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夜思[李白詩作]

靜夜思[李白詩作]

《靜夜思》是唐代詩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詩 。此詩描寫了秋日夜晚,詩人於屋內抬頭望月的所感。詩中運用比喻、襯托等手法,表達客居思鄉之情,語言清新樸素而韻味含蓄無窮,歷來廣為傳誦。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明代版本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宋代版本

靜夜思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抬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靜夜思》詩配畫 《靜夜思》詩配畫

⑴靜夜思:安靜的夜晚產生的思緒。

⑵床:此詩中的“床”字,是爭論和異議的焦點。今傳五種說法。①指井台。②指井欄。從考古發現來看,中國最早的水井是木結構水井。古代井欄有數米高,成方框形圍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內,這方框形既像四堵牆,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欄又叫銀床,說明井和床有關係,其關係的發生則是由於兩者在形狀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類同。③“窗”的通假字。從意義上講,“床”可能與‘窗’通假,而且在窗戶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參照宋代版本,‘舉頭望山月’,便可證實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從時間上講,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對作者原意的忠誠度上,更加可靠。④取本義,即坐臥的器具,《詩經·小雅·斯乾》有“載寐之牀”,《易·剝牀·王犢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說,講得即是臥具。⑤馬未都等認為,床應解釋為胡床。胡床,亦稱“交床”、“交椅”、“繩床”。古時一種可以摺疊的輕便坐具,馬扎功能類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類似物,兩邊腿可合起來。現代人常為古代文獻中或詩詞中的“胡床”或“床”所誤。至遲在唐時,“床”仍然是“胡床”(即馬扎,一種坐具)。

⑶疑:好像。

⑷舉頭:抬頭。

白話譯文

明亮的月光灑在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霜。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創作背景

李白的《靜夜思》創作於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揚州旅舍,時李白26歲。同時同地所作的還有一首《秋夕旅懷》。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詩人抬望天空一輪皓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詩《靜夜思》。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李白《靜夜思》詩意圖 李白《靜夜思》詩意圖

《靜夜思》沒有奇特新穎的想像,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繹,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全詩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抒發了作者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夢初回的情景。這時庭院是寂寥的,透過窗戶的皎潔月光射到床前,帶來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詩人朦朧地乍一望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鋪了一層白皚皚的濃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圍的環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著他抬頭一看,一輪娟娟素魄正掛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明淨。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著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生遐想,想到故鄉的一切,想到家裡的親人。想著,想著,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於沉思之中。

前兩句寫詩人在作客他鄉的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一個作客他鄉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的情緒,就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在月明之夜,尤其是月色如霜的秋夜更是如此。“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的孤寂淒涼之情。

後兩句通過動作神態的刻畫,深化思鄉之情。“望”字照應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詩人已從迷朦轉為清醒,他翹首凝望著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的結句。“低頭”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於沉思之中。“思”字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像:那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一個“思”字所包涵的內容實在太豐富了。

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構思細緻而深曲,脫口吟成、渾然無跡。內容是單純,卻又是豐富的;內容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詩人所沒有說的比他已經說出來的要多得多,體現了“自然”、“無意於工而無不工”的妙境。

名家點評

《唐詩品匯》:劉云:自是古意,不須言笑。

《唐詩正聲》:百千旅情,妙復使人言說不得。天成偶語,詎由精煉得之?

《批點唐詩正聲》:樂府體。老煉著意作,反不及此。

《增訂評註唐詩正聲》:郭云:悄悄冥冥,千古旅情,盡此十字(末二句下)。

《李杜詩選》:范德機曰:五言短古,不可明白說盡,含糊則有餘味,如此篇也。

《唐詩廣選》:有第三句,自不意其末句忽轉至此。便奇(“疑是”句下)。蔣仲舒曰:“舉頭”、“低頭”,寫出躊躕躑躅之態。

《詩藪》:太白五言,如《靜夜思》、《玉階怨》等,妙絕古今,然亦齊、梁體格。他作視七言絕句,覺神韻小減,緣句短,逸氣未舒耳。

《唐詩歸》:鍾云:忽然妙境,目中口中,湊泊不得,所謂不用意得之者。

《李詩鈔》:偶然得之,讀不可了。

《李詩通》:思歸之辭,白自製名。

《唐詩解》:摹寫靜夜之景,字字真率,正濟南所謂“不用意得之”者。

《增訂唐詩摘鈔》:思鄉詩最多,終不如此四語真率而有味。此信口語,後人復不能摹擬,摹擬便醜,語似極率,回壞盡致。

《古唐詩合解》:此詩如不經意,而得之自然。故群服其神妙。

《唐詩別裁》:旅中情思,雖說叫卻不說盡。

《唐詩選勝直解》:此旅懷之思。,月色侵床,淒清之景電,易動鄉思。月光照地,恍疑霜白。舉頭低頭、同此月也,一俯一仰間多少情懷。題雲《靜夜思》,淡而有味。

《唐宋詩醇》:《詩藪》謂古今專門大家得三人焉,陳思之古、拾遺之律、翰林之絕,皆天授而非人力也,要是確論。至所云唐五言絕多法齊梁,體制白別:此則氣骨甚高,神韻甚穆,過齊梁遠矣。

