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儀式崇拜與有序的神聖》主要內容有農業村落信仰民俗的文化結構和現代適應研究:以甘肅涇川西王母信仰為個案;民間視野中的伏羲與女媧:以天水伏羲、女媧信仰為例;晉南萬榮縣后土祠俗民后土信仰調查研究;青島地區媽祖信仰與港口發展的互動:兼論媽祖神性職能的變遷;和關於閩南安溪縣八社聯盟關帝信仰習俗的調研。
創作背景
1984年,原西北民族學院(今西北民族大學)終於創辦了自誕生30多年以來首個院級研究所,即西北民族研究所(此之前在“十年動亂”後,方有一個民族教育研究所[籌])。曾是參與當事人的我們,其動機原本出自對“十年動亂”反思後的一個學科基本建設之舉。研究所名還是當時國家民委領導人擬定的。這個反思的根據就我們那時的主旨,是出自這樣一種回顧與思考:新中國建立肇端,代表中國各民族人民根本利益的人民政權,一反千年封建王朝和1949年已全線崩潰的國民政府大民族主義的統治慣制,要在全囝範圍實現各民族當家做主、一律平等的民族政策。於是開展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工作,少數民族幹部和懂民族語言與能正確執行民族政策幹部的迫切急需,成為一切工作的首要。為此,應運而生了民族高校的創辦。共和國第一所民族高校,便是西北民族學院。應該說,民院類型高校群的產生,確係中國教育史中最嶄新而光輝的一頁。然而令人難解的是,從成立伊始的1950年,直至1984年前,本身就體現著新中國全新民族觀與政策的第一民族性高等學府——西北民族學院,雖也有過一個運行時間很短的“研究室”,卻未曾有過科學意義上成體系的民族學的理論研究、專業建制與教學隊伍的組建!新中國初期,西北大學、蘭州大學相關專業經過“院系調整”後遷到西北民院的蒙古、藏、維吾爾語文教學,整合為“語文系”,完全成為解決民族語文翻譯急需的性質,而非民族學專業。雖然學科建設上的這種“畸形”,責任與損失並不都來自學院本身與辦學者個人,它與當時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之類學科在中國的遭遇完全是一致的。但是隨著“十年動亂”、“四人幫”的垮台,中同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撥亂反正思想路線的貫徹執行,的確對有志從事人類學、民族學的學人和教育者們既是一個極大鼓舞,也確實促使作為教育T作者的我們一個以真反思:為什麼在“文化大革命”中當所謂“紅色政權”及其造反派們一舉“砸碎”、撤銷這所新巾閉首所少數民族高等學府時,其一切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肆意妄為,竟是那樣地順利得逞!曾參與創辦這所學校的師生們為什麼竟是毫無理性抗爭,亦無正義反對?……所以說,1984年兩北民族學院餌北民族研究所的創辦,應該視為當時本院民族學人、教育工作者與當時國家民委領導人痛定思痛的一個學術心愿和忠誠民族教育的初步圓夢!
目錄
系列總序(郝蘇民)
農業村落信仰民俗的文化結構和現代適應研究——以甘肅涇川西王母信仰為個案(王項飛)
民間視野中的伏羲與女媧——以天水伏羲、女媧信仰為例(余良才)
晉南萬榮縣后土祠俗民后土信仰調查研究(加俊)
青島地區媽祖信仰與港口發展的互動——兼論媽祖神性職能的變遷(李海強)
關於閩南安溪縣八社聯盟關帝信仰習俗的調研(鍾建華)
節選
農業村落信仰民俗的文化結構和現代適應研究
——以甘肅涇川西王母信仰為個案
王項飛
一、引言
美國鄉村社會學家羅吉斯曾經說過:“一個國家要發展,必須研究農民,對農民缺乏了解是造成很多發展規劃失敗的原因。”本篇論文致力於研究農業村落信仰民俗的文化結構及其現代適應,通過對甘肅涇川西王母信仰民俗的文化結構和變化脈絡的梳理,探討社會轉型對農業村落信仰民俗的影響以及農業村落信仰民俗在社會發展中所做的自我調適,為正確處理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係提供理性思考。
1.問題的提出
西王母信仰是中國傳承久遠分布廣泛的民俗事象。早在《山海經》、《莊子》、《穆天子傳》等古籍中就對“西王母”有較多記載,而《漢武故事》、《漢武帝內傳》等魏晉小說的鋪張描寫,使西王母的形象更加豐滿。漢代,西王母進人道教神系,西王母信仰開始普及,加上人們在詩歌、小說、戲曲中的不斷渲染,西王母終於從一方之神成為道教和漢族神仙譜系中的最高女神,而西王母信仰也成為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不可迴避的重大課題。
本篇論文研究的主要內容是,甘肅涇川西王母信仰民俗的文化結構和現代適應問題。作為一個在中國民間有著極大影響的民俗事象,西王母信仰至今仍然在民眾生活中擁有自己的市場並發揮著自己的功能。
盤點中國民族史書籍(二)
任何民族都有極端民族主義,漢族也不例外,它是與這個民族同生共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