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風雨》[莎士比亞戲劇]

《暴風雨》[莎士比亞戲劇]

《暴風雨》寫於1611年,是莎士比亞的最後一部“傳奇劇”,被文學評論家認為是莎士比亞“詩的遺囑”。《暴風雨》描寫了米蘭公爵普洛斯彼羅被弟弟安東尼奧奪去爵位,帶著女兒米蘭達和魔術書流亡到一座荒島,在那裡調遣精靈,呼風喚雨。

簡介

《暴風雨》劇照《暴風雨》劇照

《暴風雨》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劇作家、詩人,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威廉·莎士比亞的傳奇劇、又稱為悲喜劇作品,其最早出現在1610至1611年之間,主人公有普洛斯彼羅、女兒米蘭達以及精靈愛麗兒等等。

《暴風雨》是莎士比精緻獨立寫作的最後一個作品。這個作品集中表現他晚期對人類未來的構想,因此被人稱為莎士比亞的“詩的遺囑”。儘管這部作品具有烏托邦式的幻想,但它對現實中存在的罪惡仍然有所揭露,特別是對於統治集團內部爾虞我詐、互相傾軋的現象進行了一定的批判。作品對於人類的未來,對於人類理性和智慧的力量的描寫,說明莎士比亞又堅定了自己對於人文主義理想的信念。

中文版是梁實秋的序,朱生豪的譯、蘭姆姐弟的改編。

劇中人物

《暴風雨》劇照《暴風雨》劇照

阿隆佐:那不勒斯王

西巴斯辛:阿隆佐之弟

普洛斯彼羅:舊米蘭公爵

安東尼奧:普洛斯彼羅之弟,篡位者

腓迪南:那不勒斯王子

貢柴羅:正直的老大臣

阿德里安

弗蘭西斯:侍臣

凱列班:野性而醜怪的奴隸

特林鴆羅:弄臣

斯丹法諾:酗酒的膳夫

船長

水手長

眾水手

米蘭達:普洛斯彼羅之女

愛麗兒:縹緲的精靈

伊里斯

刻瑞斯

朱諾

眾水仙女

眾刈禾人:由精靈們扮演

其他侍候普洛斯彼羅的精靈們

中心思想

《暴風雨》劇照《暴風雨》劇照

《暴風雨》描寫了米蘭公爵普洛斯彼羅被弟弟安東尼奧奪去爵位,帶著女兒米蘭達和魔術書流亡到一座荒島,在那裡調遣精靈,呼風喚雨。一次,普洛斯彼羅喚來風暴,將安東尼奧、那不勒斯國王和王子乘的船刮上荒島,憑藉魔法,讓惡人受到教育。待安東尼奧痛改前非後,普洛斯彼羅饒恕了他,兄弟和解,結果普洛斯彼羅恢復爵位,米蘭達與王子結婚,一同回到義大利,一場類似《哈姆雷特》的政治風暴在寬恕感化中終於風平浪靜。莎士比亞在《暴風雨》中讚美了純樸的愛情,譴責了自私的陰謀,肯定了理性和智慧的力量。 本劇歌頌了純真的愛情、友誼和人與人之間的親善關係。

劇情介紹

《暴風雨》劇照《暴風雨》劇照

《暴風雨》講述了一個魔法故事,普洛斯彼洛是義大利北部米蘭城邦的公爵,他的弟弟安東尼奧野心勃勃,利用那不勒斯國王阿隆佐的幫助,篡奪了公爵的寶座。普洛斯彼洛和他那三歲的小公主歷盡艱險漂流到個島上,他用魔法把島上的精靈和妖怪治得服服帖帖。幾天后,普洛斯彼洛用魔術喚起一陣風暴,使其弟弟和那不勒國王的船碰碎在這個島的礁石上,船上的人安然無恙,登岸後依然勾心鬥角。普洛斯彼洛用魔法降服了他的弟弟和阿隆佐,使他們答應恢復他的爵位。最後大家一起回到義大利。

戲劇特徵

《暴風雨》劇照《暴風雨》劇照

1608年至1613年是莎士比亞的創作晚期,作品由悲劇轉向傳奇劇,作者試圖調和他的人文主義理想和客觀現實之間的尖銳矛盾,帶有鮮明的烏托邦色彩。這時期,他創作了4部具有共同特徵的戲劇,即《泰爾親王用力克累斯》《辛自林》《冬天的故事》和《暴風雨》。它們的共同特徵是:帶有浪漫色彩的傳奇故事、悲劇情節在其發展進程中突然轉向喜劇的結局。

