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述
《白門柳》是作家劉斯奮從37歲開始創作,耗費16年心血而著成的長篇歷史小說,分《夕陽芳草》、《秋露危城》、《雞鳴風雨》三部。作品通過明末清初著名啟蒙思想家黃宗羲及其他一些富有改革意識的知識分子在“天崩地解”式的社會巨變中所走過的道路,真實地再現了17世紀中葉中國尖銳複雜的社會矛盾和腐朽中孕育新生的歷史進程。
1998年1月中國青年出版社出齊《白門柳》全部三部。小說面世後反響強烈,話劇、粵劇、漢劇等形式的改編作品紛紛醞釀。同名電視劇也於1999年前籌拍。作品第一、二部榮獲茅盾文學獎。
《白門柳》記敘了明末至清初的一段歷史故事,它既是封建社會盛極而衰的百態圖,明代亂世仕女悲歡離合的風光景,也是一個龐大的王朝土崩瓦解的衰痛輓歌和百科全書式的史詩畫卷,書中塑造了錢謙益、柳如是、冒襄、董小宛等等一系列眾多豐滿的人物形象。
內容介紹
《夕陽芳草》
《白門柳》三部曲的第一部,集中描寫了大明王朝覆滅的前夕,江南地區的文人組織“復社”和“閹黨”、餘孽之間的激烈鬥爭,以及復社四公子之一的冒襄與秦淮名妓董小苑一波三折的愛情糾葛,竟同權臣暗中進行政治交易,為“閹黨”餘孽開脫,使江南的政治、社黨的爭鬥、內訌更顯波詭雲譎。
小說通過當時的一批知識分子,即所謂“士”這一階層的性格狀態,以及上至朝中權貴下至秦淮汩院、江南市井,再現了中國十七世紀中葉尖銳複雜的社會矛盾,展示了一幅奢華腐朽走向哀敗孕育新生的末世畫卷。作品無論是寫歷史人物生活情懷,還是金粉江南民情風俗,都細膩傳神、繪聲繪色、新意迭出。
主要描述清軍、農民起義軍虎視眈眈,內部黨爭不斷,大廈將傾的前一刻,江南士人名流還在為自己的理想、欲望苦苦掙扎。作者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刻畫了文人士大夫階層的面貌,描繪出一幅豐富多彩的歷史全景。
明崇禎十五年,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清軍威逼山海關。而在大後方南京,東林黨人與閹黨的鬥爭還在延續,在黨爭中失利的前禮部右侍郎、東林黨前領袖錢謙益與寵妾柳如是商議,為了復官,謀劃與內閣首輔周延儒進行利益交換,答應利用其影響力說服多數復社成員在虎丘大會上做出公議,支持閹黨餘孽阮大鋮出山。同時,復社四公子之一冒襄為了將父親調離前線也私下接受周延儒恩惠。因此,江南士大夫集團復社內部矛盾重重,四分五裂。侯方域、陳貞慧、顧杲、梅郎中、張志烈、黃宗羲等復社成員齊聚青樓,與名妓眉娘、李十娘聚會,空議國是。國丈田宏遇四處搜羅美女,擄走陳圓圓,董小宛為了躲避他的追捕逃進錢府,被柳如是收留。黃宗羲拜訪錢謙益請他出面倒阮,錢謙益表面應承,暗中已經指使鄭元勛主持大會挺阮,最後事情敗露。冒襄訪陳圓圓不見,悔恨不已,不久後巧遇董小宛,幾經周折後與之定情。黃宗羲與方以智進京就試。馬士英打敗張獻忠後,錢謙益轉而向馬士英示好。
《秋露危城》
《白門柳》三部曲的第二部。本書以明末動盪複雜的局勢為背景,生動真實地再現了南明弘光王朝的建立及其迅速崩潰的過程。農民軍領袖李自成率兵攻入北京,明崇禎的突然滅亡給江南造成了衝擊和極度混亂。為江南半壁河山,擁立新君,以史可法為首的東林集團與以馬士英為首的政治勢力展開較量。政權內部的矛盾日趨尖銳,各派鬥爭驚心動魄,甚至爆發內戰危機,直至清兵一舉南下。作品通過對黃宗羲、陳貞慧、史可法、錢謙益、柳如是、董小苑等一系列著名人物的命運、性格變化的描寫,以姿采紛呈的運筆多層次、多角度地展現了一幅場景遼闊、人物眾多的歷史長卷,其中既有政治場中嚴酷的正邪之戰、社黨內部的恩怨紛爭,又有秦淮兩岸男女在亂世中的感情糾葛,交織成一曲波瀾壯闊、悲風四起的末世輓歌,具有極強的歷史穿透力和藝術感染力。
明朝國破君亡,面對南下的清軍,聚集白門的士人階層有的誓死堅守,有的仍熱衷於私利,一時間,忠臣、奸臣、文人、才女輪番登場,在金陵演出一場令人唏噓的悲喜劇。作者以豐富的想像和翔實的史實為經緯,編織成一幅層次分明、引人入勝的歷史人物畫卷。
