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齊國古都臨淄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周代齊國故都,漢代齊王首府,三國為青州沼所,隋、唐為大郡駐地,此後為縣。臨淄原名營丘,因東臨淄河,被齊獻公更名為臨淄。1970年改稱臨淄區。臨淄位於淄博市東北部,東經118度08分至118度30分,北緯36度39分至36度37分。全年平均氣溫12.2℃。區內溫度變化基本上反映了大陸性氣候的特徵。
臨淄先後被授予全國糧食大縣、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全國生態農業試點區、全國文化先進區、全國體育先進區、全國雙基教育先進區、全國衛生城市、全國民政工作先進區等榮譽稱號,在2005年度綜合測評中,臨淄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指數的絕對值和增幅更是均以較大優勢位居全省經濟30強區縣第一位,是齊魯大地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臨淄土地面積總面積668平
方公里,轄14個鄉(鎮、辦事處),469個行政村(居委會)。全國特大型企業----齊魯石化公司座落於臨淄區境內。全區人口59.9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1.16萬人。人口出生率8.7‰,人口自然增長率5.15‰,少數民族10955人。2006年全區生產總值完成405.53億元,增長16%,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完成15.97億元、311.74億元和77.82億元,增長7.80%、16.90%和14.30%。地方財政總收入增長37.6%,達到12億元。預計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9.31億元,增長1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71.01億元,增長14.5%。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478.04億元、利稅44.21億元、利潤30.97億元,分別增長53.7%、36.8%和45%。對外貿易實現平穩增長。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67358萬美元,比上年增長26.6%,其中,出口總額3816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5.2%。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271元,增長10.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371元,增長11.5%。臨淄境內資源豐富,有優質煤、鐵、硫磺等20多種礦產資源;交通發達,膠濟鐵路橫貫東西,辛泰鐵路始於臨淄,辛河一級公路和濟青高速公路、309國道在臨淄中部交匯,王濰、張益、博臨等國道省道和城鄉道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構成了便利的交通網;境內建有辛店、大武和乙烯3個熱電廠,電力資源充足。全區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社會安定,為國內外各界朋友光臨臨淄、開發臨淄,提供了良好的投資合作環境。
