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淵源
《楞嚴經》 ,佛教經典。又稱《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般剌蜜帝譯。10卷。此經的譯者為般剌蜜帝大師中印度人,居廣州制止道場,於唐神龍元年(705)從灌頂部中誦出,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房融筆受,懷迪證譯。中國歷代皆視此經為佛教主要經典之一。清代,章嘉呼圖克圖等將其譯成藏文,並刊有漢、滿、藏、蒙四體合璧的《首楞嚴經》全帙。在日本,此經亦流傳不斷。
佛教傳說大佛頂首楞嚴經原來是藏在龍宮;龍勝菩薩(亦即龍樹菩薩之異名)至龍宮說法,見龍藏中有此經,拜閱之下,嘆為稀有,便將全經默誦下來,以利益閻浮提眾生;出龍宮後,便將此經誦出,記錄下來,呈給王家(國王之家),王家(國王之家或國家)也把它視為稀有之法寶,珍藏在國庫中,並禁止傳到外國。雖然此經尚未傳到中土,但其威名早已為大家所知;曾有一位梵僧,見智者大師所立之三觀,而告訴智者大師說與他們國中的楞嚴經之意旨相符合;於是智者大師便設了一個拜經台,西向拜經,但拜了十八年,終未得見楞嚴經(到現在,天台山的拜經台還在)。
話說本經譯主般剌密諦,依於願力,要利益中土之人,第一次身上藏著楞嚴經東來之時,被守邊界的官吏查獲,而不許他出境,這反而更激發了他宏法之願,更加堅定,並且更加精進。他並想到了一個方法,可以將此經攜帶出境而不被發覺;他用極細的白絹書寫此經,然後剖開自己的肩膊,將經文縫藏在其中,等瘡口平復之後,再申請出國,海關搜查無疑,才得航海東來。大師於唐中宗神龍元年(西曆七0五年)到達廣州,那時正好首相房融被貶在廣州,房融便請大師住在制止寺,於是剖膊出經,譯成漢音,譯事完畢,便速回本國,以解除邊吏所受之難;由於譯主藏經出國,國王因此罪責守邊之官吏查緝不嚴,因此大師譯經完成之後,便速即回國,原以自身承當所有罪責。大師如此冒險艱苦,乃至不惜身命榮辱,正是所謂重法輕身,所成功德,不可思議;我國之眾生,均沾其法施之益。
[譯]:般剌密諦法師所譯的,不是將原文譯成漢文,而是將梵音的經文用漢字拼出來,由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羅浮山南樓寺沙門懷迪證譯,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
楞嚴經,眾所周知,是一部極重要的大經,可說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亦不為過。因為此經在內容上,包含了[顯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則橫跨[禪淨密律],均衡發揮,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弟上,則更是充實、圓滿:舉凡發心、解、行、證、悟,皆詳盡剖析開示——從教令正發心起,經循循善誘的破惑、見真(明心見性)、依性起修(設壇結界、於實際上起正修行),並詳細開示了一切凡聖境界(二十五聖圓通、三界七趣眾生),令於聖境起企慕、而於凡外得知解,從而不受迷惑、不入岔道;又詳述六十位修證(三漸次、乾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妙覺)令行者於菩提道上知所趣向;最後更廣開示五陰魔境,及其破除之法,俾於菩提道上能克服魔怨留難,所修圓滿成就。
由於本經有這些稀有的特點,因此歷來皆被修行者奉為必修的無上圭臬,尤其是對習禪者而言,更是如此。再者,漢傳佛寺中,僧眾每日早課都必須誦楞嚴咒,而且歷代在打禪七之前,傳統上都是要先修七日到七七日的[楞嚴會],以除魔障。又,以本經中,顯密性相上的道理均發揮無遺,故是一部在法門上十分均衡,沒有宗派偏倚的圓滿法門。因此本經是一部非常難得的無上大法寶。也因本經具有如此的重要性,所以歷來註解楞嚴經的著作非常豐富。儘管如是,但很令人遺憾的是:就連在歷代大德的注本中,也常[抱怨]諸注本都有許多地方未交待清楚;甚至有些地方變成有如解經的[死角],幾乎是無法克服的障礙;歷代大德注到這些地方,有時是一筆帶過,有時則含糊言之,有時就將原經文複述一遍,乃至乾脆略而不提(跳過去)的也有。因此問題總無法得到令人滿意的解決。本經之難解,當然跟本經在義理上本來就很深奧有關。不過本經的譯文特別古雅且簡練(有時也可說是簡略),更重增學者在理解上的困難。
本[楞嚴經義貫]作者(成觀法師)昔在關中研讀本經及歷代注本時,發現有此一問題存在,即發心要釐清這些問題,俾令大家對這部稀有的寶典,於每一字、每一句、乃至每一行,都能得到較清楚、及確定、滿意的理解;也就是作者發心志在廓清所有的死角、盲點、與疑惑不清之處,普令[皆解如來真實義]。這是作者的發心,至於此目標究竟達成多少,則有賴各界大德慈悲明鑑指正。
又,大家都知道的,楞嚴經也是一部有名的[破魔大全]寶典。尤其我們末法時期種種法上的亂相,佛在本經中,幾乎全都說到了!而且講的十分透徹、明白;佛並且也指出其各各對治之方。因此,本經更是末法時期眾生修行不可缺的一部寶典;依此寶典,末法眾生方可望於如此正法得正信、正知見、正解、正修行,而不被種種邪魔外道所轉、所誑惑、破壞。
佛在經中說,末法將盡、法將滅時,楞嚴經最先滅;因為楞嚴經是眾魔的剋星,破魔的大法寶,若有本經住世,則正法得住持世間,佛弟子修行有所依持,邪魔即不能得逞。然而本經若滅,魔力則無有能制者,魔事猖獗,眾生修行即罕能不墮魔數者。因此,為佛弟子,應善護正法,勿謗此經,共同宣揚此法門,則自他於菩提道深種善根因緣,速修無上.茲為序。
各卷內容概要
第一卷敘阿難因乞食,被摩登伽女用幻術攝入媱席,將毀戒體。如來放光,並勅文殊師利以神咒往護,遂將阿難及摩登伽女來歸佛所。阿難見佛,頂禮悲泣,悔恨自己一向多聞,道力未全,因而啟請宣說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佛告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有諸妄想故有輪轉。又告以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能破客塵煩惱,以顯常住真心性淨明體云云。第二卷因波斯匿王之問,顯示真性圓明無生無滅本來常住之理。並說一切眾生輪迴世間由二顛倒分別妄見,隨業輪轉:一、眾生別業妄見,二、眾生同分妄見。應當抉擇真妄,而明五陰身心不有,世界本空,破我法二執,顯本覺真如,顯示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第三卷佛對阿難陀就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等一一說明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第四卷因富樓那之問,顯示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等皆如來藏清淨本然,但以三種相續:即世界相續,眾生相續,業果相續,諸有為相循業遷流。妄因妄果其體本真。真智真斷不重起妄,是故如來證真故無妄。四大本性周遍法界。歇即菩提,不從人得等。
第五卷憍陳如五比丘,優波尼沙陀、香嚴童子、藥王藥上二法王子、跋陀婆羅等十六開士、摩訶迦葉及紫金光比丘尼等、阿那律陀、周利槃特迦、轎梵缽提、畢陵伽婆蹉、須菩提、舍利弗、普賢菩薩、孫陀羅難陀、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優波離、大目犍連、烏芻瑟摩、持地菩薩、月光童子、瑠璃光法王子、虛空藏菩薩、彌勒菩薩、大勢至菩薩等,各各自說最初得道的方便以顯圓通。
第六卷最後觀世音菩薩說耳根圓通,以聞熏聞修金剛三昧無作妙力,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獲十四種無畏功德,又能善獲四不思議無作妙德。文殊師利以偈讚嘆。佛更為說四種律儀(媱、殺、盜、妄),令離禪魔。
