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兆陽

秦兆陽

秦兆陽,作家,先後任《人民文學》小說組組長、《文藝報》執行編委、《人民文學》副主編。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秦兆陽 秦兆陽

成就: 1950年發表童話《小燕子萬里飛行記》,獲1952年兒童文學一等獎。1984年發表著名長篇小說《大地》,獲人民文學出版社舉辦的首屆人民文學獎。

重要事件: 1957年因發表署名何直的論文《現實主義——廣闊的道路》,受到批判,被下放到廣西柳州工廠勞動。1979年得到平反

代表作品: 短篇小說集《平原上》、《幸福》、《農村散記》等;中篇小說《女兒的信》;長篇小說《在田野上,前進!》;童話《小燕子萬里飛行記》;散文集《黃山失魂記》、《風塵漫記》等。

其他信息: 曾在上海的《時代漫畫》等刊物上發表漫畫,曾進入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學習美術

編輯思想

做文壇托星人

秦兆陽 秦兆陽

推出新人新作。“有遠見的編輯和文藝部門的領導者,他們的目光決不會僅僅局限於少數幾位名家,他們高瞻遠矚的眼光更多地注視著蓬勃成長的、有一定潛力的青年一代,給文學青年以更多的信任、關懷、扶植、幫助,他們這樣做是有戰略意義的。”在秦兆陽擔任《當代》主編期間,公開宣布每期必發新人新作,他也是這一口號的積極實踐者。在他的努力之下,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出現了一顆顆耀眼的明星。

路遙的中篇處女作《驚心動魄的一幕》,兩年間先後投寄給當時幾乎所有的全國大型文學刊物,但都被退稿,最後投寄給《當代》。讓他意想不到的是,他不久就收到了《當代》主編秦兆陽的長信,對稿件給予熱情肯定。在秦兆陽指導下,路遙對這篇小說進行修改,並最終發表,並在秦的力爭下獲得了全國第一屆中篇小說獎。由秦兆陽發現、培養的當代作家,經秦兆陽之手發表的優秀作品還可以開列出一大串,如瑪拉沁夫的處女作《科爾沁草原的人們》,孫峻青、白樺發在《人民文學》的第一篇小說,王蒙的《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等。

尊重作者權益

秦兆陽 秦兆陽

審慎修改稿件。編輯作為一個“把關人”,一個重要的職責就是對作者的稿件進行加工和修改,秦兆陽對稿件加工修改的仔細認真態度和嚴謹作風是一般編輯難以比擬的,而且他始終把尊重作者權益放在第一位。他修改稿子,往往願意花費時間與作者當面交談,具體指導,實在不能面談,或者是外地作者來信詢問什麼事情,他常常親自覆信。在葉文玲所寫的悼念秦老的一篇文章中,有這樣的記述:“再過十年八年乃至瞑目謝世,我都忘不了兆陽老師您在《心香》稿末的批註,忘不了您讓朱盛昌同志殷殷轉告的修改意見,就是您傾心注血的扶掖,《心香》終於問世,並且得到了文學界的嘉許。”他20世紀50年代編《人民文學》時,若干篇稿子實際上是改出來的,否則是不夠發表水平的。

對中篇小說《代價》的修改和出版過程,充分體現了一位老編輯家尊重作者著作權益的謙虛與高貴品格。《代價》發稿之後,秦兆陽給作者陳國凱寫了一封長信,信上詳細說明哪些地方他做了改動,還說明由於發稿時間匆促,改動時來不及預先和作者商量,表示歉意,他說,如果作者對改動的地方有不同的意見,到出版單行本時還可以按作者的意見改過來。在《代價》單行本三校已完畢,作為該社的重點圖書即將付印之時,陳國凱赴京參加文學講習所學習,秦兆陽又熱情地約請他到家裡談《代價》的進一步修改問題,該不該再作較大幅度的修改?陳國凱頗有顧慮。秦兆陽堅決主張修改,這顯示了他作為一位老編輯家的風範和氣派。

