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概念
詞目:漆器拼音: qī qì
注音: ㄑㄧ ㄑㄧˋ
基本解釋:[lacquer; lacker; lacquer ware] 一種木製裝飾品,塗以油漆並常鑲嵌以象牙或金屬;統指此類工藝品
引證解釋:
塗漆的器物。現多指一種表面上有一層漆的手工藝品。《資治通鑑·唐太宗貞觀十七年》:“ 舜 造漆器,諫者十餘人,此何足諫?”如: 福建 產的漆器最著名。
漆器發展
中國
中國古代漆器的工藝,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 夏代的木胎漆器不僅用於日常 生活,也用於祭祀,並常用 朱、黑二色來髹塗。殷商時代已有“石器雕琢,觴酌刻鏤”的漆藝。1973年河南成蒿成台西村商代遺址中出土的漆器殘片,在木胎上雕飾饕餮紋,並塗上朱、黑兩色的漆。西晉以後到南北朝,由於佛教的盛行,出現利用夾紵工藝所造的大型佛像,此時的漆工藝被用來為宗教信仰服務,夾紵胎漆器也因而發展。所謂的夾紵是以漆輝和麻布造型作為漆胎,胎骨輕巧而堅牢。
唐代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種種因素使工藝美術也隨之發達,在 藝術、技術以及 生產上,皆遠超過前期。唐朝漆器大放異彩,呈現出華麗的風格,漆器製作技術也往富麗方向發展,金銀平脫、螺鈿、雕漆等製作費時、價格昂貴的技法在當時極為盛行。
宋代漆器的制胎和髹飾技藝已經十分成熟,當時不僅官方設有專門生產機構,民間製作漆器也很普遍。漆器所製作的器皿,樣式多且富變化,造型簡樸,表現出器物結構比例之美。一般而言,宋代漆器以素色靜謐為主。
明代時期的工藝美術跨入新的階段,官方設廠專制御用的各種漆器,並由 著名的漆藝家管理。除了官設的漆器廠外,民間漆器生產也遍及大江南北。明代江南漆器名家輩出﹐明初有張德剛﹐包亮﹐明代中期有方信川,明末有江千里等,並出現集漆器 工藝之大成的著作:黃成著,楊明注《髹飾錄》。
髹飾工藝在這時有很大的革新,結合多種傳統技法,兩種以上的技法作結合,不同的文飾在不同的素地上更換,開創出千文萬華的繁榮局面。
今日中國大陸和台灣,漆器仍是民間工藝的重要 組成部份,著名的漆器工藝,包括福州的脫胎漆器,廈門的髹金漆絲漆器,廣東暈金漆器,揚州螺鈿漆器,稷山螺鈿漆器,山西平遙推光漆器,成都銀片罩花漆器, 安徽屯溪犀皮漆器,北京剔紅漆器,台灣南投縣黑髹漆器等。
日本
日本最早的漆器可追溯至繩紋時代,至今在日本發現最早的漆器是6000年前的朱漆櫛。以江戶時代的出品最為精美。油漆技術
用漆塗飾器物的工藝。中國古代所用漆,是漆樹分泌的一種汁液,經日曬脫水後,即成為可作塗料的熟漆。同時常在漆中加入桐油一類乾性 植物油。作漆器時,以木、竹蔑、麻布等為胎骨,然後以漆塗其外表,乾燥後即可使用。也可在漆中調色,以便塗飾花紋,繪製圖案。塗漆既可保護器物,經久耐用,又可使其美觀。中國製造漆器的歷史悠久。《韓非子·十過》載,虞舜以木作食器,“流漆墨其上”。已出土西周至戰國的塗漆車輛、几案、盤、奩等器物。 新疆鄯善洋海墓出土有公元前475一一公元前221年的漆盤。羅布泊高台古墓出土有東漢圓形漆器蓋,較上述漆盤精美。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漆盒,木胎, 黑色。
技法種類
描金:在漆器表面,用金色描繪花紋的裝飾方法。描金在黑漆地上為最常見,其次是朱色地或紫色地。也有把描金稱做“描金銀漆裝飾法”的。
填漆:
《遵生八箋》:“宣德有填漆器皿,以五彩稠漆堆成花色,磨平如畫------”《帝京等物略》,填漆刻成花鳥,彩填稠漆,磨平如畫------”這種堆刻後填彩磨顯出花紋來的髹飾技法稱之為“填漆”。
螺鈿:
亦作"螺填"、"螺甸",是貝殼薄片製成人物、鳥獸、花草等形象嵌在雕鏤或髹漆器物上的裝飾技法。平漆之後,而飾以彩色,則有描漆、彩漆、漂霞妝彩、花彩、描彩等製法,飾以金的,則有砂金、描金、灑金、塗金、泥金、貼金等名目,細按其各 名稱,自可推想其製法 不同。總之,漆器之中,以雕漆為最高貴,亦以雕漆為最有藝術意趣,故歷代均努力製作。宋人雕紅漆器,如果宮中用盒,多用金銀為胎,以朱漆厚堆至數十層,始刻 人物、樓台、花草等圖畫,刀法之工,雕鏤之巧,儼若筆畫。
有錫胎者,有□地的,有紅花 黃地的,有五色的,刻法深淺隨妝露色,如紅花 綠葉、黃心黑石之類,奪目可觀,但傳世者很 少,現在不容易看到。又有用朱為地,刻十錦花草,用黑為面,刻各種花草、錦地壓花,紅 黑可愛,然多為盒類,盤匣次之。盒則有蒸餅式、河西式、簾段式、三撞式、兩撞式、梅花式、鵝蛋式,大則幾尺,小則幾許,兩面俱有花紋。盤則有圓者、方者、腰樣者、四角者、八角者,有絛環樣者,有四角牡丹瓣者。匣則有長方、四方、二撞、三撞四式等。
此種工藝方法起源甚早,周代已 流行。從現存唐代螺鈿實物看來,當時已有很高的水平。曹昭《格古論要》:"螺鈿器皿,出江西吉安府廬陵縣。宋朝內府中物及舊做者,但是堅漆或有嵌銅線者甚佳。元朝時富豪不限 年月做,造漆堅而人物可愛。" 有張成、楊茂二家,技擅一時,但用朱不厚,漆多敲裂。
點螺:
點螺漆器是我國傳統工藝品。1966年北京元代遺址出土 一件漆盤殘片用螺片鑲嵌廣寒宮。明代是點螺漆器的盛期,工藝水平已達到相當精湛的程度。用貝殼、夜光螺等為原料,精製成薄如蟬翼的螺片,再將薄螺片“點”在漆坯上,故名“點螺”。因點螺用料較一般螺鈿鑲嵌為薄, 而且軟,故又稱“薄螺鈿“和”軟螺鈿“。現在揚州等地,仍有點螺漆器生產。
金銀平脫:
將金銀薄片刻製成各種人物、鳥獸、花卉等紋樣,用膠貼上在打磨光滑的漆胎上,待 乾燥後,全面髹漆二三層再經研磨顯出金銀花紋,使花紋與漆底達到同樣平度,再加推光則成為精美的平脫漆器。金銀花紋面較寬的地方還 可以雕刻細紋,但不能刻透金銀片。這種裝飾法,精細費工,材料高貴,但金銀寶光與漆色的光澤相互輝映極為華麗,是十分貴重的漆器。《酉陽雜俎》、《安祿山事跡》、《太真外傳》、《唐語林》等,都有關於 唐玄宗、楊貴妃賜給安祿山的各種平脫漆器名目的記載。
堆漆:
不用漆灰而用不同於地漆色的漆製作花紋的一種髹飾技法。現作堆漆可有膠制材料,可貼金和塗彩,含義較為廣泛。
雕漆:
在堆起的平面漆胎剔刻花紋的技法。我國雕漆始於唐代, 歷史上以元代嘉興西塘的最為著名,現代主要產地有 北京、揚州、天水、 徽州等。雕漆大多用鮮明的朱漆,故又名“剔紅”。雕漆常以木灰、金屬為胎,用漆堆上,少則八九十層,多達一二百層,是待半乾時描上畫稿,施加雕刻的一種髹飾技法。一般以錦紋為地,花紋隱起,精麗華美而富有莊重感。
斑漆:
斑漆是兩晉南北朝漆飾的一種技法,古時用它作為車乘的裝飾。此法因系用兩種以上色漆,互相交錯,呈現各種 花紋,猶如動 植物上面的斑紋而得名。《髹飾錄 坤集 復飾》:“細斑地諸飾”。楊明註:“所列諸飾,皆宜細斑也,而其斑黑、綠、紅、黃、 紫、褐,而質色亦然,乃六色互用,又有二色,三色錯雜者,又有質斑同色,以淺深分者”。這似與斑漆相仿。另外,用單色漆顯出深淺不同斑紋,也有叫斑漆的。
填漆:
《遵生八箋》:"宣德有填漆器皿,以五彩稠漆堆成花色,磨平如畫------"《帝京等物略》,填漆刻成花鳥,彩填稠漆,磨平如畫------"這種堆刻後填彩磨顯出花紋來的髹飾技法稱之為"填漆"。
平漆:
以漆漆物,並沒有其他手續,稱為平漆,最先漆物,只這一種方法,平易簡潔,製作精良的,也非常可愛。所以現在多用這種方法。
戧金:
器物上既塗以漆,等乾固後,再以針刻刺圖樣,然後用金屑撒於罅中使之平,稱為戧金。撒銀屑的, 稱為戧銀。據說戧本古創字,俗讀鏘去聲,是器物上飾金的方法。據《丹鉛總錄》載,唐《六典》十四種金,有創金一法,吳偉業有《宣宗御用戧金蟋蟀盆歌》,明時創金極有成功,故名器 很多。
堆紅:
漆器的面堆成種種花紋,覆以朱漆,稱為堆紅。《格古要論》謂,假剔紅用灰團起,外面漆上朱漆,稱為堆紅,又叫罩紅。
保養須知
許多製作精美的古代漆器,即使長期埋藏在潮濕的地下或乾燥的 沙漠中,也能保持光艷如新,但出土後會因環境濕度變化大而出現變形、變色等現象。這是因為空氣過於乾燥,漆器容易發生斷裂,濕度過大,則易出現 變形和脫漆。收藏時應特別注意,不要把漆器放得離地太近,也不要把其放在鋪設海綿的地上,因為地上濕氣大,海綿的吸水力又比較強,久置於地易使器物發霉脫漆。
在移動漆器時應輕拿輕放,注意不要與堅硬、銳利的物體 碰撞或摩擦,避免劇烈的震動。因為有的漆器在地下埋藏千年,胎質易變得疏鬆,稍不注意,就會損壞。
同時,鹽、鹼等物質對漆器有一定損害,要注意遠離這些 東西。
漆器的收藏還應注意防塵。如果有灰塵積澱,可用雞毛帚和柔軟的毛刷輕輕清理,或用棉紗布擦拭。
如果器物表面沾上污垢,可用洗滌劑清洗或用棉紗布蘸上少許食用油輕輕擦拭。
注意事項
金屬胎漆器,其胎質較為堅固,不易損壞,所以對此類漆器以保護漆層為主。
木(或竹)胎漆器,不僅要注意保護漆層,還得注意 保護胎體。
漆器在收藏時應注意避免陽光曝曬、煙燻,收藏室的濕度和溫度不宜急劇變化,避免忽乾忽濕,最好把漆器放在溫度和濕度比較恆定的房中。
螺鈿漆器
用經過研磨、裁切的貝殼薄片作為鑲嵌紋飾的漆器。中國傳統漆器品種之一。薄螺鈿漆器約創始於北宋。所謂薄螺鈿是通過精心選用夜光螺等優質 貝殼,將其剝離、裁切成纖細的點、線、片,然後一點一點地嵌貼於漆器底地上,有時還間以金、銀的條、片、屑等,再經髹飾、推光而成,作品五光十色,燦若虹霞,精緻纖巧。
代表性的實物有1955年在河南洛陽唐墓中發現的人物花鳥紋鏡。
北宋宣和年間(1119——1125)待詔畫家蘇漢臣在《秋庭嬰戲圖》中已描繪了薄螺鈿漆木 家具坐墩(原畫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此外,周密也在《癸辛雜識·別集下》中記載了賈似道家中的螺鈿漆器屏風,上面鑲嵌著精細的人物故事畫面。在元大都(今北京)遺址中 發現了廣寒宮圖薄螺鈿黑漆盤殘片,上面的樓閣樹木等景物細緻,而且運用了分裁殼色,隨彩而施的技法,發揮了不同貝殼、不同色彩的 特性。明代,薄螺鈿漆器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加金箔、銀 箔、金屑、銀屑等成為常見的技法,使薄螺鈿漆器更加璀璨絢麗。明代最著名的螺鈿漆器匠師是江蘇揚州的江千里。他的代表作雲龍海水紋長方盒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清代嘉慶、道光年間(1796——1850),江蘇揚州漆器能手盧映之及其孫盧葵生擅長多種髹飾技法,而厚螺鈿技法尤為所長,所嵌細片 經過雕琢,高出漆面,有浮雕效果。約在清代晚期,薄螺鈿技法瀕於失傳。20世紀,先後在江蘇揚州、山西、 安徽、上海等地得到恢復,並稱為點螺。
現在以稷山螺鈿漆器和揚州螺鈿漆器為主的螺鈿漆器,在國內外享有盛名。特別是稷山螺鈿漆器在保持傳統工藝的基礎上,推陳出新了在圓形器物上鑲嵌大片螺鈿的漆器,以仿元代清花鬼谷子下山罐為代表的螺鈿漆器於2010年參加了上海世博會。
剔犀漆器
剔犀,日本稱其為“屈輪”,由於多用雲紋圖案來裝飾,也稱“雲雕”。始於宋興於明,有1200多年 歷史。剔犀漆器工藝繁雜,製作困難,生產周期長,是我國現有漆器工藝中最複雜、最珍貴的一種。近日被正式批准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藝。傳承人為 山西省新絳縣何俊明大師。剔犀工藝器物有著光澤瑩潤、胎薄體輕、紋飾華美、堅固耐用的 優點。其最大的 特點是使用黑紅兩種色漆有規律地逐層髹塗百餘遍,在達到足夠漆厚的胎骨上剔刻唯美、流暢的卷草、雲紋等線條,刀口斷面清晰地顯露出不同顏色的漆層,充滿靈動之美。紅黑兩色也是雲雕技藝的主色調,沉寂冷靜的黑色和活躍跳動的紅色結合在一起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符合人類的審美追求,成為剔犀技法永不退色的 標誌。製做出的各種工藝品和實用器物,大至屏、箱、桌、櫃,小至碗、罐、盤、盒,製成品或掛、或擺、或居家使用、或觀賞收藏,件件精美,無不雅俗共賞。
脫胎漆器
脫胎漆器的最大優點是:光亮美觀、不怕水浸、不 變形、不褪色、 堅固、耐溫、耐酸鹼腐蝕。福州脫胎漆器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和濃郁地方特色的藝術珍品,與北京的景泰藍、江西的景德鎮瓷器並稱為中國傳統工藝的“三寶”,享譽國內外。清宣統二年(1910年)以來,參加美國聖路易斯博覽會、義大利覺蘭多博覽會、德國柏林衛生展覽會、英國倫敦博覽會和在美國芝加哥、 日本東京,以及菲律賓、比利時、巴拿馬等地舉行的國際博覽會,多次榮獲特等金牌獎、頭等金牌獎和最優獎等多種榮譽,曾被譽為“珍貴黑寶石”和“東方珍品”。脫胎漆器的製作方法有兩種:一是脫胎,就是以 泥土、石膏等塑成胎胚,以大漆為粘劑,然後用夏布(苧麻布)或綢布在胚胎上逐層裱褙,待陰乾後脫去原胎,留下漆布雛形,再經過上灰底、打磨、髹漆研磨,最後施以各種裝飾紋樣,便成了光亮如鏡、絢麗多彩的脫胎漆器成品了;二是木胎及其它材料胎,它們以硬材為坯,不經過脫胎直接髹漆而成,其工序與脫胎基本 相同。