第七卷佛說四百三十九句大佛頂陀羅尼。此即大白傘蓋佛頂陀羅尼經。並說安立壇場法則及持誦功德。次因阿難請問修行位次,佛先為說十二類眾生(胎、卵、濕、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色、非無色、非有想、非無想)顛倒之相。
第八卷說明三摩提三種漸次。次明五十七位:乾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妙覺。又因文殊問,示經五名,說明經的歸趣。因阿難問,說地獄趣造十習因,受六交報,以及鬼、畜、人、仙、修羅、天等七趣,自業所感差別。
第九卷說明三界二十五有之相。次明奢摩他中微細魔事,即五陰魔等。
第十卷說五陰的行陰魔中十種外道(二無因論、四編常論、四一分常論、四有邊論、四種顛倒不死矯亂遍計虛論、立五陰中死後有相心顛倒論、立五陰中死後無相心顛倒論、立五陰中死後俱非心顛倒論、立五陰中死後斷滅心顛倒論、立五陰中五現涅槃心顛倒論)。識陰魔中禪那現境十種魔事。次明五陰相中五種妄想等。
楞嚴經偽謬:優波尼沙陀,位居上首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無漏大阿羅漢……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拘絺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優波尼沙陀等而為上首。”(《楞嚴經》)
耳熟能詳、有口皆碑、事跡突出的真正上座比丘不予列舉已屬違律,偽作楞嚴者又獨創出不倫不類、聞所未聞的優波尼沙陀列為上首,更屬荒唐。
一、優波尼沙陀是《奧義書》之音譯
《奧義書》(Upanishad),音譯優波尼沙陀,是印度婆羅門教解釋吠陀奧義的經典,早於佛教而存在,也很早就傳入我國,是可與《周易》、《聖經》和《相對論》等並列、影響人類最大的經典著作之一,美國《領袖周刊》也把它列為領袖必讀名著。
《奧義書》中最重要的概念是梵,梵就是一切萬法,是萬法的自性本體,是常、恆、永住的至高存在。相對於大我、真我的梵,則是小我、假我的萬法,名為我。梵我一如或梵我不二,是《奧義書》宣揚的最高真理,即:萬法本性就是梵,在本質上,萬法本自不一不異、不生不滅。
二、《楞嚴經》對婆羅門教義的徹底繼承
從佛教流變歷史來看,《奧義書》對佛教的影響巨大,乃至偽大乘完全繼承了《奧義書》的教義,並依之徹底顛覆了佛陀原始阿含正法。
佛陀原始阿含正法與婆羅門教的根本區別與完全對立就在於:佛陀以諸法緣起故無常、無我、無自性,完全徹底地否定了任何不生不滅的真我或本體自性的存在。而婆羅門教對立不一的萬法本自不二、不異,乃至萬法本自不生不滅的觀念,都是建立在存在一個常住真我基礎上的邪見,也是佛陀在《阿含經》中反覆破斥的“我見”。
比如:
“比丘!無有如是分之自性,獲得常、恆、永住而有不變易之法,相似永住而應正住者。”(《相應部》)
意思是,根本不存在常、恆、永住、不生不滅的本性或自性。
“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如是我.彼。一切不二.不異.不滅。”(《雜阿含經》)
意思是,既然不存在常、恆、永住、不生不滅的本性或自性,愚痴眾生是執著、依於什麼才導致我見的生起,說對立不一的萬法本自是不二、不異、不滅的呢。
根本上,愚痴眾生由於執著於存在常住真我、真心、自性,才會生起我見,並說五陰諸法有常住自性且本自不二、不異、不滅。
在《阿含經》中,佛陀以緣起無我否定了“我”的任何存在形式和可能,即五陰“非我、非我所、不相在”:五陰無我故,五陰不是我──非我;五陰無我故,五陰不是由我所主宰、所出生──非我所;五陰無我故,五陰中無我、五陰不在我中──不相在。
相反,五陰即是真我、五陰為真我所主宰、所出生、五陰與真我相在(五陰在真我中或真我在五陰中)等,則是凡夫所具有、初果所破除的二十種薩迦耶見,而這二十種薩迦耶見也正是《楞嚴經》所宣揚的根本內容。
佛滅五百年後像法時,偽大乘、偽秘密大乘相繼興起,在後世所編造的《楞嚴經》等偽大乘經中,“梵”被改換成真心、自性、真我、真如、如來藏等名詞,內涵與外延與“梵”毫無差別。實在沒什麼能把偽大乘與婆羅門教共同宣揚存在常我、真我的根本教義區分開來,完全繼承婆羅門教思想的龍樹偽菩薩的《中觀論》,更是堂而皇之地完全採用了《奧義書》中的遮詮方法及其“不一亦不異”等描述詞語。《奧義書》的本體界、現象界,也完全對應偽大乘的真、俗二諦。偽大乘貶低三乘共法四真諦為俗諦,編造真我、真心、自性邪說並尊其為真諦,完全顛覆了佛陀原始阿含正法、繼承並復興了婆羅門教。《楞嚴經》更是徹頭徹尾闡述“優波尼沙陀”教義的一部偽大乘經,偽作楞嚴者意欲宣揚的主要思想完全來自優波尼沙陀,優波尼沙陀也被其作為祖師爺列為上首。任何偽經都有其獨創流變之處,優波尼沙陀作為虛擬人物且列為上座比丘,即是《楞嚴經》所獨創。
三、該列不列,不該列亂列
與《楞嚴經》經文內容相關且在經中提到的諸多真正上座,經首不予列舉已屬無稽。比如:最早出家的五比丘之第一上座憍陳如、頭陀第一摩訶迦葉、著名的迦葉三兄弟、持戒第一優波離、天眼第一阿那律等。而對絲毫無人知曉其人其事的子虛烏有優波尼沙陀,卻在經首被專門特別提出位列上首,恰如某虛擬村長與政治局常委並坐主席台一般怪誕。
所有佛經開篇所列舉的上首上座,都是佛世時事跡突出、人們耳熟能詳、有口皆碑的上座比丘,而優波尼沙陀其人是何出身來歷、有何殊勝事跡、緣何位列僧團上首等,在整部大藏經、整個佛教史、全部佛教界、上下幾千年一概無稽,偽作楞嚴者竟列其為上首,就像經首開篇說“須菩提、舍利弗、奧義書等而為上首”一般,既居心叵測,又荒誕不經。
《楞嚴偽經》目錄
前言
卷一
楞嚴偽謬1-1.阿若憍陳如,未列上座
《大寶積經》之座次失序
在家居士不可讀律藏?
楞嚴偽謬1-2.優波尼沙陀,位居上首
《華嚴經》中“奧義”流變為“無量”
索達吉之中觀外道邪見
楞嚴偽謬1-3.富樓那尊者與會
《法華經》等諸經謬說富樓那尊者
楞嚴偽謬1-4.辟支佛亦來佛所
《華嚴經》中為獨覺說法之邪說
《百業經》謬說依聞佛說法可證獨覺
索達吉訛傳聞佛說法可證獨覺
楞嚴偽謬1-5.佛陀已受請食,而後又去乞食
《法滅盡經》胡亂偽證《首楞嚴經》
楞嚴偽謬1-6.佛陀常隨侍者,安居期間獨自遠遊
《百業經》捏造名為“賢者”之佛陀侍者
《梵網經》顛倒說別請食之偽律
《優婆塞戒經》編造善生優婆塞發菩提心
楞嚴偽謬1-7.乞食無問是否旃陀羅
楞嚴偽謬1-8.大迦葉為阿羅漢,心不均平
《維摩詰經》對大迦葉尊者的誹謗
楞嚴偽謬1-9.摩鄧伽女是旃陀羅,住於城內
楞嚴偽謬1-10.摩鄧伽女,親自誦咒
喇嘛教是嗜血的夜叉教
楞嚴偽謬1-11.阿難聖者將毀戒體
《阿彌陀經》開篇即錯,謬說阿難尊者
索達吉為喇嘛教“男女雙修”編造邪說
楞嚴偽謬1-12.世尊宣說神咒
《涅槃經》編造佛陀聽諸佛子誦魔王咒
晉美彭措不知藏文與三寶完全隔絕、無關
索達吉狂吹婆羅門外道語──梵語
楞嚴偽謬1-13.文殊持咒,提解阿難與摩鄧伽,歸來佛所
《涅槃經》編造文殊持咒提解阿難歸於佛所
《涅槃經》時空人物錯亂之憍陳如與犢子
《廣論》種種錯謬與訛傳
楞嚴偽謬1-14.諸佛皆以首楞嚴定一門超出
《百業經》訛傳入滅盡定的阿羅漢被殺
索達吉謬說迦葉尊者入滅盡定而待彌勒出世
楞嚴偽謬1-15.大重閣講堂,在給孤獨園
《涅槃經》人物、時空等顛倒錯亂數例
《華嚴經》時空錯亂之逝多林
楞嚴偽謬1-16.不知常住真心,故有生死輪轉
《楞伽經》玩弄“自”不是“我”的鬼把戲
《中觀論》中的薩迦耶邪見與龍樹所造無間罪
《涅槃經》編造佛世時僧眾著赤色袈裟
認賊作父:偽大乘妄執識心為常住“真心”
楞嚴偽謬1-17.能生諸緣,緣所遺者
楞嚴偽謬1-18.真心常我,離塵有體
《楞伽經》墮薩迦耶邪見之我所見
楞嚴偽謬1-19.若離前塵,真心亦有分別性
《密嚴經》謬說和合生識
索達吉以偽經為男女雙運性交邪法辯護
楞嚴偽謬1-20.法身,常住真心
《涅槃經》編造佛有常住不壞法身
蕭平實訛傳眾生身內各自擁有獨立法身
楞嚴偽謬1-21.誰修證?誰解脫?
