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作家姚雪垠的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第四、五卷,1999年8月出版。《李自成》的寫作過程漫長而艱難。在長達四十年的創作歲月中,作者曾先後得到毛澤東、鄧小平等中央和各級領導同志的巨大關懷和支持。《李自成》由四部曲《天寒霜雪繁》、《聞說真龍種》、《長風駕高浪》、《風散入雲悲》組成。
內容概述
在進入北京、建立大順王朝、取代腐朽的明朝前,李自成在眾多農民起義的領袖中是比較傑出的人物。因賑濟饑民獲罪、率眾投奔闖王的河南舉人李岩及其弟李侔,對李自成十分崇仰,在李岩的印象中,闖王胸懷大志,奮發有為,謙恭下士,待人以誠,自奉儉約,關心百姓疾苦,對將士如待家人,軍紀嚴明,令行禁止,上下齊一。民心向背,歷來是事業成敗的關鍵。當時明朝苛政如虎,遍地饑荒,官兵到處奸淫擄掠,失盡民心。李自成出身貧苦農民家庭,深知百姓疾苦,以“迎闖王,不納糧”為號召,劫富濟貧,殺官救民,所到之處,百姓簞食壺漿,投軍者如潮湧。崇禎十七年正月,李自成的起義軍一路殺到北京城下,迫使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
當李自成躊躇滿志地進入北京、建立大順王朝後,形勢迅速起了變化。群臣忙於“勸進”和演習登極大典的禮儀,劉宗敏用酷刑向明朝的勛戚、官員們追贓,大順軍紀律敗壞,城中不斷發生搶劫、強姦案,引起不滿。李自成自己則以為天下已定,耳邊拍馬頌揚之話日多,聽不進忠言,看不到危機。他還不顧宋獻策、李岩的勸阻,立足未穩就親率大軍北上,陳兵山海關前,企圖迫使守將吳三桂投降。出乎李自成意料,這個明朝的“武將世家”卻投降了滿清,並“借來”清兵合擊大順軍,迫使李自成落了個匆匆登極,又匆匆撤離,最終亡身於九宮山的結局。其興也勃,其亡也速,乃其自身弱點和局限所造成的千古遺恨。
文章結構
宏偉嚴謹的結構是《李自成》的重要藝術成就之一。小說的內容極為豐富,事件的線索錯綜複雜,人物繁多,時地的變化很大,但是作者能夠胸有成竹,統籌兼顧,突出主線,力避枝蔓。他創造性地採用了情節內容多線條的複式發展的藝術結構,把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同明王朝的鬥爭作為小說的主線,將明、清的鬥爭、明王朝內部的鬥爭、義軍之間的矛盾作為副線,相互制約,螺鏇式地向前推進,逐漸展開全書的情節,靈活自如,主次分明。
作者還根據內容和結構的需要,把全書分為五卷,每卷又分成許多章,並把若干章聯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單元,使其與全書主線保持一定的關係,因而使全書結構又顯示出開闔自如,張弛有度,均衡對稱,前後照映的特點。從篇章布局和情節發展的角度看,本書有時如行雲流水,洋洋灑灑,一瀉千里;有時又如橫雲斷峰,活潑灑脫,變幻莫測,充分表現了作者駕馭宏篇巨製的驚人能力。《李自成》的民族風格是非常鮮明的,這也是它的重要藝術成就之一。這首先表現在小說里描繪了一幅幅深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社會民情的風俗畫。如第二卷所寫的開封相國寺的風情,北京上元節的燈市,紅娘子與李信的婚禮,崇禎皇宮裡的生活等等。其次,小說里運用了大量的詩詞和書信文章,運用了成熟的民族語言,創造性地運用了傳統的藝術手法,使小說充溢著濃郁的民族生活的氣息,讀來親切感人。
總之,《李自成》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它標誌著我國當代歷史小說創作的新高度,它是當代文學園地里盛開著的一朵鮮艷的奇葩。
特色
本書共分五卷,以寫明末的農民戰爭為主,兼寫中國內部明、清之間和清、順之間的民族戰爭,刻畫了不同階級的代表人物和生活畫面,以及各階級、各集團之間的錯綜複雜的矛盾關係,展開了色彩繽紛的歷史畫卷。 作者創作這部小說的目的很明確,他試圖全面展現明清之際的社會畫面,通過藝術形象來使讀者得到較為廣泛的歷史知識。作者以“深入歷史與跳出歷史”的原則,描寫了距今300多年的錯綜複雜的歷史進程和波瀾壯闊的農民起義。