《唐詩箋注》:即景即情,忽離忽合,極質直卻自情至。

《網師園唐詩箋》:得天趣(末二句下)。

《湖樓隨筆》:李太白詩“床前明月光”云云,王昌齡詩“閨中少婦不知愁”云云,此兩詩體格不倫而意實相準。夫閨中少婦本不知愁,方且凝妝而上翠樓,乃“忽見陌頭楊柳色”,則“悔教夫婿覓封侯”矣。此以見春色之感人者深也。“床前明月光”,初以為地上之霜耳,乃舉頭而見明月,則低頭而思故鄉矣。此以見月色之感人者深也。蓋欲言其感人之深而但言如何相感,則雖深仍淺矣。以無情言情則情出,從無意寫意則意真。知此者可以打詩乎!

《詩境淺說續編》:前二句,取喻殊新。後二句,往舉頭、低頭俄頃之間,頓生鄉思。良以故鄉之念,久蘊懷中,偶見床前明月,一觸即發,正見其鄉心之切。且“舉頭”、“低頭”,聯屬用之,更見俯仰有致。

《李太白詩醇》:謝云:直書衷曲,不著色相。徐增曰:因“疑”則“望”,因“望”則“思”,並無他念,真“靜夜思”也。

《唐人絕句精華》:李白此詩絕去雕采,純出天真,猶是《子夜》民歌本色,故雖非用樂府古題,而古意盎然。

版本考證

《靜夜思》流傳有兩種版本,一個版本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出自《唐詩三百首》,為明代版本,是流傳比較廣泛的版本。另一版本為宋代版本,載於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卷六):“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流傳不廣。兩種版本中,有兩個字的出入。

宋人上距李白生時比之《唐詩三百首》的編者年代上要近得多,因此一般認為,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更接近李白的原作,但仍有學者認為可能存在更早的版本。宋刊本的《李太白文集》、宋人郭茂倩所編的《樂府詩集》、洪邁所編《萬首唐人絕句》中,《靜夜思》的第一句均為“床前看月光”,第三句也均作“舉頭望山月”。元蕭士贇《分類補註李太白集》、明高棅《唐詩品匯》,也是如此。宋人一直推崇唐詩,其收錄編輯甚有規模,加之距唐年代相近,誤傳差錯相對較少,故宋代乃至元代所蒐集的《靜夜思》應該是可靠準確的;在清朝玄燁皇帝親自欽定的權威刊本《全唐詩》中,也並沒有受到前面同時代不同刊本的影響而對此詩作任何修改。

在此之前《靜夜思》已傳入日本(日本靜嘉堂文庫藏有宋刊本《李太白文集》12冊),因日本人對唐詩崇尚,在後世流傳過程中並未對其作出任何修改。但在中國情況就不一樣了,到了明代趙宦光、黃習遠對宋人洪邁的《唐人萬首絕句》進行了整理與刪補,《靜夜思》的第三句被改成“舉頭望明月”,但是第一句“床前看月光”沒有變化。清朝康熙年間沈德潛編選的《唐詩別裁》,《靜夜思》詩的第一句是“床前明月光”,但第三句卻是“舉頭望山月”。直到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蘅塘退士所編的《唐詩三百首》里,吸納了明刊《唐人萬首絕句》與清康熙年《唐詩別裁》對《靜夜思》的兩處改動,從此《靜夜思》才成為在中國通行至今的版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但是這也不是清朝流行的唯一版本,就在《唐詩三百首》問世前58年的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欽定的《全唐詩》中的《靜夜思》就是與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完全相同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後來中華書局出版的《全唐詩》也沿用著這一表述。

這一表述是明朝以後為普及詩詞而改寫的。經過“改動”了的《靜夜思》比“原版”要更加朗朗上口卻是不爭的事實,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床前明月光”版比“床前看月光”版在中國民間更受歡迎的原因。中國李白研究會會長、新疆師範大學教授薛天緯先生在《漫說》(《文史知識》1984年第4期)一文中專門對兩個版本的差異發表了如下看法:仔細體味,第一句如作“床前看月光”,中間嵌進一個動詞,語氣稍顯滯重;再說,“月光”是無形的東西,不好特意去“看”,如果特意“看”,也就不會錯當成“霜”了。而說“明月光”,則似不經意間月光映入眼帘,下句逗出“疑”字,便覺得很自然;何況,“明”字還增加了月夜的亮色。第三句,“望明月”較之“望山月”不但擺脫了地理環境的限制,而且,“山月”的說法不免帶點文人氣——文人詩中,往往將月亮區分為“山月”“海月”等,“明月”則全然是老百姓眼中的月亮了。所謂“篡改說”、“山寨說”實在是言過其實。有學者認為,“《靜夜思》四句詩,至少有50種不同版本,並且你很難知道哪一種抄本更接近‘原本。‘舉頭望明月’版本是在明代確定下來的”。

明代版本雖然可能不完全是李白的原作,有個別字詞後世或有所修改,但是流傳度很高,並被收錄於各版本的語文教科書中。

作者簡介

李白像 李白像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