷二。)。馬防為馬援次子,其女弟於永平三年為後。據《後漢書•馬防傳》,馬防於“永平十二年與弟光俱為黃門侍郎”。“防兄弟貴盛,奴婢各千人以上,資產鉅億,皆買京師膏腴美田。又大起第觀,連閣臨道,彌亘街路。多聚聲樂曲調,比諸郊廟。賓客奔湊,四方畢至。京兆杜篤之徒數百人,常為食客,居門下”。真可謂權傾朝野。在這種情況下,班固恐不敢明目張胆同杜篤較勁。建初三年(77年),杜篤為馬防從事中郎,隨馬防擊羌,戰歿。這樣,班固寫《兩都賦》,才不至因得罪杜篤而惹出麻煩。
因此,《兩都賦》應作於元和的三年之中。
藝術特色

以往的辭賦,對所不贊成的社會現象常常是極盡鋪張描寫之能事,而作者的正面主張則在文章結尾處畫龍點晴,這被稱為“勸百諷一”的表現原則。在《兩都賦》中,作者一改傳統表現方法中“勸”與“諷”篇幅相差懸殊的結構模式,其下篇《東都賦》通篇是諷喻、誘導。作者的主張、見解十分自然地融入對東都各方面事物的陳述中,表現出他的較為進步的京都觀。這是他對賦的藝術表現和篇章結構關係的重大突破,也是他推動漢代文學思想發展的可貴貢獻。在展現京城的華美風貌時,既有大處潑墨的建章宮崇殿華闕、太液池浩瀚波濤,也有工筆描摹的昭陽宮牆、椒房玉階。作品的風格同其所描寫的內容契合無間,《西都賦》汪洋恣肆,氣勢和華彩充溢其間;《東都賦》則以平正典實見長,法度風範隨處可見。作者大量運用對偶句式也使作品增色不少。《東都賦》以封建禮法為準則,讚揚了建武、永平的盛世,以“盛乎斯世”一語作為大段描述的結尾,對西都賓先予稱讚,再予批評,行文搖曳多姿,善於達意。
《西都賦》由假想人物西都賓敘述長安形勢險要、物產富蔗、宮廷華麗等情況,以暗示建都長安的優越性;《東都賦》則由另一假想人物東都主人對東漢建都洛陽後的各種政治措施進行美化和歌頌,意謂洛陽當日的盛況,已遠遠超過了西漢首都長安。賦末附《明堂》、《辟雍》等詩五首。後來張衡《二京賦》、左思《三都賦》,在形勢上皆頗受其影響。
班固《兩都賦》由於創作的目的在於表述一個政治問題上的個人見解,甚至是為了參與一場爭論,故它不似《子虛》、《上林》的有很多虛誇的部分,以氣爭勝,而更多實證。它主要不是抒發一種情感,表現一種精神,而是要表現一種思想,體現一種觀念。這也可以說是同時代風氣有關,是當時文風和社會風氣的體現。另外,同該賦中強調禮制、強調崇儒思想相一致,賦的語言典雅和麗(馬積高先生《賦史》即已指出這一點),節奏步武從容,和鑾相鳴,可謂金聲玉振,有廟堂朝儀的風度。態度鮮明地稱讚東都洛陽地利、形勢及禮俗之淳厚,建築、設定之合於王道。“統和天人”、“同履法度”,點出了《東都賦》的主題;“圖書之淵”、“道德之富”,是《東都賦》著力鋪敘、宣揚之所在。下面照應本篇開頭部分:“子徒習秦阿房之造天,而不知京洛之有制也;識函谷之可關,而不知王者之無外也”。完全以一個新的尺度來衡量秦(實際上是代指前漢)和東漢王朝政教之得失。接著以西都賓的折服為賦正文部分的收束。這同《上林賦》的結尾完全一樣。但整個說來,班固的《兩都賦》開頭、結尾、過渡等章法更為嚴謹、自然,且富於情態,長於韻味。
後世影響

儘管在班固之前已有京都賦之作,但能使這類題材以及表現方式、結構方式結合而形成大賦的一種門類,乃有賴於《兩都賦》取得的成就。歷史上很多優秀的作品,尤其具有某方面劃時代意義的作品,往往成為後來作家學習、甚至摹擬的範本。班固之前的京都之作,揚雄的《蜀都賦》已有殘缺,崔殷、傅毅的《反都賦》只余殘章剩句,傅毅《洛都賦》也有殘缺,便說明了它們的歷史地位。
最早摹擬《兩都賦》的作品,是張衡的《二京賦》。《後漢書•張衡傳》說,張衡年輕時曾“游於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然後說: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精思傅會,十年乃成。
相關詞條
參考資料
1、http://www.china001.com/show_hdr.php?xname=PPDDMV0&dname=DTHA341&xpos=27
2、http://www.soulw.com/Html/lishixue/234920675_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