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國是

"議

基本信息

首先解釋一下國是與國事
“國是”還是“國事”?
昨天,我寫了一篇文章《兩會代表委員縱論國是》,沒想到題目中的“國是”一詞,引起了一些小誤會,一些朋友認為應該為“國事”。我把文章發在強國部落格里,被推薦到首頁後,題目也被成了《蜀狂:看兩會代表委員縱論國事!》,他們也用了“國事”一詞而沒有用“國是”。那到底應該是“是”還是“事”呢?
我查了一下資料,“是”字有“法則”的意思,“國是”即有國家的政策、法規等含義。南朝范曄的《後漢書·桓譚馮衍列傳》:昔楚莊王問孫叔敖曰:“寡人未得所以為國是也。”叔敖曰:“國之有是,眾所惡也,恐王不能定也。”王曰:“不定獨在君,亦在臣乎?”對曰:“居驕士,曰士非我無從富貴;士驕君,曰君非士無從安存。人君或至失國而不悟,士或至饑寒而不進。君臣不合,則國是無從定矣。”莊王曰:“善。願相國與諸大夫共定國是也。” 這裡的“共定國是”,就是共商國家大計、國家政策,而不僅僅是一般的國家事務。“是,則也”(郭璞註:“是,事可法則。”),“則,常也”,“法也”,“國是”即為“國家之法則”、“國策”。
“是”也有和“事”含義相同的地方,指一般的事務、事情。《七國春秋平話》卷中:“孫子曰:”特來講和一件是。 樂毅曰:“何是也?”此處,“是”和“事”就沒有區別。 《老殘遊記》第十二回:“ 國是如此,大夫何以家為? 這裡的”國是“就不應該是“國策”的意思了,而應該是“國家之事”。
“是”有“事(事情)”的意思,但是“事”卻沒有“是(法則)”的含義,所以不能混淆。《禮記‧喪服大記》:“君言王事,不言國事。”這裡 “國事”就沒有“國策”、“國家大計”的含義。所有,在實際使用上,“國是”就要比“國事”的範圍窄些,“國是”就只能夠用在國家召開的重大會議以及商討國家政策的地方,如共商國是,莫談國事,縱論國是等等;“國事”一般用於討論國家事務,如國事訪問,家事國事天下事,國事繁多等等。
有人把“國是”和“國事”的區別歸納為四條:
(1)詞義範圍不同,“國事”既可以指對國家有重大影響的事情,也可以指一般的國家事務;而“國是”則專指國家決策、規劃等重大事務。
(2)適用對象不同,“國事”可用於國內,也可用於國際,如“國事訪問”是一國首腦接受他國邀請所作的正式訪問;“國是”所指的國家大事則嚴格限用於國人在中央所議之國家大事。在我國,人民代表大會是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構,全國人大代表到北京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就是“共商國是”。
(3)語體色彩不同,“國事”是頗具口語色彩的詞,“國是”是用於書面語的文言詞。
(4)語法功能不同,作為名詞,二者都能作主語、賓語,但“國事”還能作定語,如“國事訪問”;而“國是”就無此用法。
我昨天寫的那篇文章,內容主要是兩會的代表委員們在兩會上的言論,兩會是商討國家政策的會議,代表委員們的言論也談的是國家的政策,所有,我題目用《兩會代表委員縱論國是》應該是沒有問題,而強國部落格的編輯們把它改成《蜀狂:看兩會代表委員縱論國事!》反到是有些問題。
而議


【動】
(形聲。從言,義聲。本義:商議,討論)
同本義〖discuss;exchangeviewson;talkover〗
議,語也。——《說文》
議,謀也。——《廣雅》。按,謂論事之宜。
唯酒食是議。——《詩·小雅·斯乾
法而不議。——《荀子·王制》
趙王悉召群臣議。——《史記》
又如:議計(商議合計);議妥(商量妥當);議婚(商談聯姻之事)
評議是非〖commenton〗
議論證據古今。——韓愈《柳子厚墓志銘》
又如:議勛(評議功勳);議語(談論)
選擇〖select;choose〗
乃議侑於賓。——《儀禮·有司徹》。注:“猶擇也。”
又如:議才(選拔人才)
議處;議罪〖considerandpunish;discussacrime〗
因為誣上,卒從吏議。——司馬遷《報任安書》
又如:議狀(論罪定刑的文書);議處(清制對有過失的官吏,交吏部擬定處罰辦法);議懲(評議罪刑給予懲處);議刑(議罪以定刑)
議論,特指議論政事〖comment;talkover〗
故聖人議多少論厚薄為之政。——《韓非子·五蠹》
大功言而不議。——《禮記·閒傳》
通“儀”(yí)。忖度〖conjecture〗
議之而後動。——《易·繫辭上》
昔先王議事以制。——《國語·鄭語》。王引之雲:“議,讀為儀。”
博學不可使議世。——《墨子·非儒》。王念孫雲:“儀,議古字通。”
連在一起就是大家在一起商議,討論國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