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弦之歌》

《G弦之歌》

G弦上的詠嘆調《G弦上的詠嘆調(Air On The G String)》,是巴赫《第三號管弦樂組曲》(Orchestral Suites No's 1 and 3 #09] Ouverture No. 3 BWV 1068 in D major - Air)的第二樂章主題,充滿詩意的鏇律美,使此曲成為膾炙人口的通俗名曲。據說當年在宮廷舞會上,巴哈的大提琴被做了手腳,除了G弦之外,所有的弦都斷裂了。當大家準備看巴哈出糗的時候,巴哈,僅僅只用了一根G弦,即興演奏了一首《詠漢調》,該曲子就是今天所說的《G弦之歌》。原曲創作於一七二七年至一七三六年之間。十九世紀德國的著名的小提琴家威廉密(August Wilhelmj,1845—1908)將這段主題改編為鋼琴伴奏的小提琴獨奏曲,由於主奏小提琴必須在G弦(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上演奏全部鏇律,故此得名。巴赫的原曲沒有表情與速度記號,編曲者則指定“甚慢,極有表情”。類似低音弦的撥奏伴奏下,小提琴奏出悠長而莊重的鏇律(片段1)。全曲後半段出現的新鏇律產生了更豐富的變化,最後在靜似祈禱般的氣氛中結束。

作者簡介

巴赫巴赫

巴哈(1685-1750)

德國作曲家。巴哈家族是有名的音樂世家,幾代人均以音樂為職業。但現在提到的巴哈,通常都指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巴哈受家庭影響,自幼就熱愛音樂。巴哈4歲時,父母相繼過世,他由哥哥撫養長大。15歲時,任唱詩班領唱。為了學琴和研究他人作品,小巴哈經常徹夜不眠。19歲時,巴哈得到了教堂管風琴手的職位。1708年為魏瑪公爵演奏,獲得公爵賞識,聘為侍從管風琴師,後又任宮廷樂隊隊長。巴哈一生寫下了許多作品,範圍除歌劇外包羅萬象。代表作品有《平均律鋼琴曲集》、《賦格的藝術》、《馬太受難曲》、《勃蘭登協奏曲》6 首,四首管弦樂組曲以及大量宗教康塔塔和世俗歌曲。巴哈創作宗教音樂較多,但由於受到資產階級啟蒙運動影響,在他的音樂中,流動著大膽的革命精神。他的許多作品當時不為人所賞識,直到他去世80年後,在孟德爾頌的努力下,才使世人認識到巴哈作品的偉大之處,巴哈被人稱為“音樂之父”、“不可超越的大師”。據說喜愛音樂的巴哈常在半夜時,等到大家都熄燈睡覺後,偷爬起來,然後把大哥精心保存的樂譜叢書櫥里取下來,在昏暗的燭光下,一首一首地抄錄下名曲;後來被哥哥發現了,便很生氣的將他視如命根的抄譜簿給沒收了。從這裡足以可見他對音樂的喜愛到了什麼樣的程度,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對音樂的求知慾,他努力去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的行為。
巴哈二十三歲的時候跟他的表妹結了婚,兩個人的生活相當美滿,因此巴哈一共有二十個孩子,雖然其中有幾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當中不幸夭折了。家庭的和諧也是讓巴哈能專心創作音樂的主因,為了感謝他的太太,他還曾經寫過《致安那?瑪格麗娜古鋼琴小品集》﹔而這首曲子後來也成為初學巴哈鋼琴的人必學的曲目之一。

晚年的巴哈視力突然大幅的減退,當時請了一個自稱“名醫”的英國來幫他治療﹔沒想到治療後反而是完全失明。這對巴哈是個痛苦的打擊,但對作曲有著狂熱熱愛的他並不放棄作曲,他利用口述的方式由弟子筆記。失明幾年後,巴哈卻意外的重見光明,但這只是發燒所引起的迴光返照罷了。十天后巴哈就過世了,享年六十五歲。
在1685年生於德國中部小城埃森納赫(Eisenach),1750年卒於萊比錫的巴赫。他的子女中,也有四位成為知名的作曲家。其中,次子卡爾.菲利普.艾曼紐(CarlPhilippEmanuelBach)是古典時期制定快板奏鳴曲式的創定者之一。幼子約翰.克里斯蒂安(JohannChristianBach)因常年住在倫敦,而有「倫敦巴赫」之稱,更被年輕的莫扎特視為典範。

巴赫的音樂生涯

巴赫一生中重要的三個時代分別為:威瑪時代(1708~1717)、科登時代(1717~1723)及萊比錫時代(1723~1750)。

其中,在科登時期任職宮廷樂長的7年,是他最幸福的日子。巴赫的許多傑出器樂作品,如《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 《布蘭登堡協奏曲》 、《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及《管弦樂組曲》等,均是在此時期完成。然而,巴赫的作品在生時並未被重視,直到19世紀音樂家門德爾頌(FelixMendelssohn)第一個發現他的作品並公開演出,巴赫的音樂才被廣泛的推崇。

巴赫的音樂中,最平易近人、也是一定會被要求在婚禮中演奏的曲子,就是《G弦之歌》。

作品介紹

G弦之歌G弦之歌

《G弦之歌》是巴赫的四闋《管弦樂組曲》中,第三號組曲之第二首《歌調》改編而成。巴赫的四闋《管弦樂組曲》,是由德國的民間舞蹈音樂與華麗的法國宮廷音樂結合而成,曲風在裝飾華麗的宮廷音樂中帶有民眾的活力,並將民間音樂提升到精緻藝術層面。《第三號管弦樂組曲》總共由五首曲子所組成:《序曲》、《歌調》(Air)、《嘉禾舞曲》(gavotte)、《布雷舞曲》(Bourree)以及《吉格舞曲》(Gigue)。

其中《歌調》只以弦樂器演奏,而第一小提琴所演奏的鏇律非常美,因此,德國小提琴家威爾海密(AugustEmilWilhelmj)將此曲改編,只以小提琴的G弦演奏,成為我們現在熟悉的《G弦之歌》(AirontheGString)。

《G弦之歌》中第一小提琴演奏著柔美的鏇律,而數字低音則以慵懶的節奏持續地進行,如以穩建的步伐前進一般。

在眾多樂團演奏此曲中,聽著德國名指揮家卡拉揚(HerbertVonKarajan)指揮柏林愛樂演奏《G弦之歌》,令人格外感動。小提琴動人心弦的優美鏇律,如一對對戀人們互訴愛戀的情感;而大提琴與低音提琴穩重規律的演奏著低音,如戀人們攜手朝著新的旅程,一步一步穩健地前進般。

德國柏林愛樂那溫暖柔美的樂音中,呈現平和、穩重,傳遞滿滿的祝福,祝福著進入人生新旅程的新人們。這時,腦海里浮現那一對對新人,充滿著幸福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