感知體驗生活

秦兆陽 秦兆陽

融生活於審稿。秦兆陽曲折坎坷的人生道路決定了他有著豐富深刻的生活體驗,這為他審理稿件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基礎。《芙蓉鎮》的終審過程體現了現實的生活體驗對編輯審稿、取捨稿件的重要性。當時,秦兆陽聽了龍世輝的口頭匯報後,便決定把《芙蓉鎮》發《當代》頭條。秦兆陽之所以作出這樣的決定,是因為他參加過解放初期的土改,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對作品中涉及的內容可以從自己的生活體驗中找到原型。秦兆陽曾說過:“編輯鑒審,關鍵是編輯要有生活,要懂創作。龍世輝匯報時談到,李國香與芙蓉姐談話算她賺了多少錢,這種生活我見得多了。這寫得很真實,我發表作品都從生活出發……像這些,是生活經驗的問題。”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文學編輯鑒審實質上是對社會生活的鑒審,發現作品的含義在於發現生活。

認真對待稿件

秦兆陽 秦兆陽

堅持“沙裡淘金”。編輯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締構者,在人類文化的締構過程中,承擔著將優秀的文化傳播給讀者的任務,所以編輯對待每篇稿件都要認真謹慎,不能輕易肯定,也不能輕易否定,對準備採用的稿件要千琢萬磨。“磨稿億萬字,多少悲歡淚;休雲編者痴,我識其中味。”這是秦兆陽幾十年編輯工作的真實寫照。他常常為了編稿子,忘記回家,忘記吃飯,而且從不輕易放掉任何一篇稿子,有時很容易被別人忽視的稿子經他救治都會成為經典之作。肖平的小說《三月雪》是編輯下班後,秦兆陽從一個編輯案頭堆積的稿件中挑選出來的,這篇小說很快發在《人民文學》當年第8期,並受到讀者好評,影響很大。秦兆陽的“沙裡淘金”“起死回生”救活了一篇篇稿件,也救活了一個個作者。

基本介紹

秦兆陽(1916-1994 ),作家。湖北黃岡人。1938年到延安、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入陝北公學、延安魯藝學習。後任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教師、冀中區第十分區黎明報社社長、冀中軍區前線報社 副社長、《華北文藝》編輯。建國後,歷任《文藝報》黨務編委,《人民文學》副主編,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輯,《當代》主編,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和第三、四屆理事、著有短篇小說集《農村散記》,長篇小說《在田野上,前進!》、《大地》,論文集《文學探路集》。

生平介紹

童年時期

牡羊山蜿蜒百里,是團風縣回龍山鎮最大的山脈。1916年,著名作家、評論家秦兆陽,就誕生在山腳下這個寧靜的小灣子———棗樹店。

12月的山風透著寒意。看著滿山起伏的蒼茫松濤,我的腦海里突然浮現出秦兆陽的一句詩:“參天樹為什麼要深深紮根,是為了繁茂它綠色的生命。”不過,少年秦兆陽在牡羊山的懷抱中勤奮讀書時,大概也未想到有朝一日自己的名字竟會鐫刻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

灣子裡有一個小池塘,牛兒在塘邊悠閒地吃著草。我向70多歲的張春華打聽秦兆陽的故居,可巧她正是秦兆陽的侄媳。張春華指著臨塘的兩層樓房告訴我,秦兆陽當年的故居就在這裡。20世紀70年代,房子因年久失修,幾近坍塌,他們只好拆掉,蓋起了現在的樓房。

秦兆陽幼時在父親執教的私塾讀書,12歲時到漢口求學,1934年考入湖北武昌鄉村師範,畢業後在黃州中心國小任教,並開始了他的詩歌和漫畫創作。1938年,青年秦兆陽懷著滿腔熱血,告別了家鄉,奔向革命聖地延安。之後幾十年,秦兆陽曾有幾次來湖北,1985年他思鄉情切,帶病來漢參加黃鶴樓筆會,並感慨賦詩:“四十餘年風月,八千里路雲煙。歸來雙鬢皤然,今夕故鄉大變。”但由於種種原因,他只在1954年回過一次棗樹店。張春華至今還記得,那年秦兆陽進村時坐的是兩輪推車。

對於秦兆陽的生平事跡,張春華是知道一些的,老伴秦波成常向她談起這位叔叔。然而在她看來,自家並沒有沾上多少名人的光:家裡過的日子還有些窮,年過古稀的老伴仍每天挑著剃頭擔子穿街走巷,兒子則在家種田。張春華說:“大文學家又咋了,可沒給我們留下任何東西!”