楞嚴偽謬1-22.雖成九次第定,亦執妄想誤為真實
《楞伽經》謬說滅盡定
索達吉謬說滅盡定中存在意識
楞嚴偽謬1-23.阿難尊者尚未證果
《無量壽經》開篇即錯,謬說阿難尊者
《俱舍論》謬說見道初果與二果聖者亦得禪定
楞嚴偽謬1-24.阿難尊者常自思惟,無勞我修
《觀無量壽經》硬改歷史,謬說頻婆娑羅王
索達吉訛傳“上師加持”邪說
楞嚴偽謬1-25.無眼根者,亦有所見
《瑜伽師地論》訛傳睡眠中意識斷滅無心
楞嚴偽謬1-26.憍陳如因悟客塵二字開悟
《法華經》胡亂授記尊者憍陳如當來成佛
索達吉曲解訛傳“三轉法輪”義
卷二
楞嚴偽謬2-1.不識本心,受此輪迴
《涅槃經》謬說貪心非本心,以貪心殺父無罪
索達吉數學太差,謬以七返為一來果
楞嚴偽謬2-2.如來藏,常住真性
如來藏系《央掘魔羅經》邪謬種種
索達吉訛傳三惡趣不是識處
楞嚴偽謬2-3.見聞必不生滅
《密嚴經》謬說第四禪無心
《俱舍論》訛傳色界無鼻舌二識
楞嚴偽謬2-4.佛常說言,唯心所現
楞嚴偽謬2-5.不應以因緣心聽法
楞嚴偽謬2-6.見性無還
楞嚴偽謬2-7.坐祇陀林,前對恆河
《法華經》狂吹肉眼於三千界悉見悉知
《地藏經》狂吹與會眾生佛眼不盡數
索達吉訛傳肉眼“通”
楞嚴偽謬2-8.楞伽山與大慧菩薩
《楞伽經》謬說唯於淨居天成佛
《楞伽經》由婆羅門外道迦旃延“佛”所說
《勝鬘經》捏造勝鬘夫人為波斯匿王之女
《百業經》編造安寧母為波斯匿王之婦
索達吉被偽經搞暈而自搧嘴巴
楞嚴偽謬2-9.見非因緣,亦非自然
索達吉訛傳“先得眼識,後得眼根”
楞嚴偽謬2-10.因不是緣,因緣為二
楞嚴偽謬2-11.見性具四種緣
《涅槃經》亂說四事和合生眼識
楞嚴偽謬2-12.十二緣起非第一義
楞嚴偽謬2-13.聲聞不達實相
《地藏經》編造佛陀付囑地藏菩薩
《大般若經》瞎說有菩薩得六神通
索達吉訛傳佛陀預言龍樹“菩薩”出世
楞嚴偽謬2-14.五陰為真如自性
卷三
楞嚴偽謬3-1.六識攝屬於十二處
楞嚴偽謬3-2.聲非至耳
楞嚴偽謬3-3.色界與聲界等屬六識界
楞嚴偽謬3-4.世間諸法,不離五塵
索達吉栽贓“小乘”以無分微塵為常住
楞嚴偽謬3-5.五色根,非意根所攝受
《涅槃經》瞎說發菩提心者誓願六根不具
《維摩詰經》瞎吹菩薩成佛時無有八難
楞嚴偽謬3-6.一切世間,皆由四大和合
楞嚴偽謬3-7.多聞聖弟子,不辨真偽
索達吉誹謗《阿含經》為宣說有我的“小乘”經
楞嚴偽謬3-8.優盧頻螺迦葉,迦葉波種
楞嚴偽謬3-9.室羅城的迦毗羅仙
《華嚴經》謬說迦毗羅城屬於摩竭提國
索達吉於《百業經》謬說舍衛城處靈鷲山下
楞嚴偽謬3-10.頗羅墮與四大種姓並舉
楞嚴偽謬3-11.見聞嗅嘗覺知為六根
楞嚴偽謬3-12.七大
楞嚴偽謬3-13.阿難發願,眾生度盡方取涅槃
《涅槃經》編造一切眾生定當成佛
“生公說法,頑石點頭”實為鬼話
索達吉瞎說阿羅漢並未獲得究竟涅槃
《入行論》編造受宿業必非解脫邪說
《入行論》訛傳業盡則苦盡邪說
索達吉訛傳晉美彭措曾“示現”佛陀姨母
卷四
楞嚴偽謬4-1.富樓那已得無漏,於法有疑,不知緣起
楞嚴偽謬4-2.得阿羅漢,未得二空
《楞伽經》誹謗阿羅漢未破無明
索達吉訛傳人無我與法無我
楞嚴偽謬4-3.金輪依風輪
楞嚴偽謬4-4.卵唯想生而無情
楞嚴偽謬4-5.十種眾生
楞嚴偽謬4-6.殺盜淫為生死根本
楞嚴偽謬4-7.阿羅漢未得究竟
《華嚴經》編造菩薩有超二乘解脫
楞嚴偽謬4-8.須菩提從老梵志聞法而開悟
楞嚴偽謬4-9.由神咒力,摩鄧伽愛欲銷滅得阿那含
《法華經》狂吹讀其可無病痛
喇嘛教吃屎喝尿的“嘗解脫”
楞嚴偽謬4-10.摩鄧伽女為淫女
楞嚴偽謬4-11.摩鄧伽與耶輸陀羅或蒙佛授記
《法華經》編造佛陀授記耶輸陀羅當來成佛
《華嚴經》狂吹一劫之中成佛之數
《華嚴經》狂吹無量眾生髮菩提心
《大寶積經》割截佛陀姨母為兩分
楞嚴偽謬4-12.捐舍聲聞,入佛知見
《涅槃經》編造拘屍那城三十萬力士發菩提心
《百業經》狂吹舍衛城人口
楞嚴偽謬4-13.不可以生滅心,求於佛乘
《入行論》訛傳“心不自見心”邪說
楞嚴偽謬4-14.虛空不壞
楞嚴偽謬4-15.意根,四大所成
楞嚴偽謬4-16.隨拔一根,六根皆脫
楞嚴偽謬4-17.解結因次第
楞嚴偽謬4-18.六根互用
楞嚴偽謬4-19.阿難尊者六根已銷
楞嚴偽謬4-20.阿那律陀無目而見
楞嚴偽謬4-21.跋難陀龍無耳而聽
《華嚴經》瞎說難陀龍王與會
楞嚴偽謬4-22.驕梵缽提異舌知味
楞嚴偽謬4-23.摩訶迦葉久滅意根
《楞伽經》編造聲聞意識分別想滅
《涅槃經》胡扯入定才能思惟五陰生滅
楞嚴偽謬4-24.聞性妙常,不昏不滅
楞嚴偽謬4-25.無上知覺
索達吉不知入滅盡定者不可移動
卷五
楞嚴偽謬5-1.阿難曾與無明俱滅
《入行論》無知於俱時因果
楞嚴偽謬5-2.六根為生死根結
索達吉瞎說三果境界
楞嚴偽謬5-3.知見立知,即無明本
《入行論》中無想外道邪見“悉不住心前”
《中觀論》的無想外道邪見
楞嚴偽謬5-4.佛以偈頌重宣說伽陀
楞嚴偽謬5-5.佛陀用七寶幾
《法華經》瞎說玫瑰為七寶之一
楞嚴偽謬5-6.劫波羅天
喇嘛教違律使用之嘎巴拉
楞嚴偽謬5-7.佛陀有冥授密言
喇嘛教毀破三皈之皈依上師
楞嚴偽謬5-8.憍陳如在鹿苑及雞園觀佛成道
楞嚴偽謬5-9.跋陀婆羅等從佛出家證得無學
楞嚴偽謬5-10.滅盡定能度百千劫
楞嚴偽謬5-11.阿那律以樂見照明金剛三昧得天眼
喇嘛教“上師印證”邪說
楞嚴偽謬5-12.周利槃特以調出入息成阿羅漢
楞嚴偽謬5-13.法眼清淨成阿羅漢
《華嚴經》狂吹佛母摩耶為無量諸佛之母
索達吉瞎說清淨信會退轉
楞嚴偽謬5-14.舍利弗路遇迦葉波兄弟說偈而得開悟
《百業經》捏造“小眼沙彌”為舍利子侍者
楞嚴偽謬5-15.目犍連路遇迦葉波三兄弟說偈而得開悟
《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緣經》倒說佛受馬麥之報事
《盂蘭盆經》編造目犍連尊者之母墮餓鬼道
索達吉編造目犍連無法觀察到其亡母生處
楞嚴偽謬5-16.佛陀授記難陀阿羅漢當得成佛
《法華經》編造佛陀將於異國而受後有
楞嚴偽謬5-17.優波離親隨佛踰城出家
楞嚴偽謬5-18.阿羅漢久離病緣
楞嚴偽謬5-19.阿羅漢退失道果
索達吉胡扯四雙八輩皆會退轉
楞嚴偽謬5-20.得阿羅漢,尚未亡身
《涅槃經》編造出四種不同的阿羅漢
索達吉胡扯麥彭仁波切是文殊化身
卷六
楞嚴偽謬6-1.觀音菩薩與三十二應
楞嚴偽謬6-2.或現獨覺,或現緣覺
《大寶積經》編造無佛之世則無辟支佛
《瑜伽師地論》瞎說獨覺再受後有而入胎
楞嚴偽謬6-3.或現梵王身,或現天身
楞嚴偽謬6-4.或現無形身,或現無想身說法
《華嚴經》編造為無色眾生說法
楞嚴偽謬6-5.阿難尊者得金剛三昧
《涅槃經》編造阿難尊者可知如來所入禪定
楞嚴偽謬6-6.龍得禪定、道果
《法華經》瞎扯龍女頓悟成佛
《涅槃經》編造諸多發菩提心虛假案例
楞嚴偽謬6-7.有學聖者再得法眼淨
楞嚴偽謬6-8.無量眾生,發菩提心
《涅槃經》編造一萬二千釋女發菩提心
《大寶積經》篡改給孤獨等長者為出家菩薩
楞嚴偽謬6-9.阿難尊者自言未度
楞嚴偽謬6-10.淫心滅盡,則無生死
楞嚴偽謬6-11.不斷淫心,可得禪定
楞嚴偽謬6-12.殺心滅盡,則無生死
楞嚴偽謬6-13.不斷殺心,可得禪定
楞嚴偽謬6-14.偷心滅盡,則無生死
楞嚴偽謬6-15.不斷偷心,可得禪定
楞嚴偽謬6-16.比丘可食五淨肉
《楞伽經》胡扯所有諸聖弟子不食段食
