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東北亞時代的朝鮮族社會》通過研究分析中國朝鮮族社會與文化的形成及其特點,改革開放後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一員的朝鮮族社會所發生的深刻變化,朝鮮族社會在中國發展與朝鮮半島南北雙方的友好關係以及朝韓關係的協調中所起到的作用,指出中國朝鮮族社會能夠通過充分關注和發揮自身邊緣複合文化的特點和功能,積極扮演各方利益矛盾與衝突的協調者和中間人的角色,為推動東北亞區域合作進程作出更大的貢獻。作者介紹
李承律,1948年了生於韓國慶北清道,東國大學哲學學士、碩士,中國延邊大學政治學碩士,中央民族大學法學博士。現任韓國半島環境開發公司董事長。該公司曾成功承建韓國多家發電廠景觀工程、城市環境整理工程、汝矣島廣場公園工程、京畿技術交易市場興建工程等。
兼任中國延邊科技大學教授、副校長,平壤科技大學籌備企劃團長,北京大學東北亞研究所客座研究員,朝鮮民族共同體網站連友論壇名譽會和長,東北亞共同體研究會理事長等。
經常應邀參加學界和商界舉辦的有關東北亞區域合作的國際學術會議,多次發表獨到而富有建設性的觀點,被譽為理論素養和實踐驗兼具的東北亞問題專家。
評論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句話,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如今,中國朝鮮族社會占盡天時、地利及人和。
第一,朝鮮族歷經苦難和磨礪,培養了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出色的適應能力,在改革開放時代,隨著國際合作的潮流,獲得了參與全球化和區域合作發展的天時。
第二,朝鮮族生活在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要衝,所在地區的區域價值日顯重要。
第三,人情濃厚、具有愛心、助人為樂的朝鮮族人從小就學會漢語和朝鮮語兩種語言,如同嫁接的蘋果梨般,既具有融合力又具有獨特性,在與中國的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共享祖國大家庭的溫暖的同時,通過海外留學和勞力輸出,發揮了超常的感悟力,形成了新的經濟力和文化價值。如同食鹽在烹調過程中,融化了自己,也增添了菜餚的美味一樣,中國朝鮮社會不僅在中國境內,而且在境外都出色地發揮了媒介和協調功能。
獲得天時和地利的朝鮮族社會,若憑藉高超的駕馭多種語言的能力,面向東北亞時代新的和平發展的未來,真正發揮食鹽般的功效,就會開出“人和”的花朵。其果實不僅屬於中國,而且將成為與周邊鄰國共同分享的精神財富。
文章節選
第一章東北亞國際合作時代的到來
第一節東北亞國際合作的必然性
一、國際形勢發展的必然趨勢
東北亞國際合作的形成,不僅符合當前國際形勢的現狀,而且符合今後國際形勢的發展趨勢。
(一)世界政治經濟形的變化,為東北亞國際合作的形成創造了有利的社會條件。
冷戰結束後,國際政治形勢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政治多極化在曲折中向前發展,經濟全球化在各國的經濟合作中逐步形成。隨著蘇聯的解體,以蘇、美為首的兩極對立和爭奪局面被解除,大國之間的關係進一步被調整,在整個世界初步形成了大國之間合作與爭鬥並存的新局面。在這種形勢下,各國不分制度和理念的區別,相繼建立了互相聯繫、互相合作、互相制約的新型國家關係。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促進下,21世紀的紀界已經成為一個地球村。隨著尖端科學尤其是通訊技術的發展,阻礙各國關係的敵對理念、宗教、民族的牆壁逐步被拆除,世界進入了經濟競爭時代。各國都以經濟利益為中心,基本拋棄過去長期堅持的制度理念、宗教和民族的對峙觀念,開始了以追求經濟實力為目的的多國合作和地域合作。
和平與發展為當代世界的主題,各國解除了冷戰時期形成的對立與戰爭的局面。無論是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都弱化過去意識形態的差別,克服軍事對立所帶來的影響,逐漸走向了通過對話和交流緩和國家關的道路。世界主題的變化,為東北亞各國提拱了進一步改善相互關、加強相互合作的可能性,並為東北亞國際合作的形成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客觀條件。
盤點中國民族史書籍(二)
任何民族都有極端民族主義,漢族也不例外,它是與這個民族同生共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