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坡式墓道

斜坡式墓道

斜坡式墓道,中國古代墓葬制度之一,該墓室頂部為斜坡狀,平面呈鏟字形。

歷史

斜坡式墓道斜坡式墓道

斜坡墓道洞式墓,就是通過斜坡式的墓道進入地下的土洞式墓室,這種墓葬在阿斯塔那古墓很多見。

隋唐時期在以黃河流域為主的北方地區,北魏以來的墓葬制度﹐經隋代,至於盛唐﹐一脈相承。當時貴族官僚的大墓﹐都是採用斜坡式的墓道﹐包括一段很長的隧道﹔隧道頂部開天井,兩壁設龕。懿德太子墓有天井7個﹑壁龕8個﹐章懷太子墓有天井4個﹑壁龕6個﹐正三品司刑太常伯李爽墓有天井3個﹑壁龕2個﹐天井和壁龕的多寡基本上與墓主人的官品爵位相一致。

安史之亂以後﹐唐代墓葬制度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首先是墓的構造簡化﹐短而狹的豎井式墓道代替了斜坡式的長墓道﹐因而天井和壁龕也不見了。

西夏八號陵

西夏八號陵沿中軸線左右對稱布置,和唐宋大建築群按中軸線左右對稱的格式是一致的。從單個建築看,八號陵也和唐陵一樣,有闕、碑亭、神牆、獻殿、角樓、靈台等主要建築,內城四面辟門或建闕樓,墓道,靈檯布置在中軸線的偏西北,和唐橋陵,乾陵相同。從南神門址看,和唐橋陵“原來可能是過殿式的門”,沒有多大差別。

八號陵的斜坡形墓道和順陵“墓道為斜坡形,與一般唐墓斜坡墓道無多大差別”也相同。

桓魋石墓

桓魋石墓位於銅山縣茅村鎮洞山村的桓山西麓,桓魋石墓室是春秋時期宋國司馬桓魋之墓,該墓依山鑿成斜坡式墓道,墓道兩壁有較多的石刻,且多為元明之際鑿刻而成。因年久風化,字跡亦多模糊。

墓道壁面上有“桓魋石室”四個正楷大字,為明朝欽差曹運總兵官楊茂手書。明正德3年(1508年),欽差廣東知監太監傅倫來徐曹運,於石室旁刻詩一首。蘇東坡任徐州知府時,曾多次游桓山,並留下10餘篇詩文以紀其事。

乾陵

乾陵的墓內由墓道和墓室組成。其中有一斜坡式墓道,該墓道長63米,寬3.9米,深19.5米,全部以條石填砌,從墓道口至墓門共分39層,每層條石厚0.5米,條石之間用鐵條嵌固,並灌注白鐵,堅固無比。條石以上為夯土層。

這種結構與《新唐書》中“乾陵玄闕石門,冶金固隙”的記載相符。史書還有記載說“宮室制度宏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書畫,鐘王筆跡,紙墨如新”,可見墓內隨葬品的豐富程度。

梁孝王墓

西漢梁孝王陵西漢梁孝王陵

梁孝王墓位於保全山南山頭東側山腰,過去習稱梁孝王洞或梁王避暑洞,是西漢梁王在芒碭群山開鑿的第一座大型石質洞穴墓,也是發現最早的西漢梁王陵墓。

墓道呈東西向,由斜坡墓道和平底墓道兩部分組成。斜坡墓道全長32.2米,上口寬2.59米,底寬2.78米,平底墓道的西端深入山體部分是封閉式墓道,兩側石牆之上用底端為燕尾槽的石板扣合成兩面坡式,兩坡的頂端用上寬下窄的梯形石板扣壓。這種扣合方法減輕了頂部壓力,極其堅固,至今(2010年)保存完好。

墓道近墓門處南北各開鑿一個耳室,南耳室東西最長處5.1米,南北最寬處4.9米,內局2.4米。北耳室東西長5.3米,南北最寬處4.46米,內高2.22米,這兩個是車馬室。過墓門是東西長23·4米,寬2—4米,高2.3米,東高西底的甬道,是從墓道通向主室的通道,由門道、斜坡甬道、平底甬道三部分組成。在斜坡甬道的西端南北兩側各開鑿一個耳室。

巴彥淖爾漢墓

巴彥淖爾盟地屬鄂爾多斯高原西北側的河套平原,與伊克昭盟隔黃河相望,東、西分別與包頭市和阿拉善盟交界,北與蒙古國接壤。

巴彥淖爾漢墓中有一斜坡式墓道,墓室呈長方形,小磚砌壁,方木壘槨。為男女合葬墓。出土有陶罐、灶、樽,漆器殘片,銅車馬明器、鋪首等,年代為西漢晚期。

中國古代墓葬制度相關知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