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宜章古稱義章,建縣於公元617年。976年,為避宋太宗趙光義諱,改稱宜章。
隋大業十三年(617),後梁蕭銑在荊州稱帝,據有郴州,稱桂陽郡,析郴縣南境始置義章縣,縣治設永福下村(今麻田鎮新村)。
唐武德七年(624),義章縣併入郴縣;八年,復置義章縣,屬潭州桂陽郡。
武后長壽元年(692),義章縣分置義章、高平兩縣,同屬江南道桂陽郡。義章縣治仍設在永福下村,高平縣治則設在今宜章縣城。
唐開元二十二年(734),廢高平,徙義章於高平縣治,屬郴州。
宋太平興國元年(976),為避太宗趙光義諱,將義章縣改名為宜章縣,屬湖南道郴州軍。
元至元十三年(1276),宜章縣屬嶺北湖南路郴州。
元至元十四年(1277),屬湖廣行中書省湖南道郴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宜章縣屬湖廣行中書省郴州府;洪武九年(1376),屬湖廣行中書省郴州直隸州。
清順治四年(1647),宜章縣屬湖廣行省郴州直隸州。清雍正二年(1724),宜章縣屬湖南省衡永郴道郴州直隸州。
中華民國元年(1912),宜章縣屬湖南省衡永郴桂道;民國三年(1914),屬湖南省衡陽道。民國十一年(1922),湖南道制撤銷,宜章縣直屬湖南省政府。民國二十七年(1938),屬湖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民國二十九年(1940),屬湖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1月,宜章縣屬湖南省郴縣專區。
1950年11月,郴縣專區更名為郴州專區,宜章縣屬湖南省郴州專區。
1952年11月,宜章縣屬湖南省湘南行政公署。
1954年7月,復置湖南省郴縣專署,宜章縣復屬郴縣專署。
1959年3月,臨武縣併入宜章縣,縣治設宜章縣城。
1961年7月,臨武縣分設,宜章縣和臨武縣均屬郴州專署。
1979年3月起,郴州專署改名為郴州地區行政公署,宜章縣屬之。
1995年5月22日,郴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宜章縣隸屬郴州市。
1996年,宜章縣面積2124平方千米,人口約53萬人。轄11個鎮、16個鄉:城關鎮、梅田鎮、麻田鎮、迎春鎮、黃沙鎮、一六鎮、岩泉鎮、栗源鎮、白石渡鎮、楊梅山鎮、瑤崗仙鎮、城南鄉、漿水鄉、長村鄉、東風鄉、莽山瑤族鄉、天塘鄉、白沙鄉、笆籬鄉、關溪鄉、沙坪鄉、太平里鄉、平和鄉、赤石鄉、里田鄉、新華鄉、長策鄉。縣政府駐城關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宜章縣常住總人口534250人,其中,城關鎮42166人,白石渡鎮12297人,楊梅山鎮13183人,瑤崗仙鎮8277人,梅田鎮32790人,麻田鎮20335人,黃沙鎮27667人,迎春鎮20279人,一六鎮37517人,栗源鎮30682人,岩泉鎮32036人,城南鄉28811人,漿水鄉19676人,長村鄉13711人,東風鄉15330人,天塘鄉23726人,莽山瑤族鄉7443人,笆籬鄉17994人,白沙圩鄉19007人,關溪鄉16243人,長策鄉12009人,里田鄉13312人,新華鄉8388人,赤石鄉16428人,平和鄉11110人,太平里鄉14087人,沙坪鄉19746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宜章縣常住總人口579340人,其中,城關鎮74185人,白石渡鎮11580人,楊梅山鎮12869人,瑤崗仙鎮8228人,梅田鎮32805人,麻田鎮19826人,黃沙鎮34164人,迎春鎮22068人,一六鎮41271人,栗源鎮31309人,岩泉鎮36511人,城南鄉34204人,漿水鄉21255人,長村鄉14729人,東風鄉14342人,天塘鄉25702人,莽山瑤族鄉7793人,笆籬鄉19282人,白沙圩鄉16987人,關溪鄉13545人,長策鄉10817人,里田鄉11948人,新華鄉9502人,赤石鄉14370人,平和鄉10893人,太平里鄉11203人,沙坪鄉17952人。
2010年,宜章縣轄11個鎮、16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城關鎮、白石渡鎮、楊梅山鎮、瑤崗仙鎮、梅田鎮、麻田鎮、黃沙鎮、迎春鎮、一六鎮、栗源鎮、岩泉鎮、城南鄉、漿水鄉、長村鄉、東風鄉、天塘鄉、莽山瑤族鄉、笆籬鄉、白沙圩鄉、關溪鄉、長策鄉、里田鄉、新華鄉、赤石鄉、平和鄉、太平里鄉、沙坪鄉。縣政府駐城關鎮。