索達吉倒說地居天之行淫與飲食事
晉美彭措“法王”胡扯帝釋天
《涅槃經》不知欲界諸天化生皆有父母
《涅槃經》於忉利天無知而狂吹
楞嚴偽謬6-17.婆羅門地,草菜不生
《百業經》偽作者無知於佛世時印度曆法
楞嚴偽謬6-18.不穿靴履裘毳,不食乳酪醍醐
《百業經》編造比丘尼不可與比丘說話問法之偽律
楞嚴偽謬6-19.比丘乞食,不自熟食
楞嚴偽謬6-20.佛前燃指,酬畢宿債,長揖世間
喇嘛教中源於婆羅門外道的火供邪法
卷七
楞嚴偽謬7-1.殺盜淫妄,為十惡因
《中觀論》訛傳行業盡則苦盡之邪見
楞嚴偽謬7-2.無殺盜淫妄,則心不緣六塵
《中觀論》倒說六塵是生起三毒的根本原因
楞嚴偽謬7-3.無心修行,可證無學
《涅槃經》編造咒力加持魔王發菩提心
《涅槃經》編造五逆者出家並發菩提心
楞嚴偽謬7-4.佛陀不入涅槃,將受後有
《法華經》編造多寶佛入滅後再現其身
楞嚴偽謬7-5.佛陀教授婆羅門外道之火供法
楞嚴偽謬7-6.張掛報身盧舍那佛像
《華嚴經》狂吹大菩薩有十種身
楞嚴偽謬7-7.發菩薩願,成聲聞果
《涅槃經》編造婆私吒發菩提心
《百業經》編造能否證果與所依之人有關
楞嚴偽謬7-8.求不得苦,非五陰熾盛苦
《涅槃經》編造“八苦”邪說
索達吉於苦諦不明而訛傳“八苦”邪說
楞嚴偽謬7-9.佛陀依咒拔濟群苦
《入行論》訛傳“自他交換”妄想邪法
楞嚴偽謬7-10.諸佛誦楞嚴咒而成佛道
楞嚴偽謬7-11.誦楞嚴咒,諸毒不害
《涅槃經》編造純陀為十地菩薩
楞嚴偽謬7-12.世世不生有形無形等惡處
楞嚴偽謬7-13.楞嚴咒,可滅五逆重罪
《涅槃經》編造阿闍世王發菩提心
《地藏經》編造“十齋日”讀其永離惡趣
楞嚴偽謬7-14.有楞嚴咒則五穀豐殷
楞嚴偽謬7-15.持楞嚴咒,同於作壇
楞嚴偽謬7-16.無色天眾,亦來與會
《涅槃經》瞎說佛陀從阿羅邏仙受無想定
《地藏經》編造非想非非想處天亦來與會
《百業經》編造佛世時多人得金輪王位
《涅槃經》不知佛陀賢劫中曾為轉輪王
楞嚴偽謬7-17.魔王大自在天
《華嚴經》編造十地菩薩多作淨居天王
索達吉誹謗大自在天貪心比較重
索達吉胡扯魔王波旬因位具足十善
楞嚴偽謬7-18.十二類生
索達吉謬說眾生類之有想
楞嚴偽謬7-19.精神化為土木金石
索達吉訛傳有情可轉為無情
楞嚴偽謬7-20.水母等以蝦為目,為非有色
楞嚴偽謬7-21.蒲盧為非有想
楞嚴偽謬7-22.土梟與破鏡鳥食其父母
卷八
楞嚴偽謬8-1.肉眼見十方界
楞嚴偽謬8-2.阿難尊者,未得無生法忍
楞嚴偽謬8-3.六用不行,方得無生法忍
楞嚴偽謬8-4.十住位前,已得無生法忍
《華嚴經》亂說無生法忍境界
索達吉不知向初果乃至諸聖皆得無生法忍
楞嚴偽謬8-5.十回向後,有四加行
楞嚴偽謬8-6.阿難尊者,斷除六品修惑
楞嚴偽謬8-7.琉璃王,誅釋迦族
《涅槃經》不知琉璃王何時誅釋種
楞嚴偽謬8-8.善星比丘,墮阿鼻獄
《法華經》胡亂記說佛子羅睺羅
楞嚴偽謬8-9.純想即飛,必生天上
楞嚴偽謬8-10.無間地獄,非阿鼻獄
《地藏經》不知無間地獄即阿鼻獄
《華嚴經》等謬說閻羅王為法王、天子
索達吉訛傳子虛烏有的金剛地獄
楞嚴偽謬8-11.種種鬼與餓鬼並舉
楞嚴偽謬8-12.有十種仙,壽千萬歲
《涅槃經》編造外道五通神仙可得壽命自在
楞嚴偽謬8-13.劫壞三災,不及兜率天
楞嚴偽謬8-14.自他化自在天已還,名為欲界
卷九
楞嚴偽謬9-1.但離淫慾,無留欲界
楞嚴偽謬9-2.初禪天,離諸苦憂
楞嚴偽謬9-3.初禪天,諸漏不動
楞嚴偽謬9-4.四禪天,苦因已盡
楞嚴偽謬9-5.無想天,身心俱滅
索達吉謬說眾生類之無想
楞嚴偽謬9-6.善見天之上有善現天
楞嚴偽謬9-7.有頂,為色邊際
《法華經》等偽大乘諸經謬說有頂天
《涅槃經》誹謗阿羅漢依初禪所得天耳天眼不聞不見二禪
楞嚴偽謬9-8.從色究竟天,入菩薩乘
楞嚴偽謬9-9.從色究竟天,入空處天
《涅槃經》瞎說上流般涅槃
楞嚴偽謬9-10.阿賴耶識
《成唯識論》中轉識成智、依智舍識之邪說
《涅槃經》釜底抽薪計之“依義不依語”
楞嚴偽謬9-11.無所有處,識心都滅
楞嚴偽謬9-12.四空天,身心滅盡
楞嚴偽謬9-13.諸天天人,則是凡夫
楞嚴偽謬9-14.諸天天王,即是菩薩
《涅槃經》編造帝釋發心成佛
楞嚴偽謬9-15.七道輪迴
楞嚴偽謬9-16.阿修羅王,與梵王爭權
楞嚴偽謬9-17.佛陀付囑阿難尊者不入涅槃
楞嚴偽謬9-18.色身世界,皆真心中物
楞嚴偽謬9-19.五陰次第滅盡,而有五十陰魔
楞嚴偽謬9-20.入三摩提,心未發光
楞嚴偽謬9-21.千佛圍繞毗盧遮那
《華嚴經》編造“賢劫千佛”之說
索達吉訛傳“賢劫千佛”流變偽說
楞嚴偽謬9-22.過慢與劣慢俱起
楞嚴偽謬9-23.受陰盡者,得意生身
楞嚴偽謬9-24.受陰盡者,入想陰區宇
楞嚴偽謬9-25.自在天魔
《大智度論》謬說他化自在天子為魔王
卷十
楞嚴偽謬10-1.想陰盡者,墮諸邪見
喇嘛教諸“法王”與“活佛”皆犯大妄語
楞嚴偽謬10-2.行陰盡者,寂滅未圓
楞嚴偽謬10-3.行陰盡者,入識陰區宇
楞嚴偽謬10-4.行陰盡者,摩醯首羅成其伴侶
楞嚴偽謬10-5.行陰盡者,自在天成其伴侶
楞嚴偽謬10-6.行陰盡者,生草木為有情邪見
楞嚴偽謬10-7.行陰盡者,墮事火外道
楞嚴偽謬10-8.行陰盡者,墮無想外道
楞嚴偽謬10-9.舜若多神,無身有觸
楞嚴偽謬10-10.行陰盡者,墮無色界長壽天
楞嚴偽謬10-11.行陰盡者,再生欲貪
楞嚴偽謬10-12.行陰盡者,背涅槃城
楞嚴偽謬10-13.識陰若盡,諸根互用
楞嚴偽謬10-14.理則頓悟
首楞嚴經三大主旨
悟本體
本性即是真如本性,即如來藏性。[悟]有三種:1解悟2行悟3證悟。1)解悟——即是始覺。於此覺中,了妄達真。[了妄]者,如了七處皆妄,一切世間幻化虛妄。[達真]者,如十番顯見,通達本有[真見之性]。此[始覺智]即見道位,於是悟中,行者之觀念(知見)改變、行為轉變,且此等轉變皆是決定,非如突然心血來潮,曇花一現,此即如《圓覺經》所云:[即已成金,不復為礦]。是故非如一般之文字知解,乍現即逝;即如小乘之見道位,一切邪見、惡知見悉斷;亦如大乘見道位,決定一佛乘,不再履於凡外權小之徑,並於一切法,聞即信受、諦解。
2)行悟——即明心見性。[明心]者,明心相也。心相者,即如大乘五位百法中所示之心王、心所、心不相應行等法,包括心所的善惡(煩惱)等法自相、及相互間的關係,如何生起、如何修滅等。至於[心王],則了八識之體,諸識各自之體、相、用如何,以及其間互動之條件及本源。如是一一法皆明了者,乃得稱為真[明心]者,故六祖惠能大師說:[明心號菩薩。][見性]者,即是見自本性,亦是見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皆本如來藏妙真如性。此見性,常修道位,亦即[分證覺],即於六十位修證過程中,分分斷無明,即得分分見;是故《大般涅槃經》中說:[十住菩薩猶見不了了。]意謂:十住菩薩雖有見性,但仍不能了了全見,是故,於此位中,尚非現量境界,而仍屬比量智。
3)證悟——此即[究竟覺],亦是證道位,即為現量智。是故當知,所謂[悟]者,絕非[神秘]、籠統的概念,而是有具體之悟境、對象及內容的。且悟前與悟後,其人之三業,必然轉變,有所不同;其轉變即:越加清淨、莊嚴、不貪染、有智慧。而且當然不會因為悟了,而言行乖異、反常、狂妄、貪愛世間、恣行雜染(若如此者,則決非悟了,而是著魔,—般末世眾生愚妄不知,常以著魔為大悟!)