臨淄工業堅持高起點、大規模、外向型發展方針,發揮地理環境優越和齊魯石化公司座落境內的優勢,重點發展了化工、塑膠、建材、紡織和機電等主導行業。60多種產品遠銷香港、日本、東南亞、獨立國協、東歐、美國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傳統行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生物工程、新材料、精細化工、機電一體化等新興產業不斷壯大,電力電子、稀土材料、特種陶瓷、生物製藥等高科技項目在臨淄迅速崛起。商貿流通進一步繁榮,檔次高、功能全的齊魯化工商城成為全省化工生產資料的集散中心。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迅猛。臨淄農業一直躋身全國先進行列,有魯中糧倉美稱,年糧總產穩定在3億公斤以上,瓜菜總產12億公斤,形成了糧食、瓜菜、林果、肉蛋奶四大生產基地。97年,臨淄區被命名為中國西紅柿之鄉。臨淄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科技、教育、衛生、體育、文化事業蒸蒸日上。臨淄歷史悠久,曾作為“春秋五霸之首、戰國七雄之一”的齊國都城長達800餘年,是燦爛輝煌的中國齊文化的發祥地,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悠久的歷史為臨淄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蹟,被譽為“地下博物館”。近年來,臨淄區加大齊文化開發力度,依託這些文物古蹟建設了大量旅遊景點。
臨淄城布局合理,生活小區、機關單位、商貿設施、廠礦企業均按規劃建設,交通、通訊、供水、供電、綠化、環衛等城市公用設施建設完備,城市功能完善。臨淄教育發達,為全國先進,各類中學、職業中學、中專學校等在為全國各大專院校輸送大量學生的同時,也為臨淄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持。臨淄各類企業均已完成了產權制度改革,企業運行機制改革不斷深化,現代企業制度初步建立,公開、公正、公平的競爭環境初步形成,全區經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發展歷史
齊國古都臨淄原名營丘,因東臨淄河,被齊獻公更名為臨淄。淄河
淄河又稱淄水或淄江。因齊故城臨近淄水,由此而得名臨淄。淄河是山東重要河流之一,是淄博境內最大的河流,也是臨淄人民的母親河。
淄河發源於泰沂山脈及東南部的魯山山脈,經博山、淄川兩區及青州市流入臨淄區境內,再北去廣饒縣匯流小清河,全長122公里。臨淄境內河段42.5公里,流域面積227.1平方公里,河床寬一般在500—800米,最寬1公里以上。上游多支流,河岸峰高,落差大,行洪快,力量最大時2030立方米/秒。因其河床沿山坡斷裂層伸延,多滲漏,故有“淄河十八漏”之說。每逢雨季,山洪爆發,巨濤滾滾,汪洋一片,驚心動魄,使人望之生畏。及至夏季,涓涓細流,靜靜地流淌,沙底可見,細鱗游泳,兩岸垂柳拂面,又使人心曠神怡。
臨淄歷史悠久,太古太昊伏羲氏興起在齊地。這裡又是五帝之一的顓頊高陽氏的故墟。古帝少昊之世,以鳥為圖騰的爽鳩氏族部落聚居在這裡。虞舜時期至夏代,有季氏族部落居住在這裡。殷商時期,有姜姓逄伯陵氏居住在這裡。殷商末年,有蒲姑氏居住在這裡。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武王二年封太公姜尚於齊地。建立周代齊國,都治營丘。傳至六世胡公靜,為避東方萊夷侵擾,被迫遷都薄姑(今博興縣境內)。公元前859年,七世獻公率營丘人殺其兄胡公,返都營丘。因臨淄水,故更名臨淄。此後,臨淄為齊都城,歷時638年。
姜氏自太公始,經西周、春秋時期,傳位31代,治齊達六七百年之久,史稱姜齊。公元前386年(康公十九年),大夫田和遷康公於東海,篡權自立,仍都臨淄。改邑為安平,改棘邑為畫。歷經8代君主,治齊達160餘年,史稱田齊。公元前284年(赦王三十一年),燕將樂毅陷齊70餘城,唯莒、即墨兩城未下,臨淄歸燕屬5年。公元前279年,田單復齊,立襄王法章,返都臨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推行郡縣制,始置臨淄縣。屬齊郡,治臨淄。秦楚爭戰之際,田氏宗人儋、假、市、都、榮、廣、橫7人相繼統治臨淄。楚漢交兵,韓信破齊,斬田廣,踞臨淄。劉邦封韓信為齊王。西漢沿用秦制,仍置臨淄縣。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再建諸侯王國,封子肥為齊王,衍嗣歷哀王、文王、孝王、懿王、厲王等,先後皆治臨淄。公元9年(新朝元年),王莽篡漢建國,以境內多齊王陵墓,改稱齊陵縣。公元25年(東漢建武元年)劉秀滅王莽,復稱臨淄,再為漢齊國都。