明崇禎十七年,黃宗羲之弟中選貢生,他同弟弟一起去紹興拜會老師劉宗周,在他家得知清軍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已死,奮力阻止老師自殺殉國。留都南京群龍無首,權力鬥爭混亂,擁護璐王和擁護福王的兩派爭執不休。錢謙益試圖說服呂大器、雷縯祚擁立潞王,在城內散步針對福王的“七不可立”的公啟。兵部尚書史可法則欲立桂王,以平息兩派之爭,他還召集部屬商議反清對策,與馬士英達成協定,誰知馬士英出爾反爾,最終擁立了福王。冒襄偕同董小宛,舉家遷往南京,路上偶遇逃難的方以智。復社還在起內訌,不同派系相互攻擊,復社所依靠的史可法卻決定去江北督師,讓馬士英留守朝中。李自成被昊三桂打敗,逃出北京。錢謙益夙願得償,赴南京就任禮部尚書。劉宗周上書痛斥朝廷腐敗,引來殺手威脅。不久,權奸馬士英和阮大鋮在爭權奪利的戰鬥中又占了上風。揚州城終於被清軍攻破,史可法以身殉國。弘光皇帝逃走,南京陷落,留都官員作鳥獸散,錢謙益欲投奔清朝,柳如是誓死不從。
《雞鳴風雨》
《白門柳》三部曲的第三部,情節緊接上一部,描寫明朝殘餘勢力在弘光王朝覆滅後,退守浙東地區,繼續堅持抗清及其最終滅亡的過程。在本卷中,幾個主要人物被命運驅上了不同的道路。黃宗羲毅然參加義軍從事武裝鬥爭,冒襄和董小宛成為顛沛離的難民,錢謙益投降北上,柳如是則獨自留在南京,各自經歷了種種艱難曲折,最終又集結在抗清的旗幟之下。作為全書的大結局,本卷在繼續保留和發揚前兩部物色的基礎上,結構更加開闊色彩更加斑斕,情節更加繪紜。其中正義與邪惡、卑鄙與崇高、野心與情慾、征服與反抗、腐朽與新生,種種人性也揭示得更加充分和徹底,使人沉浸於豐厚的藝術享受的同時,還可以從“士”即知識分子階層,作為文化守護者的職責和命運中,獲得更深的感悟和思考。
明朝覆亡已成定局,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士人們也面臨犧牲名節侍奉新主子,還是放棄前途固守舊志的兩難。本書以寫實的風格,反映了明末戰亂頻仍,生靈塗炭的慘景,作者筆下的文人、青樓女子、烈士、江湖藝人個個血肉豐滿、栩栩如生。
清順治二年,龔鼎孳等明朝舊臣剃髮改服,歸順清朝。黃宗羲等人則在江南繼續練兵,堅持抗清,建立了魯王政權。洪承疇被任命為江南總督,繼續南下攻城。柳如是因為反對錢謙益投靠清朝而與之鬧翻,執意留在南京,期間因為心存不平、寂寞難耐而與人暗通幽曲,在當地傳出醜聞。錢謙益終於決定辭官回家,家人抓獲柳如是的情人,向他告狀,錢謙益知曉真相後原諒了柳如是。冒襄和家人從海寧逃走,過著貧病交加的生活,幸虧董小宛苦心周鏇,悉心照料全家的生活起居。黃宗羲回鄉籌集糧草,未料到家鄉民不聊生,幸虧黃宗會急中生智,從公差手中購得糧草,黃宗羲於是率領水軍繼續戰鬥。馬士英和阮大鋮為了給自己留下活路,在魯王和唐王之間穿針引線。柳麻子、沈士柱等人暗自混入南京城,與冒襄會合,試圖將外面的軍隊放入城中,結果沈士柱慷慨就義。雖然大勢難以扭轉,但倖存的江南士子還是轉入地下,繼續堅持抵抗運動。
作者簡介
劉斯奮,中山市沙溪鎮人。1944年1月出生於一個很有文學淵源的家庭。劉斯奮的父親劉逸生是著名的報人、詩人和文藝評論家。劉斯奮1967年畢業於中山大學中文系後,長期擔任廣東省宣傳文化行政領導工作,歷任廣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廣東省文聯主席、省政協常務委員、中國文聯全委會委員,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山大學、華南師範大學、暨南大學兼職教授、廣東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
