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廣東漢劇,原稱外江戲,以西皮、二黃為主要聲腔,以國語為主要念白的戲曲劇種,至今已有近三百年歷史,被周恩來總理譽為“南國牡丹”。廣東漢劇院是該劇種的代表院團,全民事業單位,成立於1959年。建院40多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支持、培養下,人才輩出,碩果纍纍。
劇院整理、改編、創作了一批優秀劇目,如《昭君出塞》、《貨郎計》、《叢台別》、《擊鼓罵曹》、《時遷偷雞》、《丘逢甲》、《包公與妞妞》、《義子登科》、《昭君行》、《憾戀》、《熱嫁冷婚》、《琴心盟》、《麒麟老道》、《蝴蝶夢》、《深宮假鳳》等,在歷屆廣東省戲曲觀摩匯演或國家級、省級藝術節上演出,獲得多項獎勵。
成就榮譽
有過5次晉京演出的歷史,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葉劍英、江澤民、朱鎔基、李長春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觀賞由著名表演藝術家黃桂珠、黃粦傳、梁素珍、曾謀、李仙花等演出的《百里奚認妻》等劇目。古代劇《齊王求將》、現代劇《一代麥種》等被珠江電影製片廠拍攝成戲曲藝術影片發行;《蝴蝶夢》、《白門柳色》、《花燈案》等10多個劇目,被中央電視台、廣東電視台攝製成舞台劇或電視劇播映。除在本省演出外,曾到湖北、上海等10多個省市演出。自1982年以來,還曾應邀赴香港、新加坡、台灣等地演出,海內外評價較高。劇院獲獎劇(節)目和人員一大批;第二屆中國藝術節、第一至八屆廣東省藝術節,均有劇(節)目入選參加並獲多項獎和讚譽。新編大型古代漢劇《蝴蝶夢》,入選第五屆中國戲劇節,獲’97中國曹禺戲劇獎·優秀劇目獎等七項大獎。先後湧現了一批深受觀眾讚賞的表演藝術家和知名演員,李仙花(二度梅)、楊秀微先後三次榮獲中國戲劇梅花獎。現職人員
還湧現一批卓有成就的編劇、導演、樂師兼音樂唱腔設計、舞台美術設計人員和藝術研究、管理人才,其中獲高級職稱32人、中級職稱50多人,肩負著劇目創作、演出示範、藝術理論研究及各種人才培訓重任。 劇院現有主要藝術家:梁素珍(一級演員,代表作品《二度梅》、《盤夫》)、氏丹青(一級編劇,代表作品《花燈案》、《丘逢甲》)、林仕律(一級演員,代表作品《打洞結拜》、《林昭德》)、范開聖(一級演員,代表作品《秦香蓮》、《齊王求將》)、李仙花(一級演員、梅花獎獲得者,代表作品《百里奚認妻》、《蝴蝶夢》)、楊秀薇(一級演員、梅花獎獲得者,代表作品《昭君行》、《深宮假鳳》)等。廣東漢劇院現下設二室(藝研室、辦公室)、二團(一團、青年實驗劇團)和一部(演出聯絡部)。
漢劇唱腔
該劇種的行當分工與其它劇種略有不同,角色分行有生、旦、醜、公、婆、淨六大行,而淨又有烏淨、紅淨之別。烏淨髮炸音,紅淨則以鼻腔共鳴為主的真假嗓結合,高音用假嗓,低音用本嗓,唱腔悠揚清脆,頗有特色。
聲腔基本是皮黃腔,另有有四平調(大板)、吹腔(安春調),還有少量崑曲、小調和佛曲等。它不但在唱腔曲調上更為接近徽戲,而且在伴奏樂器方面,如頭弦、號頭、大蘇鑼,都與老徽戲的徽胡、先鋒號、蘇鑼相同。
廣東漢劇的基本唱腔屬板腔體,分為二黃、西皮、大板和曲牌雜調四大類。皮黃板式包括倒導板、頭板、二板、三板、二六板、馬龍頭、疊板、哭板(滾板)、叫頭(或稱“哭科”)等,又分“正指”與“反指”兩種調門。二黃曲調平穩,寬廣大方,優雅持重,善於抒發真切、哀怨的感情。西皮曲調靈活,高亢激昂,流暢悠揚,婉轉多腔,關於抒發喜樂感情。大板舊稱“二黃平板”,輕鬆活潑,悠揚瀟灑,宜喜不宜悲,常作為二黃板式情調不足的補充。曲牌雜調包括一些曲牌、民間小調和少量梆子、 崑曲。
特色樂器
