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鐵路

辛泰鐵路

辛泰鐵路北起膠濟鐵路的辛店站(現名臨淄站),經黑旺、源遷、南博山等站出淄博境,在萊蕪東站與磁萊線 (津浦線磁窯站至萊蕪東站)相接後,再折向西行到泰山站,與津浦鐵路接軌,全長161.75公里。1958年動工建修。淄博市轄區內設車站9個,正線長69.8公里。該線為新建Ⅰ級鐵路,由鐵道部第三設計院設計。始建於1970年,1974年全線通車。1985年底,正線全長163.321公里,共有車站24個(含臨淄、泰安)。1959年,萊蕪境內築起藺家樓至范鎮段的路基後停建。1972年,交通部公路一局二處開赴境內修建大中橋樑。翌年,泰安、臨沂、濟寧地區共調集16個民工團投入全面施工。1974年7月1日臨時運營。1981年1月1日正式運營。全長161.75公里,總投資2.18億元;境內長67.3公里,有橋樑17座長1291.6米,涵洞268座長6298.2米,萊蕪境內 設常莊、苗山、桃花峪、孝義、萊蕪西、藺家樓、司家嶺站和萊蕪機務段。2009年經由國家鐵道部對辛泰線電氣化改造正式批覆後,辛泰線於2013年下半年進入電氣化改造施工,自2016年11月30日全線正式電通,進入電氣化運營新模式。

基本信息

概況

線路起於淄河二級台地的辛店,西南行進入山區,至常莊分水嶺(70公里+850米處)達本線最高點,標高為366.76米。常莊至萊蕪東站地勢較平緩,繼至范鎮站為丘陵地區,再至泰安站屬於較平坦的泰萊盆地。全線地質有花崗岩、石灰岩、頁岩夾薄層砂岩和沙卵石、粘沙土等。萊蕪地區最大年降水量1369毫米,最大日降水量168.8毫米;最高氣溫39.2℃,最低氣溫–2.5℃;穿越線路的主要河流有淄河、瀛汶河等,沿線溝谷大都無常年水流,地下水位一般在6~10米以下;地震烈度從南苗山至范鎮為7度,其餘為6度。沿線有鐵礦、煤礦和石油化工產品,它的建成連結了膠濟、津浦兩大鐵路幹線,緩和了濟南樞紐壓力,起到鐵路分流、加強備戰和發展山區經濟的作用。

線路施工

初期設計為辛店~大石家,後線路接軌站變更為津浦鐵路泰安站。全線主要工程分三期進行。 第一期工程自鐵石站~黑旺,計正線18.4公里,並包括南仇、劉征、黑旺3個車站及鐵石站~南仇站聯絡線2.466公里,於1970年4月開工(因黑旺鐵礦原輕便鐵路辛店至南仇6.6公里暫予保留,以維持礦石運輸;待鐵石~南仇聯絡線及黑旺段修通後,礦石運輸改道,不致受到很大影響,故先行修建聯絡線) 。參加這期工程施工的有淄博市及昌濰地區5個縣(區) 組成的5個民兵團計1.3萬民工和濟南鐵路局第四、第七工程隊及濟南軍區的專業施工隊伍200餘人。 1971年6月1日一期工程完工通車。第二期工程黑旺~小郭莊段,包括自正線25公里至60公里, 西桐古、 北牟、 西石門、 源遷4站站線及辛店~南仇站間正線6.6公里,辛泰線與膠濟鐵路的聯絡線1.479公里。參加這期工程施工的有昌濰地區及淄博市的15個民兵團約5萬人。二期工程自1970年11月至1973年上半年共完成路基土石方300多萬立方米, 大、中橋6座664延長米,隧道12座7089延長米。第三期工程自1973年起,為加快工程進度, 交通部調來公路一局、鐵路第二工程局,山東省也增調大量民工。自正線60公里至86.26公里地段的路基、小橋涵、房建工程由臨沂地區6個民兵團施工;謝家店特大橋及王家莊~楊家橫5座隧道由濟南鐵路局第二工程大隊施工, 沂南縣民兵團配合。至1973年底,全線除廟子嶺隧道及重建范鎮立交橋外,其餘工程均達到鋪軌程度。 1974年1月,施工進入全線鋪軌和架梁階段,至7月1日,全線簡易通車。1980年12月31日正式交付運營。該線工程全部投資為22414萬元,平均每公里造價140.08萬元。

辛泰鐵路謝家店特大橋 辛泰鐵路謝家店特大橋
辛泰鐵路 辛泰鐵路

線路初建

辛泰鐵路 辛泰鐵路

修建緣起

60年代未,山東省根據中央提出的“備戰、備荒、為人民”和國防“小三線”建設要貫徹“靠山、分散、隱蔽”的方針,1969年底報經國家計委批准,將辛大鐵路(由膠濟鐵路辛店站至津浦鐵路磁萊支線的大石家站)列為國家建設項目。經山東省與交通部(當時鐵道部與交通部合併)、冶金部和石油部協商,並籌集一部分資金,先作為地方建設項目列入1970年山東省重點基建工程,1971年正式列入國家大型建設項目。

