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汪寧生藏西南民族老照片》所收1960年以來汪寧生先生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所獲照片,真實記錄了那個時代西南地區少數民族實況,是民族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等學科研究極為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汪寧生藏西南民族老照片》介紹了男女裝束、村落和房屋、生計、傳統技術和手工藝、交通與貿易等十二部分的內容。
創作背景
汪寧生先生多年從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調查研究工作,主要興趣在於蒐集民族志材料以研究中國古史和中國考古學,其研究範圍和方法論與歐美流行的民族考古學(Ethnoarcha,eology)若合符節。經過近半個世紀以來持之以恆的努力,形成了中國的民族考古學,開一代風氣之先,得到學界的廣泛推崇。
汪先生治學可謂博大精深,就其治學方法和學術內容可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為利用民族學材料對中國考古學和古代史上問題進行新的探索,如《仰韶文化葬俗和社會組織研究》利用豐富的國內外存在的多人二次葬習俗對仰韶文化母系說的觀點提出質疑,《中國考古發現中的“大房子”》運用豐富的民族學材料說明遠古時期大型房屋有各種不同用途,有的作為集會場所,有的是首領住宅,並非都是供許多家庭集體居住的公共住宅,更不能視這類大型房屋為母系氏族社會的標誌。他提出應審慎使用葬俗和房屋遺址模式去復原當時的社會組織形式。他的《民族考古學論集》和《古俗新研》等書所收錄的均為此類著述。
二為對中國西南地區特別是對雲南各地建國以來就發現的考古材料,以及對從古代流傳下來的重要文物進行系統的整理與研究,如《雲南考古》、《滄源崖畫的發現與研究》、《銅鼓與南方民族》等。《雲南考古》自1980年初版、1992年再版以來至今仍是最系統、最全面的一部關於雲南考古論著。儘管距初出版已近30年,今天讀來仍有新鮮感,該書堅持用材料說話,避免空洞議論,既嚴謹樸實,又不失生動有趣。該書的寫作風格與今天幾乎格式化,千篇一律的各種考古報告和考古著作相比。著實值得現今的考古學者借鑑。
後記
此書所收乃1960年以來我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所獲部分照片,其中絕大多數為自己所攝,少數為當時一起共事朋友們所贈,現在尚能記憶的其中有主持拍攝苦聰人、獨龍族、景頗族及西雙版納傣族等科學記錄片的譚碧波先生等。廣東連南瑤族喪葬幾張照片采自深圳博物館楊耀林先生的文章。幾張樂器的照片則是由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秦序先生提供。在此一併順致謝意。
憶參加雲南民族調查組之初,已故的侯方岳組長對我的工作比較滿意和重視,特向北京的全國民族調查工作領導機構申請,為我配備德制Rolleiflex相機一架,當時算是全組最好的相機。在工作安排及調查經費上,對我也給予較多的照顧和方便,使我少受當時政治運動的干擾,可以獨自去想去的地方,拍攝自己想拍的照片,故我拍下的照片數量甚多。
當時規定,個人以田野工作歸來所攝照片之底片必須交公,——點清後才能報銷有關費用,個人僅可保留若干照片作為紀念。當然以後為了寫文章或編書,也可從圖書資料室借出所需的照片底片洗印備用。毫不誇張地說,雲南民族調查組的照片檔案中很大一部分是我所留。這批資料後歸雲南歷史研究所,現存雲南省社會科學院。後來我有機會赴川、黔、桂等省民族地區調查,又拍攝了不少照片。
近年。原雲南民族調查組的照片竟成為一些與原來民族調查毫不相干的人覬覦染指的目標。有人大量採用甚至以個人名義編成整本的圖集和畫冊,完全不提照片之來源.仿佛是自己的“成果”。當今之世,侵吞國有資產,或拆人房屋之事,時有發生;比較之下,這些人不過為了謀取微名小利或申請職稱及獎金之需要,似已不足深究。
目錄
前言
一、男女裝束
(1)服飾與髮式
(2)文面與文身
二、村落和房屋
三、生計
(1)農耕
(2)採集、漁獵和放牧
四、傳統技術和手工藝
(1)原始取火
(2)石器、骨角器和竹木器的製作
(3)原始制陶
(4)編織、紡織和縫紉
(5)釀酒和制茶等
(6)金屬製作
五、交通與貿易
六、部落社會與土司政權
七、婚姻與家庭
八、宗教信仰
(1)自然崇拜與祖先崇拜
(2)民間信仰和佛教諸宗
(3)占卜
九、喪葬
十、傳統知識
十一、樂舞與節慶
十二、造型藝術
讀後記
盤點中國民族史書籍(二)
任何民族都有極端民族主義,漢族也不例外,它是與這個民族同生共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