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瓷

鈞瓷

鈞窯,在今河南禹州八卦洞與鈞台一帶,因古鈞台而名。始燒於唐代,盛於北宋,金元時繼續燒造,以燒制乳濁釉瓷為主,兼燒黑瓷及白地黑花瓷,以其“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神奇“窯變”而聞名,北宋徽宗定為御用珍品,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被譽為中國“五大名瓷”之首,素有“黃金有價鈞無價”、“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片”之說。中國奢侈品聯盟體成立後,中國元素十大奢侈品品牌亮相,河南鈞瓷與中國奢侈品牌靠近了一步。大宋官窯鈞瓷名品,與茅台等品牌一起入選。

基本信息

簡介

鈞窯也稱均窯,均州窯是宋代初河南禹州市神垕鎮鈞台建立的瓷窯。鈞窯古瓷窯址現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鈞瓷是以其古樸的造型、精湛的工藝、複雜的配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神奇窯變,湖光山色、雲霞霧靄、人獸花鳥蟲魚等變化無窮的圖形色彩和奇妙韻味,被譽為中國“五大名瓷”之首,素有“黃金有價鈞無價”、“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片”之說。近年來,鈞瓷珍品除用於國家領導人的饋贈禮品及世界級、國家級大型會議贈品和收藏外,早已進入尋常百姓家,遠銷日、美、英、法、意等國,年創匯200多萬美元。2003年,禹州市神垕鎮等地被國家批准為鈞瓷原產地,受到保護。

鈞窯瓷器胎質細膩,堅實緻密,扣之有聲,清脆動聽,圓潤悅耳,猶如金屬,釉色瑩潤,五彩繽紛,古樸典雅,艷麗絕倫,尤以多種窯變為其他窯口產品所不及,釉色紅里透紫,紫里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紅,色彩紛呈,爭奇鬥豔。古人有“綠如春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和“高山雲霧霞一朵,煙光空中星滿天;峽谷飛瀑兔絲縷,夕陽紫翠忽成嵐”等詩句來形容鈞瓷釉色的多樣和窯變的微妙之美。
鈞窯器物多為鼎、滬、洗、盆、盤、碗、瓶、人物、尊等。產品貴在窯變畫,畫為天然非人力所繪,有“鈞瓷無雙”之說,元代起南方即有仿鈞器皿,明、清仿鈞釉有宜興窯(宜鈞)、石灣窯廣鈞)、景德鎮窯爐鈞)。宜鈞為陶胎,胎有紫色與白色兩種。廣鈞亦為陶胎,胎色暗灰,厚釉垂流,釉下有一層鐵鏽色底釉,故釉面顏色較深且有兔毛紋狀。爐鈞是景德鎮在清雍正年間仿鈞窯燒的一種低溫釉,先以高溫燒成瓷胎,掛釉後在低溫爐中第二次燒成,故稱爐鈞;胎色潔白,釉較薄,光澤性強,缺乏宋鈞高溫那種厚重奔放感。
鈞瓷最突出的成就,在於銅紅釉的穩定燒成,它改變了以往單一色釉瓷的局面,在中國古代陶瓷工藝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鈞窯創燒於唐,興盛於宋,復燒於金元,延至明清仍繼續仿製,歷經千年而盛燒不衰,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鈞窯系。時至今日,在鈞瓷的故鄉河南禹州鈞瓷生產再創歷史輝煌,呈現“窯煙遍地起,到處放光輝”的繁榮景象。

歷史

鈞瓷四棱瓶

禹州市神垕鎮,世稱鈞瓷之都。鈞瓷是中國著名的工藝瑰寶,已有一千多年的生產歷史。

鈞窯是創燒於唐,興盛於宋,復燒於金元,延至明清仍繼續仿製,歷經千年而不衰,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鈞窯系,與汝、官、哥、定諸窯齊名。迄今為止,在禹州境內已發現北宋鈞窯遺址多達四十處,尤以神垕鎮大劉山下最為集中。
禹州現存最早的《鈞州志》中說:“瓷窯在州西大劉山下”。在禹州市神垕鎮下白峪村和萇莊鄉等地,先後出土黑、褐釉高溫窯變花瓷,被陶瓷學家稱為“唐鈞”,它是宋代鈞瓷的先聲。