2015年9月,《湖南省國土資源廳推進省直管縣經濟體制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出台。根據《方案》,宜章縣成為湖南國土資源省直管縣經濟體制改革試點縣(市)。
行政區劃
截至2012年3月,宜章縣下轄11個鎮、11個鄉(含1個民族鄉),349個村。
宜章縣下轄鄉鎮
玉溪鎮 | 白石渡鎮 | 麻田鎮 | 梅田鎮 | 迎春鎮 | 黃沙鎮 | 一六鎮 | 白沙圩鄉 | 瑤崗仙鎮 | 楊梅山鎮 | 莽山瑤族鄉 |
岩泉鎮 | 栗源鎮 | 五嶺鄉 | 漿水鄉 | 長村鄉 | 天塘鄉 | 笆籬鄉 | 關溪鄉 | 赤石鄉 | 里田鄉 | 平和鄉 |
2015年,根據宜章縣鄉鎮區劃調整方案,調整後下轄5鄉14鎮:平和鄉和楊梅山鎮成建制合併設立楊梅山鎮。白沙圩鄉和笆籬鄉成建制合併設立笆籬鎮。梅田鎮與麻田鎮成建制合併設立梅田鎮。撤銷五嶺鄉設立五嶺鎮。撤銷天塘鄉設立天塘鎮。
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後,宜章縣共撤銷3個鄉級建制,現轄漿水、長村、關溪、赤石、莽山瑤族鄉5個鄉,玉溪、白石渡、瑤崗仙、迎春、黃沙、一六、栗源、岩泉、梅田、楊梅山、笆籬、天塘、里田、五嶺14個鎮,總面積2142.7平方千米,總人口62.69萬人。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宜章縣位於東經112°37′~113°20′,北緯24°53′~25°41′之間,地處湖南省南端,東鄰汝城縣、廣東樂昌市,南鄰廣東乳源縣、陽山縣,西接廣東省連州市、湖南臨武縣,北接郴州市北湖區、資興市,全縣邊境長392公里,其中與廣東交界長達225公里,古稱“楚粵之孔道”。
地形
宜章縣境南北兩端高,中間低,地面坡度基本上由南北西三個方向向中部和東部傾斜。東面長策鄉仙鵝抱 蛋海拔1842米,北面騎田嶺二尖峰海拔1654米,南面莽山主峰猛坑石海拔1902.3米,為境內最高點。境內最低點是東面的栗源鎮老坪山村高車,海拔155米。最高與最低點相比,高差1747.3米,全縣地形平均比降44.2%。
宜章縣內山地面積共185.38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57.68%;丘陵面積共80.52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25.04%;崗地面積共17.37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5.41%;平原面積共32.95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10.26%;水域面積共5.18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1.61%。
氣候
宜章縣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性氣候區。氣候介於嶺南、嶺北之間,冬季雖受北方冷空氣影響,氣溫較嶺南低,但因縣北部有騎田嶺等大山作為屏障,削弱了北方冷空氣的強度。以騎田嶺為界,往往南晴北雨,南熱北寒,嶺北大雪,嶺南微雪,冬季氣溫明顯高於湘中湘北。
宜章縣總的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春早多變,夏熱期長,秋短溫冬,冬無嚴寒,霜雪不多;熱量豐富,降水集中,但雨量分布不均,夏秋易澇易旱。晴久則隆冬亦暖,雨久則盛夏生寒。宜章縣的春季要早於湖南大部分地區。夏季氣溫高,但無酷暑。
水文
宜章縣境內有大小河流276條,分屬珠江、湘江兩大水系。其中注入珠江的有武水、長樂水、玉溪、章水和漁溪等259條,流域面積共2015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94.04%。注入湘江的有策水等17條,流域面積共127.7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5.96%。縣內長度達到5公里以上的河流共有66條,流網沖溝總長度達到966公里。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宜章境內水面由河流、池塘、水庫等構成,共5.18萬畝。河流所占面積最大,共有3.71萬畝。可供養殖的水面有1.7萬畝,其中池塘占0.9萬畝,水庫占0.56萬畝,其他占0.24萬畝。全縣地下水多年平均補給量為8.43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枯季徑流量為3.33億立方米。全縣每年可供開採利用的地下水總量大於4259萬立方米,占枯季徑流量的12.8%。縣境內多年地表水資源總量達到33.62億立方米,其中多年平均降水量為31.87億立方米,其中河川徑流總量占18.33億立方米。