以花瓶製作為例,先預塑好泥胎或製作好木瓣胎模型;再用水裱上二層毛邊紙;刷上脫離劑兩道;髹上推光漆;然後成的分別髹上用生漆調細、中、粗灰數道;視器物的大小,用麵粉調生漆裱上一次或二三次夏布或綢布;分別髹上用生漆調粗、中、細灰數道;用水衝去泥胎或脫去木瓣胎;用 清水洗淨胎內面,便成了脫胎漆器的"雛形"。每道 工序都要陰乾,每道髹漆在陰乾後,都要用蘇磚等乾磨。"雛形"製成之後,還有好幾道大工序。
福州脫胎漆器是繼承我國古代優秀漆文化發展起來的。它 品類之多在全國漆器行業首屈一指,大的如陳列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的漆畫大屏風、彩繪大花瓶、脫胎仿古銅大獅等,小的如菸具、茶具、餐碗、盤、碟、罐等,共有18類1200多個花色 品種;它質地堅固輕巧、造型別致,裝飾技法豐富多樣,色彩明麗和諧,可謂集眾美於一體,具有非凡的藝術魅力。郭沫若生前曾做詩備加讚譽,稱讚福州脫胎漆器是“天下諒無雙, 人間疑獨絕”。
天水漆器
甘肅天水漆器甘肅天水名產有雕填、鑲填、鑲銀、描金等品種,其中以雕填最為 著名。天水漆器已有近百年歷史,在清代主要有木胎、皮胎,髹飾技法僅雕填一種,生產木碗、手杖等日用品。建國以來,天水雕填漆器有很大提高,在設計、雕刻、填彩、研磨等方面都超過 歷史水平。主要產品有花瓶、盤、套盒、菸具、茶具以及各種櫃、圍屏、沙發桌等近百個花色品種,特別是滿堂嵌螺鈿圍屏、摺疊沙發桌等產品, 造型優美,製作精工,紋飾典麗,富有獨特的地方風貌。
簡介
天水漆雕工藝歷史悠久,考古資料 證明,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全國漆器行業中占據著重要地位。《詩經,秦風》“阪有漆、隰有栗”,為秦地產漆最早記載。可見天水盛產生漆,早已聞名於世。延續至今,天水仍為全國 重點產漆地區之一,天水所產生漆除供本地銷外,暢銷國內各地。歷史
天水的漆器
1956年春天,天水磚瓦廠在皇城山腳下取土燒磚、挖毀古墓七座, 其中一座墓中有鑲嵌綠松石的銅棺飾、饕餮紋獸面輔手,紅地黑面漆棺殘片等,根據棺飾和隨葬品特徵分析,該墓應為春秋戰國時代墓葬,為天水雕漆起源提供了最早的例證。1958年市郊瓦窯坡在農田基建中挖毀大型唐墓一座,出土三彩騎馬俑和伎樂俑 十二尊隨葬漆器較多,但大都壞朽、殘存者有漆棺碎片、漆案、圓盤、 碗等,均木胎素髹、做工精細、漆質光亮。詩聖杜甫客居秦州時有“近聞西枝西、有谷杉漆稠”之句,可見唐代天水產漆之盛已為古人關注。1983年甘谷新興鄉七甲村古墓群,發掘西漢墓一座,內有朱地彩繪漆棺二具,其中女棺內有 一件貼銀扣黑地彩繪七子奩。l986年在麥積鄉放馬灘發現秦漢墓一百餘座,已 清理14座,隨葬品以陶器為主,漆器次之,墓中出土了十一件漆器,有盤、耳杯、尊、奩和棰等,其中五件較完整。有一圓盤“木胎、髹黑漆,無紋飾,僅盤內飾凸線一條。”為镟胎時所留。另有三件耳環,“橢園形、敞口、雙耳、平底、木胎,髹黑漆,有光澤,無紋飾”。另一件底部刻有“田貸”二字,似為匠作名。這些戰國 時期漆器,均為木胎、黑漆素髹,應為當地所產。從近三十年來天水考古發掘的資料,也可看出漢代天水漆藝繁榮之一斑。1972年秦州區中梁韓家灣和羅玉鄉劉家河發現的兩座漢墓均有漆棺、髹黑漆,繪有朱褐色雲氣紋圖案,兩墓隨葬漆器八件,殘壞可辨者有四件,其中奩盒、耳環兩件,均外髹黑漆內髹朱漆,雖歷經兩千年,仍有光澤,可見當時髹漆技術已很成熟。同年秋天在天水城郊 西湖嘴、王家磨、市三中等地漢墓中均發現有漆棺殘片。
天水漢代漆器出土之多,分布之廣,漆藝之精,充分說明了這一時期天水髹漆業已進入了興旺發達時期,確為全國漆藝據點之一。到了宋代,漆器生產仍在持續,漆器製品也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產品之一。
清代漆器天水民間保存較多,大都為生活日用家具。到了清末民初漆器生產除家用器具外,又 增加了盤、盒、奩、碗、筆筒,手杖等生活用品。竹胎、木胎、皮胎、藤胎均有,髹塗多用漆器油飾和罩漆,油飾作法為漆地做好後,以熟桐油調朱色髹塗,繪泥金花草飾紋,漆色艷麗光亮。天水中城山貨市一帶經營這一行業的不下二三十家,作坊和門店均連在一起,除生產舊椅櫃桌手杖外, 還有不少描金製品,產品最多者為描金箱子和立櫃,圖案有“孔雀戲牡丹,雙鳳朝陽,鴛鴦蓮蓬” 等類吉祥彩繪。其次較有名者為天水皮胎漆箱,生產作坊只有四五家,產品有皮胎漆箱、提箱、枕匣、方皮匣等, 只用木胎做四周框架,其底、蓋均用熟牛皮、馬皮製做,多為紅色。其灰底、刷色與木器工序 相同。但用燒漆髹塗、色澤明亮、有攜帶輕便的優點,而且堅固實用,在空箱上站立一人踩踏、器形毫不變損。產品除暢銷市內外,還銷往臨近各縣,伏羲城魁盛和皮箱莊所產皮箱最有名氣。
天水漆藝 經過兩千多年的興衰歷程,艱辛改革不斷發展,到20世紀初產品從油飾、罩漆逐漸轉向雕填、彩繪。起初 只有雕填手法一種,雕填是在未經褪光的地子上以粉作畫,再用刀雕刻,剔去灰皮露出漆地,然後以色漆填平,陰乾後,研磨褪光而成,表面平滑如鏡,色漆嵌入地子可保持久遠,不會脫落。現在已發展成為天水漆器最有代表性的工藝。
天水雕漆
從1916年天水開辦了第一個隴南工藝廠生產雕漆,請當地 書畫界名流張拱辰、趙仰岷參與,他們能書善畫,題詩落款,使產品大為創新,深得文人雅士喜愛。l9l8年又有地方人士張直忱、蒲寶珊等人在宇清巷成立了“協濟工藝廠”生產經營筆筒、茶盤、大煙盤等。另外還有焦海山、周來有等人成立的“蓮葉公司”也從西安請來技師,招收學徒從事漆器生產,這一時期漆器生產興旺發達,產品暢銷各地,質量也名噪一時。但到 後來由於官商傾軋,漆器工廠逐漸轉為官辦,加之經營不善,成本昂貴,產品滯銷,經營雕漆的店坊只剩十幾家,1949年後,雕漆業受到重視。1952年已有7戶作坊恢復 生產。1953年在當地政府支 持下,由藝人郭力學、郭炳學、郭篤學、巨玲、馬志玉、白傑等27人組成“天水市雕漆生產合作社”。 建社後工人生產情緒高漲、產品不斷出新、花樣品種繁多,有 煙具、酒具、茶具、花瓶、插屏、果盒、茶几、飯桌、博古書架等數十種,做工精細,造型典雅,聲譽遠揚省外。同時該社還派員赴閩、渝等地學習,制漆與裝飾工藝,技術曰漸進步,質量不斷提高。1958年7月,雕漆生產合作社過渡為國營天水市雕漆工藝廠。改制後派人赴 北京、 天津、 揚州等地學習石雕、牙雕、嵌鈿技術,已熟練掌握彩繪,鑲嵌、雕填、貼金、嵌銀、胎花、印錦、堆漆、刻灰、戧金、便塗、平螺鈿、研磨彩繪等幾十種裝飾技法,更有著名的書畫家何曉峰、胡橐、周兆頤、張國棟、楊蔭濃等設計圖案。產品有麻榻、桌、幾、箱櫃、屏幾和旅遊紀念品五大類、數百個花色品種,圖案除傳統人物、花鳥外,又研製成文物精品系列、石窟藝術系列等新產品。與此同時,還改進了嵌鈿工藝,有的屏風上嵌有數萬枚田瓜籽形的小螺鈿片,與象牙、玉石雕刻的人物、花鳥、文物博古交相輝映,珠光寶氣、富麗堂皇,形成一種強烈的地方特色。產品遠銷法國、英國、 日本、 比利時、加拿大、 義大利、新加坡和香港等37個國家和地區。