小說以明末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由弱小變強大,轉敗為勝推翻明王朝統治、抗擊清軍南下為主要線索,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地再現了明末清初風雲變幻的歷史風貌和農民起義軍從勝而敗的悲劇結局,揭示了農民戰爭和歷史運動發展的規律。這部小說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首先,它成功地刻畫了李自成、崇楨帝等一系列人物形象。李自成思想性格上的變化,崇楨皇帝維護風雨飄搖之中的政權時的宵衣旰食,都是具有深度和廣度之筆。其次,小說在明末清初的社會生活場景上頗費筆墨與心思,從宮廷到戰場,從都城到鄉野,都不乏生動描寫之處;從政壇角逐到沙場交鋒,從典章禮儀到人情風俗,描摹大多翔實逼真。
《李自成》是一部極優秀的以農民戰爭為題材的歷史小說,它以明末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同明軍的戰爭為主線,極其廣泛地描寫了從南到北,從西到東的大半箇中國所發生的事情,既描寫了義軍中休整擴軍、練兵籌糧、賑災醫病、婚嫁食宿,也描寫了明宮中宴飲遊樂、爾虞我詐、嬪妃相鬥;既寫出了“朱門酒肉臭”的貴族生活,又寫出了“路有凍死骨” 的平民悲劇;既寫了朱仙鎮、開封、洛陽、松山戰場上的刀光劍影,也寫了開封相國寺的風光、北京上元節燈市的熱鬧;既寫了政治舞台上的風雲,也寫了軍事戰場上的硝煙;既寫了明宮的文武百官、義軍的男女將領,也寫了山野村民、市民工商,因此有人說這部小說是“明清之際中國社會的百科全書”,它真實地再現了明末的社會生活的本質,是明末農民革命戰爭的真實畫卷,是明末社會的形象史,這對於我們認識明末社會是非常有益的。這是這部小說的重要的藝術成就之一。
人物形象
《李自成》成功地塑造了幾十個具有豐滿個性的人物形象,特別是塑造了李自成這個光輝的藝術典型,使本書獲得巨大的藝術成功。小說中的李自成既是政治領袖,又是軍事統帥。作為政治領袖,他具有宏偉的抱負和遠見卓識,他明確提出打倒明王朝,建立新政權的革命綱領,並且能根據具體的現實條件,靈活運用鬥爭策略,善於團結部下,注重民主作風,傾聽各種意見,胸懷寬闊。作為軍事統帥,他足智多謀,運籌帷幄,指揮若定,決勝沙場,驍勇善戰,身先士卒,臨危不懼,剛毅不屈,雖屢遭挫折,終能力挽狂瀾,推翻明王朝。當然李自成也是當時的一個普通百姓,他和歷史上的多數農民起義領袖一樣,具有“帝王思想”,有時也相信占卜迷信之類的事,在革命策略上也有失誤,但瑕不掩玉,小說中的李自成確是一位成熟的農民革命領袖的光輝形象,是一個英雄的典型。
另外,小說中的其他英雄人物,如機智沉著、勇猛剽悍的劉宗敏,粗獷魯莽、忠誠勇猛、憨厚坦率的郝搖旗,忠心耿耿的王長順,巾幗英雄紅娘子、慧梅和高夫人也都寫得頗有特色。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對反面人物的處理並未採用臉譜化的簡單手法,把崇禎皇帝、楊嗣昌和洪承疇等形象描繪得很成功,特別是崇禎的形象,在古今大量文學作品的同類人物中,顯得尤為出色。作為末代國君,他具有荒淫享樂、專橫拔扈、剛愎自用、兇殘狠毒、反覆無常的特點,但他又不同於其他末代君王的庸碌無能,而是臨朝聽政,親自批閱奏章,與朝臣爭議軍國大事,有時廢寢忘食,拚命掙扎,妄圖中興明王朝。這就把崇禎這個末代君王的複雜性格和心理寫得非常成功,很符合藝術的規律。作者所以能把人物寫得如此成功,是他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小說描寫人物性格的手法的結果。
首先,作者善於把人物置於暴風驟雨般的驚心動魄的事件中,通過尖銳激烈的矛盾衝突來刻畫人物形象。如小說剛開頭不久就把主人公李自成放到南原大戰失敗的危急關頭,通過他和高夫人、郝搖旗等人的具體描寫,揭示了李自成的毫不動搖、鬥爭到底的革命意志,和臨危不懼、鎮定自若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其次,作者善於選擇經過提煉的富於表現力的典型情節,來表現人物的性格。如李闖王不帶軍隊闖入石門谷,平定了“桿子叛亂”,很好地表現了李自成胸懷磊落、正氣凜然的統帥風度,和他的崇高威望及應變的才能。再次,小說還善於通過典型的動作和細節的描寫,或者通過浪漫主義的誇張的描寫手法,來突出人物的性格。如劉宗敏縱騎跳江的細節描寫,帶有根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這種誇張的描寫突出地表現了劉宗敏這位義軍將領的大無畏的英雄主義精神。