礦產資源
宜章縣內礦產資源豐富,截至2010年,縣內已發現的礦產36種,即煤、鐵、錳、鈦、鎢、錫、銻、鉛、鋅、銅、鉬、鉍、鎂、鋁、汞、金、銀、鉭、鈮、鈹、鋯、鈾、釷、砷、石墨、矽石、水晶、螢石、硫鐵礦、鉀長石、石灰石、白雲石、大理石、花崗石、高嶺土、耐火粘土等。宜章縣是全國100個重點產煤縣之一和湖南省10個煤炭基地縣之一,已探明的煤炭儲量為1.81億噸。
生物資源
宜章縣生物資源品種繁多,水稻有秈、粳兩大類,共有20多個品種;旱糧有紅薯、玉米、大豆、小麥、大麥、高粱等30餘個品種;經濟作物有柑桔、臍橙、茶葉、烤菸、苧麻等180多個品種;全縣已查明的樹種有90多科,共5844種,其中屬國家一級保護樹種1種,二級保護樹種8種,三級保護樹種11種;竹類有17種,植物藥物共有1100種。畜禽有近10種。魚類有29種。有珍稀野生動物32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5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27種。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08年,宜章全縣人口為59.02萬人(公安戶籍人口),其中城鎮人口為20.81萬人,城市化率為35.27%,比上年提高1.44個百分點。全年出生人口為6883人,人口出生率為11.87‰,人口死亡率為6.7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09‰,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1.85%,計畫生育率87.6%。
民族
截至2009年,宜章縣共有漢族、瑤族等21個民族成份,少數民族總人口為7250人,占全縣總人口的1.27%。境內原住少數民族是瑤族,主要聚居在莽山瑤族鄉和崎田嶺地區,屬過山瑤和八排瑤支系,主要分布在莽山瑤族鄉,梅田鎮龍村,城南鄉曹家村、麻田鎮桐子樹下村、東風鄉賀家村曹家巒,長村鄉千家岸村江家。莽山瑤族鄉成立於1957年12月,是郴州成立最早的二個民族鄉之一。少數民族人口在郴州占第二位。
經濟
綜述
2010年,宜章縣財政總收入達到74448萬元,相較於2009年增長35.5%。其中:一般預算收入41832萬元,同比增長37.3%。在財政收入構成中,稅收入29029萬元,同比增長36%,占一般預算收入的69.39%。財政收入占GDP比重為10.91%。財政總支出131329萬元,同比增長21%。
2010年,宜章縣生產總值682347萬元,相較於2009年增長15.8%。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50477萬元,同比增長3.7%;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385818萬元,同比增長23.8%;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46053萬元,同比增長11.8%;。三大產業分別占宜章縣生產總值的22.05%,56.54%,21.41%。
2011年,宜章縣生產總值109.56億元,相較於2010年增長16.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1.4億元,比2010年增長37.6%;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接近100億,達95.76億元,比2010年增長22.4%,各項貸款餘額29.48億元,比2010年增長24.7%;全縣完成財政總收入10.42億元,相較於2010年增長40.01%,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6.15億元,同比增長47.05%。
2014年宜章縣生產總值166.66億元,比上年增長11.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39億元,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75.61億元,增長11.8%;第三產業增加值72.66億元,增長13.4%。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11:45.4:43.6。