宋“靖康之變”(1126年)後,宋室南遷,官鈞窯停燒,鈞瓷一時受挫。到金、元時代,鈞瓷有了新的發展,各地爭相仿製,風靡一時,鈞窯播火全國。

元末明初,因戰亂和災荒,鈞窯生產漸衰。明、清時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諸名窯衰退,鈞窯也基本停燒。

清朝晚期,鈞瓷復甦。到光緒三十年(1904年),神垕鎮燒制鈞瓷者已有十餘家。民國年間,因戰亂、災荒頻繁,鈞瓷生產舉步維艱。

至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後,因大旱和政局混亂,藝人外流,鈞瓷生產趨於停產狀態。

1949年以後,特別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得到了快速發展,被做為國禮,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傳說

中國因為悠久的歷史,所以造就了許許多多的民間傳說和風俗掌故,這其中就包括鈞窯的開片和盤龍瓶。相傳北宋徽宗時期,在陽翟城古鈞台官辦鈞窯場裡,有一窯鈞瓷剛剛住火停燒。窯工們已把窯門扒開了一個大口子,窯里爐火通紅,溫度正高,使人不能近前。
這時正值夏天,好端端的天空突然間烏雲密布,一剎那,雷聲隆隆,閃電過後,只見一條龍在空中上下翻騰。一場大雨隨著狂風降了下來,大雨點打在熱窯頂上,冒起一團團水汽,狂風吹進高溫的窯里,只聽裡邊“喳喳”作響。窯工們躲在草棚下避雨,心裡直嘀咕:這一窯瓷器肯定要報廢。大家一個勁地在心裡祈禱:“老天爺,行行好,別再下啦!”要說也真奇怪,窯工們剛禱告完,天說不下就不下了。轉眼雨過天晴,太陽也冒了出來。
窯工們急忙跑到窯前觀看。一場暴風驟雨過後,窯早涼了。一個年紀最大的老窯工懷著十分不安的心情,從窯里抱出第一個籠盔(匣缽),小心翼翼地打開,只見一個里青外紫的鼓釘洗,釉面上全部是裂紋,並且隨著“喳喳”的響聲,裂紋還在增多。老窯工心想:過去燒出的瓷器釉面平整如玉,這次這么多裂紋,肯定是風雨把瓷器給激酥了。他不由自主地用手指敲了一下鼓釘洗,誰知一聽聲音,還是丁當作響,如磐一般。再摸摸釉面,卻摸不著裂紋,真是“看似錘擊,摸無痕跡”。大伙兒這才知道瓷器沒爛,於是爭先恐後地把窯給開完了。結果全窯瓷器除釉色鮮艷、光澤明亮外,釉面全部遍布細密紋路。官府派人挑出最好的幾件送往宮廷,宋徽宗見了十分歡喜。
宋徽宗本是個藝術修養很高的人,他看出鈞瓷釉面上這些裂紋很美,就給紋路取了好多名字,如“蚯蚓走泥紋”、“冰裂紋”、“魚子紋”、“百極碎”等,還把鈞瓷出窯後釉面產生的裂紋,叫“開片”。欣賞完了這幾件瓷器,宋徽宗又下旨讓鈞瓷工匠以後燒鈞瓷都要有紋路。
窯工們接旨後,全都犯了愁:鈞瓷開片是老天爺幫的忙,要是開窯時不下雨,怎么辦?還是那個老窯工說話了:“天下不下雨是龍王爺管著的,我們塑個龍王爺的像供著,每天上香禱告,祈求龍王爺行雲布雨,龍王爺定會顯靈幫助我們。”窯工們聽了都表示同意,大家就開始用泥巴塑龍王爺像。塑時,蜷曲的龍尾巴沒法處理,老窯工就找來一個花瓶,把龍王爺的形象塑到瓶身上。只見一條龍盤曲在瓶上,尾巴朝向天空,龍嘴正向下噴水布雨,正前方是一團火球,代表鈞瓷爐火。塑成後,為防雨水淋壞,窯工們把塑像放在窯里燒成了鈞瓷,放在一張供桌上,大家每天跪拜上香禱告。要說還真靈,有龍王爺保佑,不管天是否颳風下雨,每次開窯,瓷器上都有紋路。從此,開片也作為鈞瓷的一種特徵保留了下來。
忽然有一天,官府的人無意間發現了窯工們供奉的龍王爺像,認為這是一種大逆不道的行為,皇上乃真龍天子,豈是平民百姓隨便塑的!並把這事報告給了宋徽宗。宋徽宗立即叫人把領頭的老窯工帶上金殿,親自審問。宋徽宗問:“你塑這個像是什麼意思?”老窯工一看這個陣式,知道自己性命難保,又一想反正死活就這一條老命,今天豁出去啦!於是靈機一動回答說:“龍盤在瓶身上,意思是希望當今皇上永保平安。”平安的“平”與花瓶的“瓶”諧音。宋徽宗一聽,這老窯工倒挺會說話的,又問:“你們怎么想起塑這個像的?”老窯工就把塑像求龍王保佑鈞瓷開片的事從頭至尾說了一遍。宋徽宗聽了一個勁兒地點頭:窯工們是奉旨行事,不得不如此呀!於是就赦老窯工無罪。他又看了看塑像,覺得還是叫個瓶的名字為好。沉吟了一會兒說:“這個塑像就叫盤龍瓶吧!”並命老窯工立即趕回鈞窯場,照這盤龍瓶樣再燒制數件,供皇室使用。自此,鈞瓷的品種中又有了盤龍瓶,並且是宋徽宗御賜的名字,它的來歷與鈞瓷開片有著很密切的關係。
如今盤龍瓶已成為高貴、富有的象徵,它寓意現代人飛黃騰達,過著富裕、平安的生活。

