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楹聯
對聯,漢族傳統文化之一,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它是中國漢民族的文化瑰寶
基本字義
● 楹
yíng ㄧㄥˊ
1. 堂屋前部的柱子:~聯(亦稱“楹帖”)。
2. 量詞,古代計算房屋的單位,一說一列為一楹;一說一間為一楹。
漢字演變
常用詞組
楹聯
說文解字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卷六】【木部】楹
柱也。從木盈聲。 《春秋傳》曰:“丹桓宮楹。”以成切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柱也。釋名曰。楹,亭也。亭亭然孤立,旁無所依也。按禮言東楹西楹。非孤立也。自其一言之耳。考工記。葢槓謂之桯。桯卽楹。如欒盈,史記作欒逞。其比也。從木。盈聲。以成切。十一部。春秋傳曰。丹桓宮楹。左氏莊二十三年傳文。
聯
讀音:yínglián
語義:掛或貼於楹柱上的對聯,泛指對聯。
其它
筆畫數:13,部首:木,筆順編號:1234535425221
鄭碼:FYXL,U:6979,GBK:E9BA
英語解釋
1. (i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columns in the front (and not enclosed) part of a 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