劉斯奮是一位優秀的文藝理論家,所提出的朝陽文化理論,對廣東地區的文化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劉斯奮也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在小說創作、學術研究、美術、書法等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劉斯奮的長篇歷史小說《白門柳》榮獲全國長篇小說的最高獎——茅盾文學獎。這是迄今為止,廣東第一位也是唯一的獲得此項殊榮的作家。
他還從事過古典文學研究,出版了學術著作《嶺南三家詩選》、《黃節詩選》、《蘇曼殊詩箋注》、《陳寅恪晚年詩文及其他》等共八種。 曾出版《劉斯奮人物畫選》多種,並在廣州、香港、江蘇、深圳、江門、中山、順德等地舉辦個人畫展,不少作品為美術館、博物館及個人收藏。
劉斯奮近年的興趣主要集中到繪畫方面。他的人物畫曾在家鄉中山和省內各地展出,被譽為新文人畫。
作品評價
《白門柳》提出了許多不僅是17世紀而且是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需要選擇的問題。如:義、利之間的選擇;是重是非,還是重利害?是堅定地追求真理,哪怕付出生命的代價,還是安全第一,明哲保身?《白門柳》探討了這些問題,但不是論文式的探討,而是藝術性的探討。不是要給出一個明確無誤的結論,而是讓這種辨論從古人一直傳遞到今天的讀者。從這個意義上說,《白門柳》成功地溝通了歷史與現實。
小說寫到的有名有姓的人物雖然上百,這些人物在書中所占的位置輕重各不相同,但貫串全書始終的核心人物其實只有五位——錢謙益和柳如是、冒襄和董小宛,以及黃宗羲。五位人物當中,錢、冒、黃分別屬於“士”這一階層里三種不同的類型,各有其普遍的代表性;柳、董則分屬“名妓”這一特殊社會群體中的兩種性格、追求各異的女性。當然,作為這群人的對立面,小說還以相當篇幅寫到權奸馬士英、阮大鋮,以及降清明臣洪承疇,他們應該也屬於第一層次的重要人物。
讀《白門柳》,很難不為作者伸縮自如的情節編排所動容,換言之,只要是稍具人文精神與歷史情懷的讀者,就極易不自覺地陷入作者有意安排的“陷阱”之中,扮演起小說中那一個個生動鮮明的人物角色。在讀三部曲第一部《夕陽芳草》之時,仿佛逆著時光的隧道倒退到崇禎末年,眼前滿布著舉國動亂、戰禍的愁雲慘霧,我化身而為復社四公子之一的冒襄,在遼闊絢麗、波詭雲譎的明末歷史舞台上,與以阮大鋮為代表的閹黨餘孽及以錢謙益為代表的政治投機分子之間進行著尖銳的鬥爭。董小宛、柳如是,則為這陰雲密布的場景抹上幾許亮麗的色彩,冒董一波三折的愛情糾葛令我時不時地唏噓感嘆。《秋露危城》是《白門柳》三部曲的第二部,隨著急轉直下的形勢,我的情緒陷入到另一番境地——李自成率兵攻進北京,崇禎帝的自縊在江南投下了極大的陰影,局勢迅速混亂起來。此時,我仿佛成了充滿正義感與責任感的黃宗羲、陳貞慧、史可法,為著江南的半壁河山,為著光復大明的河山,與以馬士英為首的政治勢力進行著角逐、較量。政治場中嚴酷的正邪之戰、社黨內部驚心動魄的恩怨紛爭令我有錐心之痛,而秦淮兩岸的男女在亂世的感情糾葛,又是那般迷離交錯。直至清軍一舉南下,弘光朝迅速崩潰,遂又唱起悲風四起的末世輓歌,晚明悲歌似將終結,卻還不能劃上句號。帶著如此困惑,進入了三部曲第三部《雞鳴風雨》之中。我的身心似乎被肢解為幾股,分別被命運驅上了不同的道路——一會是毅然參加義軍從事武裝鬥爭的黃宗羲,一會又是攜愛妾董小宛顛沛流離的冒襄,各自經歷了種種艱難曲折,最終又集結在抗清的旗幟之下。正義與邪惡、卑鄙與崇高、野心與情慾、征服與反抗、腐朽與新生交織相映,在淒風苦雨的晚明天空下,對於人性的種種似有更加充分和徹底的領悟。