第一產業
概況
2010年,宜章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45269萬元,相較於2009年增長16.2%,其中:種植業產值128190萬元,同比增長21.2%;林業產值5838萬元,同比增長13.1%;牧業產值103675萬元,同比增長11.4%;漁業產值4521萬元,同比增長4%。全縣農作物總播面積77.93千公頃,同比增長1.2%。其中:糧食作物種植面積48.48千公頃,同比增長1.7%;油料種植面積3.89千公頃,同比增長36%;蔬菜種植面積13.05千公頃,同比增長8.8%。2010年宜章縣被評為湖南省全省糧食生產先進縣、高標準農田建設示範縣。
農業
2010年,宜章全縣實現糧食總產量240077噸,相較於2009年增長0.8%.其中:稻穀產量166064噸,同比增長2.2%;油料產量9102噸,同比增長29.7%;烤菸產量3241噸,同比增長10%;蔬菜產量313592噸,同比增長8.9%;水果產量12401噸,同比增長0.8%。全縣經工商登記註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62個,其中省級3個,市級5個,縣級14個。
2011年,宜章縣糧食播種總面積達到75.52萬畝,總產量為25.54萬噸。農業龍頭企業實現總產值5.73億元,同比增長34.6%。梅田“新元福”豬肉、宜章臍橙分別獲得中國(湖南)第五屆國際食品博覽會金獎、中國中部(湖南)國際農博會金獎。2011年,宜章縣引進臍橙新品種16個,新增種植面積5000畝,舉辦首屆臍橙節。
2014年全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86.04千公頃,下降1.5%;糧食作物種植面積48.23千公頃,增長1.6%;油料種植面積6.04千公頃,增長0.2%;蔬菜種植面積12.67千公頃,增長1.5%;玉米種植面積11.18千公頃,增長4.2%;烤菸種植面積2.58千公頃,增長1.4%;水果種植面積8.72千公頃,增長0.6%。全縣糧食總產量24.21萬噸,增長2.5%;稻穀產量16.75萬噸,增長2.4%;油料產量1.12萬噸,增長7.5%;玉米產量4.45萬噸,增長3.1%;蔬菜產量31.6萬噸,增長9.3%;水果產量7.22萬噸,增長4.3%;烤菸產量0.67萬噸,增長1.5%;肉類總產量5.83萬噸,增長1.9%;禽蛋產量0.42萬噸,下降0.2%。水產品養殖面積0.99千公頃,增長6.5%;水產品產量0.68萬噸,增長4.6%。全縣出欄生豬68.35萬頭,增長2%;出欄牛2.66萬頭,增長2.7%;出欄羊2.57萬頭,增長4%;出籠家禽431.54萬羽,下降3.5%。
林業
2010年,宜章縣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積2516公頃,人工造林2002公頃,育苗面積9公頃,年末實有自然保護區面積19833公頃;森林蓄積量170.97萬立方米,增長4.2%,森林覆蓋率53.19%。全縣完成各類水利工程2912處,投入資金1036.萬元,投工投勞101萬個,完成土石方121萬立方米。解決飲用水3萬人。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76.11萬午瓦,增長5.7%;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16282噸,0.5%。
牧業
2010年,宜章縣生豬預計存欄45萬頭、出欄74萬頭,分別比2005年增長18.11%、21.58%;牛預計存欄5.9萬頭、出欄2.56萬頭,分別比2005年增長0.17%、0.79%;家禽預計出籠419萬羽、比2005年增長15.86%;水產品產量預計5582噸,比2005年增長11.8%。養殖業總產值預計達到10.33億元,比2005年增長21.52%。養殖業總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將達到49%,比2005年增加3個百分點。全縣農民人均收入有30%來自養殖業。
第二產業
2010年,宜章縣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372479萬元,同比24.3%,占GDP比重為54.59%,比上年增加4.8個百分點點 拉動經濟成長11.4個百分點,對經濟成長貢獻率為72.13%。製造業增加值占規模工業增加值比重53.5%。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32.3億元,增長43.1%。從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增加值.7%,重工業蜀中無大將值24.2%。