持心戒
持心戒者,即是持佛戒。如佛在本經中說:[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一般的戒,都是指身口戒,不是心戒;而[佛戒]是心戒,故說:[攝心為戒],以攝心、攝念,令噁心、惡念乃至善心、善念不起,名為心戒,是為如來戒。因為既要修[佛定],而不能光持凡夫、小乘[身、口]之戒——持此戒者,於其持犯,即不能說要具多少緣,且其事成就——如[前人命斷](殺生)、[離本處](偷盜)、[入胡麻許](邪淫)、[前人領解](妄語)、[咽咽得罪](飲酒)等——方結罪,只要起心動念有惡念,噁心生起,即是有犯,是故名為心戒。故欲修佛定者,須持佛心戒,持心令無殺心、無盜心、無淫心、無妄語心,才有資格修習佛定。至於持佛心戒,於本經中則包含兩大單元:1)四種清淨明誨(詳見經文卷六)
其心不殺——不起殺心
其心不盜——不起盜心
其心不淫——不起淫心
其心不妄語——不起妄語心
2)三種漸次(詳見經文卷七)
除其助因——除五辛
刳其正性——斷除酒肉、淫慾(包括正淫)
違其現業——不緣六塵,旋元自歸
如是持佛戒,身語意三業清淨,資糧具足,方堪修大定。
修大定
此即所謂[全體起修]。所言[體]者,真如本體也,以悟得本體故,故得依此本體為[本修因](即[如來密因]),而進修首楞嚴大定。其次第為:1)具信解——信解正法、無上法,尤其是真如法;如前說。
2)持淨戒——除在家者五戒、八戒,出家者沙彌戒、比丘、比丘尼戒之外,尚須依循四種清淨明誨、三種漸次,此則僧俗共遵者,如前說。
3)嚴道場——包括擇地、掘地、淨地、建壇、灑淨、結界、莊嚴道場(含如法安奉佛菩薩像、法器、供具、莊嚴具,如幢、幡等)。
4)持心咒——先持大咒以為結界,再持咒心,以為攝心入定。
5)修大定——以持佛心咒,得與佛心相應,入佛總持,三密與佛相應,得佛三密加持,速入大定。
6)破五陰——入大定後,以大定之定慧力,破五十種陰魔;陰魔破故,即破五陰(五十陰魔即五陰各各有十境,五乘十為五十,故五陰總共有五十境);五陰破故,得度[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
7)證三昧——五陰魔破,即身證得三昧,究竟、堅固、不動。
8)證圓通——證三昧故,以三昧力照破六和合,復歸一精明,無復根隔,內外圓通,諸根互用,身心無礙,理事無礙,是名圓通。
楞嚴法門之精要,一言以蔽之,即是首楞嚴三昧。雖然其他經典也講種種三昧,甚至三昧的修法,然而最完整、圓滿的,莫過於本經所開示的首楞嚴三昧。何以故?本經從開始修定前的信、解、悟、入之資糧位,到正行的修行、證果,整個過程,其間修行者會碰到的種種困難、岔道(例如三界七趣)、以及困難的排除、岔道的避免,一一詳細解說,令你不會為內外障難所困,不受邪魔留難,亦不墮為凡、外、邪、小,而一路直趨無上菩提妙莊嚴路。
又,首楞嚴三昧,以密教言之,在本經中即是[本尊三昧],以是本尊所入之三昧故。行者若依法修習而入此三昧,即得本尊加持。
首楞嚴三昧法門
首楞嚴三昧法門殊勝無比,因為首楞嚴三昧即是[佛定],唯有十地以上菩薩才能真正成就;十地以下菩薩即使修習,也只能得其少分。茲舉諸經論,以資證明。1、《佛學辭典》上云:首楞嚴三昧,即堅固攝持諸法之三昧,為百八三昧之一,乃諸佛及第十地菩薩所得之禪定。又作首楞嚴三摩地,首楞伽摩三摩地,首楞嚴定。意譯為:健相三昧、健行定、勇健定、勇伏定、大根本定。《大智度論》卷四十七云:[首楞嚴三昧者,秦言健相。分別知諸三昧行相多少深淺,如大將知諸兵力多少。複次,菩薩得是三昧,諸煩惱魔及魔人無能壞者,譬如轉輪聖王主兵寶將,所往之處,無不降伏。]
2、《首楞嚴三昧經》卷上載:首楞嚴三昧非初地乃至九地之菩薩所能得,唯有十地菩薩能得此三昧。所謂首楞嚴三昧,即修治心猶如虛空、觀察眾生之諸心、分別眾生諸根之利鈍、決定了知眾生之因果等共一百項。是故此三昧並非僅以一事、一緣或一義便可了知,因為一切禪定解脫三昧、神通如意無礙智慧,皆攝住首楞嚴中,譬如陂泉江河諸流皆入大海。故菩薩所有禪定皆在首楞嚴三昧,乃至所有三昧門、禪定門、辯才門、解脫門、陀羅尼門、神通門、明解脫門等諸法門,悉皆攝在首楞嚴三昧。此首楞嚴三昧有五種名:
首楞嚴三昧
般若波羅蜜
金剛三昧(十地等覺菩薩入[金剛喻定],及密教所言[金剛三昧],即是首楞嚴三昧。)
獅子吼三昧
佛性
又,南傳本涅槃經卷二十五亦謂:佛性即首楞嚴三昧。
3、《成唯識論》卷九云:定學有四:
一、大乘光明定:謂此能發照了大乘理教行果智光明故。
二、集福王定:謂此自在集無邊福,如王勢力,無等雙故。
三、賢守定:謂此能守世出世間賢善法故。
四、健行定:謂佛菩薩大健有情之所行故。]
此處所言[健行定]即是[首楞嚴三昧]一詞的意譯。由以上所引諸經所說可知,此首楞嚴三昧系性相二宗之所共說,且系最高最上之定,毫無疑問。
4、復引《首楞嚴三昧經》,以證知首楞嚴三昧的境界與功德威力:
爾時佛告堅意菩薩:[首楞嚴三昧,非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菩薩之所能得,唯有住在十地菩薩,乃能得是首楞嚴三昧。
何等是首楞嚴三昧?