起源

鈞瓷起源於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那裡地處山區自然資源豐富,有 “ 南山煤,西山釉,東山瓷土處處有 ” 之傳說。據實踐,生產鈞瓷如果離開這些條件,在任何國家都不會成功。
鈞窯是中國宋代五大名窯之一,與汝、官、哥、定諸窯並駕齊驅。鈞瓷造型端莊,窯變美妙,色彩艷麗,五彩繽紛,又為諸窯之冠。

鈞瓷元 描金鈞窯六棱花盆
元 描金鈞窯六棱花盆

鈞窯創燒於唐,興盛於宋,復燒於金元,延至明清仍繼續仿製,歷經千年而盛燒不衰,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鈞窯系。 迄今為止,在禹州境內已發現北宋鈞窯遺址多達 40 處,尤以神垕鎮大劉山下最為集中。

特點

鈞瓷,以其色彩艷麗、藝術獨特聞名中外,久享盛譽。在國外,鈞瓷被稱為“中國寶瓷”,是難得的藝術珍品。

鈞窯土脈細,釉彩有兔絲紋:紅的像胭脂、朱沙,青翠的像蔥,紫色如紫玫瑰等多種顏色,俗稱海棠紅、梅子青、茄皮紫、天蘭等色彩。鈞窯瓷器常發生窯變,除本色釉外還會變出其他顏色,而鈞瓷的名貴正在於其獨特的窯變釉色,其釉色是燒制過程中自然形成,非人工描繪,每一件鈞瓷的釉色都是唯一的,故有“鈞瓷無雙”的說法,鈞瓷的釉質深厚透活,晶瑩玉潤,有明快的流動感。