劉斯奮一改“大歷史”的敘事方式,在《白門柳》中對“小歷史”十分關切。不僅僅滿足於通過價值和道德的選擇觀察史實,且將其思索之筆刺向歷史中那些不為人所知的“私處”。試舉兩例——關於黨爭的描寫,他一方面透視了諸如馬世英、阮大鋮等“士”這一階層的投機者,但另一方面,他也不僅僅從道德方面肯定復社文人的行為方式,而是深刻地將欲望與道德的複雜而微妙的組合給予了深度的表現。如復社內的人事鬥爭並不會因為其政治方面的正義性而被忽略,而是揭開其中不為人知的隱秘。關於冒襄和董小宛的愛情,在這場愛情進展中,冒襄的性格是步步發展的,從起初並不在意董小宛,到在董小宛的堅持下,逐漸有了感情,但董小宛的出身經歷卻依然困擾著冒襄,成為他的無法擺脫的情結,通過一場不斷出現的生死考驗發展,他們終成忠貞的愛侶。
作品背景
1980年,臨江約稿
1980年,劉斯奮到廣西參加太平天國研討會時,一群人結伴坐花尾渡逆流西行。也許是他對史學詩文的談吐,吸引了中國文聯出版公司的編輯阮富沅,就在船上,他約請劉斯奮寫歷史小說。沒想到這一次約稿,就誕生了洋洋130萬字的長篇小說《白門柳》,而劉斯奮也為了這部小說花費了16年的歲月。
回憶當年臨江約稿的經歷,劉斯奮還是很感慨:“我怎么就一口應承了呢?其實那時我只寫過一兩篇不太成功的短篇小說。”當時,他覺得自己沒多少寫小說的才能,因為寫小說需要豐富複雜的生活經歷,還需要經常注意觀察和捕捉日常生活細節,他覺得這兩方面都非自己所長。但是因為這個偶爾的機會,他動了寫小說之心,大膽地把這個任務接受下來。
1981年至1997年,十六年全力創作
《白門柳》是一部長篇歷史小說,以明清兩個朝代的更替為背景,描寫當時以復社為代表的一批文化人,在這種巨大的社會變動中所走過的坎坷道路,進而揭示我國17世紀中葉民主啟蒙思想的產生。經過深思,劉斯奮不但決定將之寫成長篇小說,還打算寫成多卷本。以他並不太多的小說創作經驗,在旁人看來未免有點膽大包天,對於作家自己來說,也是人生的重大搏殺。
從1981年開始,劉斯奮投入到小說創作之中。那幾年,他每天寫到凌晨四點,然後中午起床,下午繼續寫。兩年多的時間裡,他拿出《白門柳》的第一部《夕陽芳草》。
1984年這部書出版的時候,他就有預感,覺得《白門柳》三部曲將會耗費自己一生中很長的時間。果然,《白門柳》的誕生,一共花了16年,從37歲到53歲這段時間,可以說是一個文學創作者的黃金歲月。
為了真實地反映那個時代的故事,劉斯奮不僅查閱了很多資料,還多次自費外出採訪。他寫黃宗羲去餘姚,最初是寫他邁動雙腳就走,後來親自到江南實地考察了一次,回來就改讓黃宗羲坐船去了。他在實地考察後,發現在那片水鄉之中,顯然是乘船才合乎歷史的真實,因此,讀者在閱讀整部小說的時候,總能令自己融入當時的社會環境中。而創作者對歷史的嚴謹考證,同樣令歷史學家也無法從中挑出一點毛病。
1998年,作品獲獎,投身繪畫創作
《白門柳》的第一部《夕陽芳草》剛寫完,劉斯奮只覺得整個人垮了似的,嚇得趕快到醫院裡檢查身體。但即使是長篇小說的寫作這樣艱苦,他依然開始了第二部的創作。與劉斯奮同樣畢業於中山大學中文系的作家何卓瓊回憶說,當時,劉斯奮已經開始與她談起作家的目標控制問題,他很強調要創作安身立命的作品,對於《白門柳》,他是當作安身立命來經營的。
《夕陽芳草》出版後,就獲得廣東魯迅文學獎,這是廣東文學界的大獎。而當時,文壇對劉斯奮的認識還不多,突然間出了一部精彩的長篇歷史小說,報刊雜誌紛紛將目光投向這位作者,約稿多了起來,工作上也有了提拔的機會,但是劉斯奮都婉拒了。他覺得,自己所取得的這一點成功,就在於確定了自己的目標之後,設法控制自己,不搖擺,不放棄,朝著目標一步步前進,這種目標的控制對於人生能夠完成一件事極為重要。
16年過去,劉斯奮終於完成了《白門柳》三部曲的全部創作。1998年,第一、二部獲得第四屆茅盾文學獎,這也是廣東省目前惟一獲此大獎的著作。作品為他帶來了極大的榮譽,但是,在這個時候,劉斯奮卻停下筆,沒有繼續進行小說創作,而開始將主要精力投入繪畫之中。他覺得,從事文藝創作,無論在哪個領域都需要激情。完成《白門柳》之後,覺得沒有激情了,於是就不想在文學創作上費太多時間。對於畫畫,他也有自己的目標,嘗試著將大寫意的人物畫從古代題材向現代題材推進。
作品意義
以史筆寫詩魂——《白門柳》的意義
歷史是什麼?