伴奏樂器有文場、武場之分。文場樂器有頭弦、二胡、三弦、橫簫、大嗩吶、小嗩吶、揚琴、提胡、秦琴、月琴、椰胡、琵琶、古箏、蘆笙、大提琴;武場有戰鼓、大鼓、邊鼓、大蘇鑼(又稱“銅鑼”)、小鑼、碗鑼、銅金、檀板、號頭、大鈸、小鈸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樂器是頭弦、大蘇鑼及號頭。頭弦是領奏弦樂,適合伴奏成人假嗓。大蘇鑼音色柔和,深沉肅穆,伴奏較為緩慢、平穩的腔調。號頭音色高尖,雄壯猛烈,常用於開場與結束,其音又有悽厲恐怖之感,故在兩軍鏖戰,法場命斬的場面中,能烘托緊張激烈、悲戚恐怖的氣氛。伴奏音樂有整套鑼鼓經、嗩吶曲牌一百多首,民間小調一百多支,絲弦樂曲四百餘首,可用於烘托劇情氣氛,配合人物表演。
角色行當
廣東漢劇的角色行當有生、旦、醜、公、婆、紅淨、烏淨七大行。此外還有包單、雜(打雜),俗稱小行。大行中的生、旦、醜、 公還可細分為各“當”,如“公”行中分白須、摻白須、烏須老生、武老生等;“生”行中分文生、武生、文武生、娃娃生等;“旦”行分正旦、青衣、花旦、武旦、彩旦等;“醜”行分官袍醜、方巾醜、短衣醜、武丑、童醜、女丑等。
生又稱小生, 主要扮演青、壯年男子角色,用男聲假嗓唱念,身段穩重大方,動作文雅瀟灑。生行主要分文小生、武小生兩種,文小生表演時“行如秋風,站似玉樹”,注重翎子功、扇子功和水袖功,扮演的人物如《鬧嚴府》的曾榮;武小生表演時乾淨利索,講究力度節奏,注重把子功,所扮人物如《戰徐州》的趙雲。此外,還有《販馬記》扮趙寵的官袍小生,《三娘教子》扮薛倚哥的娃娃生,《三官堂》扮韓琪的箭衣小生。
旦扮演青年、中年婦女的各種角色,用女聲假嗓唱念,表演以身段和水袖功夫見長。旦行又分正旦、青衣、花彩旦三種,正旦也稱烏衣,表演端莊嫻淑,要求“行不動裙,笑不露齒”,所扮人物如《秦香蓮》的秦香蓮;青衣,又稱閨門旦,表演要求與正旦相同,所扮人物如《林昭德》的王金愛;花彩旦,要求身段動作“動如燕,行如風”,所扮人物如《花燈案》的陳彩鳳。此外,還有花旦,如《鳳儀亭》的貂蟬。
醜扮演各種滑稽詼諧的人物,用男聲原嗓唱念,動作誇張,常走矮步或單腿移步,出手小,表演時要求眉、眼、鼻、口、舌能同肩、手、指、腰、腿緊密配合。行內有“二偷活洛練五冬,偷油活捉最見功”的戲諺, 意思是醜行演員必須學會《偷油》、《偷雞》、《活捉三郎》和《洛陽失印》四出主要的醜戲。醜行有官袍醜,扮《昭君出塞》的王龍;項衫醜,扮《打花鼓》的公子;袈裟醜,扮《僧尼會》的小和尚;短衣醜,扮《偷油》的黃巢;童子醜,扮《藍繼子》的藍繼子;武丑,扮《時遷偷雞》的時遷;女丑,扮《鐵弓緣》的蕭氏。
公又稱老生、鬚生,扮演各種中年、老年的角色,用男聲原嗓唱念,儀態莊重大方,步法以穩健的“八字步”為基礎。公行有白須老生,動作較為遲緩,重須功和發功,如:扮《百里奚認妻》的百里奚;烏須老生,扮《孔明請東風》的孔明;黲白須老生,扮《狀元媒》的宋王;武老生,扮《群英會》的黃忠。
婆又稱老旦、老媽,扮演老年婦女角色。有貧婆,扮《清風亭》的張元秀妻;貴婆,扮《白虎堂》的余太君;醜婆,扮《金蓮裁衣》的王婆。
烏淨又稱烏面、大花臉,既扮演英雄豪傑,也扮演權奸神怪,用炸音發聲,嗓音威猛粗放,表演重功架,多用大動作,要求“舉手投足千斤重,開膀過頭顯英雄”。烏淨有黑花臉 ,扮《太行山》的姚剛;白花臉,扮《擊鼓罵曹》的曹操;青花臉,扮《齊王求將》的公孫衍;金花臉,扮神話戲中的天王神將;二花臉,扮《三氣周瑜》的張飛。
紅淨又稱紅面,扮演英雄好漢,以原嗓與假嗓結合發聲,唱腔有獨特的風格和韻味,表演要求龍行虎步,器宇軒昂。紅淨中的頭手紅淨重唱功,所扮人物如《打洞結拜》的趙匡胤;二手紅淨重做功、武功,所扮人物如《崔子弒齊君》的崔杼。
此外,還有旗手、宮女、丫環等雜角,由各行的二、三路演員應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