宜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48億元,增長44.6%。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258.8%,雙上年提高50.37個百分點,規模工業產品銷售率99.8%,虧損面為2.7%。
2011年,宜章縣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172.29億元,增長38.9%;完成增加值65.84億元,增長22.8%;規模工業企業達167家,其中產值過億元企業67家。投入1.65億元基本完成了31個煤礦安全質量標準化建設;萬元規模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19.7%,單位GDP綜合能耗下降4.48%,主要污染物COD減排總量976噸。
2014年全縣全部工業增加值73.09億元,增長11.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3%。規模以上工業中,按輕重工業分,輕工業增加值增長15.4%,重工業增加值增長8.9%;按行業分,採礦業增加值下降0.1%,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9.3%,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供應業增加值下降2.2%。
工業產品產量中,鉛精礦含量6.73萬噸,增長2.3%;鋅精礦含量3.36萬噸,下降2.2%;錫精礦含量0.46萬噸,增長24.2%;鎢精礦含量0.66萬噸,增長19.4%;水泥149萬噸,增長36.8%。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40.8億元,下降6%;盈虧相抵後實現利潤總額25.4億元,下降4.4%;24個工業行業大類中,利潤增長的行業9個。
全縣年末資質建築企業4個,建築業總產值4.81億元,增長10.3%。全年房屋施工面積20.66萬平方米,下降8.5%;房屋竣工面積18.23萬平方米,下降3.4%;商品房銷售面積17.72萬平方米,增長30.4%;商品房銷售額6.09億元,增長52.9%。
第三產業
旅遊
2010年,宜章縣成功舉辦2010年中國(湖南)紅色旅遊文化節暨“紅色湘鄂粵、高鐵一線牽”郴州宜章大型主題活動、中國湖南第二屆杜鵑花節暨郴州莽山第三屆高山杜鵑花節。宜章湘南起義紀念館提質改造、南關街改造、鄧中夏故居修復、莽山景區提質、旅遊服務中心建設、美食一條街等節會項目建設順利推進,旅遊產業鏈得到有效拉升。全年接待加內外遊客221.7萬人次,增長37.9%;實現旅遊總收入15億元,增長34.5%。
2011年,宜章縣舉辦中國(郴州)“林中之城、休閒之都”國際旅遊文化節閉幕式和第四屆莽山高山杜鵑花節,接待各類遊客298.58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7.8億元,增長18.6%。被評為全國、全省紅色旅遊工作先進集體和全省旅遊產業發展十佳縣。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9.08億元,增長20%。
金融
截至2010年末,宜章全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782213萬元,比年初增加97377萬元,增長14.2%。其中:居民儲蓄存款餘額596387萬元,比年初增加82127萬元,增長16%;企業存款餘額85310萬元,比年初增加1651萬元,增長1.4%。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全額236361萬元,比年初增加22482萬元,增長10.5%。其中,短期貸款105606萬元,減少31.3%;中長期貸款130755萬元,增長118%。
保險