青年時期

身為作家和評論家的秦兆陽在物質上是清貧的。但他78年的生命中,卻留下了太多值得後人評說的東西。

———秦兆陽一生著述甚豐,代表作品有《女兒的信》、《潔白的風帆》、《回首當年》、《在田野上,前進!》、《大地》等大量中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集,以及《論概念化公式化》、《文學探路集》等論文集,詩歌、散文創作也頗有成就。

———提起秦兆陽,人們無法忘記20世紀50年代一大批頂樑柱式的作家的成名作,都是在他當時主持的《人民文學》上發表的,以至於中國文壇長期尊崇秦兆陽式的編輯,認為一名出色的編輯應以培養作家、出版好作品為最高目標。

———1956年,秦兆陽發表了著名論文《現實主義———廣闊的道路》,對50年代以來的文藝政策所體現的越來越嚴重的教條主義傾向提出質疑和反思,在文藝界產生重大影響。他認為在堅持追求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這一現實主義的總原則的前提下,沒有必要再對各種“現實主義”作時代的劃分。秦兆陽因此受到批判,說他發表這篇文章目的在於暴露社會主義的陰暗面。這和他幫助修改、發表蕭也牧的小說《我們夫婦之間》一事,成為他被打為“大右派”的兩大罪狀。秦兆陽因而在文壇消失了長達22年。

———1979年,秦兆陽“右派”改正後,回到北京,任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兼《當代》雜誌主編。次年,在共和國成立後第一次召集的全國文學期刊編輯工作會議上,他列舉“文化大革命”對文藝界危害最大最烈的事實,鮮明有力地指出揭露“文革”的罪過和撥亂反正,正是人民的希求、時代的需要。多年後,仍有作家撰文回憶,當時秦兆陽以洪亮的、帶有濃重黃岡口音的國語在大會講台上一板一字地說道:“真正的歌德派,應該是我們,我們,我們!對於黨中央新的方針路線,我們是要做真正的歌德派!我們通過批判來歌頌,通過歌頌來批判!我們歌頌三中全會路線之德、撥亂反正之德、實事求是之德、幹部和人民不可撲滅的正氣之德、民族生機之德……這也就是思想解放!”

這些觀點在今天的文化界、知識界已成為平凡的真理,在那個年代卻被視為驚世駭俗的言論。秦兆陽當時說出這樣的話,該是拿出了何等的勇氣!

家庭介紹

秦兆陽的父母都葬在棗樹店,墓很簡單。1992年,秦兆陽的侄兒秦桂林到北京出差時,表示想代他重新為父母立塊碑,秦兆陽卻拒絕了。他說:“我是共產黨員,不要在農村帶這個頭。”10年後的今天,秦桂林回憶起這件事,仍不由感慨:“叔叔太‘馬列’了。”

“我是共產黨員”,這是幾十年來一直激勵秦兆陽的心聲。當初他被蒙冤受屈時,更使他痛苦的還不在於戴上右派的帽子,而在於被取消黨籍。這令他感覺到自己失去了最寶貴的東西,似乎心被摘掉了,靈魂無依了!即使在“脫帽”後,他想到的仍是何時能重新入黨。

秦兆陽曾自嘲是一個“板大先生”,說自己從小較真、認死理,參加革命後,共產黨又培養了他認真的性格。其實秦兆陽的“呆氣”,正體現了一種堅定的信念和執著的追求。這使他的人生因背負太多的歷史責任感而顯得格外沉重,卻也成為他不折不撓、戰勝困難的精神動力。在他的遺作《最後的歌》中,就作出了一段精彩的總結:“在魂夢中我獨自旅行在祖國的大地上,詢問追求想找到一個人生的答案:為什麼我這一生極少哈哈大笑,而痛苦有時也是感動的眼淚卻流了許多許多……在我甦醒的時候,一個不是答案的答案,卻湧現在我的心頭:畢竟,你是笑在最後,雖然是帶點苦澀的,當然也是慶幸的微笑。”