改革開放以來, 天水市雕漆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為了適應國內外市場對雕漆產品的需求,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廣泛開展橫向經濟聯合,全市國營、集體、私營的雕漆產品製造企業發展到40 余家、個體作坊100多家。天水雕漆以其工藝精湛、 風格多樣,雕漆縝密、紋飾綺麗、色彩絢麗、漆色光潤、造型古樸典雅、圖案生動逼真和經久耐用而享譽國內外。
特色
天水雕漆天水雕漆,業內人士用“繁工珍材”四字概括它特色。所謂“繁工”指工藝複雜,工序繁多。一件雕漆產品要經過木工、漆工、配石、石刻、鑲嵌、貼上、描金等上百道工序,費時少則三四個月,多則需要一年。所謂珍材,指天水雕漆產品全部採用珍貴的純天然材料。一般採用桃紅松、椴木等優質木材作胎,以當地小隴山盛產的優質天然漆為原料,以福建壽山石、 浙江青田石、蕭山紅石、 山東綠凍石、 北京黃石、太湖蚌皮和珊瑚瑪瑙、珍珠、象牙(現以牛骨代替)、玉石、貝殼等為裝飾材料,並經常要用鑲金、貼銀等裝飾方法,可謂極盡“奢華”,“貴”不可言。
天水雕漆產品以家用器具為主,有桌、椅、櫃、箱、茶几等,又以各類屏風產品最具特色,現已發展出十幾個大類200多個 品種。色調以烏黑色為主,兼有紅、酒紅、墨綠、寶藍、翠綠、駝黃、古絹黃、硃砂紅、玫瑰紅等色。圖案多取材於《西廂記》《 紅樓夢》《聊齋》、唐宋傳奇等作品中的 人物,兼以花草、文物、鳥獸、博古、山水等題材。情節以遊園、賞梅、宴坐、清飲等為主。目前,天水有各類雕漆產品製造企業40多家,個體作坊160多個。近年來,天水雕漆大做旅遊文章,新品迭出,深受中外遊客喜愛。雕漆已成為天水市一張當之無愧的文化名片。
工序
雕漆工藝經數十道工序,天水雕漆產品、耐酸鹼、抗高溫,其造型優美,圖案精巧,色調絢麗多彩,尤其以古樸典雅的風格受到人們的青睞。選用東北紅松、白椴、白樺,紅木等優質木材,以青田石,壽山石、綠凍石、珊瑚、象牙、玉、螺鈿等為裝飾材料,製作人物、花鳥、魚蟲、山水等圖案,鑲嵌在屏風、屏掛、桌椅、盤等家具、器皿,雕漆產品以歷代名著、名畫、美麗傳說、神話故事、吉祥物等為題材,採用 玉石、 瑪瑙、螺鈿、獸骨、青田石等天然材料雕刻除人物、仕女、花鳥、魚蟲、 飛禽走獸,文物、博古廿嵌在以木為胎、大漆為底的漆面上。 經過堆填、描金彩繪,工筆布景等工藝後典雅華貴,流金溢彩。0
平遙推光
平遙縣的推光漆器,歷史悠久,在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推光漆工藝基本形成地方特色,到明清時已具相當規模,開始出口到英、俄等國。推光漆器是一種工藝性質的高級油漆器具,以手掌推出光澤而得名。山西著名工藝品平遙推光漆器外觀古樸雅致、閃光發亮,繪飾金碧輝煌,手感細膩滑潤,耐熱防潮,經久耐用,誠為漆器中之精品。
平遙推光漆器現有品種多為高檔屏風、掛屏、電視櫃、大小 衣櫃、角櫃、酒櫃、陳列櫃、首飾匣等。底漆多以墨黑、霞紅、杏黃、綠紫為主,上面繪以具有民族風格的圖案,如古典小說、戲劇中的故事人物、古代神話、傳說中的故事 人物等等,或描金彩繪,或刀刻雕墊,或堆鼓鑲嵌,線條流暢,色調和諧,富麗堂皇。
平遙推光漆器的生產,分木胎、灰胎、漆工、畫工和鑲嵌等五道工序。木胎車間使用松木做出各種家具的木胎後,灰胎車間就用白麻纏裹木胎,抹上一層用豬血調成的磚灰泥,這叫做“披麻掛灰”。漆工車間的工序是非常細緻和複雜的。在灰胎上每刷一道漆,都要先用水砂紙蘸水擦拭,擦拭畢,再用手 反覆推擦,直到手感光滑,再進行刷漆,多則刷七遍,少則刷 六遍,其後的推擦就更細緻了。先用粗水砂紙推,再用細水砂紙推,用棉布推,絲絹報,捲起一縷人發推,手蘸麻油推,手蘸豆油推,掌心反覆推。憑眼力,憑心細,憑感覺,憑次數,推得漆面生輝,光潔照人。畫工和鑲嵌車間,對技術的要求更高,畫工 必須學習 繪畫四年以上,掌握了繪畫的基本技巧,才允許在漆面上勾紅點翠,獨立操作。刻繪工人的刀鋒,要求象筆鋒一樣,粗細相間,深淺適度,起落自如。鑲嵌原件的製作台上,團團煙光紫氣,叮叮有聲,工人們把河蚌殼、螺鈿、象牙以及彩色 石頭加工成各種原件,由鑲嵌工人根據圖案的要求.巧妙地鑲妥粘牢。清朝以前,推光漆器為素底描金,清初開始以金漆器為主,中期創出了增厚漆層、推出光澤新工藝,自此,平遙推光漆器形成以磨推漆面與描金彩畫相結合的獨特工藝風格。
波陽漆器
波陽漆器歷史悠久,製作精巧,以造型新穎,漆面光澤,內壁光滑見長,始於 漢代,明清以後,享譽江南,20世紀60-80年代,遠銷東南亞,歐美和日本,產量躍居全國第二。1915年,藝人張席珍製作的刻漆填金黑退光帽筒獲 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獎;多次獲國家輕工部優秀產品獎,全國工藝美術優秀作品和製作設計獎;多次參與人民大會堂髹漆工程,製作了多幅漆器字畫,條屏,器具等, 參加了南昌滕王閣,西山萬壽宮等名勝的修繕和裝飾,漆畫《江南四月》《踏清》《姜夔》《漁鷹》等,被中國美術館收藏。中央電視台多次報導波陽脫胎漆。波陽布胎漆器脫胎法較為先進:以松香雕作陽模,或將松香融化灌入陰模成陽模,用漆布裱褙成胎,胎成後擊碎松香,一次脫胎成型,布胎沒有接縫,平整光滑。
宜春脫胎
中國漆器歷史久遠,早在2000多年前,漆器的製作已達到驚人的高超技藝。由日本奈良招提寺長老森本孝順等一行僧侶護送回中國探親的鑒真和尚造像,就是用脫胎漆製成的。宜春漆器創始於東漢時期,距今 至少也有1700多年 歷史。 宜春位於 江西省西部,自古以來以盛產夏布、花爆、漆器而聞名。宜春脫胎漆器造 型美觀,輕巧玲瓏,色澤明麗,光亮如鏡,不怕水浸;耐溫、耐酸、耐鹼、耐腐蝕; 使用時間愈久,光澤愈發光亮。宜春脫胎漆器的生產純屬手工操作,先製成模型,再以棉布、綢布、夏布裱在模型 上,塗上調配好的液漆,待陰乾後脫下內胎,然後填灰、上漆,再進行打磨、推光、 裝飾,前後要經過數十道工序才能製成。現在,宜春市漆器廠在繼承和發展傳統工 藝的基礎上,將漆器、 瓷器、 銅器、銀器、 玉器、景泰藍等製作工藝熔於一爐,並 採用金銀鑲嵌、刻漆、雕填、彩金花、磨漆畫、“赤寶沙”、“綠寶沙”等多種加工技 法,生產出的脫胎漆器各呈異彩,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清代,宜春漆器曾在“南洋賽會”榮獲一等獎。