截至2010年末,宜章縣共有保險業務機構有24家,共實現保費收入13834萬元,增長36%。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3883萬元,增長51%;壽險保費收入9952萬元,增長33%。全年賠款和給付支出合計3284萬元,增長2%。其中:財產險賠款1763萬元,增長9%;壽險給付1521萬元,減少5%。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0年,宜章縣共有學校282所,其中普通中學37所,國小245所。年末實有民辦學校8所,其中普通中學2年;國小6年。全縣教職工4869人,其中民辦學校教職工318人。人縣新招學生21528人,其中民辦學校新招學生569人。全縣在校學生數85767人,其中民辦學校在校學生數2641人。高中階段毛入學率65.2%,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100%,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高考本科上線896人,其中清華大學錄取1名。
文化事業
2010年,宜章縣全年送戲下鄉106場,在莽山舉辦旅遊演出107場。“宜章夜故事”被列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新建4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和68家農家書屋。
體育事業
2010年,宜章縣在第十六屆中小學生(英東杯)運動會上獲得3項冠軍,其中2項打破郴州全市紀錄;在湖南省第十一屆運動會上取得4金3銀5銅;在湖南省第七屆少數民族運動會上獲得1塊金牌、2塊銀牌、3塊銅牌。
2010年,宜章縣全年發行體育彩票410萬元。全縣共有體育場館252個,開展全民健身項目15次,全民健身運動參加人數6萬人。
醫療衛生
截至2010年,宜章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583個,其中:國有醫院29個,民辦醫院1個,農村衛生室527個,個體診所23個。全縣衛生技術人員2457人,其中醫生數735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1902張,其中:鄉鎮衛生床位數1301張,縣級醫院床位數481張。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工作中,參合人員46.27萬人,參合率99%。
社會保障
2010年,宜章全縣實現城鎮新增就業4654人,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1623人,新增轉移農業勞動力1.16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701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9%。城鎮零就業家庭動態就業援助率100%。全年發放各類涉農補貼資金5025萬元。
2010年末,宜章縣企業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18992人、114003人、21444人和30728人,比上年末分別淨增1165人、3343人、983人和1063人;征繳保險費分別達4152萬元、3115萬元、475萬元和119萬元,增幅分別為20%、-11.5%、-0.5%和-18.4%。企業離退休人員月人均養老金1248元,比2009年增加146元,增長13.2%。全日制勞動者最低工資標準650元。新農合參合率達99%,統籌區域住院補償率為68.9%;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住院醫療費補償率56%。實施廉租房建設項目5個,新增廉租住房1880套。改擴建鄉鎮敬老院16所,新建鄉鎮敬老院3所。城市低保應保盡保,全年保障累計人數16.43萬人;農村低保提標擴面,2010年保障累計人數30.24萬人。城鄉低保對象月人均補助分別達136.9元和55.1元。
2011年,宜章縣新增城鎮就業5447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6100人;啟動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新農保參保率達85.7%,發放居民養老金2872萬元;完成保障性住房2133套。
交通概況
鐵路
宜章縣境內貫穿京廣鐵路,在縣境內長20.92公里,設有白石渡站、太平里站。白石渡至楊梅山貨運專線起於京廣鐵路白石渡站至楊梅山浯溪站,全長13 .8公里。
南嶺鐵路在宜章縣境內總長達到53.3公里。白石渡到車灣村八里排貨運專線有3條支線全長2.9公里,主要用於乾法氟化鋁廠產品運輸。 武廣鐵路客運專線(宜章段)全長18.18公里。
公路
京珠高速公路、廈蓉高速公路、宜鳳高速公路、衡武高速公路分布於宜章縣境內,S324線、京珠高速、G107線、宜鳳高速、廈蓉高速、衡臨高速構建出宜章“三縱三橫”的交通網路格局。