三國時,臨淄縣屬魏,隸於齊郡,青州刺史、齊郡太守仍以臨淄為治所。晉時,臨淄縣屬青州齊國。臨淄為齊王都,青州刺史亦治於此。公元311年(永嘉五年),廣縣(今青州市地 )併入臨淄縣,青州治所移廣固城。齊郡太守仍治臨淄。
東晉十六國時,公元323年,後趙破青州,臨淄併入後趙;公元356年,前燕克廣固,臨淄歸前燕;公元370年,前秦滅前燕;公元394年,後秦代前秦;晉滅後秦,改青州為幽州,設刺史鎮廣固城。後燕奪取廣固建都,臨淄為廣固首邑,設都尹。
南北朝時,宋武帝克青州,
占齊地,設青州郡和廣川郡,臨淄縣先後屬劉宋、蕭齊、北魏、北齊。公元420年(劉宋時),臨淄縣南境析立廣川縣,屬廣川郡;北境析立重合縣,屬渤海郡;西北境析立高陽縣,屬高陽郡。上述三郡皆屬冀州統轄。其間,臨淄縣徙治東陽城(今青州市北關),青州刺史同治於此,而臨淄故城仍為郡治。公元556年(南齊天保七年),臨淄縣與諸郡縣俱廢,唯存高陽縣,屬齊郡,仍治臨淄城。公元596年(隋開皇十六年),撤高陽縣,復立臨淄縣,並在其西北境立氵時水縣,二縣均屬青州。公元605年,氵時水縣併入臨淄縣,縣治所移於高陽廢城,屬北海郡。
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復置氵時水、安平二縣,屬青州。公元625年(武德八年),安平、氵時水俱廢,臨淄遂為北海郡屬邑,後改隸平盧道。
五代十國,仍沿用唐制。北宋時,臨淄縣屬青州,金時屬益都府。金以前治所均在臨淄。
公元1266年(至元三年),臨淄縣併入益都縣。公元1278年(至元十五年),復置臨淄縣,仍屬益都路。元末,臨淄故城圮廢,達魯花赤李仲明於故城南隅,另建新城。嗣後,臨淄縣
署皆設於新城。明清兩代,臨淄縣均屬青州府。
公元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廢府、州,存縣、道,臨淄縣隸屬膠東道。1927年(中華民國十六年)廢道制,隸屬於省。
1937年“七七”事變後,國民黨縣政府撤離。臨淄屬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清河行政區。
1938年10月,建立長(山)、桓(台)、臨(淄)、益(都)四邊縣,原臨淄縣西部村莊劃歸該縣。1939年10月,建立益(都)、壽(光)、臨(淄)、廣(饒)四邊縣,原臨淄縣二區及三區的淄河以東各村劃歸該縣。同時將廣饒縣三區劃歸臨淄縣管轄。
1940年4月益壽臨廣四邊縣撤銷,其所轄的臨淄地區復歸臨淄縣。1942年,益壽臨廣四邊縣第二次建立,臨淄二區及三區的淄河東各村又歸四邊縣。同時將二區劃為東二區和西二區。同年7月,將博興縣五區劃歸臨淄縣。1945年8月,益壽臨廣四邊縣撤銷,所屬臨淄地區重歸臨淄縣。原廣饒縣三區、博興縣五區仍歸原屬。
1944年1月,清河行政區與冀魯邊區合併,稱渤海行政區。當時臨淄屬渤海行政區五專署。1945年10月至1948年12月屬渤海行政區三專署,1949年1月至1950年12月屬渤海行政區清河專區。
1950年5月,清河專區撤銷,臨淄縣劃歸淄博專區。1953年7月,淄博專區改為淄博工礦特區,臨淄劃歸昌濰專區。
1958年10月至1961年10月,臨淄併入益都縣,仍屬昌濰專區。
1961年10月10日從益都縣劃出,重新設立臨淄縣,仍屬昌濰專區。
1969年12月16日,臨淄劃歸淄博市,改為區制。1970年1月正式以臨淄區名義對外辦公。
自然地理
齊國古都臨淄位於山東省中部、淄博市東部。臨淄區地勢南高北低,並向東北傾斜,南北最大落差400米。由南向北逐漸變緩,依次分布著低山丘陵和山前平原、微斜平地、淺平窪地等地貌單元。境內低山丘陵和平原面積分別占全區總面積的27.9%和72.1%。