福州脫胎漆器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和濃郁地方特色的藝術珍品,與北京的景泰藍、江西的景德鎮瓷器並稱為中國傳統工藝的"三寶",享譽國內外。
描金漆器
描金漆器的做法是,在漆地子上先用金膠漆描繪花紋,趁它還完全沒有乾透時,把金箔或者是金粉粘著上去。另外還可以同時飾雲母螺鈿、砂金、碾金、泥金、細金等等。這種描漆又叫做描彩漆或者是彩漆。描金還通常與描漆相結合,在單色一般是較深的黑、褐色底漆上,用各種 顏色描繪出花紋圖案,這種漆器上的繪畫有較強的裝飾和表現效果。另外《髹飾錄》描飾門中還有一種“描金罩漆”,歸入罩漆類。
河姆渡
Lacquer from Hemudu中國新石器時代漆器。1978年在距今已有六、七千年的浙江省餘姚河姆渡遺址第
三文化層中發現一件朱漆碗,是 中國現知最早的漆器。口徑10.6× 9.2厘米,高5.7厘米,底徑 7.6×7.2厘米。碗木胎,斂口,呈橢圓瓜棱形,圈足,造型美觀,內外有薄層朱紅色塗料,剝落較甚,微有 光澤。用微量容積進行熱裂收集試驗,確認木碗上的塗料為生漆。朱漆碗的發現,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中國就已認識了漆的性能並調配顏色,用以制器。
上海漆器
漆器工藝古稱髹,是中國傳統的工藝技術,歷史悠久。清末民初,上海漆器雕刻已有一定規模,民國15——25年(1926——1936年)是上海漆器雕刻生產興盛時期。 上海鑲嵌漆器,分骨石鑲嵌、玉石鑲嵌和手磨螺甸三種。藝人們利用象牙、牙板骨、青田石、壽山石、蒙古石、雲母、蚌殼或翡翠、白玉、珊瑚、綠檀、金星石等不同色彩的天然材料,根據畫稿上 人物、 花鳥的神情形態,加工細刻,然後拼裝,鑲嵌在各種漆器上,再輔之描金技法,刻成圖案背景,加以襯托,使畫面色彩鮮艷,並富有立體感,如骨石鑲嵌《祝您長壽》掛屏,作品畫面構思富有情趣,整幅畫面巧妙地選用20多種彩色,突出了“老壽星”的特有形態,臉的表情,手的動作,形象逼真,壽星和小孩的衣紋,用彩色螺甸描金修飾,畫面古樸端莊.刻漆是以刀代筆,在磨光後的漆器上,根據設計的畫稿,用刀刻去漆皮,填上各種絢麗古雅的色彩,表現出各種美麗的畫面。 上海刻漆具有刀法流暢,線條優美的特點。它以精刻樓閣亭台和古裝人物見長,並以準確地複製中國古典名畫和創作設計古典文學故事情節而享有盛譽。如屏門《 清明上河圖》就是刻漆作品的優秀代表,它複製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存世作品《清明上河圖》中最精彩的部分,基本上保持了原作品畫風工細、樸實,人物、 山水、 建築神形逼真的特點。上海的刻漆,還有一種叫斷紋工藝術,它是繼承傳統刻漆手法,在漆坯上用針劃出斷紋,更顯更顯得質樸大方,古趣盎然。
揚州漆器
從本世紀50年代以來,在揚州遠、近郊區許多漢代墓葬中出土的漆器及其殘片,多達萬件。器物中有碗、盤、壺、勺、耳杯等飲食用具,奩、案、幾、箱、枕、尺、梳、篦、魁、笥等日常用品,有琴、俑、硯、盒、弓背、劍鞘、箭服等文房、器械用品,還有漆棺、槨、面罩等喪葬用具,器形繁多,體現了廣泛的用途。其裝飾工藝則有彩繪、針刻、貼金、金銀嵌等 類別。其胎骨以木製為最多,故有關學者稱揚州為我國木胎漆器的發源地。也有不少以乾漆夾 為胎的,世稱脫胎漆,尚有少量竹胎、銅胎、皮胎制器。據《酉陽雜俎》、《楊太真外傳》等書記載,唐玄宗和楊貴紀曾多次將揚州所貢金銀平脫等名貴漆器賜給安祿山和其他臣僚。唐僖宗時,高駢任揚州鹽鐵史,為獻媚朝廷,曾一次向 長安運送揚州漆器逾萬件。日本奈良唐招提寺?quot;本尊毗盧舍那佛坐像"、"藥師如來立像"、"千手觀音菩薩立像"均為鑑真弟子揚州興雲寺僧義靜所造,都是日本的國寶。至元代,揚州已成全國漆器製作中心。雕漆尤為精美。元末明初時,"點螺"工藝出現。明清時代是揚州漆器歷史上的全盛時期,名家薈萃,諸品具備。清代後期,揚州漆器出口外貿已較興盛,遠銷歐美等國,年銷量2萬多件,"歲入三萬兩"。新中國建立以來,揚州的老中青三代漆器藝人繼承傳統技藝並有創新發展。今天的揚州漆器分為雕漆嵌玉、平磨螺鈿、骨石鑲嵌、點螺、刻漆、彩繪鉤刀、漆砂硯7個類別。產品有屏風、地屏、掛屏、台屏、 衣櫃、酒櫃、 電視櫃,及各式桌、椅、幾、凳、瓶、盤、筒、盒等家具和陳設用品300多種。揚州漆器造型穩固雅致,做工細膩精巧,色彩和諧勻稱,光澤柔和腴潤。其裝飾藝術,既具有傳統工藝富麗沉靜的民族特色。60年代初製作的雕漆嵌玉《和平頌》、《喜鵲登梅》大掛屏,陳設在首都人民大會堂內。70年代初期創作平磨螺鈿《南京長江大橋》大地屏,反映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受到過毛主席的讚揚。1979年春,鄧穎超副委員長訪問朝鮮,將點螺《錦繡成年春》台屏作為國家禮品,贈送給金日成主席1987年9月,點螺木雕《 泰山覽勝》漆砂硯在東京、大阪專櫃展出,受到各界人士讚美,後以400萬元人民幣售出。1988年2月研製成功我國第一件柔性可卷漆器《煙花三月》,其質地剛柔相濟、可舒可卷、體積輕巧、便於攜帶和收藏,是現代科技與傳統藝術的巧妙結合,1989年4月在香港展出,各界人士視為奇觀。揚州現有市、縣屬3家漆器工業企業即揚州漆器廠、漆器二廠、江都特種工藝廠,產品銷售至5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發展對外貿易和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作出了積極貢獻。
桐木漆器
鄭州的桐木漆器由來已久,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它是以桐木作底胎,以中國大漆作塗料,沿用傳統的民間技藝,製作出的各種工藝性很強的裝飾品。 其特點是:不變形、不崩裂、耐酸鹼、耐腐蝕、耐熱性能高。
雕漆
主要工序為雕,主要原料為漆,故名為雕漆。北京又叫剔紅。揚州名曰“雕漆""純雕”。北京雕漆有 金屬胎和非金屬胎兩種,前者是琺瑯里,後者為漆里。著漆逐層塗積,塗一層,晾乾後再塗一層,一日塗兩層。塗層少者幾十層,多者三五百層,然後以刀代筆,按照設計畫稿,雕刻出山水、 花卉、人物等浮雕紋樣。所用之漆以朱紅為主,黃、綠、黑等做底色,分為剔紅(堆朱)、剔黃、剔綠、剔彩、剔犀等工藝品類。雕漆的工藝過程十分複雜,要經過制胎、燒藍、作底、著漆、雕刻、磨光等十幾道工序,各工序技藝要求都 很高。