航空
韶關國際機場(4C)
郴州機場即將動工建設,宜章縣距離郴州機場約58km,機場建成後將更加方便宜章縣人民的出行,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
風景名勝
中夏公園
中夏公園是中共宜章縣委、宜章縣人民政府為紀念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我國工人運動的傑出領袖鄧中夏同志誕辰100周年修建的。公園位於縣城南京洞開發區,占地面積50畝,初步建成了公園廣場,公園牌樓、陵園配房、陵園台階、紀念廣場等主要項目,公園牌樓古香古色;陵園台階共139級,底部39級,寓意鄧中夏同志享年39歲,10層100級台階象徵鄧中夏同志誕辰100周年。
湘粵古道
湘粵古道,自郴州市城區裕后街至宜章縣城關鎮南關古街三星橋,全長九十里,又稱鹽鐵古道、官帽大道,史籍稱驛道、嶠道。史載湘粵古道始建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距今已2200多年。古道寬3米,距面均為上好青石板。過往騾馬長年累月踩踏,古道石板上留下了眾多深深的蹄印,如石匠雕鑿一般,故又稱為“騾跡路”。
三仙洞溶洞
三仙洞溶洞位於距宜章縣城13公里的沙坪鄉。相傳是因鶴仙、獅仙、龜仙在此修煉時,聞八仙之一的鐵拐李過境,欲得大仙指點,競先出洞,撞出三道洞口而得名。此洞結構奇特,共有上下五層,層層迂迴貫通。洞中水景、沙景、石景各具有特色,旖旎萬千。有石人、石筍、石柱、石門、石扇、觀音蓮、摩天大廈等從多景觀,鬼斧神工,千奇百狀。
莽山國家森林公園
莽山位於中國湖南省宜章縣境內,南嶺山脈北麓,總面積2萬公頃,東、西、南與廣東省乳源、連州、陽山相連,莽山地形複雜,山峰尖削,溝壑縱橫,境內1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50多座,最高峰猛坑石1902米,稱作“天南第一峰”,蜿蜒山間的長樂河是珠江的發源地之一。
歷史文化
地方俚語
宜章縣語言紛繁複雜,是西南官話與本土方言並存的雙語區。按行政區劃分:縣治所在地玉溪鎮和白石渡鎮、五嶺鄉、楊梅山鎮的部分村以及平和鄉平和洞的月梅村使用西南官話(即宜章官話);東部的瑤崗仙鎮、里田鄉、赤石鄉、平和鄉以及楊梅山鎮的部分村使用赤石方言(即赤石土語或說赤石平聲);中部的梅田鎮、麻田鎮、漿水鄉使用梅田方言(即梅田土語);南部的長村鄉、迎春鎮、黃沙鎮、天塘鄉、莽山瑤族鄉、白沙圩鄉、笆籬鄉、一六鎮、岩泉鎮、栗源鎮、關溪鄉使用的是一六方言(即一六土語)。按河水流域分:宜章官話分布在章水、玉溪河、白沙河流域境內,土地面積約440平方公里,講宜章官話的人約22萬人口;赤石方言分布在漁溪、黃溪、策水、平和水、浯溪水流域境內,土地面積約380平方公里,講赤石方言的人約8萬人口(另以赤石片為中心向周邊輻射為泛赤石片區,涉及蘇仙區大奎上;資興清江、滁口;汝城縣文明鄉;廣東省黃圃、白石、慶雲等地,土地面積約600平方公里,講類赤石土話的人口約12萬人);梅田方言分布在武水河梅麻漿境內,土地面積約222平方公里,講梅田方言的人約8萬人口;一六方言分布在樂水、遼水流域境內,土地面積約1300平方公里,講一六方言的人約22萬人口。另外,講礦區語言人口約2.5萬人。
宜章縣語言紛繁複雜,是宜章官話與土話並存的“雙方言區”當地人一般都會說兩種話,對外說宜章話,對內說土話。宜章官話屬西南官話湘南片,包括東安、零陵、永州、雙牌、新田、寧遠、道縣、藍山、江永、江華、嘉禾、桂陽、臨武、宜章、郴州等地。宜章人所使用的土話在《中國語言地圖集》里被通稱為湘南土話。
宜章縣的語言分為多種,一是以玉溪鎮為中心的宜章官話,它屬西南官話,發音與西南官話大致相同,只是語調之間的微小差異;二是以赤石方言、梅田方言、一六方言為代表的地方方言。宜章方言紛繁複雜,赤石、梅田、一六三種方言與宜章官話不同語系,他們之間不能相互進行語言交流。一六方言區域內的笆籬堡、白沙圩、關溪圩還有一種當地人所謂的“軍話”,這種話類似宜章官話,這是因明代茶陵,攸縣籍人到宜戌邊形成的。三是玉溪鎮的水浸窩村190人講客家話;一六方言區域內的11個鄉鎮境內還有講當地特點的客家話的人約44300人;四是分布在玉溪、梅田、麻田、長村少數村莊約2000餘人,莽山瑤族鄉約3200人講瑤語,亦稱為勉語藻敏方言。此外,迎春鎮的山上和漿水鄉的大地嶺土話,稱為“方言孤島”。
名優特產
宜章臍橙
宜章臍橙具有獨特的品質:果形橢圓,外觀橙紅;甜酸適度,香氣濃郁;果肉柔軟、果汁豐富;可食率76%以上,胡蘿蔔素含量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以上,固酸比大於國家標準,果實橫徑大於65mm。多次榮獲國際農博會、食博會金獎。