可能只是一塊石碑,一堆瓦礫,一些埋在地下的事物……無聲地訴說著那已經消逝的一切。
也可能是許許多多的文獻記錄,在時間的流轉中,不斷地被改寫著。
歷史的逼真是注定的不可能,殘存的事物不會言說,而言說的文字永遠無法抵達當時的情景,這就是“歷史”與“文學”的矛盾。
劉斯奮從37歲的青年到53歲的壯年,歷16年的光陰經營了《白門柳》,“在明清更迭之際,再現天崩地解”的亂世,以史筆寫詩魂,以詩性去激活歷史,從而也解構了“歷史”與“文學”的矛盾。《白門柳》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既是對與歐陽山等老一輩作家優良傳統的一脈流香的承繼,也是對新時期變動的社會結構的文化生成的最大可能性的開拓,其領軍地位,不言而喻。
《白門柳》蘊滿著“家國之思”,又處處飄逸著命定的文化詩魂,文詞醇厚,義理豐富,固然是題中之義,但是對本真生活的意義與真理的探尋,對那充溢在民族精神生活深處的生命激情的抒發,對自由詩人世代追尋的生命文化理想的嚮往,更體現了作者的歷史情懷與文學智慧:他追求的是既“恢宏壯麗”又“精美雅致”的創作風貌,堆砌可以捋去,浮華可以撣掉,但明麗、典雅之氣卻始終滿溢在作品的字裡行間,即使是寫軍營,寫戰場,寫霍霍刀劍聲,這種審美的基調亦一樣如在薄暮微明中推出的一片錦霞,時隱時現卻連綿不斷,發出耀眼的光彩。正如有評論家說的,他是在最好的年華中完成了“過去的故事”,在意識形態包圍中遊走著的一個例外。
廣東文學要再度輝煌,在以往的基礎上,恐怕還要以一種理性和情感都可以接受的方式,溝通歷史、現實和未來的三重世界,為籌建一種合理或理想的精神文化的發展模式開闢道路,從而不斷誕生新的氣象。
廣東文學鑑定
產品鑑定
代表產品:廣東省第一部獲茅盾文學獎的作品——《白門柳》
產品鑑定:《白門柳》是廣東省目前惟一獲得國內小說最高獎項——茅盾文學獎的作品。《白門柳》的創作,開創了長篇小說的一個新的範式,作者用現實主義的方法寫作長篇歷史小說,強調小說結構的邏輯性,並嘗試探索“心態史寫作”範式,在全國文壇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質檢報告
歷史小說的現實主義新境界
《白門柳》的價值,如果說是廣東省目前惟一獲得茅盾文學獎的作品,而更重要的價值應該是小說在文學史上的價值。
作為歷史小說,《白門柳》在選材上避開了當代歷史小說中通常以農民起義、帝王將相等題材為線索,書中既寫到農民起義,又寫到帝王將相,而其主要線索卻是現代文學中較少關注到的知識分子。名士與名妓的愛情生活在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小說並不是停留在簡單演繹才子佳人的愛情傳奇的層面,而是代表不同文化觀念的碰撞與融合。因此,按文藝評論家的評論,這部書在塑造一批人物形象的同時,形成了一個大的性格體系,反映出那個時代社會心理特徵。
特別是在結構上,小說的創作者開始對“心態史”敘事方式的探索,被許多評論家認為,《白門柳》闖出了歷史文學敘事的另一條道路,將當代歷史文學的創作推向一個新的里程。《白門柳》所關注的在明末清初那樣風雲變幻的社會背景下,以黃宗羲等人為代表的早期民主主義思想的誕生。正因為對思潮的關注,書中濃墨重彩地書寫人物的心態,而故事的發展反而退居其次。作家還提出“情緒主導情節”的敘事方式,因此,將敘事的重心由“故事”改為“情緒”,並且,由人物的情緒來主導情節發展,這一點,也改變了傳統的敘事方式。
《白門柳》誕生之後,對於這部小說的研究成為學術界的熱門課題,即使到今天,小說的結構、人物、思想等,都經常令文藝界思考。因此,雖然獲獎的小說有很多,但《白門柳》卻是一部被時間證明的小說。
作者一生
祖籍廣東省中山市沙溪鎮雲漢堡村。
1944年1月,出生於廣西省梧州市。
1946年,二歲,移居香港。
1951年,七歲,移居廣東省廣州市,受家庭薰陶,開始醉心文學藝術,尤喜古典詩文及繪畫。
1958年,十四歲,始學作舊體詩詞。
1960年,十六歲,得七言絕句《見沼氣發電有感》:“江湖浪跡任消磨,一旦逢春意氣多,願化明珠三萬斛,直教流影亂星河。”是為現存詩什最早之作。
1962年,十八歲,7月,於廣州市第一中學畢業,以迷戀繪事,欲投考廣州美術學院,因該年學院除工藝系外,其他各系均停止招生,乃轉而投考中山大學中文系,以專業成績首名獲錄取。日課之餘,於詩詞、繪畫、書法仍興趣不衰,時時旁及之。其後數年間,得容庚、冼玉清、陳寂、佟紹弼、阮退之等前輩名家及父親劉逸生先生指點,獲益良多,藝境日進。