北京雕漆工藝過程十分複雜,要經過 設計、制胎、塗漆、描樣、雕刻、磨光等十幾道工序,各工序技藝要求都很高。其中雕刻是最主要的工序。雕刻的刀法,過去主要是平雕,現在大量的是 浮雕、鏤空雕、立體圓雕等。雕漆的配色也很講究,過去只有黑、紅、黃、綠4種顏色,現在發展到白、杏黃、茶紅、粉紅等20多種。每種作品也由過去的單一色彩發展到現在的多種套色。這些 產品,都具有防潮、抗熱、耐酸鹼、不變形、不變質的特點,深受人們喜愛。
雕漆品種有瓶、罐、盒、盤、茶具、 菸具、酒具、掛屏、圍屏、牆壁畫、立體鳥獸、小件首飾等。近年來,北京雕漆又朝著"工藝美術日用化"的方向發展,陸續創作出一批既有藝術價值,又有實用 價值的新產品,如檯燈、餐盤、儀器盒、電子鐘錶殼、雕漆桌面、雕漆繡墩、雕漆衣箱、雕漆櫃等。
1、雕漆工藝的原料與輔料
①漆料: 製造雕漆漆器的主要原料是大漆,又名生漆、土漆、天然漆、中國漆,是從漆樹上割取下來的淺灰白色液體樹汁,漆樹野生,在我國生長區域廣泛。生漆乾燥後具有抗熱、耐酸、耐鹼、耐潮、耐磨等天然優良 特性;乾錮後具有極具韻味和柔和的 光澤,顯得明潤透體。在原生漆的基礎上進行加工可以得到製作漆器需要的各種漆料。
(1)淨生漆:是對原生漆進行物理性能淨化後所得。
(2)加潮漆:在淨生漆中加入一定比例的 淨水,用來補充原生漆在采割、運輸、儲藏過程中蒸發掉的水分,保持大漆原有的化學成份,使大漆的性能穩定不變,這樣的加潮漆才能用來調製漆灰與調製其他色漆。
(3)罩漆:是由加潮漆添進適量比例的熟桐油調製而成,增加了漆質的柔軟性和可雕刻性,它是 配製各種色漆的基本 成份。 (4)彩色漆:是用罩漆加各種化工顏料,均勻攪拌壓研而成的各種顏色的漆。原北京雕漆廠可以調製近百種不同色調的顏色漆。傳統上以紅、黃、綠、黑漆為主,在其上雕刻分別稱為剔紅、剔黃、剔綠、剔黑,另還有剔犀、剔彩的雕刻。
(5)退光漆:又稱推光漆,素漆,為半透明漆。在雕漆製品中用量較少,主要是在不進行浮雕處的次要部位的裝飾,俗稱"做里子"。
(6)金腳漆:又稱為金膠,渾金漆、貼金漆,油光漆。用乾快淨生漆加適量比例的熟桐油,攪拌均勻即可。主要用來貼上金、銀箔,金銀粉。
(7)霸王鰾:又稱漆鰾,漆膠。用淨生漆與白色麵粉按一定比例調製而成,主要用來製作脫胎器,糊布,或用以粘接劑用。
②桐油: 雕漆工藝的製作,除去主要原料大漆外,桐油也是必不可少的 原料。桐油,是從油桐樹的果實中壓榨出來的植物油,色透明微黃,主要用來塗飾木器胎體,目的是防止潮濕之氣侵入木料 內部,充當隔離劑;生桐油還用來配製其它的漆料、油料;在雕漆中主要用來配製罩漆。
③各色顏料: 雕漆漆器的色調,是有一定的傳統習慣,雕漆的 顏色,是由於在大漆中加入了不同的顏色。雕漆的傳統顏色是紅、黑、黃、綠,最常用為紅色。但由於顏色用量的不同,各種顏料的配比也有差別。一般包括下列 顏料:銀硃、天然硃砂、丹紅、絳礬、石黃、漢沙黃、鈦青藍、靛華、鈦白粉、石青、石綠、漆綠、鈦綠、煙煤等。
④胎料: (1)銅料:北京雕漆使用銅料是為了 製造內胎。由於銅材有壓延性,可塑性,適宜於各種形體的製作;銅材硬中有軟,又適合銅漆吻合的需要,且易於拋光擦拭,所以銅材成為製造雕漆內胎的最主要的原材料。 使用銅料的雕漆製品,大都是瓶類、罐類、盒類、洗類、爐鼎熏類等,以圓體形的內胎為多數。目前,北京雕漆使用的銅材,主要是國產的,以洛陽地區較好,也有一定的進口銅。 (2)木料:雕漆漆器使用木材製造內胎的歷史是很悠久而且大量的,在現在也套用得非常廣泛。木料最好是陳年舊料,不容易發生乾裂和變形, 而且不同的雕漆製品的木胎對木料要求也不一樣,還因雕漆品在製作過程中,要幾十次、上百次地進入濕熱窨箱,又要進入烘乾火箱四至五回,所以對木料的選擇和挑剔是必不可少的。如屏風、 家具等,要採用上等紅松,雕漆串珠則用楊木、柳木、棗木為好,還有的木胎需要使用硬木,如梨木、榆木、紫檀、紅木、沉香木等。
(3)夏布:屬於麻的織物,包括麻、麻布,也是雕漆制胎中不可缺少的主料。夏布與生漆、生漆灰、霸王鰾,一次次、一層層有規則的在胎體上糊壓,待夏布漆灰的胎模乾固後,便可以剝毀內部胎體,於是內空外實的 完整的夏布胎體,就被脫制出來--脫胎。 福州脫胎漆器幾乎全部採用脫胎工藝製造內胎,北京雕漆漆器中,有些是採用脫胎的,主要是用在異型立體造型上。
⑤各種輔料: 輔料是圍繞雕漆品生產中進行粗加工、精加工時所必不可少的材料。主要有土子灰、磚灰、麵粉、石膏、膠泥、肥皂水、焊藥、硫酸、燒鹼、磨漿石、砂紙、炭條、灰條、頭髮、煤油、酒精、土粉、拋光蠟等。
2、雕漆工藝的工具設備 中國雕漆器的製造,在 古代完全是手工操作,手工勞動。近現代也只有極少工序,採用了半機械半手工的設備。新中國成立後,雕漆漆器的生產手段有了較大改進。主要的工具設備有:切料機、趕胎機、圈線機、打口機、焊活室、 壓力機、球磨機、燒蘭爐、槌、平台、平尺、水平儀、模具、旋床、各種木工工具、木刻工具、脫胎架、窨箱、絲頭、漆刷、鏟刀、皮子、鐵板、絲綿、窨楞、托盤、旋刀、修銼機、藤條、劃線卡具、漆版、刺刀、起子、片刀、彎刀、凹面刀、勾刀、錦紋刀、甲葉刀、高麗紙、烘烤箱、磨活機、拋光機、壓子等。
3、雕漆漆器製造工序 雕漆漆器的工藝製造,是一個相當 複雜的 過程, 由於製造的手工性、雕刻的複雜性、技巧的專門性、藝術的獨特性,使得雕漆作品從設計到成品的製成,必須由許多手工藝人經過若干道工序方能完成。一般說來,一件普通的雕漆成品的製成,至少也需要半年的時間;稍微高檔和精細的雕漆藝術品,則需要一年左右,而珍品的雕漆佳作,甚至需要兩年多的時間。現在雖然工藝水平提高,製作 時間也相對縮短,但仍不能在短期內完成。 雕漆製作,從設計、胎胚、作地、光漆、畫印、雕刻、烘烤、磨活、退活、磨銅口、作里拋光、配木座紙盒等,大致需要 經過十餘道大的工序,每道大工序中,又要經過數十道小的工序。可以說,雕漆作品的製作就相當於一個龐大工程的工期。簡單說來,主要有下列工序:
(1)設計工藝 設計是雕漆漆器製作的靈魂,在製作的全過程中,占有指導性的重要 地位。整個設計可以分為造型設計、圖案紋樣設計、工藝設計三個部分:造型設計關乎到器物的外形,是觀看時首先注意的;紋樣設計在整個設計中處於核心地位,是 觀看的內容所在;工藝設計主要是在選擇材料和製作手段上,必須事先加以規定,加以控制,以期達到預想的藝術目的。因而,設計人才要求具有專門的工藝美術 知識,掌握雕漆製作的各種工藝手段,涉獵廣泛的藝術生活,占有古今工藝美術的詳盡資料,還要儘可能地使設計與製作相統一。
(2)制胎工藝 雕漆漆器胎胚的製作,稱為制胎。由於漆是液體,是 裝飾材料,因而漆器都需要底胎,底胎不僅是雕漆造型的承擔者,是設計構思的實體再現,也是髹塗漆料,並在漆層上實行雕刻的基地;又因所用的材料 不同,胎胚可分為木胎、金屬胎、脫胎、合成胎及其他胎胚。各胎胚的製作是十分複雜的,不再詳述,其中北京脫胎雕漆與相當有名的福建脫胎漆器雖在製作工藝上大致 相近,但藝術效果上有較大的區別,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即胎是重布脫胎,布層多,漆灰厚,重視形體,更重視雕刻藝術,整個脫胎雕漆堅固墩實,古樸莊重,福建脫胎漆器輕巧細薄,更偏重色彩藝術。
