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彙
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解釋
佛教經典。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簡稱《楞嚴經》、《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唐般剌蜜帝譯。10卷。關於此經的譯者,有各種不同傳說,大多認為譯者般剌蜜帝為中印度人,居廣州制止道場,於唐神龍元年(705)從灌頂部中誦出,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房融筆受,懷迪證譯。中國歷代皆視此經為佛教主要經典之一。清代,章嘉呼圖克圖等將其譯成藏文,並刊有漢、滿、藏、蒙四體合璧的《首楞嚴經》全帙。在日本,此經亦流傳不斷。但此經譯出後,宋代子睿以下的注釋家對其出處曾有所懷疑。近代更有人疑為中國人的撰述。全經分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部分。第一卷為序分。講述此經說法因緣:佛遣文殊師利以神咒保護阿難免受摩登伽女誘惑破戒,並為其說修禪定,能斷煩惱,以顯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等。第二卷至第九卷為正宗分。主要闡述“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圓,含裹十方”,眾生不明自心“性淨妙體”,故流轉生死,當修禪定,以破種種“顛例”之見,通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妙覺等由低至高的種種修行階次,達到方盡妙覺,“成無上道”。第10卷為流通分。講述此經應永流後世、利益眾生等。
相傳中國註疏有百餘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