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疏卷二、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九等舉出十種性相二宗之異,即:(一)一乘三乘之異,法相宗以三乘為真實,一乘為方便;法性宗以三乘為方便,一乘為真實。(二)一性五性之異,法相宗主張‘五性各別’,以其中不成佛之眾生為了義,而以‘一性皆成’為方便;法性宗以五性各別為方便,一性皆成為真實。(三)唯心真妄之異,法相宗謂萬法由阿賴耶之一心而生;法性宗謂真如與無明和合而緣起諸法。(四)真如隨緣凝然之異,法相宗謂真如凝然不作諸法;法性宗謂真如具有不變、隨緣二義,因隨緣之故,應染淨之緣而作善惡之法。(五)三性空有即離之異,法相宗謂三性中遍計性是空,依他、圓成二性皆為有,乃有為、無為之別;法性宗謂依他之無性即圓成。(六)生(眾生)、佛不增不減之異,法相宗謂五性之中,無種性之人不能成佛,故生界不減,佛界亦不增;法性宗謂一理齊平,生、佛之體無二,故生、佛二界不增不減。(七)二諦空有即離之異,法相宗謂俗諦為空,真諦為有,空有各別;法性宗謂即有之空為真,即空之有為俗,真空妙有,體一名異。(八)四相一時前後之異,法相宗謂生、住、異、滅之四相,前後異時,生、住、異等為現在,滅為未來,生、滅不能同時;法性宗謂同時具足四相剎那,相有即生,實無即滅,正生即正滅,不待後無。(九)能所斷證即離之異,法相宗謂能斷是智,所斷是惑,能證是心,所證是無為之理,體性俱別;法性宗謂照惑之無本即是智,能證之智外,無所斷之惑。(十)佛身有為、無為之異,法相宗謂如來之四智,自受用身、他受用身,皆依種而生,與有為無漏涅槃之無為不同;法性宗謂有即於法性之色、心,故佛之色、心皆無為常住,非四相之所遷。[華嚴經疏卷二、卷四十九、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三、圓覺經大疏卷上一(宗密)、宗鏡錄卷三十四]
相關詞條
-
性相二宗十異
二、一性五性異,法相以五性各別有不成佛之眾生為了義,一性皆成為方便。 五三性空有即離異,法相謂三性中遍計性是空,依他圓成之二性,皆為有,有為無為別也,相...
-
性相
性相,是佛教中的常用詞語,每個人每個事物都有自己的性相,這是先天的,不是後天培養的。
簡介 由來 -
性相融會
佛學術語,為‘性相決判’之對稱。 又於華嚴十宗之判釋,將法相宗所立八宗中之第八‘應理圓實宗’改稱‘真德不空宗’,提升至‘終教位’而加論斷。 以上均是性相...
-
性相決判
認為性、相二宗於教義上有優劣之別,明確加以決擇判斷者,稱為性相決判。 澄觀於所著華嚴經疏鈔玄談卷五之中,上承三祖法藏之評論,貶抑戒賢之教判,而取智光之教...
-
智旭
,命名智旭。此年夏秋在雲棲寺聽講《成唯識論》,聞性相二宗不許和會,甚以為疑,因往徑山(杭州西北)坐禪,至次年夏,自覺性相二宗的義理一齊透徹。臘月...參禪的最初動機,是由聽《楞嚴經》和《成唯識論》,於性相二宗教理不能融會...
人物簡介 人物成就 附一 附二 參考資料 -
吳甿
。 熊先生即本此儒家之真實體用,破佛教空、有二宗,其言曰:「佛家性相...,以及分判儒、佛兩教之重要關鍵。 一﹒ 中國思想中之體用觀與性相論...聯想。 中國思想中,性相之論,由魏晉才性名理、玄學名理所盛發。 法相...
-
唯識宗
經》,皆是所謂“性相圓融”,亦即,有性有相,並非純是法相之學。更有進者...的,在六祖以前,本是性相圓融、性相不分的。不但性相不分,而且也是顯密不分...
簡介 傳承 唯識學 -
中國佛教
佛教的東傳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的年代,依史料記載,一般認為為漢明帝時期,「漢明感夢,初傳其道」的說法最為有名,證據更充分,三國以來即...
佛教的東傳 魏晉佛教史 隋唐佛教史 宋元明清 譯經事業 -
法相宗
史略創始人玄奘曾遊學印度17年,回國後先後譯出瑜伽學系的“一本十支”各論,並糅譯了《成唯識論》,奠定了法相宗的理論基礎。其弟子神...
史略 經典 判教 理論 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