(3)作地工藝 雕漆中無論何種胎骨,在髹塗罩漆之前,都 必須對胎子表面進行特殊的加工處理,這個過程俗稱"漆地子"。脫胎的胎骨在製作過程中已自然完成;銅胎則需要經過徹底的清洗、刷漆灰、放入窨室中乾燥、再入烤箱烘烤等程式;木胎則 首先烘烤,再用塗料塗飾封閉整個木胎,並每髹塗一次漆就進入窨箱一次,待生漆、生桐油乾燥後,便調製漆灰,通體塗刷,然後糊布, 自然乾燥,最後在布面刮刷漆灰。
(4)光漆工藝 也叫髹漆、刷漆、上漆、抹漆等,都是在胎骨上包塗刷抹各種漆。按工藝分,大致 可以分為墊光漆、搓漆、順漆、入窨、修邊、整形修銼、壓漆等過程;如果按漆色區分,在工藝上還需要增加改地漆、春色;作素漆里時,還有明光漆、退光漆、磨光等工藝。具體說,光漆時,前三遍叫墊光漆,用絲頭沾罩漆用力在胎子上揉搓,要搓勻、實、薄;順好墊光漆後的胎物,要在窨室中 乾燥;乾燥後入烤箱中烘烤乾透,然後打磨、擦淨,再正式進入光漆階段;同墊光漆揉搓一樣,要求每層光漆不能過厚,且必須每層乾透後再塗刷,由於漆層厚度的不 一樣,需要時間長短也不一,但一般4——5毫米的漆層,就需要光漆70——100層,耗時少則四五個月,多則將近一年;光漆達到厚度後,需要對胎體進行修整,保持胎體原形。整個光漆過程非常關鍵,工期也較長,且最為辛勞。
(5)畫工工藝 這個階段則是將畫稿轉印到漆胎上,一般常規 辦法有三種:一種是在漆胎表面塗抹石黃粉,石黃粉即能借漆層表面的輕微粘性附著在漆胎上,乾後又能顯現其他顏色;另一種是待漆面在軟乾的基礎上,再進一步乾燥些, 然後用細砂紙磨去光滑的漆面;第三種是把已經繪製的紙稿直接貼上在漆胎上。當在漆胎上完成圖案後,還需在胎體表面噴塗一層極薄的漆皮液,藉以保護已經印刷好的 圖案在整個雕刻過程中保持清晰完好。待漆皮乾燥後,便可轉入雕刻。
(6)雕刻工藝 雕刻是全部雕漆工藝中最生動、最精彩、最複雜、最為人叫絕的工藝階段,也是雕漆工藝品區別與其他工藝品的最重要的標誌。按雕刻先後順序,可以分為刺、起、片、鏟、勾、錦紋及甲葉、龍鱗、房座、菊花瓣等過程。
"刺",則是運用刺刀扎進漆層中,扎到接近墊光漆層為止。 "起"又稱為剔, 古代把雕漆稱為剔紅、剔黑、剔彩等,就是把雕刻中不需要的部位剔除掉,只留下圖案紋樣有用的需要的部位。北京雕漆工藝中的起、剔則專指刺刀刺過的部位。經過刺、起後,漆胎 出現了簡單的高低漆面,然後進行"片"刻。
"片"是運用片刀對錦紋以上的漆層,按圖案要求進行雕刻,這是雕刻中的精華,處於雕刻的中心技藝 地位,要求明了浮雕藝術的內在關係、層次、高低、深淺、遠近、透視等,掌握熟練的刀工刀法。尤其彩漆的片刻,尤要注意不同色漆的深淺層次。現在北京雕漆在雕刻 人物時,不僅沿用傳統刀法,而且採用現代雕塑的技法,注重人體解剖和形體,顯得更為真實、生動,富於時代感,開創了新的意境。 "鏟",對於有些景致、物象除用片 刀片出層次外,有時很難片出預想的效果,則用帶立耳的鏟刀來雕刻。 "勾活",是在上述程式完成後,運用勾刀在需要的部位勾刻出紋線、絲脈,還有就是在漆面上 直接勾刻圖案紋樣後,再施填金、填粉。當漆層的凸起部分或紋樣部分基本雕刻完畢,即所謂的"錦上添花"中的"花"完成,就可以對"錦"(即漆胎底地部位的各種錦紋)的 環境進行深加工、細加工。 "錦",雖然錦紋雕刻的刀具並不複雜,但是由於錦紋工細、規整、種類繁多、大小變化,所以在"交叉對刀剔除法"的基礎上,運刀施刀的 方法是千變萬化的,如此方能雕刻出各種天錦、地錦、水錦以及樹葉、龍鱗、房屋、菊花瓣等複雜多變的紋飾。如此細緻、複雜的雕刻,一般需要半年乃至一年多的時間,從這方面來說,雕漆藝術可謂是時間的精美藝術。
(7)磨光、拋光、作里工藝 當雕刻完畢後,要達到漆質光澤潤滑,則還必須經過烘烤、磨礪、拋光、作里、擦拭、上光等一系列工序,將漆質本身的美感顯現出來。
(8)配套工藝 當雕漆成品完成後,則需要與之相應的座、架、盒等配套藝術,從而成為完整的、高貴的藝術珍品。
很廣,信陽長台關楚墓出土的彩繪神怪龍蛇及狩獵樂舞的小瑟,隨州曾候乙墓出土的鴛鴦盒,江陵楚墓出土的由蛇蚌鳥獸盤結而成的采繪透雕小座屏,堪稱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漆器:
古代漆器
中國現代考古發掘實物證明,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並使用天然漆的國家。七千年前的 浙江餘姚河姆渡原始文化遺址中已經出土了木胎塗漆(自然生漆)碗。夏、商、西周三代已逐漸從單純使用天然漆到使用色料調漆。人們不斷熟悉、了解漆的性能, 改造、利用漆所特有的經久耐牢、不退色、不怕潮濕、鮮亮美觀等性能,為美化自己的生活服務。經過長期的實踐,人們在對漆器胎質的選擇、製作,對色漆的調配、 使用,對漆器紋飾的繪製組合等等方面,積累了越來越豐富的經驗,把漆器製作發展成為一門專門的工藝,並達到很高的水平,形成為中國所特有的漆器工藝。我們的祖先為人類留下了無數精美的漆器工藝品。商周時代有專門的皇家漆園,春秋戰國時期又出現私家漆園,賦稅為1/4,高於其它所有 生產項目的稅收比例,這可以看出當時漆器生產的紅火。有名的道家哲人莊子作過宋國的漆園吏,秦律有專門管理漆園的條款,這些都說明漆器生產在上層生活中的重要 地位。在青銅器用量極大的情況下,漆不啻為一種調濟和補充,而且有銅器不可替代的作用。銅器剛鑄成時金光耀眼,但大件銅器分量重,搬運不便,而漆器則顯得輕便,高貴典雅。從《周禮》一書可知漆器在當時的使用範圍是相當廣泛。商周時不僅已用色漆和雕刻來裝飾器物,並以松石、螺鈿、蚌泡等作鑲嵌花紋,使漆器的天地更為 廣闊。
用漆塗在各種器物的表面上所製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藝品、美術品等,一般稱為“漆器”。生漆是從漆樹割取的 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樹膠質及水分構成。用它作塗料,有耐潮、耐高溫、耐腐蝕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製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在中國,從新石器時代起就 認識了漆的性能並用以制器。歷經商周直至明清,中國的漆器工藝不斷發展,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中國的熗金、描金等工藝品,對日本等地都有深遠影響。漆器是中國 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