1963年,十九歲,1月,有古風《與諸子登白雲山聽松》之作,父執香港《大公報》主筆陳凡先生見而嘉喜之,攜去刊於《藝林》副刊,是為發表作品之始。是年書法作品獲中山大學中文系比賽一等獎。
1966年,二十二歲,“文革”十年動亂開始,流離顛沛,憤懣抑鬱,惟時時以詩詞寄意抒懷,傳觀酬唱於摯友間,積數十首。
1969年,二十五歲,赴廣東台山縣烽火角農場圍海造田,邂逅結識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之郝嘉賢先生,私從其學習油畫、水粉畫一年,得以進窺西洋技法,為日後人物畫創作打下另一方面之基礎。
1970年,二十六歲,3月,就業于海南島定安縣文化局,案牘之餘,兼業美術宣傳。
1975年,三十一歲,10月,以友人之介薦,調返廣州工作,任職於廣東省委宣傳部。
1978年,三十四歲,是年應出版社之邀約,於工餘之暇從事古典詩文之選編箋注,前後約積十二年,其間有《嶺南三家詩選》(1980年)、《蘇曼殊詩箋注》(1981年)、《梁啓超詩文選》(1983年)、《黃節詩選》(1984年)、《周邦彥詞選》(1981年)、《辛棄疾詞選》(1981年)、《姜夔張炎詞選》(1982年)、《陳寅恪晚年詩文及其他》(1986年)、《唐宋詩詞彩圖辭典》(1990年)等著述面世。
1981年,三十七歲,5月,從事古詩文整理之餘,復應中國文聯出版公司編輯邢富沅先生之邀約,開始長篇歷史小說《白門柳》三部曲之創作。
1984年,四十歲,12月,出版《白門柳》第一部《夕陽芳草》。
1986年,四十二歲,1月,開始從事《白門柳》第二部《秋露危城》之創作。 10月,《夕陽芳草》獲廣東省第二屆魯迅文藝獎;
1989年,四十五歲,於著述之餘,重生繪事之興,專攻中國水墨人物畫。取法中國文人畫之舍形似重神似、舍客體再現重主體抒發、舍描摹重揮寫、舍技術審美重文化審美之傳統,並揉合西洋繪畫對人體結構之認知,以大寫意方式表現人物,以期揚長避短,尋求自家面目。
自號“蝠堂”。取義為身屬公務人員而醉心文學、繪畫、書法、學術,有如蝙蝠之似鳥非鳥,是獸非獸,恐難免見笑於方家識者。
5月,書法作品《陳恭尹詩•葉世穎重之湘中有寄》為廣州美術館收藏。
1990年,四十六歲,12月,書法作品《陶潛•飲酒詩》為廣州博物館收藏。
1991年,四十七歲,2月,開始從事《白門柳》第三部《雞鳴風雨》之創作。8月,《白門柳》第二部《秋露危城》出版,
1992年,四十八歲,12月,《秋露危城》獲廣東省第四屆魯迅文藝獎; 是年,應廣東美術館之聘,任該館藝術委員會委員。
1993年,四十九歲,11,於廣州美術館舉辦“劉斯奮人物畫展”,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主席林墉先生評論這批作品是“極有內蘊的,極有品位的和極有張力的精品,真可堪久賞。”
12月,作品《芳塵》為廣州美術館收藏。
1994年,五十歲,五月,出版《劉斯奮人物畫選》。香港中文大學周錫復先生作序,認為這批作品是“建立在深厚文化素養和妙悟基礎上的,一種縱逸不羈的個人風格正在迅速形成。”“形成了簡練雄放、韻味悠長的大寫意風格,在近世嶺南人物畫中注入了難得的陽剛之氣。” 著名水彩畫大師王肇民先生賜函,以“筆墨瀟灑,風格雅異”八字評論這批作品。
1995年,五十一歲,11月,當選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
12月,當選廣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
同月,兼任華南文藝成人學院院長。
1996年,五十二歲,1月,於香港藝術中心包兆龍畫廊舉辦“形意神——劉斯奮人物畫展”,香港新華通訊社副社長張俊生先生等香港名流蒞臨剪彩。
1997年,五十三歲,完成《白門柳》第三部《雞鳴風雨》之創作,合併前二部轉交中國青年出版社統一出版。
12月,中國長篇小說最高獎——茅盾文學獎第四屆評出,《白門柳》為四部獲獎作品之一,被稱為廣東文學界“零的突破”。
1998年,五十四歲,1月,作品《人物四聯屏》入選“廣東中國畫展、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會第一回展”。