莽山苦筍
莽山苦筍又叫“仙筍”,生長於海拔500米至1600米的林間、草叢中。該產品可炒食,可湯食,入口微苦,苦後而甘,鮮美無比。其性味寒苦甘平,有消火降火、清熱解毒、調理腸胃、促進消化、增進食慾的功效,內含豐富的維生素、蛋白質、胺基酸、粗纖維等人體必需的營養成份和微量元素。2000年,獲湖南省農博會“明星產品”稱號。
莽山蜂蜜
莽山蜂蜜:有潤肺止咳、補益脾胃、潤腸通便、緩急止痛、解毒的功能。內服可治療肺燥咳嗽、咽痛音啞、脾胃虛弱、脘腹虛痛、腸燥便秘;外用可治療癰瘡腫毒、水火燙傷。蜂蜜中含有大量的糖類、維生素和礦物質,因其本身的化學結構,它的礦物質更容易消化吸收蜂蜜,能減輕疲勞和改善睡眠。此外蜂蜜外用可治療燙傷、凍傷、瘡痛腫毒等。
莽山銀翠
“莽山銀翠”茶,條索緊結,肥碩,銀毫滿披,栗香濃郁,耐沖泡,得莽山原始生態靈氣,為我國綠茶中的精品,1996年獲“湘茶杯”金獎。1997年被評為 “湖南名茶”,1999年、2000年在湖南農博會上連獲金獎。常飲“莽山茶”對人體健康非常有益。
宜章蜜柚
宜章香柚果形美觀,皮薄光滑,單果重1.5—2.5公斤,果肉飽滿,蠟黃色、晶瑩透亮、柔嫩多汁、酸甜適口、香氣濃郁、無核,可食部分60—68%、可溶性固形物10.7—11.6%、全糖9.17—9.86克、全酸0.734—1.011克,並富含多種維生素與營養成分。果實10月中下旬採收,果實耐貯存。
城市榮譽
年份 | 稱號 |
2008年 | 全國首批承接產業轉移發展加工貿易試點縣 |
2009年 | 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
2012年 | 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
2013 | 湖南省計生、綜治、安全生產工作先進縣 |
2014年 | 全國衛生應急示範縣 |
湖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自治州 | 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
長沙市 | 嶽麓區 | 芙蓉區 | 天心區 | 開福區 | 雨花區 | 瀏陽市 | 長沙縣 |望城縣 | 寧鄉縣 |
株洲市 | 天元區 | 荷塘區 | 蘆淞區 | 石峰區 | 醴陵市 | 株洲縣 | 炎陵縣 | 茶陵縣 | 攸縣 |
湘潭市 | 岳塘區 | 雨湖區 | 湘鄉市 | 韶山市 | 湘潭縣 |
衡陽市 | 雁峰區 | 珠暉區 | 石鼓區 |蒸湘區 | 南嶽區 | 耒陽市 | 常寧市 |衡陽縣 | 衡東縣 | 衡山縣 | 衡南縣 | 祁東縣 |
邵陽市 | 雙清區 | 大祥區 | 北塔區 | 武岡市 | 邵東縣 | 洞口縣 | 新邵縣 | 綏寧縣 | 新寧縣 | 邵陽縣 | 隆回縣 | 城步苗族自治縣 |
岳陽市 | 岳陽樓區 |雲溪區 | 君山區 | 臨湘市 | 汩羅市 | 岳陽縣 | 湘陰縣 | 平江縣 | 華容縣 | 屈原管理區* |
常德市 | 武陵區 | 鼎城區 | 津市市| 澧縣 | 臨澧縣 | 桃源縣 |漢壽縣 | 安鄉縣 | 石門縣 | 西湖管理區* | 西洞庭管理區* |
張家界市 | 永定區 | 武陵源區 | 慈利縣 | 桑植縣 |
益陽市 | 赫山區 | 資陽區 | 沅江市 | 桃江縣 | 南縣 | 安化縣 | 大通湖管理區* |
郴州市 | 北湖區 | 蘇仙區 | 資興市 | 宜章縣 | 汝城縣 | 安仁縣 | 嘉禾縣 | 臨武縣 | 桂東縣 | 永興縣 | 桂陽縣 |
永州市 | 冷水灘區 | 零陵區 | 祁陽縣 | 藍山縣 | 寧遠縣 | 新田縣 | 東安縣 |江永縣 | 道縣 | 雙牌縣 | 江華瑤族自治縣 |
懷化市 | 鶴城區 | 洪江市 | 會同縣 | 沅陵縣 | 辰谿縣 | 漵浦縣 | 中方縣 | 新晃侗族自治縣 | 芷江侗族自治縣 | 通道侗族自治縣 |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 麻陽苗族自治縣 | 洪江管理區* |
婁底市 | 婁星區 | 冷水江市 | 漣源市 | 新化縣 | 雙峰縣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吉首市 | 古丈縣 | 龍山縣 |永順縣 | 鳳凰縣 | 瀘溪縣 | 保靖縣 | 花垣縣 |
(註:帶“*”屬於地方設立的行政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參見:湖南省行政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