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肋

雞肋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曰:“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基本信息

注音

jī lèi/lē

解釋

雞肋:雞的肋骨。“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比喻無多大意味、但又不忍捨棄之事物。

雞肋:雞的肋骨,一般為7對,個別為8對。肋骨間破 內有肋間肌,並有血管和神經沿肋骨後沿下行。

雞的骨架結構圖雞的骨架結構圖

概述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曰:“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 諸葛亮智取漢中 曹阿瞞兵退斜谷中,曹操正在進退兩難之際,適庖官進雞湯。操見碗中有雞肋,因而有感於懷。正沉吟間,夏侯敦入帳,稟請夜間口號。操隨口曰:“雞肋!雞肋!”敦傳令眾官,都稱“雞肋”。行軍主簿楊修,見傳“雞肋”二字,便教隨行軍士,各收拾行裝,準備歸程。有人報知夏侯敦。敦大驚,遂請楊修至帳中問曰:“公何收拾行裝?”修曰:“以今夜號令,便知魏王不日將退兵歸也: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有味。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不如早歸:來日魏王必班師矣。故先收拾行裝,免得臨行慌亂。”

雞肋一詞出自《三國演義》,曹操進兵不取勝,進退兩難之際,一日食雞肋,謀士楊修見之,認為雞肋食之無肉棄之可惜,酉年話“雞”祝吉祥便傳言主公要退兵了,結果被曹所殺。“雞犬不寧”出自柳永《捕蛇者說》指封建社會官府苛捐雜稅嚴重,使民不聊生,連雞犬都不得安寧。民間吉語有“一隻雄雞帶五隻小雞在窩裡鬥”為五子登科(巢)。鬥雞圖“英雄鬥志”,畫四隻柿子,三隻雄雞叫“四世三公”;一隻雄雞立石上叫“室上大吉”。雞冠花下臥雞“官上加官”。因雞為吉禽,所以才會借雞彙編成這樣多的吉語。古代人重吉,以雞與“吉”諧音,視雞為吉祥之禽。在我國造型藝術中,以雞作為題材,最早出現於新石器時代。在遺址出土物中時有陶塑雞出現。在玉文化、青銅文化、陶瓷文化中,往往有雞的造型器物和文飾,不過統稱為“瑞鳥”紋,這可能與藝術誇張有關。李白詩曰:“楚人不識鳳,高價求山雞。”戰國時的尹文子也說過:“楚人以雞為鳳。”時屆秦漢造型藝術,真正以雞為題材逐漸增多。唐、五代、宋墓中有紅陶、灰陶、青釉雞塑作陪葬冥器。還有十二生肖俑,如人俑帶生肖,人身生肖首,人俑捧生肖,這當與厚葬之風有關。延至明清,連民間藝術作品中,如年畫、剪紙以雞為題材的圖案更為多見。雞這一吉祥瑞禽,在畫家的創作渲染下,逐步登上了大雅之堂。近現代不少畫雞名家中,已故國畫家陳大羽先生的“雞”最為著名,刻下一副雞圖,在六萬元之譜。

釋義

1. 比喻做無多大意義而又不忍捨棄的事情。語本《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備因險拒守”裴松之注引晉司馬彪《九州春秋》:"時王欲還﹐出令曰:'雞肋。'官屬不知所謂。主簿楊修便自嚴裝﹐人驚問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

宋 楊萬里 《曉過皂口嶺》詩:“半世功名一雞肋,生平道路九羊腸。” 明 吾丘瑞 《運甓記·辭親赴任》:“征舠已集,拜辭偷淚滴,只為雞肋功名,把北堂杳隔。” 清 王韜淞隱漫錄·何華珍》:“宦海中風波豈有定哉?君前程止此,久戀雞肋何為?”李存葆 《高山下的花環》三:“某些領導對咱看不慣,把咱當成‘雞肋’!”

2.抑可比喻瘦弱的身體。《晉書·劉伶傳》:“嘗醉與俗人相忤,其人攘袂奮拳而往。 伶 徐曰:‘雞肋不足以安尊拳。’其人笑而止。” 唐 元稹 《授牛元翼深冀州節度使制》:“螳臂拒轍,雞肋承拳,萬萬相殊,破之必矣。”一本作“雞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逃難》:“嘆十分狼狽,村拳共捱,雞肋同壞。”

現代解釋

雞肋肉少骨多,吃的過程比較麻煩,所以如今現代對這句話又有了新一層的解釋
食則無肉,棄則無味 (根據古文的衍生意思:吃的時候反而沒有肉,丟棄的時候反而沒有意義)

典故

出自《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諸葛亮智取漢中曹操兵退斜谷中,曹操正在進退兩難之際,適庖官進雞湯。操見碗中有雞肋,因而有感於懷。正沉吟間,夏侯惇入帳,稟請夜間口號。操隨口曰:“雞肋!雞肋!”惇傳令眾官,都稱“雞肋”。行軍主簿楊修,見傳“雞肋”二字,便教隨行軍士,各收拾行裝,準備歸程。有人報知夏侯惇。惇大驚,遂請楊修至帳中問曰:“公何收拾行裝?”修曰:“以今夜號令,便知魏王不日將退兵歸也: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有味。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不如早歸:來日魏王必班師矣。故先收拾行裝,免得臨行慌亂。”後來楊修被曹操處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