劉志鈞 鈞瓷作品《祥雲系列.雲卷1》劉志鈞 鈞瓷作品《祥雲系列.雲卷1》

(明)文震亨在《長物志》一書中對鈞窯的評論:“均州窯色如胭脂者為上,青若蔥翠、紫若黑色者次之,雜色者不貴。”

鈞瓷造型以端莊、渾厚、古樸、文雅為特色。鈞瓷器皿,稜角分明,線條優美,文飾簡練,雕塑別致。鈞瓷傳統作品、瓶等陳設品,置之庭室,富麗堂皇,滿屋生輝;陳之几案,賞心悅目,雅致韻人。鈞瓷胎質,陶冶清純,堅實細膩,扣之其聲如罄,清脆悅耳。鈞瓷的釉質深厚透活,晶瑩玉潤,有明快的流動感。釉中常常呈現出珍珠點、魚子、菟絲、蟹爪和蚯蚓走泥似的紋路。古人用“五光十色潤如玉”,“鈞與玉比,鈞比玉美”來讚美鈞瓷釉質的純淨和釉色的艷麗。鈞瓷的釉色,各不相同,有的一器一色,有的一器多色,但卻找不到兩件色彩完全相同的產品。這就是人們說的“鈞無雙配”,也是鈞瓷獨特藝術風格的一個方面。 鈞瓷獨特的藝術風格,歷來為國內外各界人士所讚賞。鈞瓷的經濟價值更為同行業所重視。

古人曾用"夕陽紫翠忽成嵐"等詩句來形容鈞瓷釉色靈活,變化微妙之美。鈞窯瓷器不但釉色絢麗多彩,周身還布滿珍珠點、兔絲紋、魚子紋、蟹爪痕和曲折迂迴的蚯蚓走泥紋等生動美妙的窯變流紋。加之其釉質乳光晶瑩、肥厚玉潤,達到了類翠似玉賽瑪瑙的美麗程度,形成了鈞釉無可比擬的獨有特色,確有巧奪天工之美,在我國陶瓷工藝美術發展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鈞瓷器型

