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內容包括:導論、歷史視野中的村落變遷:村落史的脈絡、現實場景中的村落生活:比較的視角、體制、政策與村落生活:村民的視角等。
中文摘要
民族地區的發展及少數民族的社會文化變遷一直是中國社會學人類學界十分關注的問題之一。以蒙古族地區為研究對象的相關研究在其中占據了重要的位置。改革開放以來,蒙古族地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引起了很多學者的關注。本文力圖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以國家體制、政策作為主要線索來描述和解讀蒙古族地區的社會文化變遷問題。
本文是基於十年前的一項研究而進行的追蹤研究。本研究選取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四個不同類型的蒙古族村落社區作為研究對象,一方面通過文獻資料與調查資料的銜接,形成這一地區社會變遷的完整圖景;另一方面通過兩次調查結果的縱向追蹤和橫向對比,著重展現這一地區十年來社會經濟文化變遷的過程與特徵,並從國家體制政策變化的角度對社會變遷的過程進行解釋。
蒙古族地區的社會變遷是全方位的。變遷首先體現在生產方式上。生產方式的變化又導致了蒙古族在生活方式、行為方式、思維方式乃至價值觀念上的變化。蒙古族地區的這種社會文化變遷在很大程度上歸因於多民族之間的融合,如民族雜居格局、生產生活中的頻繁交往以及民族通婚等。在具體社會變遷過程中,作為外部動因的國家體制政策是一種重要的力量和主要的推動力。蒙古族地區的社會變遷可以看成是內外動因合力作用的結果。因此本文以國家——社會視角作為理論分析框架,依據調查材料,從國家力量與基層社會互動的角度來理解蒙古族社會變遷的過程。通過對這些蒙古族村落社區的考察和分析,本文認為由於內部發展動因的缺乏,國家體制政策對於民族地區社會發展變遷的重要性要高於其他地區。同時由於民族地區多方面的特殊性,使得國家體制政策的適用性存在疑問。當前國家的一些政策在給這一地區的發展帶來生機的同時,也形成了不少的負面影響。國家在民族地區的政策應具有針對性。
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為緒論,簡要論述了研究主題和研究假設,回顧了前人的相關研究,對調查區域和調查點的情況進行了簡要說明,並對論文的研究設計、研究方法以及理論分析框架進行了詳細闡述。第二章以歷史文獻資料和村落史訪談資料為基礎,結合各個時期的國家體制政策,對調查區域社會文化發展變遷的歷程進行了論述。第三章以兩次調查的問卷資料為依據,通過橫向和縱向兩個角度的對比分析展示了這一地區十年來人口、婚姻、家庭、生產、消費及日常生活的變遷。第四章側重於訪談資料的分析,主要關注點是近期國家在農村土地政策、分配製度和管理體制等方面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對當地居民生活的客觀影響以及居民對它的主觀感受。第五章在前三章實證分析的基礎上進行了理論探討,對國家體制政策在蒙古族社會文化變遷中的重要性及蒙古族社會變遷的特徵等問題進行了具體分析,並就國家體制政策與民族地區發展問題進行了反思和展望。
從現實意義上來講,本研究試圖採用以小見大的方式展現這一地區蒙古族社會文化變遷過程,以追蹤調查和對比研究的方式來展示其發展變遷的特徵與前景,回應人們對蒙古族地區發展變遷問題的關注。從理論意義上來講,本研究試圖以村落研究的模式來探求體制政策與社會變遷之間的相互關聯,以及在少數民族農村地區這樣一個場景中探討國家與社會之間的互動,並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與蒙古族社會發展變遷的相關理論進行對話。
盤點中國民族史書籍(二)
任何民族都有極端民族主義,漢族也不例外,它是與這個民族同生共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