新石器時期的漆器:
浙江餘姚河河姆渡文化的第三文化層出土一木碗,造型美觀,內外都有朱紅色塗料,色澤鮮艷,它的物理性能與漆相同。江蘇吳江梅堰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棕色彩繪陶器,經初步試驗棕色物質為漆。在遼寧敖漢旗大甸子古墓中出土的觚形薄胎朱漆器,距今約3400——3600年。
商周時期的漆器:
商代中期的黃陂盤龍城遺址發現有一面雕花、一面塗朱的木槨板印痕,河北藳城台西遺址出土的漆器殘片中,有的雕花塗色加松石鑲嵌。在安陽侯家莊商代王陵發現的漆繪雕花木器中,還有蚌殼、蚌泡、玉石等鑲嵌。可見商代的漆工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戰國時期的漆器:
戰國的漆工史上是一個有重大發展的時期,器物品種及數量大增,在胎骨做法、造型及裝飾技法上均有創新。出土戰國漆器的地區
西漢漆工藝基本上繼承了戰國的風格,但有新的發展,生產規模更大,產地 分布更廣。出現了大型器物,如直徑超過70厘米的盤,高度接近60厘米的鐘等。同時能巧妙地把若干小件組裝成一器,如盒內裝6具順疊、1具反扣的耳杯,薄胎單層或雙層的漆奩,內裝5具、7具或更多的不同大小及形狀的小盒等。新興的技法有針劃填金的金,用稠厚物質堆寫成花紋的堆漆等。尤其是器頂鑲金屬花葉,以瑪瑙或琉璃珠作鈕,器口器身鑲金、銀扣及箍,其間用金或銀箔嵌貼鏤刻的人物、神怪、鳥獸形象,並以彩繪的雲氣,山石等作襯托,更是前所未有。 西漢漆器多刻銘文,詳列官員及 工匠名。東漢魏晉南北朝期間漆器的出土,比起前代顯得十分稀少,這與葬俗的改變有一定的關係。
唐代的漆器:
唐代漆器達到了空前的 水平,有用稠漆堆塑成型的凸起花紋的堆漆;有用貝殼裁切成物象,上施線雕,在漆面上鑲嵌成紋的螺鈿器;有用金、銀花片鑲嵌而成的金銀平脫器。工藝超越前代,鏤刻鏨鑿,精妙絕倫,與漆工藝相結合,成為代表 唐代風格的一種工藝品,夾綻造像是南北朝以來脫胎技法的繼承和發展。剔紅漆器在唐代也已出現。
宋元時期的漆器:
兩宋曾被認為是一色漆器的時代,但發掘出土許多有高度紋飾的兩宋漆器,改正了過去的 認識。在 蘇州瑞光寺塔中發現的真珠舍利經幢,底座上的狻猊,寶相花,供養人員是用稠漆退塑的。在元代漆器中成就最高的是雕漆,其特點是堆漆肥厚,用藏鋒的刀法刻出豐碩圓潤的花紋。大貌淳樸渾成,而細部又極精緻,在質感上有一種特殊的魅力,如故宮博物院藏的張成造桅子紋剔紅盤,楊茂早觀瀑圖方剔紅盤,安徽省博物館藏張成造烏間朱線剔犀盒等。
明清時期的漆器:
明清漆器分為14類,有一色漆器、罩漆、描漆、描金、堆漆、填漆、雕填、螺鈿、犀皮、剔紅、剔犀、款彩、熗金、百寶嵌等。
一色漆是不加任何紋飾的漆器,宮廷用具常用此法,罩漆是在一色漆器或有紋飾的漆器上罩一層透明漆。明清宮殿中的寶座、屏風多用罩金髹。描漆包括用漆調色描繪及用油調色描繪的漆器。描金中最常見的是黑漆描金,如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萬曆龍紋藥櫃。堆漆以北京 故宮博物院藏的黑漆雲龍紋大櫃為代表。填漆是用填陷的色漆,乾後磨平的方法來裝飾漆器。雕填是自明代以來即廣泛 使用,指用彩色花紋裝飾漆面,花紋之上還加熗金,是一種絢麗華美的漆器。它是明清漆器中數量較多的一種,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嘉靖龍紋方勝盒。明清的螺鈿器厚、薄並存。憹螺鈿至17世紀時有了進一步發展,鑲嵌更加細密如畫,還採用了金、銀片,如故宮博物院藏的嬰戲圖黑漆箱、黑漆書甲及魚龍海水長方盒等。犀皮是在漆面做出高低不平的地子,上面逐層刷不用色漆,最後磨平, 形成一圈圈的色漆層次。剔紅是明清漆器中數量最多的一種,其做法是在胎骨上用多層朱漆積累到需要的厚度,再施雕刻。明初承元代肥碩圓潤的風格,宣德以後,堆漆漸薄,花紋漸蔬,至嘉靖時磨工少而稜角見,至萬曆時刻工細謹而拘斂。入清以後,日趨纖巧繁瑣。剔犀通稱“雲雕”,是在胎骨上用兩三種色彩有規律的逐層積累, 然後剔刻幾何花紋。款彩是在漆面上刻花減地,而後著色,用來裝飾大而平的漆面,常見的實物是屏風和立櫃。宮廷用具多用熗金,明魯王墓中發現的蓋頂雲龍紋方箱是明初熗金的標準實例。百寶嵌是用各種珍貴材料如珊瑚、瑪瑙、琥珀、玉石等做成嵌件,鑲成五光十色的凸起花紋圖案,明代開始 流行,清初達到高峰。
收藏價值
1、歷史價值。早在新石器時代,漆器就有了發展。可見,通過研究上面的圖案畫飾,間接的反襯出當時人們的生活水平,以及當時的經濟生產力; 2、藝術價值。剔紅的雕花漆器品,做工精細,結構簡單大氣。上面的圖案雕琢的是惟妙惟肖,是俱佳的裝飾品,反襯一種高大上之氣; 3、經濟價值。任何一件藝術品,在市場中會有相應的價格。精品的漆器,價格在百萬元以上。若是官窯燒制,價格還能上漲; 4、收藏價值。漆器用料、工藝,都是十分講究性的。況且,現在一件完整的漆器品,是很難找到的;漆器的價值,隨著時間在悄悄的發生著改變。從時間上看,到現在有上千年歷史了。因此,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價值。人們品鑑漆器時,可以嘗試去品嘗其中的內涵性。
相關著作
《髹飾錄》明·黃成《髹飾錄解說》王世襄
《漆書》朱啟鈐
《漆工資料》沈福文
《漆器工藝技法擷要》沈福文
《北京雕漆》畫冊李一之
《中國雕漆簡史》李一之
《北京一寶——雕漆》李一之
《揚州漆器史》張燕
《髹飾錄圖說》張燕
中國傳統技藝盤點
民間藝術是勞動者為滿足自己的生活和審美需求而創造的藝術,包括了民間工藝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和戲曲等多種藝術形式,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中國功夫 | 剪紙 | 針灸 | 按摩 | 中藥 | 茶道 | 刺繡 | 陶藝 | 年畫 | 皮影戲 | 泥塑 | 木刻 | 木雕 | 舞龍 | 戲曲[中國傳統戲劇] | 貼金 | 印染 | 織錦 | 緙絲 | 麵塑 | 木偶戲 | 刻紙 | 剪貼畫 | 刻葫蘆 | 鐵畫 | 石刻線畫 | 玉雕 | 木雕 | 石雕 | 磚雕 | 農民畫 | 竹編 | 漆器 | 紙紮 | 彩燈 | 中國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