鈞瓷與其他瓷器一樣,由陶器演變而來,是對陶器的繼承和延續。根據考古發現和對現存古鈞瓷的研究,古代鈞瓷的器型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為日用生活器皿類器型,另一類為陳設類器型。有的專家認為,以碗、盤、碟、爐、鼎等民間日常用器為主的俗稱民鈞。與此對應的,是以花盆、洗、尊、瓶等為主的造型,俗稱官鈞。官鈞瓷器,造型大雅,窯變美妙,被認為鈞瓷中的珍品。流傳於世的官鈞瓷器十分稀少,主要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美國弗利爾美術館、哈佛大學賽克勒美術館等處。世界範圍內公私收藏的官鈞瓷器僅有百餘件,彌足珍貴。
鈞瓷的名稱,往往依器型而定。所以,歷代的鈞瓷生產都十分重視器型的塑造,並因此打上了時代的烙印。考古學家和鑑賞家也往往把器型作為鈞瓷斷代的重要依據之一。具體來講,唐代鈞瓷的器型多為實用類器皿,如碗、盆、盤、罐、壇、注子、瓶、爐等器具。除此之外,也有極少數裝飾品,如腰鼓形的拍鼓。這表明唐鈞的器型已從實用向裝飾、審美方面發展。唐代瓷器的造型大多豐潤、渾厚、莊重、素穆,故以莊重古樸著稱。
到了宋代,鈞瓷得到朝廷的重視,始設官窯燒造。宋代鈞瓷線條流暢、質樸端莊、趣味高雅、自然天成。相比唐朝的鈞瓷造型,其更具文化氣息,式樣也更加豐富。傳世的除生活器皿類器型外,還有花盆、盆托、鼓釘洗、出戟尊、奩、瓶等陳設類器型。僅花盆,其式樣就有海棠式、葵花式、蓮花式、渣斗式、仰鍾式、正方式等多種。
據史書記載,靖康之變後,宋室南遷,官鈞窯停燒,鈞瓷一時受挫。金、元時鈞瓷得以復燒。此時,各地爭相仿製鈞瓷,曾經風靡一時。這一時期的鈞瓷器型主要為日常生活用瓷,陳設瓷較少。突出的器型有龍首八角把杯、膽瓶及折沿盤等。元代鈞瓷的造型多為瓶、碗、盤、缽、爐、罐、鼎、枕等,注重於套用瓷器,鮮見盆、奩、洗、尊等陳設品。其造型雖類似宋鈞,但由於少數民族粗獷豪放的文化背景,所以普遍顯得碩大、粗獷,並形成了粗獷、豪放、狂野、繁複的個性。
有的專家認為,明、清時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諸名窯衰退,鈞窯也基本停燒。但也有專家對此不予苟同,甚至以現存鈞瓷中明、清鈞瓷較多為例予以反駁。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上卷》中提到鈞窯時,稱“此窯唯種蒲盆底佳甚”。說明從明代開始,鈞窯已經被文人士大夫看重,鈞瓷成為庭院、書房中的貴重陳設器被普遍使用。專家對現存的鈞瓷進行研究後發現,明朝鈞瓷的造型模仿宋鈞,除花盆外,還有琮式瓶、玉壺春瓶、高腳盤、荷葉蓋罐、荷葉大盤、鼓釘洗等。
清朝時,鈞瓷曾經得到較大發展,品質也有很大提升。鈞瓷的器型既有生活器皿類,也有陳設類;造型既有仿製,也有一些創新。但從存世的官鈞瓷看,花盆居多。清宮舊藏的20餘件官鈞瓷中,花盆占了大半,且式樣眾多,有海棠式、葵花式、菱花式、長方形、圓形、六方形等。可見在清代宮廷之中,鈞窯花盆也是頗得皇帝喜愛的陳設器。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28件官鈞瓷,花盆及盆托19件、洗6件、尊3件。
現代鈞瓷隨著燒造工藝的改進,成品率大大提升,器型也逐漸豐富起來。吸引了大批藝術大師和工藝大師投身鈞瓷創作,推出了一些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作品。以盧廣東、盧廣興為代表的盧氏家族,還有劉福安、晉佩章大師等,大膽地推出了一些具有時代氣息和較高藝術價值的作品。最具代表性的造型有韓美林大師創作的“春夏秋冬”、“魚”等系列、榮昌鈞瓷坊的“易之華夏系列”以及孔家鈞窯、苗家鈞窯、神州鈞窯、金鼎鈞窯、錦豐源鈞窯創作的國禮系列等。尤其是近年來,相關部門通過舉辦中國鈞瓷文化節,促進了藝術交流,推動了鈞瓷的創新和發展,優秀的鈞瓷作品不斷湧現,鈞瓷的藝術品質得到了整體提升。

種類

鈞瓷不但在色彩上鶴立它瓷之上,在造型和施釉方面也獨闢蹊徑,自成體系。鈞瓷色彩之多,不勝枚舉。最著名的有:玫瑰紅海棠紅胭脂紅雞血紅硃砂紅、茄色紫、葡萄紫鸚哥綠、蔥翠青、梅子青天青窯變的各種色彩。相傳以胭脂紅、蔥翠青和墨色為難得之佳品。