謂修治心猶如虛空(1)觀察眾生諸心(2)分別眾生諸根利鈍(3)決定了知眾生因果(4)(中略)於宿命智得無所礙(10)天眼無障(11)得漏盡智非時不證(12)(中略)得入一切菩薩密法(68)常放光照無餘世界(69)(中略)自然而得無生法忍(74)(中略)聞無量法具足能持(84)求一切法心無厭足(85)(中略)百千密跡金剛力士常隨護持(89)(中略)示現入胎出生(97)出家成就佛道(98)轉於法輪(99)入大滅度而不永滅(100)]
經上又云:
[堅意,首楞嚴三昧如是無量,悉能示佛一切神力,無量眾生皆得饒益。堅意,首楞嚴三昧不以一事、一緣、一義可知,一切禪定解脫三昧,神通如意無礙智慧,皆攝在首楞嚴中。譬如陂泉江河諸流皆入大海;如是,菩薩所有禪定,皆在首楞嚴三昧。譬如轉輪聖王有大勇將,諸四種兵皆悉隨從。堅意,如是所有三昧門、禪定門、辯才門、解脫門、陀羅尼門、神通門、明解脫門,是諸法門,悉皆攝在首楞嚴三昧,隨有菩薩行首楞嚴三昧,一切三昧皆悉隨從,是故此三昧名為首楞嚴。]
佛告堅意:[菩薩住首楞嚴三昧,不行求財而以布施,大千世界及諸大海、天宮、人間,所有寶物、飲食、衣服、象馬車乘,如是等物自在施與;此皆是本功德所致,況以神力隨意所作,是名菩薩住首楞嚴三昧檀波羅蜜本事果報。](此即謂:菩薩若住於首楞嚴三昧,若想行布施,雖然不去求財物,也不用神通力變化,但一切財物都能自然獲得、自在布施與人)。
經中又云:
[若善男子善女人求佛道者,聞首楞嚴三昧義趣,信解不疑,當知是人於佛道不復退轉;何況信已受持讀誦,為他人說,如說修行。]
可見首楞嚴法門不但對大菩薩有大利益,連一般佛弟子,亦能令得[菩提心不退]的大利。至於其他利益,則在本經第七卷中,如來於重說咒後,有極詳盡的開示,請參閱。
5、《大集地藏十輪經》卷一,佛向好疑問菩薩解答及說明地藏菩薩的功德威力,佛云:
[若聞如來為汝廣說如是大士功德善根,一切世間天人大眾,皆生迷悶,或不信受。]
時好疑問復重請言:[唯願如來哀愍為說]
佛言:[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略說少分;
如是大士成就無量不可思議殊勝功德,已能安住首楞嚴伽摩勝三摩地(即首楞嚴三昧),善能悟入如來境界,已得最勝無生法忍,於諸佛法已得自在,已能堪忍一切智位(即佛位),已能超度一切智海,已能安住獅子奮迅幢三摩地(此為佛所得定之一),善能登上一切智山,已能摧伏外道邪論,為欲成熟一切有情,所以國土,悉皆止住(謂住於勝定)。]中略[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增上觀勝幢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深呵厭自惡業過,鹹善護持十善業道生天要路。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慈悲聲定,由此定力,令彼國土一切有情,皆悉發起慈心、悲心、無怨害心、普平等心、更相利益安樂之心。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引集諸福德定,由此定力,令彼國土一切有情,離諸斗諍、疾疫、饑饉、非時風雨,苦澀辛酸、諸惡色觸,悉皆銷滅](中略)
[以要言之,此善男子於一一日每晨朝時,為欲成熟有情故,入殑伽河沙等諸定;從定起已,遍於十方諸佛國土,成熟一切所化有情,隨其所應,利益安樂。]
從上面這段經文,我們可證知如下諸事:
1地藏菩薩也修習、入住首楞嚴三昧。因地藏菩薩是十地菩薩,故這與《首楞嚴三昧經》中所說:[唯有住在十地菩薩,乃能得是首楞嚴三昧]相合。
2以地藏菩薩已能住於首楞嚴三昧,而《地藏十輪經》中又說地藏菩薩能入[殑伽河沙等諸定],這又與《首楞嚴三昧經》中所說相合,因為在該經中佛說:[隨有菩薩行首楞嚴三昧,一切三昧皆悉隨從。]
3地藏菩薩自入於定,以勝定力利益教化安樂一切眾生。不但地藏菩薩如是,其實一切佛菩薩亦皆如是。例如世尊要講《法華經》時,即入定放光,作種種吉祥神變;講《大般若經》前也是一樣,入定放光。講《準提神咒經》,即入七俱胝準提三昧。講本經時也有數度放光。為什麼要入定才講經說法、或利益安樂眾生呢?因為講經說法、濟度眾生不是凡夫能作的事,只有聖人有此德能;而聖人之智德,全在[三昧](定慧等持)中體現出來。因此,這也證明了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所說:[一切神通解脫,皆在禪定中發。]
由以上所引諸經論中,可見首楞嚴三昧法門,確是最高、最上、最甚深微妙的法門,連密教(真言宗)的傳持第八代祖師,日本弘法(空海)大師,亦大為讚嘆、宣揚,而特著有[大佛頂經開題]一文傳世,本書中亦加錄。又,於密教中則通稱此法門為[大佛頂法],此經為[大佛頂經],而稱楞嚴咒為[大佛頂咒]。
五十種陰魔
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直接點擊觀看)此定境中五十種陰魔,乃《楞嚴經》中極為重要的一段,可以說認識魔相,才可不被魔著,了知五十種陰魔的真相,即可不被任何邪說及附佛外道所誤導。唯願有心人,能廣為深入,珍惜善用。
辯經真偽
此經確實為佛所親說的真經引自成觀法師編著的《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問:[請師父慈悲開示:有人說《楞嚴經》是一部偽經,為什麼?又,討論《首楞嚴經》真偽之辨的文章或論文,可參看哪些刊物或書籍?]
答:[首先,為何近代有人說《首楞嚴經》是一部偽經?因為這是一部專門破魔的大寶典,令修行人得以辨魔、遠離魔事,修行沒有障難。而末法時期魔強法弱,故魔力令愚痴邪妄之人,謗此法門,令人不信,即無所依怙;此法門即被謗、被毀,眾生不信此正法,魔於是得肆無忌憚,放心大膽地大造魔業,大成魔事,於是一切修行人不能出於魔掌,墮於三途,更遑論明心見性、修行菩提;故可知毀謗此經,即是毀去末法時期修行正法之人的最大靠山,竅取一切正修人士的護身符、以及破除魔事的無上法寶。因此,毀謗此經之事實,即末法一大魔事之肇端——魔尚未被破,已然先發制人,[搶先出招]了。噁心、邪心之人為魔所用,而發如是破法邪言,而一般大眾,愚昧無知,不知輕重,也盲然隨之應合。
其次,《首楞嚴經》是一部破魔大全的寶典,是諸魔的剋星,有人說它是末法時期的一面[照妖鏡];一切佛法修行人,欲免於魔事,必須參究《楞嚴經》。又,末法時期,法欲滅時,這部《首楞嚴經》最先滅;因為《楞嚴經》一滅,諸魔橫行,即無人能制,一切邪魔外道、邪師邪說便能肆無忌憚,橫行無阻。如今末法已五百年,經法將滅時,即有邪心人,為魔所用,因而自疑經謗法,且令人疑經謗法;眾生疑經謗法既久,共業成就,經法即滅,這世間便再也找不到這部經書了——法如是故,眾生業報如是故:因為眾生共謗如是經法,便再也無福見聞、領受如是經法。話說近世最先起來倡導疑謗《首楞嚴經》的,是民國初年幾個白衣,後來亦時有所聞;有人在註解《楞嚴經》時,也自已主動提到,說:[有人說《首楞嚴經》是偽經],但作者只提這么一筆就罷了,並非加以任何的評論或駁斥,是故徒啟讀者之疑竇,且又象是在[默認]或默許其說,於是更令讀者心中狐疑不決,因而於此上妙法門即有障難:不能解,更不能悟入,遑論悟而後修。因此鄙人希望末世一切講經注經者,若遇有人謗經毀法,應善為眾生釋疑、破疑、解惑,普令眾生於如來正法生起正信、正解、正修行。這是講解正法者的職責,這也才能達到講經的目的;否則講經何為?
前述[首楞嚴三昧法門的殊勝處]中所引之諸經論,便可用來作為[以經證經]的最佳例證,故知《首楞嚴經》不但是一部佛口親說的真經,而且是一部極為完備,圓滿殊勝之經。隋代天台智者大師,即已聞說西天有此殊勝經法,便期盼此經趕快傳來中土;其期盼之切,乃至造了一座[拜經台],天天都是親自去西向拜經,盼其早來。然而盡智者大師一生,竟無緣親見此經;因為印度的國王,深以此經為國寶,不聽其外傳他國;後經般剌密諦法師千方百計,在唐時偷渡傳來,漢土眾生才有緣得聞如是妙法。不過此寶典最後之所以得以傳來中土,可能智者大師拜經的誠心也是一個增上緣。
東晉的高僧法顯(西元三四〇——四二〇年頃),於其所著《佛國記》(或稱《高僧法顯傳》)中云:[佛昔於此說《首楞嚴》,法顯生不值佛,但見遺蹟處所而已,即於石窟前誦《首楞嚴》,停止一宿。]
由此可見古人於佛、於法的信心之一斑,近世人根鈍,且不知惜福,不知經法之可貴,真是[得了便宜又賣乖];乃至依於世見、慢心,輕法慢教,疑謗正法,謂非真經,或曰非是佛說。試想:如是清淨、勝妙法門,一字一句,讀之都令心遍心清涼——如是智慧、妙法,除了佛的一切智外,還有誰能說得出?又,佛弟子不同於世間儒者或學問家,佛弟子或菩薩,若有所說、有所作,絕不會、也不須妄語假託是佛所說,因為他們不須象孔子有[托古改制]的需要;他們沒有什麼[制]可以改、或需要改;諸菩薩、祖師大德,皆是承佛之教,弘傳如來正法,其所作也都名正言順的稱為[論],而為三藏之一,與佛所說的經藏一樣受到尊重,受歷代弘傳;因此這些如來的賢聖弟子實在沒有必要這樣犯戒,欺誑如來及眾生,而[偽造經典]——再想:若菩薩或祖師大德,已修到了能造出如是上妙經典、能開悟度化無量眾生的境界,他還會去造這樣的欺誑之業嗎?他心中還會有如是欺誑的雜染心嗎?連一般受五戒的居士都不會輕易妄語,更何況有如是智慧與修行境界的菩薩或祖師大德,會去犯這最基本的戒律?再說,如果菩薩已達到能宣說如是清淨上妙之法的境界,他一定不會犯戒、偽造佛經,一定會按照正途而造[論],且於其論中推仰如來,推尊如來修多羅教,宣揚如來修多羅之教旨,(這是一般論藏的通途),而不會[假裝]自己是佛,而[假藉佛的名義]來說他自己的法,這種事,菩薩是乾不出來的。
再者,我已如是稱揚讚嘆此首楞嚴法門,亦引諸經論加以稱揚——我講這么好的經給你聽,你卻來問我此經是真是假?!若是偽經,我幹嘛費這么大的工夫為你講?
