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兩晉是西晉和東晉。繼魏、蜀、吳三國鼎立之後,公元265年,司馬氏從曹魏手中取得政權,建立了西晉王朝。西晉在公元280年滅吳,統一了中國。但西晉的統一極為短暫,到公元316年就在北方少數民族貴族進攻下滅亡了。西晉滅亡後,北方進入“五胡十六國”大亂時期,南方則建立了東晉。北方十六國最後被北魏統一;北魏以後又分裂為東魏、北齊和西魏、北周的對峙,稱為北朝。南方繼東晉之後,又出現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稱為南朝。南北朝長期對峙,戰爭頻繁。最後北周滅北齊,北周又為隋所取代。公元589年,隋滅陳,中國又重歸統一。兩晉南北朝歷時324年(265-589)。兩晉南北朝是秦漢之後中國歷史上情況最複雜的時期,社會上各種矛盾交錯糾纏,大大小小的政治實體合縱連橫,本書在現有學術成果的基礎上,通過一系列微觀考證和巨觀論述的結合,對這一時期具有時代特徵的現象如門閥的興衰及背景、專役戶與社會階層的變動、田制的本質及其在本時期突出之原因的剖析,進行了一些新的闡述;重新審視了這段歷史發展的前因後果及其在整箇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影響。兩晉南北朝又是一個分裂與動亂充斥的時期,但其最後趨向於統一與融合,不能不歸於文化的強大力量。本書的重點在於注意到文化在歷史演變中所起的作用。文化的影響雖常無形而遲緩,但深沉而不可抗拒,征服者總是被所征服者的較高文明與文化征服。作者還認為民族問題和宗教問題實質上也是一個文化問題,因為人們的利益不僅表現在物質上,而且表現在精神上,所以民族與宗教的差別,往往成了這種利益衝突的特殊表現形式,令人耳目一新.
呂先生是二十世紀著名的歷史學家,對中國古代史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兩晉南北朝史》是呂思勉先生的中國斷代史系列著作的第三部。本次新版,以開明書店的初版本為底本,吸取了作者和楊、呂諸先生的校訂成果,並將原書的繁體直排、雙行夾注改為繁體橫排、單行夾注,更適合現代人的看書習慣。本書的對歷史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價值。
作者介紹
呂思勉先生,字誠之,筆名駑牛、程芸、芸等。一八八四年二月二十七日(清光緒十年二月初一日)誕生於江蘇常州十子街的呂氏祖居,一九五七年十月九日(農曆八月十六日)病逝於上海華東醫院。呂先生童年受的是舊式教育,六歲起就跟隨私塾教師讀書,三年以後,因家道中落而無力延師教授,改由父母及姐姐指導教學。此後,在父母、師友的幫助下,他開始系統地閱讀經學、史學、國小、文學等各種文史典籍。自二十三歲以後,即專意治史。呂先生夙抱大同思想,畢生關注國計民生,學習新文化,吸取新思想,與時俱進,至老彌篤。
呂先生是二十世紀著名的歷史學家,對中國古代史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他在中國通史、斷代史、社會史、文化史、民族史、政治制度史、思想史、學術史、史學史、歷史研究法、史籍讀法、文學史、文字學等方面寫下大量的論著,計有通史兩部:《白話本國史》(一九二三年)、《呂著中國通史》(上冊一九四。年、下冊一九四四年);斷代史四部:《先秦史》(一九四一年)、《秦漢史》(一九四七年)、《兩晉南北朝史》(一九四八年)、《隋唐五代史》(一九五九年);近代史一部:《呂著中國近代史》(一九九七年);專著若干種:《經子解題》(一九二六年)、《理學綱要》(一九三一年)、《宋代文學》(一九三一年)、《先秦學術概論》(一九三三年)、《中國民族史》(一九三四年)、《中國制度史》(一九八五年)、《文字學四種》(一九八五年)、《呂著史學與史籍>>(二。。二年);史學論文、札記及講稿的彙編三部:《呂思勉讀史札記》(包括《燕石札記>>、《燕石續札》,一九八二年)、《論學集林》(一九八七年)、《呂思勉遺文集》(一九九七年);以及教材和文史通俗讀物十多種,著述總量超過一千萬字。他的這些著作,聲名廣播,影響深遠,時至今日,在港臺、國外仍有多種翻印本和重印本。呂先生晚年體衰多病,計畫中的六部斷代史的最後兩部《宋遼金元史》和《明清史》,已做了史料的摘錄,可惜未能完稿,是為史學界的一大遺憾。
盤點中國民族史書籍(二)
任何民族都有極端民族主義,漢族也不例外,它是與這個民族同生共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