5月,受中山大學之聘,任該校中文系兼職教授。
7月,應義大利曼托瓦雷委內皇宮青年美術館邀請,率團並作為特邀藝術家赴意國舉辦“南方的語境——當代中國藝術家八人展” 《白門柳》獲1997年度廣東省宣傳文化精品獎。
1999年,五十五歲,9月,《白門柳》第三部《雞鳴風雨》獲第六屆廣東省魯迅文藝獎。同月,應廣東美術館之聘,任該館學術委員會委員。
10月,第四屆國家圖書獎評出,《白門柳》獲提名獎。
11月,應邀以《人物組畫》等四件作品參加由廣東美術館舉辦的“南方的語境第二回展”。
12月,廣東美術館收藏作品《人物四聯屏》
2000年,五十六歲,2月,應華南師範大學之聘,任該校客座教授暨中國現代文學專業兼職碩士生導師。
5月,黃樹森先生主編之《文人心靈之歷史回聲——<白門柳>論》一書出版,論者從歷史與敘事、敘事範式、視點與人物、情節與結構、敘述語言、敘述主旨等六個方面對作品進行全面分析和評價。認為該作品“對文人及文人思想心靈的書寫,不僅是表現對像的拓寬,而且是歷史觀念的革新,不僅是對精英政治史觀和階級鬥爭史觀的超越,而且是與年鑑派新史學觀念的接通。這使《白門柳》在當代歷史文學創作中顯示了自己的獨特價值。”
6月,《名家評說<白門柳>》一書出版,是書為諸家評論之結集。其中收有敏澤、黃秋耘、蔡葵、章明、顧誠、何鎮邦、張炯、陳遼、程文超、金岱、張頤武、黃樹森等40餘人之文章。同月,被廣東畫院聘為畫家、顧問。
8月,出版《劉斯奮畫集》,著名美術評論家遲軻先生作序,題為《始知真放在精微》;袁山先生作序,題為《淺析劉斯奮人物畫的當代意義》。
9月,在廣東省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舉辦“劉斯奮人物畫展”,展出作品60件。深圳市市長於幼軍蒞臨剪彩,展出作品中尤以當代都市人物為題材的大寫意人物畫受到美術界特別關注,引起強烈興趣。展覽期間舉行了“學術研討會”,著名美術評論家郎紹君、王鏞、賈方舟、劉驍純、鄧平祥、王璜生、譚天、王見、尚濤、張紹城、孫振華等四十餘人出席,對展出作品加以熱烈研討。發言收入該館2000年鑑。郎紹君、王鏞、賈方舟事後還作專文推介。
10月,該展覽應邀移至廣東畫院展出,再度引起觀眾強烈興趣,著名前輩畫家廖冰兄、黃篤維接受採訪,稱之為當代中國人物畫中另闢蹊徑,面目獨具之作。同月,散文集《快活的蝙蝠》出版。
12月,應邀以《當代都市人物六聯屏》參加參加“第二屆深圳國際水墨雙年展”。
同月,以作品《藤陰快讀圖》、《高山採藥圖》參加廣東省第二屆中國畫展,獲優秀獎。
同月,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
2001年,五十七歲,1月,應邀參加江蘇省常州市政府舉辦的“廣東四名家國畫展”,《清晝》等10幅新作為該市“劉海粟美術館”收藏。
5月,應邀在廣東省揭陽市“一品堂”舉辦“劉斯奮書畫展”。《隔山論道圖》等30餘幅新作為該堂收藏。
6月,應暨南大學之聘,任該校客座教授,並將2000年9月的“劉斯奮人物畫展”移至該校藝術展覽中心展出。
7月,應廣州藝術博物院之聘任該院學術委員會顧問。
10月,作品《無邪》入選“全國畫院雙年展•首屆中國畫展”
2002年,五十八歲,4月,徐南鐵先生主編之《蝙蝠的意象》一書出版,該書以“非職業化創作”為論題,從小說創作、繪畫書法、從政業績,家學生平等方面對“劉斯奮現象”進行立體解讀,認為從中“可以隱約感受到社會發展和文學藝術發展歷程中一種熟悉而又陌生的脈動”。
5月,應邀將2000年9月的“劉斯奮人物畫展”移至江門市展出。
6月,應邀將該畫展移至廣東省中山市中山圖書館展出。
8月,應邀在廣州藝術博物院舉辦“當代中國畫名家系列展——劉斯奮人物畫展”,展出新作出50餘幅。廣東省委副書記陳紹基先生蒞臨剪彩。著名畫家楊之光、林墉接受採訪。作品《春燈》為該館收藏。
9月,應邀以新作《一個人的車站》參加“廣東省第三屆中國畫展”
12月,應邀以新作《褪去色彩的都市•人物六聯屏》參加“第三屆深圳國際水墨雙年展”。
2003年,五十九歲,3月,深圳畫院收藏作品《替補隊員》。同月,廣東美術館收藏作品《一個人的車站》。
5月7日,接任廣東畫院院長(6月12日正式到任)。同月,始攻山水畫。
6月,加入中國書法家協會。
