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西夏史》—簡介
對西夏立國長久的原因、西夏歷史的發展階段、西夏歷史的特點、西夏歷史的地位及西夏在政治上採用蕃漢聯合統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及對外存在的依賴性、民族矛盾激烈處於主導地位與對外戰爭頻繁、文化上的多元與儒學佛教的興盛等西夏歷史的四大特點,都有發前人所未發的重大觀點。作者還摒棄了以政治、經濟、軍事、學術文化和民族關係等板塊結構敘述斷代歷史的傳統,而是以西夏立國以後歷史發展的脈絡,以建國、鞏固、繁榮、衰亡四個發展階段分章立目,將西夏300餘年的歷史置於運動的軌跡之中,從而勾勒了西夏歷史從立國到衰亡的全過程,令人耳目一新。西夏是由党項羌族建立的封建王朝。由於元人修前代史時沒有編撰一部西夏紀傳體正史,致使西夏公私史料在元以後湮沒殆盡。西夏王朝便成了古絲綢之路上的消失了的神秘王國。西夏學也成了“絕學”。20世紀以來,隨著西夏文物的大量出土,西夏學逐漸成為世界範圍內的“顯學”。李蔚先生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鉤沉索引,考鏡源流,另起爐灶撰寫了這部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西夏史專著。
《簡明西夏史》—目錄
前言
第一章總論
一、12世紀前後的中國概況
二、西夏的國名及其立國長久的原因
三、西夏的疆域,地理條件及其境內民族的分布
四、西夏歷史發展的段落劃分及其社會性質
五、西夏的文化政策,文化的區域劃分、特徵及其發展所受諸因素的制約
六、西夏的歷史特點
七、西夏的歷史地位
第二章党項拓跋部的興起與夏州地方政權的割據
第一節党項拓跋部的興起與內遷
一、党項的興起
二、党項的內遷及其與中原王朝的關係
第二節西夏拓跋氏的族源
第三節夏州地方政權的建立與發展
一、夏州地方政權的建立
二、五代時期夏州地方政權的發展
第四節夏州地方政權的中斷
一、北宋初期的夏州地方政權
二、李繼捧獻地歸宋與太宗取消夏州地方政權
第五節夏州地方政權的重建
一、李繼遷背宋自立及其統一党項羌諸部
二、加強組織管理機構,初步建立蕃漢聯合統治
三、發動曠日持久的對宋戰爭
四、發展社會經濟
五、攻占涼州
六、對李繼迂的評價
第六節西夏立國基礎的奠定
一、與宋締結和約,保境息民
二、西攻回鶻,南擊吐蕃
三、發展社會經濟
四、大修宮室,建設新都,立元昊為太子
五、對李德明的評價
第三章西夏國家的建立
第一節“尚武重法”立國方針的確立
一、元昊其人
二、“尚武重法”方針的確立
第二節建國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一、改姓立號
二、建官制
三、定兵制
四、其他措施
第三節稱帝建國
一、西郊稱帝
二、西夏立國的必然性
三、建國後鞏固封建統治的措施
第四節宋夏戰爭
一、元昊發動對宋戰爭的原因
二、宋夏陝西之戰
三、夏勝宋敗的原因
四、戰爭的後果和影響
五、宋夏戰爭的性質
六、宋夏和約的締結
第五節遼夏戰爭
一、戰爭的起因
二、戰爭的經過
三、夏勝遼敗的原因及其對遼的影響
第六節党項最高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鬥爭
一、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激化的原因
二、統治集團內部的四次重大鬥爭
三、統治集團內部鬥爭的實質和影響
四、對元昊文摘
《簡明西夏史》—第一章總論
一、12世紀前後的中國概況
12世紀前後的中國境內,與西夏同時並存的民族政權,在其東南地區有宋,北部地區有蒙古諸部,東北地區有遼,西部地區有高昌等小國,其南部地區有吐蕃和大理。
下面就這些民族政權林立的概況作一簡要地敘述。
公元960年(建隆元年)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鬧劇,奪取了後周政權。接著,在後周初步統一的基礎〔柴榮去世前,已奪取後蜀的秦(今甘肅天水市)、鳳(今陝西鳳縣東北)、成(今甘肅成縣)、階(今甘肅武都東)四州和南唐的14州60縣〕之上,採用“先南後北”的戰略方針,在將近20年(960-979年)的時間裡,先後於960年平澤州(今山西晉城縣)李筠和揚州李重進,962年(建隆三年)平荊南(南平),964年(乾德二年)平後蜀,971年(開寶四年)平南漢,975年(開寶八年)平南唐,979年(太平興國四年)平北漢,從而在相當大的範圍內完成了統一,結束了自中唐以來的方鎮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
北宋時期的統治地盤,“東南際海,西盡巴焚,北極三關(指雁門關、寧武關、偏頭關),東西〔寬〕六千四百八十五里,南北〔長〕萬一千六百二十里”。有關專家據此推算,北宋疆域大體上為250萬平方公里。
北宋在相當範圍內進行統一後,隨即強化了中央集權,採取了一系列旨在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的措施,從而使農業、手工業、商業,在唐代的基礎之上獲得了較大的發展。農業方面,宋代墾田數量大體上在700萬頃至750萬頃之間,為漢唐的2倍。手工業方面,唐代礦冶有186所,北宋增至271處,同時產量也有提高,唐中葉,銅的產量為60萬斤,宋仁宗、英宗時增加為697萬斤,比唐增加了近12倍。商業方面,唐代舊的城市廂坊制度(居民居住區與貿易區嚴格分開)已被打破,而代之以新的廂坊制度,工商業者面街而居,隨地經營,標誌著宋代商品經濟的高度發展。
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各種社會矛盾(包括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也日益積累尖銳起來。北宋仁宗時,由於土地兼併嚴重,賦稅不均,大量能自耕農破產,從而促使階級矛盾激化,小規模的農民起義“處處蜂起”,“一年多於一年,一夥強如一夥”。
在階級矛盾激化的同時,民族矛盾也日益發展。仁宗時,元昊稱帝建國,與遼結成聯盟,不斷侵宋,使宋在軍事上連續失利。加上國家財政出現赤字
盤點中國民族史書籍(二)
任何民族都有極端民族主義,漢族也不例外,它是與這個民族同生共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