身為佛弟子,深受佛恩,不知寶愛佛經之可貴,卻聽從惡知識來疑它、謗它,辜負如來。譬如有人被父母養育成人,一朝忽聽惡人造謠,說他父親不是他的親生父,於是起疑,乃至不信親父,甚而忘恩絕義,聽信惡人謗法者亦如是,若因此疑而不信正法,忘佛深恩,即斷絕善根,成一闡提人。
經中說:佛初成道時,魔王波旬即來見佛,勸請如來速入涅槃。他說:“世尊所作已辦,已證一切法無生,可以速入涅槃。”佛對波旬說:“我諸弟子尚未成就,我不宜入涅槃。”波旬說:“那么待世尊弟子皆成就時,應即入涅槃。”佛默然應承。於是魔王波旬歡喜踴躍。波旬又對釋尊說:“世尊,世尊滅度後,於末法時期中,我將化為比丘僧,於世尊佛法中出家,披佛袈裟,誦佛經典,而破壞佛法。”於是世尊落淚。
最後我再說一句話:若連信根都沒有,如何堪受如是[如來密因、諸菩薩萬行]的大法?《地藏菩薩本原經》云:[或有善根,聞即信受;或有障重,久化方歸。]
願您堅信,佛不妄語,菩薩不妄語;佛語諦實,決定不虛。
修行次第
本經之修斷之次第分兩大階段:(一)說咒之前(指佛重說神咒)——
破[分別我執]、[分別法執],亦即是[破妄],破思議法,破六識所攝虛妄,而得明心,了妄達真,屬見道位,得[比量智]。
(二)說咒之後——
持咒修定,破[俱生我執]、[俱生法執]、破七、八二識所攝之妄,得分分見本性,屬修道位,得[現量智]。
五會神咒注釋義貫
此大佛頂首楞嚴咒義貫取自台北大毗盧寺成觀法師之《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下冊。成觀法師曾留學日本東密高野山,並得傳法灌頂,為唐密法脈真言宗第53世傳法灌頂阿闍梨,在高野山留學期間精研梵文,故其所註解之楞嚴咒可以說獨步教內,為慧律法師所稱讚,並選用此《楞嚴經義貫》為課本。
楞嚴咒義貫初、楞嚴咒義貫乙二、楞嚴咒義貫丙三(直接點擊觀看)
大佛頂經
唐密第八代祖師·日本東密真言宗開祖·弘法大師(空海)撰將釋此成佛了義經。略有三門。謂大意題目入文判釋也。載夫六爻精微老聃難窮。系象幽源孔子喟然。塵埃纏縛未出區表。妄海滉(滉huàng:波動搖盪)瀁(瀁yǎng:光影等搖動晃蕩)邅(邅zhān:轉)回迷津。豈如法身性相循環九域、拯濟群萌。真性纜藏、黜陟閻都、引導黔黎。霧中逐月三惑爰斷。海浦攀蓮淹醉便醒。是故衛城營齋崇頓證教。寶冠月光重中道理。初始大意蓋有斯哉。
第二釋題目者。謂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者。“大佛頂如來”謂無為心佛是也。“密因”謂佛性也。“修證”謂同揚因果也。“了義”者中道了義也。“諸菩薩”謂通地前地上之因也。“萬行”謂表菩提薩埵之萬行也。“首楞嚴”者梵語也。此雲健行定也。“經”者舍新也舊語。今新謂蘇怛纜也。
第三入文判釋者。略此十卷了義經凡有三段。初從“如是我聞”至於“願聞法要”此謂序說分也。次從“於時世尊頂放百寶無畏光明”下至於第十卷“無復魔業”是謂正宗分也。次從“佛說此經已”下至於“作禮而去”是謂流通分也。此了義經者,大唐大聖大孝皇帝之代,中天竺波賴密帝三藏所翻譯也。輪王之苑求金色華非小所為。琉璃之林問摩尼果大緣攸勤。於佛授記可奉書寫此佛性典。祇林咐囑必應值遇此頓證法。見者研眼登諸佛位。聞者耳中照吠琉璃。三門分別略釋如是。
寬治五年二月八日於皆明寺(《大正藏》卷六十一)
附註:在此標舉弘法大師空海的楞嚴經序文,其主要目的在為令一切有情,堅固信心。值此末法邪說橫流,亦有邪心之人謗此甚深經典,今舉空海大師之文以證明,古來大德皆深信此經,且皆以此經為無上之法門。空海大師為唐密第八祖,昔日長安青龍寺惠果大師,印證空海大師已是三地菩薩的果位。願諸君深思之,三地菩薩皆護持的大經,豈有假焉?
釋疑答問
1、六祖與禪定問:[請問師父,您所說的似乎與六祖大師所說的不同;因為六祖大師說:[唯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
答:[當然,你如果是六祖所說的上根器之人,直下能夠見性,那你也就不用再去[論]禪定解脫了。但,你是已能見性的上上根人嗎?此其一。
其二,看經須懂得佛菩薩說法所對的根機,即所謂[當機],以及說法者的[真實義]。六祖所說的[不論禪定解脫],是指凡外、小乘的[四禪、八定、八解脫],也就是小乘定與凡夫定,而不是不要菩薩定、佛定。因為凡小之定是沉空滯寂,耽於空寂之受的,而大乘佛定、菩薩定即非如是;佛菩薩並非無定,佛菩薩的定,只有更深更廣更微妙,但其定力都是用來廣利一切眾生的,而非為己求,故是不同。
其三,我問你:六祖的心是散亂的,還是有定的?——當然是有定的(如果沒有禪定,怎么能稱為禪宗祖師?)
再問:六祖打不打坐?乃至達摩祖師打不打坐?若六祖不打坐,為何為道明開示時,盤坐石上?(據云其石上至今猶有六祖衣印。)
再問:六祖開示不開示禪定三昧法門?——當然開示。試舉《六祖壇經》中所說如下:
1妙行禪定品第五:[師示眾云:此門坐禪,元不著心(如凡夫),亦不著淨(如二乘),亦不是不動(如外道)。]
故知六祖在此是以很簡單的言詞,看來似乎沒有高深道理的[白話],在總破一切凡夫禪、外道禪與二乘禪,以確立大乘無上禪。所以看懂六祖意之所指的[著心]、[著境]、與[不動],不是那么簡單,須得通達一切大小乘法教,乃至楞嚴、楞伽等甚深法門,才能真正懂得;否則光看表面文字,依文解義,很容易錯解祖師之意,反成疑謗法門。
2又云:[善知識,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些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其義是說,禪者不止在坐中[心念不起,自性不動],而是於一切時,四威儀中,都要如是,才能稱為是[坐禪]之人——而我們末世凡夫,一般連盤起腿都不能攝心,一直在打妄想,更何況在行住坐臥中,都能[心念不起,自性不動]?這等於是小學生連算術都沒有學好,就說他能學微積分一樣!
3又云:[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內心即不亂;本性(本來是)自淨自定,只為(凡夫人)見境、思境即亂。若(能)見諸境(而)心不亂者,(才)是真定也。]
這就是大乘定的精義:不能象二乘人,離群索居心才不亂,要在境界中也不心亂,才是功夫!但你如果在境界中卻生貪愛、取著,那不是[大乘],而是[愚夫]了。因為你於外不能[離相];什麼是[離相]?指離對諸相的貪著。[相]是什麼?五欲六塵相(財色名食睡相、色聲香味觸法相)、名利相、權位相、男女相、苦樂相、眾生相、國土山川相、有情無情相,乃至法相非法相等——若能離對這一切相的貪著,才能稱為[外離相]。又,再以《金剛經》之經文言:[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所以六祖所說的[外離相為禪]的禪,是佛禪、無上禪——你若能如是,即許你[不論]凡小禪定解脫(因為你已畢業了),而直依於本性、如來密因,直修大乘無上禪---首楞嚴大定,福慧雙嚴!
4懺悔品第六云:[今可各各胡跪,先為傳自性五分法身香-------二、定香,即觀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
5機緣品第七,偈云:[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最後一句之義:即使處在內自身心、外之境界,種種生死來去不斷之中,也永遠住於那伽定之中。[那伽定],佛定,如龍象不動之定。
6付囑品第十中云:[汝等若欲成就(一切)種智(亦即佛智),須達一相三昧(與)一行三昧: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閒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
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
若人具(此)二(種)三昧,如地有種,含藏長養,成熟其實;一相一行(三昧),亦復如是。]《大乘起信論》說:一行三昧就是真如三昧。
由以上所引壇經經文,可知六祖大師並非[不說]([不論])禪定,而只是他所說的禪定,並非一般的禪定,不是凡外權小的[有所著、貪求小境、小果]的小定,而是諸佛如來的究竟大定,惟求作佛、成就種智的[一行三昧]、[真如三昧]。
因此,並非我與祖師所說不同,而是恐怕你並沒有真解得六祖之意,或者是如一般末法時期眾生一樣,想拿著斷章取義、一知半解的六祖之[羽毛],當作你[不需要修行]的[令箭]。為什麼?因為修定太苦、太難了!
勸發菩提心
1、為何應發菩提心?為何應發菩提心?依三決定義,佛弟子應發菩提心:
佛法是善,是為至善——這是決定的。
諸佛有一切智——這是決定的。
佛法真能度眾生——這是決定的。
以眾生愚妄,自墮十二類生、生死流轉,而唯佛有一切智,能度眾生,是故,一切佛子,當信心決定、願心決定、決定菩提,而發無上菩提之心,承佛威神,自度度他;度脫無量眾生已,具足無量功德,得成佛道。
2、何為發菩提心之相?
