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瀘沽湖畔的普米人》就是作者在當地進行田野調查的實錄,這些事實都是在瀘沽湖周圍發生的,因而名之日《瀘沽湖畔的普米人》。應該說它是《瀘沽湖女兒國考察記》的第三部,前邊的兩部是《女兒國親歷記》和《走訪與伙婚》。第三部的寫法分上下篇:上篇是仿效考古學的方法,把普米族的婚姻家庭分為區域類型,對三個地區的普米族的婚姻家庭進行了田野調查和研究;下篇是按社會生活專題進行了比較研究,其中的(三)、(四)兩節,雖然不全然是普米族內容,但他們都是與普米族密不可分的西番人風俗,又為田野調查所得,也附於此,對尋找普米族巫圖必有好處。
作者簡介
宋兆麟,1936年生於遼寧省遼陽市。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中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中央民族大學兼職教授,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從事史前史、民族學和物質文化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國原始社會史》、《共妻制與共夫制》、《巫與巫術》等。
背景
《瀘沽湖畔的普米人》所引用的資料,除了註明出處的以外,有許多是未發表的田野調查資料,有些是作者單獨調查的,有些是作者與劉堯漢、嚴汝嫻二教授聯合調查的,詳見於《普米族母系制和父權制調查報告》(一、二)。書中的插圖,大部分是請當時四川涼山州民眾藝術館錢來忠同志、鹽源縣文化館館長喇成志同志繪製的。
特色
在廣大讀者的心目中,一提到瀘沽湖女兒國就會想到當地的摩梭人,其實在女兒國的國度里,還有一個重要居民——普米族。兩個民族不僅有共同的淵源,在文化上也有不少相近之處。
普米族為氐羌後裔。該族先民起初活動於青藏高原,後來沿大渡河、雅礱江南下,與川西土著民族形成不少部落。《史記·西南夷列傳》所說的靡莫、滇、邛都、崔、笮都、冉驍、白馬等部落就是。其中的笮,是白狼部落的他稱,白狼即普米語“布朗”,意為采蠶蛹者,是普米族先人的一種自稱。這一名稱,反映了該族的文化特點:一是以採桑、養蠶著稱,至今普米族還保留這一生產技藝,俗稱“吃蠶兒”;二是以索橋馳名,又善築笮橋。任乃強先生指出:“所謂笮都夷,自稱為白狼,他們創造的斜張兩岸溜索,往來渡江的辦法,漢人稱之為笮……今稱普米族的便是。”
在《後漢書·笮都夷傳》中記載,笮地位於大渡河谷南段,包括氂牛王地和雅礱江流域。當時有兩大部:白狼檗木、白狼樓薄。西漢武帝時在笮地設沈黎郡,天漢四年又改兩都尉:一居氂牛主微外夷,一居青衣主漢人。並將雅礱江流域的定笮(鹽源縣)、大笮(鹽邊、米易)、笮秦(冕寧、九龍)劃歸越離郡。任乃強指出:“笮地當分為白狼糶木與白狼樓薄兩大部,永平中,益州刺史朱輔,招致入京奉貢的白狼粲木王唐蔽,所率號稱“百餘國,戶百三十餘萬”皆在四川西昌地區的雅礱江流域,即鹽源、木里等高地。
盤點中國民族史書籍(二)
任何民族都有極端民族主義,漢族也不例外,它是與這個民族同生共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