臨淄區地處魯西隆起的北部邊緣,茌平至淄博凹陷帶的東端,經歷了前震旦紀的“地槽階段”,古生代的“地台階段”,中生代的“活化階段”和新生代的“新構造階段”,為“金嶺背斜”和“湖田向斜”構造。特徵是在古老的結晶基地之上有較新的沉積岩覆蓋,為雙層結構型,褶皺構造不甚發育,以斷裂構造為主。岩漿岩石分布面廣,並具有多期活動的特點,主要有金嶺雜岩體及火山岩。
臨淄地區的土壤,土層深厚,質地適中,土體構造良好。土壤母質多為黃土性洪積、沖積物。南部低山嶺坡上的土壤母質多為石灰岩風化物。山丘中上部多為殘積——坡積物,淺平窪地則為湖泊沉積物。
淄河自南而北縱穿臨淄區境內東部,發源於黃山之陰的烏河流經境內西北部。
淄河發源於泰沂山脈及東南部的魯山山脈,經博山、淄川兩區及青州市流入臨淄區境內,再北去廣饒縣匯流小清河,全長122公里。臨淄境內河段42.5公里,流域面積227.1平方公里,河床寬一般在500—800米,最寬1公里以上。上游多支流,河岸峰高,落差大,行洪快,力量最大時2030立方米/秒。因其河床沿山坡斷裂層伸延,多滲漏,故有“淄河十八漏”之說。每逢雨季,山洪爆發,巨濤滾滾,汪洋一片,驚心動魄,使人望之生畏。及至夏季,涓涓細流,靜靜地流淌,沙底可見,細鱗游泳,兩岸垂柳拂面,又使人心曠神怡。
烏河
烏河發源於淄博市臨淄大武鄉南部山丘地帶,流經該區路山鄉,在六天務村西入桓台縣,再經桓台縣侯莊、索鎮、耿橋、起鳳等鄉(鎮)在夏莊村北入予備河去博興縣。烏河主要支流澇淄河,發源於淄川區大北山北麓,流經臨淄區邊河鄉、張店區灃水鎮、桓台縣果里鄉,至索鎮城南入烏河。河長39公里,流域面積115平方公里。
臨淄屬於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季節變化分明。2003年氣溫較高,降水充沛,年平均氣溫為13.5℃,較歷年平均氣溫偏高0.6℃。年降水量為875.5毫米,較歷年平均降水量偏高256.4毫米。
年內共有3個暴雨日,分別出現在7月20日、8月1日、9月4日,降水量依次為59.6mm、71.2mm、71.1mm。年日照時數為2298.9小時,較歷年平均日照時數偏少142.5小時。
臨淄礦產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已發現礦產11種,已探明儲量的8種,已開採利用的4種。煤、鐵礦保有資源儲量居全市第一位,其中煤礦保有資源儲量占全市的81.27%,鐵礦保有儲量
占全市的62.26%,水泥用灰岩、高嶺土保有儲量分別占全市的24.38%和75.63%。臨淄屬華北落葉林區,原始植被已無,現多系人工植被,很少自然植被。2002年全區植被覆蓋率為73.87%,其中林木覆蓋率為15%。自然植被多分布在境內南部的低山丘陵和崖邊,溝坡及平原的河灘,面積55883.2畝,覆蓋率為5.6%。人工植被主要分布在低山嶺被、近山階地和溝、渠、河道兩旁及庭院四周,總面積675611畝,占全區總面積的67.47%,其中林木植被150378畝,覆蓋率為15%。
景點
公元前11世紀,西周初年,周王朝封姜太公於齊地建立齊國,都治營丘。歷經桓公稱霸、田氏代齊、威王逞強、田單復國......直至公元前221年齊王建被秦朝所滅,臨淄作為“春秋五霸之首,戰國七雄之冠”的周代齊國都城長達800年之久。期間,姜太公、齊桓公、齊威王、管仲、孫武、晏嬰、田單、司馬穰苴等名君賢相、英帥良將,不僅創建了“臨淄之中七萬戶......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如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揚”的這個海內外聞名的東方名都,也創建了一部雄壯曲折的齊國史。在先秦的歷史舞台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現在的臨淄,風光秀美,景色怡人,人文薈萃,古蹟眾多。有桐林(田旺)遺址、齊國故城、田齊王陵三大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00多處古文化遺址、156座大型古墓,出土文物數以萬計,被譽為宏大的“地下博物館”。
