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東岸古彝村:昆明子君人歷史與文化》

《滇池東岸古彝村:昆明子君人歷史與文化》

《滇池東岸古彝村:昆明子君人歷史與文化》的出版,向社會提供了一個了解子君村、認識子君人的機會,從而也極大地提升了子君的知名度。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滇池東岸古彝村:昆明子君人歷史與文化滇池東岸古彝村:昆明子君人歷史與文化
《滇池東岸古彝村:昆明子君人歷史與文化》是子君村委會積極回響省委關於加快民族文化大省建設,回響省市各級政府關於構建和諧社會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著力挖掘彝族民間文化遺產,打造子君多元文化精品,抓住機遇,審時度勢,在上級有關部門的積極支持下,舉全村之力推出的一部系統介紹和反映子君歷史文化的佳作。該書由子君村部分退休幹部、教師參加編寫,材料獨到新穎,原味濃郁,最後由雲南民族大學教授白興發博士統稿主編,從而使《滇池東岸古彝村:昆明子君人歷史與文化》內容在提煉、研究的深度上均上了一個台階。

作者簡介

白興發,1965年生,雲南丘北人,彝族,歷史學博士,中國彝族第一個博士後,2002年破格晉升為副研究員,2006年破格晉升為研究員。在雲南民族大學民族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民族學專業碩士生導師,擔任雲南民族大學彝學會會長。出版有《彝族文化史》、《彝族傳統禁忌文化研究》、《彝族古代文化》三部專著,《二十世紀前半期的雲南民族學》即將出版,在各種期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四十餘篇。熱愛本民族歷史文化,勤勉耕耘和探索,力圖走遍彝區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

創作背景

子君人,是彝族的一個支系,是昆明地區歷史上最古老的居民。他們勤勞智慧,淳樸善良,積極進取,具有悠久的歷史,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對國,家、對民族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彝族子君人先民屬於滇池地區最早的土著人。早在先秦時期,滇池周圍地區已邑聚著“滇”、“勞浸”、“靡莫”等部落,“君長什數”,“同姓相扶”,“滇王”是滇池地區數十個君長中勢力最為強大的一個。滇池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較快,已“耕田,有邑聚”,“肥饒數千里”。據子君當地故老口碑相傳,其先民早在秦漢時期即居住於“提味苴”(子君語“狐狸箐”),也就是今跑馬山至呈貢天子廟一帶,並築有土城。唐宋時期,“徒莫祗蠻”始見於史載,子君人先民“撒摩都”(些么徒)為其一支;南詔末有所謂“烏蠻三十七部”,“些么徒(撒摩都)莫祗蠻”分治河陽(今澄江)郡地,占據強宗部(今陽宗)、休制部(今玉溪)、步雄部(今江川)一帶。南宋時期,在今羅平、師宗、丘北、瀘西、彌勒一帶以彝族先民為主建立了“自杞國”地方政權,自杞國在善闡府(今昆明附近),子君人先民為其主要居民。明清及至民國,“撒馬都”、“灑摩”、“些門”、“自杞”、“子肩”、“子精”、“子荊”、“子間”、“子君”等稱呼不絕於史載,實皆為“子君”的自稱或同音異寫。

後記

子君彝族村史是子君人幾十年來最關心的一件大事。她就像長大了的孤兒,想要知道自己父母是誰。能清楚自己本民族歷史的來龍去脈以及後來的發展變化,這是所有子君彝族兒女的共同心愿。