劉志鈞 鈞瓷作品《藝術盤》劉志鈞 鈞瓷作品《藝術盤》

燒制

鈞瓷的燒制是一種複雜的高難技術,還原程度很難控制;加上過去由於使用的是松木窯,窯溫難以達到均衡,從而影響到鈞瓷釉彩的成色,在燒制過程中有70%的產品會報廢掉,而其中的上品則更為罕見,再加上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的鈞瓷,自古就有 “ 黃金有價鈞無價 ” 的尊貴名聲,唐玄宗曾立令 “ 鈞不隨葬 ” ;宋徽宗時又成為御用珍品,誥封 “ 神鈞寶瓷 ” ,每年欽定生產36件,禁止民間收藏,所以現在墓葬出土的鈞瓷文物也甚為稀少。目前世界著名的博物館雖有收藏,為數也寥寥無幾。

景德鎮窯在清代也燒制仿鈞窯瓷器。

工藝淺析

鈞瓷宋鈞窯盂
宋鈞窯盂

鈞窯傳統燒成方法是以氧化銅作為著色劑,在還原氣氛下,用1280℃~1300℃燒成。胎體先在900℃中素燒,而後進行釉燒。釉燒是最關鍵的一步,也是決定產品外觀質量最重要的一步。由於鈞瓷呈色對氣氛敏感性強,在工藝上很難控制。窯內氣氛、溫度的波動會使窯內不同區域的產品形成不同的藝術效果。因此說“鈞瓷無對,窯變無雙”就是這個道理。50年代以來,在鈞瓷生產的實踐中,工人和科技人員對鈞瓷的燒成作了大量研究,總結出不少新的經驗,不斷提高燒成技術,改進燒成工藝,提高了燒成率和成色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般說來,鈞瓷的整個燒窯過程分為四個階段
(一)氧化焰階段(0℃~1040℃)。從點火起到400℃,這一溫度區間升溫速度不宜過快,用小火供烤,緩慢升溫。因為這時是排除匣缽、產品及窯內的水分,如升溫速度快,產品內的水分迅速揮發而帶來的氣體膨脹有可能導致產品炸裂。400℃以後,窯內水分已基本排掉,所以此時可關閉窯頂天窗,在氧化氣氛下逐步升溫,直到轉火溫度達到1040℃,這一階段的需時間約5~8小時。此時釉而由於受熱而產生初始膨脹,表面呈未燒結的多孔狀態。由於氧化,釉內的各種有機雜質及低溫沉積有釉面上的游離碳粒子基本發揮,就為第二階段的還原打下了基礎。
二)還原階段(1040℃~1150℃)。窯內還原氣氛的形成主要是由人控制煤的燃燒程度來實現,即通過人為的作用調節窯內新鮮空氣的進入量,使烯燃料不能充分燃燒而產生一定量的一氧化碳,有時也用燃煤加水產生水煤氣的方法亦可實現一定的還原氣氛。在實際操作中,窯內新鮮空氣的流入量是靠窯爐的閘板來控制的,若要形成較強的還原氣氛,閘板放的低一些,從而減小煙囪的抽力,窯內氣體流動減慢,流入的新鮮空氣就少,反之閘板放高,煙囪抽力大,窯內氣體流動快,空氣流量大,還原氣氛就相對較弱。但是僅靠調節煙囪的抽力來控制氣氛,常帶來一些不利因素而影響燒成,如閘板過低,煤層不能充分燃燒,熱量減小,窯內升溫速度減慢;而閘板過高,窯內氣氛和溫度波動大。因此,要達到要求的理想氣氛,常常要通過幾個方面的同時努力才能實現,這就是在控制閘板高度的同時,要注意控制燃煤添加量及燃煤的濕度。
(三)中性焰階段(1150℃~1270℃)。此時,釉面形成完好的玻璃體,由於高溫下釉層流動,消滅了釉泡和針孔,使釉面更加光亮。這一階段必須嚴格防止氧化發生,否則就會前功盡棄,因此,以弱還原焰為宜。同時要消滅,拉平窯內各種溫度,減少溫差,並防上降溫。
(四)氧化階段。當溫度達到所需的燒成溫度(1280℃~1300℃)時,均熱保溫1-2小時,立即停火,然後打開窯門自然冷卻,大量的新鮮空氣流入窯內和高溫下的釉面接觸,氧氣釉面的氧化過程是銅紅釉色層組織形成的主要原因。所為的色層組織是指整個釉層是由多個顏色各異微小釉層組成的。如鈞紫釉,在反光顯微鏡下其色層組織為四層,第一層厚度為0.16-0.18毫米的茶褐色透明釉;第二層是紫色,紫中加有一些淡藍色雲狀物,厚度0.3-0.6毫米;第三層是0-0.3毫米的不連續紅色層;第四層是厚約5微米的淡藍色層,這一層是釉面銅的氧化層。這四個色層的形成是窯內冷卻開始時,由於釉面溫度很高,氧氣對釉層氧化和擴散造成的,因而銅紅釉必須在還原氣氛和後期氧化氣氛的綜合作用下才能形成。
總之,鈞瓷的燒成是一種複雜的高難技術,還原程度很難控制。即使是在同樣操作規程下,由於氣候、煤質等因素的影響,也會出現完全不同的效果。只有通過長期的實踐,並藉助於現代化控制儀器的使用,才能使整個過程得以完備、準確的控制。