另外,作者還善於通過心理描寫、肖像描寫、個性化的語言、抒情的插筆等等藝術手法,多層次地描繪人物的複雜品格,顯示了作者刻畫人物的高超才華。
創作背景
姚老曾說:“不少學者也提過類似問題,我幼年時聽到的李闖王的故事都是誣衊李自成的。大順朝迅速滅亡,統治階級把他當‘流賊’看待,在野史和戲曲中充滿顛倒黑白的侮辱之詞。我要還歷史的本來面貌。”
姚老23歲時失業住在開封,經常到河南省圖書館去看書,一天,他偶然發現記載李自成三次攻打開封的書,這是姚老接觸明末農民戰爭史料之始。抗戰時期,他又接觸到一些明末史料,開始動念寫明末農民戰爭的長篇小說。解放戰爭時期,他在上海的大學裡教書,著手研究明代以東廠和錦衣衛為鎮壓工具的“特務政治”,開始研究崇禎及其家族的政治生活,這一切為他後來在小說中描寫崇禎皇帝的生活、性格和必然亡國的歷史命運,奠定了基礎。
姚老還說,朱由檢不同於一般的亡國之君,他竭力掙扎奮鬥,才使明王朝維持16年之久。我把朱由檢寫成一個生活著的人,有血有肉的人,他不是一般的亡國之君。我努力把《李自成》寫成如胡繩所評價的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
茅盾點評
《李自成》是當代文學中風靡一時的長篇歷史小說。它在第二卷初稿完成,第一卷重新修訂之時,得到茅盾先生的悉心評點。這使得書作者十分感懷。
茅盾與《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很早就結下因緣。1938年春,姚雪垠最初創作的短篇小說《差半截麥秸》,在茅盾主編的香港《文藝陣地》雜誌發表。這是姚雪垠文學的起步,可以說,由於茅盾的支持,姚雪垠的作品才在國內文藝界引起重視。
“文革”當間的1974年,姚雪垠在艱難的環境中,寫完了他的心血之作《李自成》二卷。該書第一卷,雖早在1963年出版,但由於作者的摘帽“右派”身份,報刊上毫無對它的評價。眼下二卷完成,且不說出版,姚雪垠迫切希望獲得對自己藝術手法的探索有所領會的“知音”。這時,他想到了茅盾。
人們知道,茅盾不僅是位作家,也是品鑑水平相當高的批評家。包括姚雪垠在內的一批文學作者,都由於他的評價,得以成長發展。《李自成》稿,倘能得到他的評價,自然是姚雪垠最希望獲得的。
經在朋友處打聽,姚雪垠才在幾十年未謀面的情況下,向茅盾寄出一封希望幫助的信。茅盾的回信很快來了,態度謙遜而熱情。讀罷信姚雪垠方知,茅盾並沒有讀過《李自成》第一卷,他便趕緊尋出一冊寄上。但是,此刻姚雪垠最迫切的,是希望茅盾對他的二卷初稿,提出意見。因為他要做進一步的修改。七八十萬字的二卷初稿,他曾請人抄了一個副本。此副本字跡潦草,茅盾當時又有眼疾,姚雪垠只希望副本能有人為茅盾讀一下,但茅盾不習慣,他仍自己努力閱讀:第一卷,二卷初稿,邊讀邊記,邊記邊評點。最後形成文字,寄給姚雪垠。
這些評點文字,最讓姚雪垠愉快的,是茅盾指出了《李自成》中的“長篇小說美學”追求。姚雪垠在寫作過程中,一直在“筆墨變化”、“剛柔交錯”運用方面,進行探索。這些,一般讀者也許能感受到,但能指出並領會作者特別匠心的,卻並不多。而茅盾目光如炬,一一剖析指出,姚雪垠當然感到“深得吾心”。
作品評價
長篇小說《李自成》一至三卷出版後,曾經風靡一時,深受讀者歡迎。但也有不少議論,特別是對李自成這個人物的塑造,有人認為他的某些性格、事跡是封建社會農民不可能出現的。如作家李國文說:“與張獻忠並列的李自成,竟然成為小說中精通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指揮員,大談軍民魚水情深之道,是種很認真的滑稽。”小說作者在一卷卷首的《前言》有個說明:“李自成是小說中的中心人物,我在塑造他的英雄形象時,在性格事跡方面基本上根據他本人原型,但也將古代別的人物的優秀品質和才幹集中到他的身上,虛構了許多動人的情節,好使他的形象豐滿而典型化。”小說四、五兩卷完成於“文革”後,作者解除了“農民起義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屬於革命範疇的約束,得以實事求是地寫出了李自成後期違反歷史前進規律的局限性。