創造特點

《暴風雨》劇照《暴風雨》劇照

《暴風雨》融正劇和喜劇、幻想與現實於一體,在結構上恪守古典戲劇的三一律,把時間集中在一天的下午到傍晚的幾個鐘頭之內,而地點固定在一個孤立的海島上,劇本各部分結合非常完美,被譽為英國文學的最佳篇章。

作者簡介

莎士比亞莎士比亞

威廉·莎士比亞(英語:William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儒略曆1616年4月23日或公曆1616年5月3日,華人社會亦常尊稱為莎翁;中國清末民初魯迅摩羅詩力說(1908年2月)稱莎翁為“狹斯丕爾”)。他流傳下來的作品包括38部戲劇、154首十四行詩、兩首長敘事詩和其他詩歌。他的戲劇被翻譯成所有主要使用著的語言,並且表演次數遠遠超過其他任何戲劇家。

莎士比亞在雅芳河畔斯特拉特福出生長大,18歲時與安妮·哈瑟維結婚,兩人共生育了三個孩子:蘇珊娜、雙胞胎哈姆內特和朱迪思。1585年到1592年期間莎士比亞在倫敦開始了成功的職業生涯,他不僅是演員、劇作家,還是宮內大臣劇團的合伙人之一,後來改名為國王劇團。1613年左右,莎士比亞似乎退休回到雅芳河畔斯特拉特福,3年後逝世。有關莎士比亞私人生活的記錄流傳下來很少,關於他的性取向、宗教信仰、以及他的著作是否出自他人之手都依然是謎 (參見莎士比亞另有其人說)。

1590年到1613年是莎士比亞的創作高峰期。他的早期劇本主要是喜劇和歷史劇,在16世紀末期達到了深度和藝術性的高峰。接下來到1608年他主要創作悲劇,包括《哈姆雷特》《李爾王》《麥克白》,被認為屬於英語最佳範例。在他人生最後階段,他開始創作悲喜劇,又稱為傳奇劇,並與其他劇作家合作。在他有生之年,他的很多作品就以多種版本出版,質素和準確性參差不齊。1623年,他所在劇團兩位同事出版了《第一對開本》,除兩部作品外,目前已經被認可的莎士比亞作品均收錄其中。

莎士比亞在世時被尊為詩人和劇作家,但直到19世紀他的聲望才達到今日的高度。浪漫主義時期讚頌莎士比亞的才華,維多利亞時代象英雄一樣地尊敬他,被蕭伯納稱為莎士比亞崇拜。20世紀,他的作品常常被新學術運動改編並重新發現價值。他的作品直至今日依舊廣受歡迎,在全球以不同文化和政治形式演出和詮釋。1616年4月23日在家鄉病逝,葬於鎮上的聖三一教堂。

改編作品

話劇

《暴風雨》《暴風雨》

英國羅森鮑德薩斯劇團的《暴風雨》在劇本上完全忠實於莎士比亞的原著,演員們不僅用純正地道的英語說莎士比亞經典台詞,同時還兼任樂手在演出中吹拉彈唱,使用的樂器品種豐富,包括鋸琴、鼓和低音提琴等。英國戲劇巨星巴里·魯特成為《暴風雨》的導演兼主演,曾由於在演繹莎翁劇方面的傑出成就,獲得過包括莎士比亞環球劇場SamWanamaker獎在內的十多個獎項,

劇團成立至今,足跡已遍及英國德國奧地利美國丹麥印度巴西希臘賽普勒斯捷克波蘭等國,並因其對莎劇地道的演繹獲得了包括英國最高藝術獎——大不列顛創新獎總冠軍獎、莎士比亞環球劇院經典獎和最佳劇目獎在內的多個重要獎項。莎翁劇中拯救、寬恕、慈悲、美德、忠誠和博愛的主題是人類的永恆情感,既是經典的也是現代的,既被老年人也被年輕人,既被英國人也被當代的中國人認同。

電影

美國電影,曾被選為今年威尼斯電影節的閉幕片,並在威尼斯進行全球首映。該片僅僅是朱莉·泰莫的第四部電影長片,之前她一隻活躍在百老匯,而《暴風雨》是她第二部莎翁改編作品,她的第一部電影長片便是由莎翁悲劇《提圖斯》改編的。根據莎士比亞最後一部作品改編,是一部充滿奇幻色彩的故事。