鑑定

鑑定要領是:
(1)宋代產品 <1> 胎色較深,呈淺灰色或褐紫色;胎質堅硬。 <2> 釉為乳濁釉,釉色有天藍、月白、玫瑰紫和海棠紅等品種。器物上單獨的紫斑幾乎不見,絕大部分都是青藍釉和紅釉互相融合的玫瑰紫色。 <3> 圓器內底釉中有“蚯蚓走泥紋”的曲線,是宋鈞的特徵之一。 <4> 器外底普通刷一層芝麻醬色釉,亦為宋鈞特徵之一。<5> 器物多為盆、盤、碗、瓶等日常用品,也燒制奩、洗、尊等陳設慈。盆、洗及尊等宮廷用器的底部均刻一個由一到十的數字。
(2)金代鈞瓷突出的器形有龍首八角把杯、膽瓶及折沿盤等,無"蚯蚓走泥紋"及外底刷芝麻醬色釉特徵,器身與器底釉色相同,器物上的紫色大多為單獨的紫斑。
(3)元代鈞瓷胎體厚實,器型高大,釉面有針孔,堆花裝飾多見。
(4)明、清仿鈞釉有宜興窯(宜鈞)、石灣窯(廣鈞)、景德鎮窯(爐鈞)。

鑑定技巧:

潤:釉質有玉的溫潤感、光澤柔和,不同於一般瓷釉賊亮的浮光,而是一種乳光,這種乳光使鈞釉的光澤如瑪瑙一般,似玉非玉勝似玉,有一種溫潤優雅的質地美感。
活:釉面有動感,不死板。常見到流過足的鈞瓷釉面特別漂亮,就是釉面比較活的原因。鈞瓷只有釉面活才能表現出比較好的藝術效果。其口沿、凸棱、炫紋、乳釘之處釉面脫口、出筋,產生虛與實的對比變化的美感,都與釉活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純:釉質純淨的窯變單色釉,如天藍、天青、月白、豆綠等,色純而不雜。釉具有前述厚,潤活的特點,釉面往往有開片紋路,欣賞起來有純淨的美感。
變:釉面色彩變化豐富,五彩滲透。一件瓷器釉面上同時出現多種複雜的色彩,很難用語言來形容,可謂紫中藏青、青中透紅、紅中寓白、白里泛藍、藍中有綠,各種色彩交織在一起,變化萬千。富於變化,是藝術審美的基本要素之一,鈞瓷也不例外
厚:厚有兩種含義,一種是釉質厚實,乳濁度高,不露底;二是指釉層較厚,不淺薄。厚是鈞釉的基本的特徵,釉厚更利於鈞瓷的窯變。鈞瓷之所以大氣、凝重、耐看、釉厚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因素。
正:釉面顏色純正。例如紅色就要鮮艷好看,或如雞血,或如海棠,不能發烏。釉面缺少變化色又不正的鈞瓷就太一般了。嬌艷的釉色明快點,老辣的釉色深沉點,都是鈞瓷純正到位的顏色。
紋:釉面上出現的各種紋路或斑點。有蚯蚓走泥紋、冰裂紋、魚子紋、龜背紋、蟹爪紋、飛瀑紋、兔豪紋、蛛網紋、流星斑、虎皮斑、雨點斑、雪花點、油滴斑、珍珠點等。這些紋路和斑點給鈞瓷平添了一種肌理美。
境:釉面上形成的意境圖畫。其前提必須是通過窯變自然形成,不是人為所致。這些意境圖畫有人物、動物、山水、風景、傳說故事等等。這種變化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欣賞時能引起人的聯想,情景交融,從而使人心情愉悅,獲的美的享受。
渾:釉面窯變色彩,紋路,斑點,意境渾然一體。自然天成,給人以整體的美感。釉層渾勻一致,無局部過厚堆積或露底的現象。渾是鈞釉窯變的主要特徵之一。