姜太公祠是一組中國傳統的中軸對稱、殿堂廟宇建築。從主殿穿堂而過,便是太公衣冠冢,墓前石坊橫眉上的”周師齊祖”更是高度概括了姜太公一生的豐功偉業。
管仲紀念館以管仲生平為脈絡,展現了天下第一相的輝煌一生。
齊國歷史博物館是全國十大異型博物館之一。它是在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文物陳列館的基礎上改建而成,以齊國故城大城與小城相互銜接的特殊形製作外形,青磚砌壘,形似古城堡,別具一格,內部裝飾古樸典雅。
東周殉馬坑是一處春秋時期的齊國君主和大貴族墓地。殉馬坑東西各長70米,北面長75米,寬5米,三面自然連線,成為一體,全長 215 米。馬分兩行,排列整齊,昂首側臥,四足蜷曲,呈臨戰姿態,好像只要聽到戰鼓擂動還會四蹄騰空。龐大的殉馬葬式,看出了齊景公的奢侈豪華,反映了齊國當時國力的強盛。著名的繪畫大師劉海粟先生看後,即席揮毫寫下了“殉馬奇蹟天下無”的贊語。佛堂系磚、石、木結構,灰瓦覆頂,一門二窗,內飾壁畫,立有石佛4尊。佛堂造像建於530年(北魏孝莊帝元子攸永安三
年),清末重修痕跡可辨。國寶犧尊仿牛形,昂首豎耳,偶蹄。設計獨特,工藝嫻熟,是戰國時嵌金銀工藝的佳品,國之瑰寶。 從國寶犧尊的鑄造和鑲嵌工藝上可反映出齊國手工藝技術水平的高超,同時也反映了齊國經濟的繁榮昌盛。海內外後裔聚首齊國故都共祭姜太公誕辰3145年。中華丘(邱)氏宗親聯誼會參加祭祖大典。他們表示,作為同是姜太公後裔的血脈之親,對遠祖孕育、創造的中華文明有著特殊的“無法用語言表達的血脈的親切感”;他們對身為這樣一個偉大人物的後裔感到十分的驕傲和自豪;同時,對於養育遠祖的中國,充滿無比的眷戀與深重的責任感。
民間藝術
陶瓷琉璃藝術節自1990年興起中國淄博陶瓷琉璃藝術節,每年9月舉辦一屆。藝術節以“廣交朋友,增進友誼,促進開放,振興經濟”為宗旨,以“陶瓷琉璃引路,文化旅遊活動搭台,多種經貿唱戲”為主體。藝術節除經貿洽談、產品展銷、科技市場、集貿市場之外,開幕式上的民間藝術表演和節日期間的金秋燈會特別引人注目。
1991 年的第二屆陶瓷琉璃藝術節,開幕式上的民間藝術表演分為四場,第一場《天齊雄風》,由642人表演《金聲玉振》,聯奏淄博民間鑼鼓;400人表演《武士英姿》,表現古齊國武士陣容。第二場《聊齋狐趣》,400 人表演《快樂的小狐狸》;320人表演《狐仙樂》,主要由20 台“芯子”飾演《聊齋志異》故事,如小翠、胭脂、小謝、嬌娜等,伴奏則用聊齋俚曲。第三場《青春似火》,360人演出《火的頌歌》,表現陶瓷琉璃工人的精神風貌;240 人表演《織彩虹》,反映紡織綢業工人的生活。第四場《歡聚金秋》,120人駕旱船表演《平湖飛秋》,展現錦秋湖迷人的景色;120 人表演《龍騰虎躍》,八條巨龍和八頭雄獅對舞;結束時,由2,300人表演《歡聚金秋》,聲勢浩大,規模空前。金秋燈會在張店區人民公園舉行,布置形、色、聲、光、動大型故事燈組68 座,中間點綴小型民間工藝燈、宮燈300餘盞。大型燈組和座燈,題材大多取自《聊齋志異》,製作用材突出淄博陶瓷、琉璃與絲綢。燈展布置為9 個展廳,各廳都具特色。藝術節期間的陶瓷產品展銷會使人們有機會觀看和購買淄博的陶瓷與琉璃產品。
五音戲
五音戲,原名“肘鼓子”、“周姑子”、“秧歌腔”、“五人班”,起源於章丘、歷城,四方傳開,成東、西、北三路。淄博市是西路五音戲的故鄉,現在的淄博市五音劇團,是全國保留這一劇種的唯一專業演出團體。
五音戲定名,在1933年。這一年藝人鄧洪山(藝名“鮮櫻桃”)帶人去上海百代公司灌制唱片,廠方贈錦旗一面,題字“五音泰斗”,讚揚演唱者五音洪亮,字正腔圓,從此“時鼓子”西路班子演出時,自稱“五音戲”。五音戲歷史上出現過許多知名演員,50年代前,李德興(藝名“根柱子”)以唱得好出眾,高桂芳(藝名“半碗蜜”)以唱腔詞句華麗出眾,王煥奎(藝名“自來喜”)以鬧得好出名,鄧洪山(藝名“鮮櫻桃”)以做得好出名,四人並稱五音戲“四大名旦”。五音戲傳統劇目豐富,有160餘出,其中《王小趕腳》《王二姐思夫》、《彩樓配》、《鄉里媽媽》、《安安送米》、《趙美蓉觀燈》、《雙生趕船》、《王林休妻》、《拐磨子》是代表劇目。劇目的內容多反映民間生活中的家庭倫理,婆媳關係、夫妻感情,所以廣大民眾喜聞樂見。