千百年來,子君歷經戰亂、地震、瘟疫傳染的摧殘,受到歷朝歷代大漢族主義的民族歧視,幾經興衰的子君彝族始終屹立於滇池東岸,成為這一地區很有代表性的古老居民。
多少年來,官渡區委、區政府、區民宗局以及省、市有關部門都非常關心子君的發展。今天,歷史車輪飛速向前,現代新昆明建設的藍圖已經繪就,展現在了子君人的面前。子君村委會的領導畢雙才、楊林等積極行動,就編寫村史主動召開“兩委”擴大會、村民代表會、黨員大會和民眾大會,得到了村、組幹部及全體村民的積極回響和支持。全村上下一條心,決心把子君彝族村的歷史儘快編寫出來。
大家認識到,過了此山無鳥叫。略知子君過去歷史的老人不多了,會講彝族語言的也在逐漸減少,繞口的彝族地名及大片良田逐漸被新的現代化設施所取代,民歌、民謠民俗、子君語言瀕臨湮沒。為了讓子君的子孫後代了解自己的歷史,村委會特別委託郭貴帶領寫作組成員,集中精力,認真負責地把子君村歷史寫好。

節選

一、族源、族稱
“子君”或稱“自杞”、“子荊”、“子精”、“子肩”、“子間”,是彝族的一個支系,屬滇池地區最早的土著人之一。
從滇池區域的考古資料和文獻資料中可以看到,在今呈貢龍潭山發現了距今3.5萬年的呈貢縣龍潭山人的古人類化石(現已定名為“呈貢龍潭人”)。說明距今3萬年前在滇池東南岸出現古人類繁衍生息的足印。滇池地區新石器時代的人們居住在離滇池不遠的高平地或小山丘之上,使用石斧等工具,從事原始農業。例如,子君人原始古老《阿烏》的詞中,就深藏著一句“粉去買買嘮”(子君語,意為“旱谷成熟了沒有”)。從中可得出當時的古人類在原始農業中,在平緩地帶或山丘之上以種植旱谷為主,併兼以狩獵或捕撈海螺等。
再追溯到先秦前期,滇池沿岸早已邑聚著“滇”、“勞浸”、“靡莫”等原始部落族群,其各自稱謂或以居住地而定。當時在雲南境內居住著很多土著民族的部落群,當賴以生存的自然食物貧乏或出現族群部落的自然分化時,即形成了部落的分化遷徙。部落族群的分化遷徙或東或西,各自向著不同的方向。當到達能賴以生存的地方時,這些遷徙的部落族群就定居下來,他們以村落或部族為單位,有的與當地的土著民族相雜居,分布於雲南的北部、東中部和西部的廣大地區。後經千百年來的發展演變,即發展成為今天藏緬語族各兄弟民族的核心。
今天西南各地彝族都普遍傳說洪水泛濫之後,篤慕繁衍了彝族,大家都認為篤慕是民族的共祖。彝文典籍中大量記載了篤慕的活動,洪水泛濫之後的篤慕——六祖也成了全民族認同的歷史人物,這是古代部落分化或部落戰爭的折射和沉澱。六祖分支在彝族史中至關重要,因為它奠定了彝族後來的分布格局和居住範圍。到公元前2世紀,彝族歷史在漢文獻中的記載較為詳細,那時西南地區分布著許多部落,四川安寧河流域一帶居住著數十個部落,以“邛都”為最大。在滇池與滇東北地區,分布著數十個“勞浸”、“靡莫”部落,以“滇”為最大。可見滇池及周圍地區、大小部落林立。