經典語句

《暴風雨》劇照《暴風雨》劇照

上天賦予與你一種堅忍,當我把熱淚向大海揮灑、因心頭的怨苦而呻吟的時候,你卻向我微笑;為了這我才生出忍耐的力量,準備抵禦一切接踵而來的禍患。

求你們解脫了我靈魂上的系鎖,賴著你們善意殷勤的鼓掌相助;再煩你們為我吹噓出一口和風,好讓我們的船隻一齊鼓滿帆篷。

他簡直成為一株常春藤,掩蔽了我參天的巨乾,而吸收去我的精華。

我給與他的無限大的信託,正像善良的父母產出刁頑的兒女來一樣,得到的酬報只是他的同樣無限大的欺詐。

說謊的人自己相信自己的欺騙。

無論在空中飛也好,在水裡游也好,向火里鑽也好,騰雲駕霧也好,凡是你有力的吩咐,愛麗兒願意用全副的精神奉行。

甜柔的樂曲平靜了海水的怒濤,也安定了我激盪的感情.

只要我能在我的囚牢中每天一次看見這位女郎。這地球的每個角落讓自由的人們去受用吧,我在這樣一個牢獄中已經覺得很寬廣的了。

她和那不勒斯沒有通信的可能:月亮里的使者是太慢了,除非叫太陽給她捎信,那么直到新生嬰孩柔滑的臉上長滿鬍鬚的時候也許可以送到。

良心在什麼地方呢?假如它像一塊凍瘡,那么也許會害我穿不上鞋子.

有一類遊戲是很吃力的,但興趣會使人忘記辛苦;有一類卑微的工作是用堅苦卓絕的精神忍受著的,最低陋的事情往往指向最崇高的目標。

評論

真實永遠是莎士比亞愛情的標誌,無論這愛情化身為哪個人物,叫米蘭達或是朱麗葉,甚至克莉奧佩特拉。米蘭達代表這樣一類的愛,它沒有歷史的影響,在那塊除了神蹤之外未被人跡玷污的處女地上花朵般生長,它能展現出她的至高理想。……腓迪南在她心中激起的愛,實在並非簡單幼稚的愛,而是一種充滿著如痴如醉的真誠而古樸的、幾乎令人戰慄的純潔的愛。

——(德)H.海涅(1797—1856,詩人)

莎翁後期劇雖然從總體來說質量平平,但他在這個時期里創作的《暴風雨》卻是屬於莎劇中的傑作。
寬恕與和解是貫穿於莎翁全部後期劇作中最重要的思想特徵,對於後期劇矛盾的解決、結構的轉合都起了極大的規定作用。

——張泗洋(當代,學者)

《暴風雨》寫於1611年,是莎士比亞的最後一部傳奇劇,被文學評論家認為是莎士比亞“詩的遺囑”。

——新浪網

最新動態

在戲劇之父莎士比亞的出生地——埃文河上的斯坦福德,莎翁出生地基金會的著作研究負責人保羅·埃德蒙德森,其談了倫敦奧運會開幕式關於莎翁戲劇《暴風雨》的細節。

關於2012年7月28日進行的開幕式,保羅·埃德蒙德森獨家透露了關於莎翁戲劇片段的具體章節,就是來自於《暴風雨》第三幕第二章節野獸卡利班的一段話:“Benotafeard.Theisleisfullofnoises,Sounds,andsweetairs,thatgivedelight,andhurtnot.SometimesathousandtwanglinginstrumentsWillhumaboutmineears;andsometimesvoices,That,ifIthenhadwak'dafterlongsleep,Willmakemesleepagain;andthen,indreaming,ThecloudsmethoughtwouldopenandshowrichesReadytodropuponme,that,whenIwak'd,Icriedtodreamagain."

而這段演講最核心的就是——不必害怕。這島上充滿了聲音,用來形容奧運會。最後卡利班也說道,當他在長夢中醒來後,他高喊著“我哭著希望再夢一場”,埃德蒙德森也分析這是在形容英國人對於奧運的期待。

在研究了莎士比亞戲劇多年之後,埃德蒙德森也透露其實莎士比亞早就跟奧運會一些關係。在他的作品中有兩次提到過“奧林匹克”,其中一次就是在《暴風雨》第三幕手稿第六節中:“他在作品中表現了戰爭中的戰士就如同奧運會的選手一般,他是寓意著古希臘奧運會的運動選手。”而直到莎士比亞去世幾年後,在英國一個叫奇平·坎普頓才開始盛行運動會,包括當年給了顧拜旦靈感的英國文洛克運動會都是在莎翁去世後才在英國普及開來。埃德蒙德森說這或許也是受到莎士比亞作品的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