“吹牛”鬧元宵
淄博年節期間有一種民眾性的民間娛樂活動,其方法是,以一個村的一角為單位,組織成伙,以鑼、鼓、瑣吶、三弦、二胡等樂器組成樂班,由兩人展示一塊畫著一頭大牛的畫布,吹吹打打向另一角作挑戰,到預定地點後,樂隊在大牛畫布後大吹大擂,演員在畫布前大搖大擺地表演。這時,對方派出代表談判,說明自己演出的時間與地點,表示應戰。若無力應戰,就被“牽牛”,民間視為很不體面。在這種形式的推動下,每逢年節鄉間總有你來我往的演出,氣氛十分熱烈。
歷史地位
淄博是齊國的故都。齊國是中國2000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最強盛的國家。2680前,齊國國君齊桓公任用著名的思想家、經濟學家管仲為相國,採用他的治國思想,改革經濟政策,發展與其它諸侯國的經濟交流,短短几十年,齊國就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當時經濟、軍事實力最強的千乘之國、五霸之首。齊國的文化、教育事業比較發達,詩歌、音樂等藝術水準很高。孔子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的千古佳話,反映了齊國音樂的優雅盡美。淄博市的臨淄區作為齊國的都城長達638年,是當時東方最大的城市。
作為著名的齊文化的發祥地,淄博市擁有眾多的人文景觀。在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臨淄,先後發掘出的齊故城遺址、殉馬坑、車馬坑等著名的文物古蹟,充分展現出齊國昔日的強盛。中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齊國故城,文物古蹟浩繁,有地下博物館之稱。在桓台史家遺址出土了距今3700年前的甲骨卜辭,串證了中國6000年的文字產生、演變的發展史。
發展、改革、開放是齊文化的精髓。淄博人民具有勤勞、樸實、重情義、守信用的傳統美德。齊國發展經濟、倡導開放、富民強國的傳統,成為今天淄博市經濟文化和對外開放事業不斷發展的文化背景和歷史淵源。
地靈人傑名人輩出
淄博歷史上產生過許多著名人物,像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齊國名相管仲、宴嬰,軍事家孫武,文學家左思,農學家賈思勰,西漢名醫淳于意,唐朝開國元勛房玄齡,清朝文學家趙執信、王漁洋等。他們的早期思想成就,昭示著淄博的文化淵源。中國最早記述手工業生產技術規範的著作《考工記》和農學巨著《齊民要術》均出自齊國。
世界短篇小說之王蒲松齡的故鄉
淄博是清朝著名文學家蒲松齡的故鄉。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幼聰慧好學,19歲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考皆第一而聞名籍里,補博士弟子員,但後來卻屢應省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為貢生。蒲松齡一生懷才不遇,窮困潦倒。坎坷的遭遇和長期艱辛的生活使他加深了對當時政治的黑暗、科舉制度的腐朽以及社會弊端的認識和了解,為文學創作奠定了基礎。其畢一生精力完成《聊齋志異》8卷491篇約40餘萬字,成為世界文學史上的奇文佳作,被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國出版。具有中國北方農家建築特色的蒲松齡故居至今保存完好,吸引著成千上萬的遊人前來參觀。
除《聊齋志異》外,蒲松齡還有大量詩文、戲劇、俚曲以及有關農業、醫藥方面的著述存世,計有文集13卷400餘篇,詩集6卷1000餘首,詞1卷100餘闋,戲本3出,俚曲14種,以及《農桑經》、《日用俗字》、《省身語錄》、《藥崇書》、《傷寒藥性賦》、《草木傳》等多種雜著,總近200萬言。