文化

鈞瓷柴燒荷口盤《碧潭映日》
柴燒荷口盤《碧潭映日》

鈞瓷是我國宋代五大名窯瓷器之一,位居“五大名瓷”之首。鈞瓷的名貴在於其獨特的窯變釉色,其釉色是自然形成,非人工描繪,每一件鈞瓷的釉色都是唯一的,獨一無二的,即“鈞瓷無雙”,且釉透,釉活,胎質精純,堅實細膩。這些釉變畫,千變萬化,意味無窮,具有千古耐看的魅力,名人曾用“出窯一幅無人畫,落葉寒林返暮鴉”、“雨過天晴泛紅霞,夕陽紫翠忽成嵐”、“峽谷飛瀑菟絲縷,窯變奇景天外天”等詩句來形容鈞瓷窯變之妙,民間亦有“鈞與玉比,鈞比玉美,似玉非玉勝似玉”、“黃金有價鈞無價”之說,既所謂“雅堂無鈞瓷,不可自誇富”、“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

——以其玄妙獨有的“窯變”藝術,創造出絢麗繽紛,千變萬化的鈞瓷神韻來。“神”在同施一種釉,一經燒制即呈現出色彩斑斕、乳光交融、變幻無窮且特點各異的產品來,故稱“入窯一色,出窯萬彩”,是人意不可為的純天然形成,恰似“月夜望星空,暉暈自然成”。

——似琴如鈴的開片聲,優雅駭俗,寓動於靜,伴以縱橫交錯的冰裂紋絡,使其瑩潤釉質更加透活欲滴,視如碎裂,而指感光滑的釉面上呈現出珍珠點、蟹爪痕、蚯蚓走泥紋等奇妙的藝術效果。古語云:“官鈞瓷器玉為泥”,好似“創過冰河玉凝透,碧瑩淺底網捕魚”。

劉志鈞作品《葵花洗》劉志鈞作品《葵花洗》

——渾活瑩潤的鈞瓷極富藝術靈犀,它能給人以無限的遐想,即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光線下會給你以新的發現、新的感受。靈動透活、別具神韻似“指紋”般獨一無二的窯變,自身特色更是奇妙、迷離,詩云:“鈞瓷無雙,窯變無對”。

鈞瓷柴燒折邊盤《蝶舞》
柴燒折邊盤《蝶舞》

——因“窯變”聚色成形,而形成景觀者為絕。猶如暮沉霞飛、紫翠生煙、寒鴉歸林、仙山瓊閣般意境萬千的鈞瓷景觀。詩曰“晚茫霞微潭影靜,殘陽一抹淡流霞”、“煙光凌空星滿天,夕陽紫翠忽呈嵐”。

河南省特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