目錄

序一
序二
序三
一、族源、族稱
二、村落、人口
(一)村落、村史
1.邑聚考
2.村落
3.滇越鐵路擦邊而過
4.村史
5.行政區劃
(二)人口
1.人口數量
2.年齡結構
3.人口發展情況
4.文化結構
三、經濟社會發展
(一)農業
1.土地
2.土地所有制的轉變
3.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
4.作物種類的變化
(二)手工業
1.紡麻線
2.工匠
(三)多種經營
(四)土特產
(五)經濟發展概況
(六)人民生活
1.交通工具
2.運輸工具
3.通信工具
4.家用電器
5.住房
四、教育、衛生
(一)教育
(二)衛生
五、語言
(一)語音
1.聲母
2.韻母
3.聲調
4.音節
5.語音變化
(二)辭彙
1.辭彙的組成與分類
2.辭彙的音節與分類
3.辭彙的語義與分類
4.構詞法
(三)語法
1.詞類
2.詞組
3.句子
(四)子君語常用詞、詞組簡表
六、風俗習尚
(一)服飾
(二)住宅
(三)婚姻
(四)家族
(五)喪葬
(六)節日
1.子君人全年節日
2.跑馬節、火把節
3.跑馬山的賽馬會
4.跑佛節
5.行雨節
(七)禮儀
(八)生育
(九)飲食
七、宗教信仰
(一)“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觀念
(二)鬼神崇拜、祖先崇拜
(三)佛教信仰
(四)禁忌
八、文學藝術
(一)文學
1.兒歌、遊戲、民謠
2.子君地域風貌傳唱
3.昆明小調
4.情歌
5.諺語
6.笑話
7.對聯
8.傳說故事
(二)藝術
1.音樂
2.舞蹈
3.繪畫
4.刺繡
九、文物古蹟
(一)護國寺
(二)彌詔卡五廟
(三)碑刻
1.五穀樓碑記
2.新建五穀神祠碑記
3.光緒十六年賣山碑文
十、人物
(一)土司考
(二)名人
1.清代
2.民國時期
3.繆雲台
附錄
(一)戶主姓名統計
(二)市級以上部分先進個人
(三)部分昆明市人民代表名單
(四)新中國成立以來部分幹部名單
(五)子君村部分援外人員
(六)子君村部分在外工作人員
大事記
參考文獻
後記

盤點中國民族史書籍(二)