絲綢之路的源頭之一
興盛於漢唐時代的絲綢之路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進行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拒考證,以淄博為中心的山東地區是當時絲綢產品的主要供應地,是絲綢之路的源頭之一。淄博市的周村區是歷史商業名鎮,與中國南方的佛山、景德鎮、朱仙鎮齊名,是無水路相通的全國四大旱碼頭之一,大街、絲市街、銀子市街這些曾經繁榮一時的商業街道作為古商埠文化的見證至今仍然保留完好。今天,淄博市的絲綢產品和輕紡產品仍然在中國占有重要地位,並且在國內外市場享有很高的聲譽。
齊--姜姓國,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姜太公呂望的封國。呂望為文王所用重臣,隨武王滅商有功,初封在今河南南陽市的呂地。周公東征之後移封營丘(山東淄博東北),占有東夷族舊地,建立齊國。西周后期周夷王烹殺齊哀公,立其弟靜為胡公,遷都薄姑(山東博興)。齊獻公時又遷回營丘,改稱臨淄。春秋初,齊國向東西兩端發展,與魯國戰爭不斷。前686年齊襄公被殺,次年齊桓公就位,任用管仲為相,實行改革,國勢漸強,稱霸一時。春秋中期,齊桓以"尊王攘夷"為口號,聯合華夏諸國,討代戎狄,前664年,救燕,保邢護衛。前656年又會諸侯之師攻蔡伐燕,迫使楚國召陵會盟(河南郾城東)。前651年,齊國主盟葵丘(河南蘭考縣東)。齊桓公死後齊國內亂,霸主地位漸為晉國取代。春秋晚期,齊國公室衰敗。卿士兼併。至前379年齊康公卒,媯姓的田(陳)氏代齊。齊威王、宣王時,齊國一度興盛,直到戰國晚期。前301年齊與韓、魏大敗楚軍於垂沙(河南唐河縣西南)。後又連年攻秦,迫秦求和。前284年,燕、秦、韓、趙、魏攻齊,連下七十餘城,入臨淄。多年爭戰齊國元氣大傷。前221年秦將王賁俘虜齊王建,齊亡。特產
蒲公酒
蒲公酒,系以清代著名文學家蒲松齡生前所推崇的稷下名酒“三蕉葉”古方、釀製而成。蒲松齡,字留仙,號柳泉,山東淄川人,以《聊齋志異》著稱於世,被譽為“短篇小說之王”。蒲公一生,與詩酒結下不解之緣。其詩稱:“堂中花滿酒盈觴,妙遣花香入酒香”。放懷盡飲三蕉葉,酒醒床頭香夢殘“。蒲公酒,以稷下甘泉之水,採用我國傳統製作工藝,並博採諸名酒之精華,配製而成。蒲公酒,窖香馥郁,醬香悠長,濃醬協調,尾淨醇甘,獨具特色。實為宴賓,饋贈之佳品。原料與配料:水、高粱、小麥
酒精度:34%(V/V)花邊
花邊亦名抽紗,系臨淄傳統手工藝品。它歷史悠久,工藝精巧,為我國同類工藝品之冠,素有“抽紗之王”的美稱。臨淄花邊大套,多年來,以其玲瓏剔透,美觀大方,質地典雅,馳名於世界,暢銷於香港、澳門、義大利、瑞士、德國、美國、西班牙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深受國際人士的喜愛,在國際市場上享有很高的聲譽。臨淄花邊的發展,大致可分三個階段:梭子長條小花邊;棒棰長條花邊和青州府花邊大套。
“馬扎”俗名撐板凳,2600多年前發源於齊國故都――臨淄,以其工藝獨特、外形美觀、堅固耐用、攜帶方便而著稱,尤適宜中老年人使用。“王牌馬扎”總結前人經驗,以優質紅木、檀木、棗木紅芯、楷桑木等原料精工製作而成。“王牌馬扎”檫面採用藏蘭、白色麻線手工編織圖案,古色古香間用黃銅軸支撐,結實耐用;四周邊緣鑲嵌龍黃飾件,古樸典雅;木質原色為底色,色澤光亮;用核桃仁擦拭,時間愈久,色澤愈鮮亮;表面光潔細膩,手感好;既方便實用,又具有收藏價值,是孝敬老人,饋贈親友之佳品。飯後工余,馬扎一攜,會友下棋,乘涼講古,垂釣品茶,趣味無窮。
山東景點
山東省地處中國東部、黃河下游,東臨渤海、黃海,與朝鮮半島、日本列島隔海相望。山東東部海岸線上,分布著風光綺麗的海濱城市:青島被譽為“黃海明珠”,前海風光獨具魅力,嶗山為道教勝地,古蹟眾多。“魚果之鄉”煙臺,“人間仙境”蓬萊閣,“海濱花園”威海,景色秀麗……走進山東,感受山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