50多歲的秦桂林現住在回龍山鎮上。他曾當過回龍機修廠廠長,後來又一度把石製品加工抓得有聲有色,在鎮上也算是個小有名氣的人物,當地人都親熱地叫他“苗子”。他對秦兆陽是非常敬仰的。在他家裡,他小心翼翼地攤開一幅秦兆陽親筆繪就的國畫給我們看,並講述了和叔叔來往中的一些故事。

秦桂林之父是秦兆陽的堂兄,戰亂前住在武漢。秦兆陽少時在漢求學時曾寄住他家,受到資助。秦兆陽成名後並未忘記堂兄的深厚情誼,每月都會寄來10元錢,一直持續到1957年前。那時秦桂林就很崇拜這位聞名已久的叔叔了,經常寫信給他,不會寫的字就空著,為此沒少挨叔叔的罵。但直到1967年秦兆陽到黃石去探望胞弟秦會濤,秦桂林才第一次在現實生活中見到叔叔。只是他沒想到,遭受許多磨難的叔叔竟會看起來這么年輕,這么樂觀。那幾天,秦桂林關在房裡,跟叔叔學了幾天的圍棋,這成為他記憶中永不褪色的一個片段。

創作風格

秦兆陽只是從團風走出的眾多名人中的一個。包惠僧、林育南、張浩、地質學家李四光、哲學家熊十力、經濟學家王亞南、思想家殷海光等也誕生於此。大別山南麓這方並不富裕的土地,何以能孕育如此多的傑出人才?是重視教育的傳統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還是當地人聰明勤奮的個性使然?團風人自己也未得出明確的答案。

或許團風人的血液里真有著奮發的因子。走在縣城裡,規劃有序的政治文化中心區域、初具規模的招商工業園、熱鬧著沸騰著的老城區,都令你深深感受到團風人踔厲風發的精神面貌。據縣委常委、宣傳部長童春珍介紹,建縣6年以來,團風的年財政收入已從最初的2000萬元躍升至8000萬元,整整翻了幾番。今年起,該縣又加大了招商引資的力度。她說,團風縣擁有如此豐厚的文化名人資源,這是一筆巨大的財富,但以前發掘利用還不夠。今後,他們將把這作為對外宣傳、招商引資的一塊金字招牌。

離開團風前,我再次來到棗樹店。秦兆陽故居前有一株棗樹,據說是秦兆陽還在村里時就有了的。不知哪年突如其來的風雨使它倒在了池塘中,卻仍奮力地向上生長,形成一幕極為奇特的景象。幾十年過去了,它竟枝繁葉茂,在冬日的蕭瑟里透出生命厚重的紅。

著作書目

秦兆陽作品平原上(短篇小說集)1949,天下

小燕子萬里飛行記(童話)1950,少兒

幸福(短篇小說集)1951,人文

論概念化公式化(理論)1953,人文

聰明勇敢的張小明(小說)1954,少兒

農村散記(短篇小說集)1954,人文

在田野上,前進!(長篇小說)1956,作家

一封拾到的信(短篇小說集)1979,人文

女兒的信(中篇小說)1980,百花

秦兆陽小說選 1982,四川人民

文學探路集(理論)1984,人文

大地(長篇小說)1984,人文

黃山失魂記(散文集)1987,文化藝術

風塵漫記(散文集)1987,長江 [5]

相關評價

秦兆陽畫像塗光群這樣評價秦兆陽“他不是徒具虛名,不乾實事。他不是等待下屬人員給他送複審稿件去,他只在稿件上簡單地批上“用”或“不用”一兩個字。他有一種直接到堆積如山的無名作者來稿中去尋找佳作,發現人才的樂趣。秦兆陽就是這樣的主編。”

“秦兆陽人很質樸,不喜歡虛的浮的花的不實在的東西;和他在一起,心情特放鬆,他願意聽你講話;別看他平常沉默寡言,其實內心特別有激情,只要看到好稿子,一下子就會激動起來,不管不顧的。”

中國著名作家一覽

作家是以寫作為工作者,從事文學創作有成就的人。按照創作題材來看,作家主要有詩人、散文家、小說家、劇作家、理論評論家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