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
(2)字數一般以500---1000字為宜,提倡鍊句、煉詞(這主要是考慮當代人的閱讀習慣以及優秀辭賦刻碑的需要);
(3)辭賦開篇不建議使用“隔句”,句式相同的“隔句”連用一般不超過兩次;
(4)在保證“韻不害意”的前提下,各閱讀節奏點應儘量保持平仄對應;
(5)辭賦應做到雅俗共賞,語言流暢,用詞切忌晦澀難懂。一篇辭賦中的用典一般不要超過10個;
(6)一篇辭賦中要具有一定數量的對偶句、排比句,應避免“重韻”;
(7)律賦的題韻字在保證文理自然的前提下,可以放到段中或者段尾。
區別
駢賦是一種韻文,有韻腳,而駢文則不見得都押韻。《滕王閣序》就屬於一篇經典的駢文,非駢賦,但是文中有幾處押韻。
釋義
英漢拼音
拼音:cífù
英文:a literary form,sentimental or descriptive composition,often rhymed
其他解釋
賦之別稱。濫觴於騷,盛於漢,故世稱漢賦。後轉為詩文之總稱。清姚鼐《古文辭類纂序》:“辭賦類者,風雅之變體也。楚人最工為之,蓋非獨屈子而已。余嘗謂《漁父》,及楚人《以弋說襄王》,宋玉《對王問遺行》,皆設辭無事實,皆辭賦余耳。辭賦固當有韻,然古人亦有無韻者,以義在托諷,亦謂之賦耳。漢世校書有《辭賦略》,其所列者甚當。”清吳曾祺《文體芻言》:“辭賦類,辭為文體之名,猶之論也,蓋語言之別稱,惟論則質言之辭,則少文矣。故《左傳》稱子產有辭是也,而後之文體,亦由此而分。曾氏每以無韻者入之論著類,以有韻者入之辭賦類,即其義也。春秋以後,惟楚人最工此體,故謂之楚辭。”《漢書·王褒傳》:“辭賦大者與古詩同義,小者辯麗可喜。”《三國志·魏志·陳思王傳》:“年十歲余,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晉左思《詠史詩》:“言論準宣尼,辭賦擬相如。”梁劉勰《文心雕龍·辨騷》:“名儒辭賦,莫不擬其儀表。”
也稱詞賦。《事物紀原·學校貢舉部·詞賦》:“《唐書·薛登傳》:天授中,上疏曰,漢世求士,必先其行,魏取放達,晉先門閥,陳梁薦士特尚詞賦,試賦取人,始於梁陳也。唐天寶十三載,始試詩賦,蓋用梁陳之意雲,科舉之以詞賦,此其始也。國家自神宗專以經術取士,詞賦遂罷。”
特點
一、語句上以四、六字句為主,並追求駢偶;二、語音上要求聲律諧協;三、文辭上講究藻飾和用典。 四:內容上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排偶和藻飾是漢賦的一大特徵。經歷長期的演變過程,發展到中唐,在古文運動的影響下,又出現了散文化的趨勢,不講駢偶、音律,句式參差,壓韻也比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暢的氣勢,叫做“文賦”。
駢文受賦的影響很大,駢比起於東漢,成熟於南北朝。在文章中廣泛用賦的駢比形式,是漢代文人的常習。以至於有些以賦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視作駢文。象南朝劉宋的鮑照的《蕪城賦》、謝惠連的《雪賦》及謝莊的《月賦》等。
賦,除了它的源頭楚辭階段外,經歷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幾個階段。
詩和賦
賦,是由楚辭衍化出來的,也繼承了《詩經》諷刺的傳統。關於詩和賦的區別,晉代文學家陸機在《文賦》里曾說: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也就是說,詩是用來抒發主觀感情的,要寫得華麗而細膩;賦是用來描繪客觀事物的,要寫得爽朗而通暢。陸機是晉代人,他的話說出了晉代以前的詩和賦的主要特點,但不能作機械的理解,詩也要描寫事物,賦也有抒發感情的成分,特別是到南北朝時代抒情小賦發達起來,賦從內容到形式都起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