7月,廣東美術館舉辦《牆裡牆外》當代中國書法邀請展,莫仲予、饒宗頤、徐續、林近、王貴忱、吳灝、常宗豪、孫稚雛、陳永正、劉斯奮、曹寶麟等11人應邀參展。 提出廣東畫院畫家須補習文化。形成制度,並須考核。在社會上引發強烈反響。
10月,應邀前往台灣新竹舉辦《劉斯奮美術書法展》。同月,第二屆全國畫院雙年展在廣東舉辦,以現代人物題材作品《秋天的思憶》參展。
12月,中國美術家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以廣東代表身份出席,當選全國美協理事。同月,獲文學創作一級專業職稱。
2004年,六十歲,1月,廣東畫院、廣東文聯理論部、大朗鎮政府在東莞大朗鎮舉辦“嶺南新狀態”美術作品展,以作品三幅參展,並收入該展覽的畫冊。
2月21日,由廣東省委宣傳部、中央電視台、廣東電視台聯合攝製的電視劇《白門柳》開拍,赴蘇州出席開機儀式。
5月13日及6月3日,廣州話劇團改編的大型史詩劇《白門柳》先後在廣州、北京公演,均出席公演儀式,並接受傳媒採訪。
《美術界》雜誌(2004年第5期)以從文人情懷到都市俚語》為題作專題介紹,陳映欣撰文。
7月,廣東省美術作品展開幕,以評審身份參加。
8月31日,廣東青年畫成立,受聘為藝術顧問。
9月,中國畫研究院《水墨研究》(2004年第9期)以《劉斯奮古代人物畫的再認識》為題作專題介紹,莫各伯撰文。
9月9日,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開幕,現代人物畫作品《都市視窗》入選,在浙江杭州展出。
9月21日,由廣東漢劇院改編的大型歷史劇《白門柳》(前曾取名《白門悲柳》)經修改後再度在廣州公演,以原著作者兼文學顧問身份出席。
11月26日《劉斯奮人物畫新作展》在佛山市順德區容城藝術館舉行。展出作品60餘幅。
相關圖書
1、《名家評說〈白門柳〉》
作者:廣東省文藝批評家協會編
ISBN號:7-5406-4309-9
出版社:廣東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0.6
頁數:549頁
本書在此匯集了國內40多位專家對榮獲第四屆“茅盾文學獎”的長篇歷史小說《白門柳》的評論文章,以對小說的現實精神、理論精神及現代敘述話語等做有益的探究與思辨;以《白門柳》對當代小說創作所產生的啟迪、所引發的思考進行多方面、深入的評析與度量。
2、《畫本白門柳》
作者:劉斯奮,笑風改,舒勇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ISBN:721803756
冊數:3
本書共分三冊。記敘了明末至清朝建立初期的一段故事,它既是封建社會盛極而衰的百態圖,明代亂世仕女悲觀離合的風光景,也是一個龐大的王朝土崩瓦解的衰痛輓歌和百科全書式的史詩畫卷。
茅盾文學獎歷屆獲獎作品
第一屆(1982年 六部長篇小說) | 《許茂和他的女兒們》 周克芹 | 《東方》 魏巍 | 《李自成》(第二卷) 姚雪垠 | 《將軍吟》 莫應豐 | 《冬天裡的春天》 李國文 | 《芙蓉鎮》 古華 |
第二屆(1985年 三部長篇小說) | 《黃河東流去》(上下集) 李準 | 《沉重的翅膀》 張潔 | 《鐘鼓樓》 劉心武 |
第三屆(1988年 五部長篇小說) | 《平凡的世界》 路遙 | 《少年天子》 凌力 | 《都市風流》 孫力、余小惠 | 《第二個太陽》 劉白羽 | 《穆斯林的葬禮》 霍達 (榮譽獎二部) 《浴血羅霄》 蕭克 | 《金甌缺》 徐興業 |
第四屆(1989-1994年 四部長篇小說) | 《戰爭和人》 王火 | 《白鹿原》(修訂本) 陳忠實 | 《白門柳》(一二部) 劉斯奮 | 《騷動之秋》 劉玉民 |
第五屆(2000年 四部長篇小說) | 《抉擇》 張平 | 《塵埃落定》 阿來(藏) | 《長恨歌》 王安憶 | 《茶人三部曲》(1、2)王旭烽 |
第六屆(2005年 五部長篇小說) | 《張居正》 熊召政 | 《無字》 張潔 | 《歷史的天空》 徐貴祥 | 《英雄時代》 柳建偉 | 《東藏記》 宗璞 |
第七屆(2008年 四部長篇小說) | 《秦腔》 賈平凹 | 《額爾古納河右岸》 遲子建 | 《暗算》 麥家 | 《湖光山色》 周大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