任何民族都有極端民族主義,漢族也不例外,它是與這個民族同生共滅的。
《說唐全傳》
《國史大綱》
《白話本國史》
《門巴族簡史》
《維吾爾族簡史》
《苗族通史》
《寧化縣誌》
《中亞東乾學研究》
《籌蒙芻議》
《雪妃娘娘和包魯嘎汗》
《清代蒙古志》
《來安縣誌》
《紅都保全:志丹縣》
《中國西北少數民族史》
《中國西北少數民族通史·遼、宋、西夏、金卷》
《爾蘇藏族研究》
《瀘沽湖畔的普米人》
《族際認知:文獻中的他者》
《滇池東岸古彝村:昆明子君人歷史與文化》
《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系列:弓場神韻》
《涼山彝族鄉土紀實:火焰與柔情之地》
《藏史新考》
《汪寧生藏西南民族老照片》
《土家族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
《清朝治理侗族地區政策研究》
《納西學論集:習煜華》
《東北亞時代的朝鮮族社會》
《裕固族東鄉族保全族社會歷史調查》
《白語與白族歷史文化研究》
《民族研究文存》
《西南民族研究書系:納西族歷史文化研究》
《閔台移民系譜與民系文化研究》
《藏彝走廊民族歷史文化》
《雲南回族歷史與文化研究》
《新疆世居民族》
《儀式:崇拜與有序的神聖》
《中國民族地區市場化問題研究》
《資治通鑑故事》
《一本書讀懂大唐史》
《猶太秘史》
《千古大變局:影響近代中國的是一個關鍵人物》
《台灣民眾抗日史》
《晉朝那些事兒》
《隋亡唐興七十年:家國天下的父子兩代》
《跟大師學國學:三國史話》
《南北朝那些事兒:劉裕拓跋珪卷》
《重返五四現場:1919,一個國家的青春記憶》
《帝國的惆悵: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與人性》
《歷史不忍細讀》
《名家講壇:漢唐精神》
《衛拉特蒙古史綱》
《中國民族史兩種》
《中國近代史八種》
《中國歷代帝王世系年表》
《歷史謎團》
《紫禁城的黃昏》
《歷史大脈絡》
《賈志剛說春秋之5:吳越興亡》
《2008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發展報告》
《百苗圖疏證》
《桂北瑤歌的文化闡釋》
《北極民族學考察筆記》
《柯爾克孜族社會歷史調查》
《民族大遷徒》
《山東通史:先秦卷》
《李克郁土族歷史與語言文字研究文集》
《三代人與三個時代的對話:近現代陝甘寧青回族家族社會研究》
《明朝經營百夷研究》
《台灣先住民史》
《中國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
《清末民初壯族土司社會研究:以廣西大新縣境為例》
《蒙古史經典著作:蒙古黃金史綱》
《裕固族民族過程研究》
《青海省回族撒拉族哈薩克族社會歷史調查》
《世界視野中的回族》
《北方民族史十論》
《民族史視角下的近代中國論稿》
《鄂西民族地區發展史》
《中國古代和親通史》
《羌族簡史》
《南疆農村社會》
《蒙曼說唐:武則天》
《佤族簡史》
《內蒙古歷史文獻叢書之五和林格爾廳志略》
《革命年代》
《中國少數民族原始宗教經籍彙編:畢摩經卷》
《中國歷史年表》
《閔台民族史辨》
《仫佬族簡史》
《帝國政界往事:大明王朝紀事》
《蒙古源流:新譯校注》
《侗族社會歷史調查》
《雲南山地民族文化生態的變遷》
《國語集解》
《中國歷史未解之謎大全集》
《木基元納西學論集》
《春秋戰國的那些CEO們》
《紅牆見證錄》
《中國南方回族古籍資料選編補遺》
《藏彝走廊西部邊緣民族關係與民族文化變》
《西部地域文化心態與民族審美精神》
《安多藏族牧區社會文化變遷研究》
《保全族簡史》
《中國人盜墓史》
《雲南方誌民族民俗資料鎖瑣編》
《史林遺痕》
《最後的長房·基諾族:父系大家庭與文化變遷》
《內蒙古歷史文獻叢書之二西盟會議始末記》
《多維民族文化邊界地帶民族社會文化變遷研究:以丹噶爾臧人為視點》
《人類未解之謎》
《哈薩克跨國民族社會主義比較研究》
《馬壽千回族史志論集》
《漢村與苗鄉:從20世紀前期滇東漢村與川南苗鄉看傳統中國》
《青海湖畔的人與神》
《西川羌族特殊載體史料研究》
《民國江蘇省會鎮江研究》
《跨越時空》
《藏彝走廊:文化多樣性、族際互動與發展》
《明代西海蒙古史研究》
《當代雲南景頗族簡史》
《帝王世紀·世本·逸周書·古本竹書紀年》
《中國邊疆民族研究》
《滿洲民族共國體形成歷程》
《中國民族史研究60年》
《尤中文集》
《滇桂地區與越南北部上古青銅文化及其族群研究》
《兩晉南北朝史》
《羌族》
《中國朝鮮族移民史》
《中國歷史風雲錄》
《漢朝宮廷秘史》
《大廠回族自治縣誌》
《湖北回族古籍資料輯要》
《西夏學》
《哈尼族社會歷史調查》
《大家庭:中華民族巡禮》
《清初遺民社會》
《西安事變新探:張學良與中共關係之謎》
《簡明西夏史》
《體制政策與蒙古族鄉村社會變遷》
《天公不語對枯棋》
《鄂溫克民族傳統社會與文化》
《多元融通的回族文化》
《中國西北少數民族通史:西晉十六國卷》
《文化傳承與民族教育田野調查:三十三位涼山彝人訪談錄》
《西域往事:新疆最後一個王公200年的家族記憶》
《台灣平埔族群文化變遷之研究》
《女真:滿族建國研究》
《騰飛的鄂溫克》
《侗族簡史》
《中國地方志集成·省志輯:江西》
《守望故土:長治回族六百年》
《安木多東部藏族歷史文化研究》
《黔南苗蠻圖說研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