關於吳三桂降清而不歸大順的原因,傳說最多的是“衝冠一怒為紅顏”,說是由於他留在北京的愛妾陳圓圓被劉崇敏要去,一怒之下,投降滿清。姚老認為這一傳說是胡說,應該從吳三桂的“武將世家”同視為流賊的大順軍的階級矛盾去尋找事變的根本原因。古人愛妾可以贈人,可以換馬,像吳三桂那樣地位和出身的武將,決不會因為一個妓女陳圓圓、不顧“千秋名節”、不顧父母和一家數十口性命而叛降清朝。他之所以不降大順朝,是因為大順軍進入北京後政治上軍事上暴露了嚴重的弱點,更加強了他對“流賊”的蔑視。他之所以投降清朝,則是由於明已亡國,他的主要敵人是李自成,而他的舅父祖大壽和為崇禎所倚重的洪承疇等明朝將領已先後投降清朝,並受到優待和重用。姚老說他降清是迫於形勢。吳三桂最終雖然以大清平西王的身分在“三藩之亂”時起兵反清,但還是和宋朝秦檜一樣落下個千古罵名。
舊版《李自成》一卷卷首刊有作者的《前言》,長達2萬多字,其中有不少“我在毛主席的光輝思想教育下”、“必須在思想感情中大破大立”、“歷史學從來都為一定的階級和政治集團服務”之類的表態式的字句,說明作者當時寫作的小心翼翼,這篇《前言》在新版中不見了。小說不同於歷史,儘管讀者有所議論,但《李自成》仍不失為一部內容豐富、文字生動、悲劇性強、震撼人心的優秀長篇歷史小說。
姚雪垠著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共五卷,其中第二卷於1982年獲第一屆茅盾文學獎。
《李自成》是一幅明清之際階級鬥爭和絢麗多彩的社會生活的歷史畫卷。這部書問世後受到文壇大師茅盾、葉聖陶和臧克家等給予的充分肯定。
鄧小平對《李自成》評價是:《李自成》第一卷十分精彩,可以說無懈可擊;第二卷雖然不如第一卷,但能夠寫到目前的這樣水平也十分難得。
作家簡介
姚雪垠(1910-1999),原名姚冠三,河南鄧縣人。1929年考入河南大學預科,後因參加學生運動被學校開除。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全國文聯委員、湖北省文聯主席、中國新文學學會會長、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1929年開始發表作品,抗日戰爭前後,創作了小說《差半車麥秸》、《牛全德和紅蘿蔔》、《春暖花開的時候》、《長夜》等。70年筆墨生涯中創作了近千萬字各類文學作品,在20世紀中國文壇留下了深深足印。所撰長篇小說《長夜》法譯本在1984年玫瑰節世界名作家會議上為作者贏得馬賽市紀念勳章。代表作《李自成》第二卷獲首屆茅盾文學獎,全書獲第十二屆中國圖書獎,1999年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第一卷日譯本(書名《叛旗》)獲日本翻譯文化獎。曾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東北大學副教授、上海大夏大學教授。解放後曾任湖北省文聯主席、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等職。1963年創作出版了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第一卷。二十多年之後,這部五卷本小說才全部完成。
茅盾文學獎歷屆獲獎作品
第一屆(1982年 六部長篇小說) | 《許茂和他的女兒們》 周克芹 | 《東方》 魏巍 | 《李自成》(第二卷) 姚雪垠 | 《將軍吟》 莫應豐 | 《冬天裡的春天》 李國文 | 《芙蓉鎮》 古華 |
第二屆(1985年 三部長篇小說) | 《黃河東流去》(上下集) 李準 | 《沉重的翅膀》 張潔 | 《鐘鼓樓》 劉心武 |
第三屆(1988年 五部長篇小說) | 《平凡的世界》 路遙 | 《少年天子》 凌力 | 《都市風流》 孫力、余小惠 | 《第二個太陽》 劉白羽 | 《穆斯林的葬禮》 霍達 (榮譽獎二部) 《浴血羅霄》 蕭克 | 《金甌缺》 徐興業 |
第四屆(1989-1994年 四部長篇小說) | 《戰爭和人》 王火 | 《白鹿原》(修訂本) 陳忠實 | 《白門柳》(一二部) 劉斯奮 | 《騷動之秋》 劉玉民 |
第五屆(2000年 四部長篇小說) | 《抉擇》 張平 | 《塵埃落定》 阿來(藏) | 《長恨歌》 王安憶 | 《茶人三部曲》(1、2)王旭烽 |
第六屆(2005年 五部長篇小說) | 《張居正》 熊召政 | 《無字》 張潔 | 《歷史的天空》 徐貴祥 | 《英雄時代》 柳建偉 | 《東藏記》 宗璞 |
第七屆(2008年 四部長篇小說) | 《秦腔》 賈平凹 | 《額爾古納河右岸》 遲子建 | 《暗算》 麥家 | 《湖光山色》 周大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