何為[發菩提心之相]?亦即,菩提心發起之後,是什麼情況?這可用來驗證一個人是否已經真正發起菩提心。學佛人中,人人皆謂:[我已發菩提心],或自以為已發,但不知菩提心發起之後,是什麼樣的一個狀況?並非已授三皈五戒、乃至菩薩戒、誦誦經、念念佛、打打坐,就是已發菩提心;亦非發心出家、剃頭、受大戒、披袈裟,早晚兩堂功課、誦經、禮佛、習禪、學教等,就是已發菩提心(當然,這些事都應作,就看你以何心態去作而已。)已發菩提心之相為:
不論在家出家,一心一意,為了法,為了菩提,能舍一切,捨身命財,舍世間一切既得權位、眷屬恩愛,勇猛精進,等心修學一切如來正法;然一切所修皆不為己;不為自己求得少法,但為法故,為眾生故,不計一切,無有厭悔,盡未來際。阿難贊佛偈中所謂:[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屈原楚詞中所謂:[惟予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未悔。]
又所謂[發菩提心]之[發]者,謂於先所種之[菩提種],以土壤、陽光、空氣、水份、肥料、除蟲、除草等因緣,令種子發芽、生根、乃至抽枝、生葉、開花等,是為[發]之意。若聽經聞法,而起真信解,乃至聖解,因而受三皈五戒等,乃至出家,是為[下菩提種];然此種子仍未萌芽,須待土壤、陽光等增上緣,其芽才能萌發、出生。是故只有種子,尚未發芽、生根,還不能算是一顆有生機的植物。因此,其菩提心仍未具足發起。
又,所謂[土壤、陽光]等者,即是親近三寶、善知識、善友、善緣、以敬信心,如法修習五善根(信、進、念、定、慧),遠離惡見、惡行、惡知識、惡友、惡緣,即是[除蟲除草]。如果因緣成熟,菩提心芽乃得發起,乃至菩提根、菩提枝、菩提葉、菩提花、菩提果,亦次第隨之而生。此[菩提芽],即外凡位(五停心觀位);[菩提根]即內凡位(十信位);[菩提枝、菩提葉]即三賢位(十住、十行、十回向);[菩提花]為十地。[菩提果]即等覺、妙覺以及佛果菩提,以等妙如佛故,為菩提果位。
以上為勸發菩提心竟。
修三昧莫退心
行者修三昧時,或碰到世法或出世法有所不順、挫折、或打擾,乃至橫逆、惱亂,或於法上值遇困難、障礙時,切莫起退卻之意。在這種時候,有些人就會以[無所得]之理來寬慰自己,進而用來逃避當前的困境;如是逃避已,便覺得如釋重負一般,然而卻中止修行,廢本所修。須知,這便是所謂的[退心]、放棄、向困難投降,亦即是懈怠、放逸之徵。因此,這可說是[未戰先降],並非真的[看得開],亦非[一切放下]之真義。這實是前進受挫時,心裡暗中為自己開脫的自慰之詞,即是合理化的藉口——心行微妙,能自誑惑,慎之慎之(不要被自己的妄心欺騙了)!
全經總結
本段依然採用成觀法師之註解,非常精彩的總結分別:總結五陰魔境、及總結全經兩大部分。細分可分為:五陰盡之境界、教令護持、除心垢、持神咒、摧破諸魔、重問五陰除滅之頓漸、別答五陰根本生因、五陰各自之邊際,及最後的結勸,傳示未來。
詳細內容,請點擊:《楞嚴經總論》。
相關書籍
大佛頂首義貫
類別:佛經注釋撰注者:釋成觀法師
頁數:上冊1477頁下冊1237頁
倡印者:大毘盧寺(台灣)‧遍照寺(美國)
發行者:毘盧出版社
承印者:世樺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版次:2008年5月[民國97]二版,敬印一千冊
國際書碼:ISBN957-9373-21-3,精裝本
贈閱處:(台灣)大毘盧寺‧(美國)遍照寺
簡介:本書為注者繼十八年前所注楞伽經義貫之後,在法上的又一重要努力。
《楞嚴經》,眾所周知,是一部極重要的大經,可說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亦不為過。因為此經在內容上,包含了「顯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則橫跨「禪淨密律」,均衡發揮,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第上,則更是充實、圓滿:舉凡發心、解、行、證、悟,皆詳盡剖析開示──從教令正發心起,經循循善誘的破惑、見真(明心見性)、依性起修(設壇結界、於實際上起正修行),並詳細開示一切凡聖境界(二十五聖圓通、三界七趣眾生),令於聖境起企慕、而於凡外得知解,從而不受迷惑、不入岔道;又詳述六十位修證(三漸次、乾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妙覺)令行者於菩提道上知所趣向;最後更廣開示五陰魔境,及其破除之法,俾於菩提道上能克服魔怨留難,所修圓滿成就。
由於本經有這些稀有的特點,因此歷來皆被修行者奉為必修的無上圭臬,尤其是對習禪者而言,更是如此。再者,漢傳佛寺中,僧眾每日早課都必誦楞嚴咒,而且歷代在打禪七之前,傳統上都要先修七日到七七日的「楞嚴會」,以除魔障。又,以本經中,顯密性相上的道理均發揮無遺,故是一部在法門上十分均衡,沒有宗派偏倚的圓滿法門。因此本經是一部非常難得的無上大法寶。也因為本經具如此的重要性,所以歷來註解楞嚴經的著作非常豐富。儘管如是,但很令人遺憾的是:就連在歷代大德的注本中,也常「抱怨」諸注本都有許多地方並未交待清楚;甚至有些地方變成有如解經的「死角」,幾乎是無法克服的障礙;歷代大德注到這些地方,有時是一筆帶過,有時則含混言之,有時就將原經文複述一遍,乃至乾脆略而不提(跳過去)的也有。因此問題總無法得到令人滿意的解決。本經之難解,當然跟本經在義理上本來就很深奧有關。不過本經的譯文特別古雅且簡練(有時也可說是簡略),更重增學者在理解上的困難。
本「義貫」作者昔在關中研讀本經及歷代注本時,發現有此一問題存在,即發心要釐清這些問題,俾令大家對這部稀有的寶典,於每一字、每一句、乃至每一行,都能得到較清楚、及確定、滿意的理解;也就是作者發心志在廓清所有的死角、盲點、與疑惑不清之處,普令「皆解如來真實義」。這是作者的發心,至於此目標究竟達成多少,則有賴各界大德慈悲明鑑指正。
又,大家都知道,楞嚴經也是一部有名的「破魔大全」寶典。尤其我們末法時期種種法上的亂相,佛在本經中,幾乎全都說到了!而且講得十分透徹、明白;佛並且也指出其各各對治之方。因此,本經更是末法時期眾生修行不可或缺的一部寶典;依此寶典,末法眾生方可望於如來正法得正信、正知見、正解、正修行,而不被種種邪魔外道所轉、所誑惑、破壞。
佛在經中說,末法將盡、法將滅時,楞嚴經最先滅;因為楞嚴經是眾魔的剋星,破魔的大法寶,若有本經住世,則正法得住持世間,佛弟子修行有所依恃,邪魔即不能得逞。然而本經若滅,魔力即無有能制者,魔事猖獗,眾生修行即罕能不墮魔數者。因此,為佛弟子,應善護正法,勿謗此經,共同宣揚此法門,則自他於菩提道深種善根因緣,速修無上。茲為序。
新表解
編者:馬來西亞.吉隆坡.雙威學院.佛學會簡介:《楞嚴經新表解》以現代化、系統化、生動化為宗旨,將《楞嚴經》的奧義妙法,深入淺出的呈現在世,也為開啟楞嚴寶藏提供一把鑰匙。具有以下特色:
1)圖表化-權巧方便地運用多元化的圖表,以豐富文體敘述,進而突破傳統書籍格式的牢梏。
2)閱讀簡捷化-此書以通俗淺顯的白話文字編寫,並適當的引用古文對照,致使有兩全齊美之效果。同時,將佛教特用的辭彙以灰格為底色,讓讀者能從注釋中找到該詞的解釋。此外,在備註中引述古大德的註解,以進一步闡述楞嚴奧義。
3)速時化-讓忙碌之人在極短的時間內,掌握楞嚴講主圓瑛法師耗四十餘年精心編寫的《楞嚴經講義》。
4)方便化-綜合諸家楞嚴重要著作之要義,並將楞嚴關鍵妙諦顯著化,提供讀者涉獵研究楞嚴的方便捷徑。
5)務實性-於附錄增充佛教基本核心教理;圓瑛、交光法師科判之簡表,務求備百科全書之用。
6)連貫性-不僅以提要、總結、參閱等形式解讀詮釋義理,也注重經文脈絡的開展,以確保結構流暢完整。
7)分章歸類-綜合圓香居士及圓瑛法師之分章歸類,以讓初學者由整體的要點入門,後而進入每章細節。
經典佛經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經是對佛教經典的一種簡略說法。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漢文佛教經典總稱為“大藏經”,包括印度和中國的佛教主要著述在內。狹義的佛經專指經藏。讓我們一起了解那些經典的佛經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