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

基本信息

含義詞語

基本信息

【詞目】 回顧
【拼音】 huí gù
【英譯】 [look back;recollect;look into the past;review]
【基本解釋】回想過去;思考過去發生的事件。

詳細解釋

探源
《論語》第二章:“知而回顧,而知故。”
含義
1.回想過去;思考過去發生的事件
喜歡回顧他們的非洲血統
2. 回過頭來看
回顧過去,展望未來
3. 對某一時期的事態的總的觀察
對戰爭情況進行回顧
出處
1. 回頭;回頭看。
蔡邕 《翠鳥》詩:“回顧生碧色,動搖揚縹青。”《三國志·吳志·陸凱傳》:“徑還赴都,道由 武昌 ,曾不回顧。” 南朝 宋 謝靈運 《登上戍石鼓山》詩:“極目睞左闊,回顧眺右狹。”明 劉基 《隔浦蓮》詞:“目盡野田平楚,未用天涯悵間阻,回顧斜陽猶在高樹。” 《東周列國志》第七十八回:“且說陽貨行及東門,回顧不見了季孫,乃轉轅復循舊路,至大衢,問路人曰:‘見相國車否?’” 清 戴熙 《義驘行》:“回顧轅下驘,哀號若有涕。”冰心 《分》:“我栗然,回顧小朋友。他咬住下唇,一聲兒不言語。”
2. 顧念;回想。
《三國志·魏志·高堂隆傳》:“上天不蠲,眷然回顧,宗國為墟,下夷乾隸。” 宋 蘇軾 《歧下歲暮思歸寄子由弟·別歲》詩:“勿嗟舊歲別,行與新歲辭。去去勿回顧,還君老與衰。” 清 李漁 《憐香伴·驚遇》:“救人井底將身誤,歡處也須回顧。”如:回顧戰鬥的歷程。
3. 顧念,眷戀。
前蜀 韋莊 《秦婦吟》:“妾身幸得全刀鋸,不敢踟躕久回顧。” 清 捧花生 《畫舫餘譚》:“ 雨薌 取次花叢,獨於 玉香 惓惓回顧。”
示例
喜歡回顧他們的非洲血統。

同名詩歌

基本信息

篇名:回顧
體裁:現代詩
作者:聞一多

作品原文

九年底清華生活,
回頭一看——
是秋夜裡一片沙漠,
卻露著一顆螢火,
越望越光明,
四圍是迷茫莫測的淒涼黑暗。
這是紅慘綠嬌的暮春時節:
如今到了荷池——
寂靜底重量正壓著池水
連麵皮也皺不動——
一片死靜!
忽地里靜靈退了,
鏡子碎了,
個個都喘氣了。
看!太陽底笑焰——一道金光,
濾過樹縫,灑在我額上;
如今羲和替我加冕了,
我是全宇宙底王!

作品賞析

人生是一條遙遠而淒迷的旅途,回顧是這旅途中的一次次小憩。它令疲憊的旅人回首來路時倍感自信,又使他們在瞻望未來時重新點燃希望。“回顧”是一次沉思,回顧是一種準備,它總結的是過去,但意義卻永遠指向明天。聞一多在《紅燭·雨夜篇》中的《回顧》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範例。
“九年底清華生活,/回頭一看——/是秋夜裡一片沙漠,”往事哪堪說,九年的昭華歲月,九年的春風秋露,留在年輕詩人心中的,只是一片秋夜般的清空和寒冷,只是一片沙漠似的貧瘠和荒蕪。旺盛的生命之力,宏偉的青春夢想和周圍死氣沉沉的世界勢必形成痛苦的牴牾,只“露著一顆螢火,/越望越光明,/四圍是迷茫莫測的淒涼黑暗。”如果說黑暗象徵著陰沉冷酷的現實,那么螢火則是詩人心靈中的一線光明,它隨著歲月的流駛而越燃越大,形成了無邊黑夜中一束小小的火花。“紅燭”時代的詩人雖然憎恨現實的黑暗和冷漠,但心湖中仍然蕩漾著光明的波浪,並非如後來的一池“死水”。因此;此時的他回首往事,雖有無限悵惘,但更多的仍是自豪和希望。於是第六句以後,詩人筆鋒陡轉,迅速從“淒涼黑暗”中跳出來,回到了寧靜中飽蘊生機的現實:“這是紅慘綠嬌的暮春時節:/如今到了荷池——/寂靜的重量正壓著池水/連麵皮也皺不動——/一片死靜!/”在無風天氣里寂靜的池水象被付予了人的精靈,它們忍受著外界的重負,連軀體也不得舒展一下。這不正是在現實中踟躕獨行的年輕詩人的自我形象么?表面平靜而實則蘊含著無限生機和力量的平凡景物經過詩人奇異想像的提升,立刻閃爍出詩意的光芒。積聚了多年力量的詩人,終於昂起頭熱情地呼喚了:“忽地里靜靈退了,/鏡子碎了,/個個都喘氣了。/看!太陽底笑焰——一道金光,/濾過樹縫,灑在我額上;/如今羲和替我加冕了,/我是全宇宙底王!”五四時代精神畢竟已耀然於天際,平庸而沉寂的現實再也不能維持現狀了。“太陽底笑焰——一道金光,”使我們很自然地想起本世紀二十年代初,那翱翔於中國天宇的普羅米修斯的精靈——民主、科學理想和衝破一切現有樊籬的高昂的鬥爭精神。正是在新的時代情緒的孕育下,詩人充沛的主題精神復活了,他面向整個社會、整個宇宙提出了挑戰:“如今羲和替我加冕了,/我是全宇宙底王!”這氣沖寰宇、震聾發聵的吶喊,穿過七十年歷史的沉滓,一直到今天仍能給我們以激昂奮進、慷慨奔放的強烈感受。全詩的情緒、格調經歷了一個明顯的跌宕,前半部如波瀾不驚的池水,後半部則如衝決險阻、驚濤拍岸的長江大河。詩人在全詩結尾處高昂的自我肯定,與同時代的《女神》那激情噴涌的吶喊、幾乎異曲同工。年輕的聞一多對《女神》的成就極為欽慕,曾要求國內的朋友在出版《紅燭》時,將版面和體式都印成和《女神》一樣。這一方面表現了年輕詩人與當時的新詩壇盟主一比高低的勇氣,另一方面也表現了他對《女神》的肯定和鍾愛。可以說,《女神》和《紅燭》都是“五四”時代催發的新生的嬰兒。它們雖風格各異,但卻都體現了“五四”青年踔厲風發、激昂奮進的時代風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