勘測設計

1966年9月鐵道部第三設計院曾編制出辛大鐵路的初步設計,並經鐵道部鑑定。1970年初三院根據濟南軍區、山東省和濟南局的要求,將接軌點由大石家改為萊蕪車站。7月,交通部決定將線路西延至泰安,改稱辛泰鐵路。據此,三院對常莊至萊蕪和萊蕪至泰安段又進行了研究和踏勘工作,並提出《辛泰線線路方案研究補充報告》報部審批。1971年3月交通部批覆同意按I級幹線設計,1973年3月完成全線施工設計之後,嘶馬河大橋的長度由154米的大橋變更設計為579.7米的特大橋,范鎮立交橋跨度由一孔的16米改為48米,萊蕪東站增設1股道,站場中部建1座立交橋等。

主要技術標準:I級幹線;正線為單線;限制坡度辛萊間為6‰,萊泰間為4‰;最小曲線半經辛萊間500米,萊泰間600米;到發線有效長850米;國產“前進”型機車牽引,機車運行交接方式為肩回式;列車閉塞方式為半自動閉塞。運輸能力:辛店至萊蕪段控制區間(常莊至苗山)通過能力為36對,計算年輸送能力為1150萬噸;萊蕪至泰安段控制區間(范鎮至燕家莊)通過能力為42對,計算年輸送能力為2100萬噸。

設計主要工程數量:土石方1219.35萬立方米;正線鋪43公斤/米鋼軌155.505公里,站線鋪43公斤/米鋼軌63.790公里;橋樑58座3834.1延長米,涵洞524座10618.8橫延米;隧道21座總長10680米;新建車站22個;在萊蕪設四台位洗修機務段1個(設計變更後為二架、四洗、三中檢台位);新建房屋7.7萬平方米,設計總概算為11149.20萬元。

工程施工

辛泰鐵路王家莊隧道 辛泰鐵路王家莊隧道

1970年2月,成立辛大(後改為辛泰)鐵路工程指揮部,隸屬省重點工程會戰指揮部領導,由濟南局和省、地、縣派人共同組成。施工隊伍有濟南局工程總隊第二、三、四、七、八工程大隊,第一、二建築工程段,第一線路大修隊等單位;原鐵道部第二、三鐵路工程局,錦州、瀋陽鐵路局,交通部第一公路工程局也派人參加;淄博、昌濰、臨沂、泰安、濟寧5個地市成立指揮所,所

屬35個縣(區)成立民兵團,組織民工參加修路,最高達7.5萬人。全線先後徵用耕地和占用山坡荒地共8912.65畝。

辛泰鐵路桃園二號隧道 辛泰鐵路桃園二號隧道

全線主要工程分四期:第一期工程自1970年4月至1971年6月,北起鐵石站,經南仇站至黑旺站,正線18.400公里,包括南仇、劉征、黑旺3個站及鐵石至南仇聯絡線2.466公里。第二期工程自1970年11月~1973年6月,由黑旺至小郭莊段,正線長35公里,建西桐古、北牟、西石門、源遷4站,辛店至南仇正線6.600公里,膠濟與辛泰聯絡線1.480公里。這段工程地處山區,地勢險峻,深塹、高填、高橋、隧道密集。在深路塹開挖中,由黑旺鐵礦的工程師代為設計、指導,曾採用一次用藥達22噸的拋擲大爆破,結果邊坡破碎,危石很多;後改進為鬆動爆破,以“中炮開膛、小炮修邊,”使邊坡破碎和產生危石的情況得到改進。施工採取分段負責。第三期工程自1973年1月~12月,為小郭莊至泰安段,正線長101.750公里,大石家引線1.644公里,辛泰與津浦聯絡線1.221公里,車站12個、大中橋19座、隧道8座。泰安至萊蕪間,部分利用1958年11月修建泰萊支線時的路基。為加快進度,交通部調來公路一局、第二鐵路工程局,山東省增加大量民兵,工程全面展開。大中橋及隧道等關鍵工程由專業隊伍施工並由民兵配合;濟南局第二線橋工程大隊在沂南民兵團的配合下,曾創造月成橋142米的全線最高紀錄。第四期工程自1974年1月至當年6月底,全線鋪軌、架梁分別由交通部第二鐵路工程局第二鋪架大隊與濟南局第四線橋工程大隊第四連,分頭由黑旺及泰安兩端對向進行,大、中橋的架梁及鋪軌大部由鋪架大隊完成。錦州鐵路局工務工程段,瀋陽鐵路局丹東線路大修隊,濟南局第四線橋工程大隊和第一線路大修隊,分段擔任線路起道整修工作。全線通信、信號工程由濟南局電務工程大隊施工。

辛泰鐵路有隧道22座,比原計畫增加1座,隧道總長10960米,占線路總長的6.8%。在這些隧道中只有6座建在直道上,其餘16座全在彎道上。隧道密集區段在西桐古至北牟車站之間,有5座隧道,占區間長度的25.8%。口頭隧道全長1228米,是全線最長的隧道。隧道所處地區山勢蜿蜒、溝谷交錯、地勢險峻、施工難度大,但又缺乏施工經驗和缺乏專業技術人才。為此,濟南局和濟南軍區派出人員作技術指導,並派人到陝西梅七(梅家坪至七里鎮)線學習隧道施工法,施工中採用了“上導洞棚架漏斗先拱後牆法”。在隧道岩石強度係數f=7地段採用錨桿噴漿新工藝,隧道工程完工後,經測量中線貫通誤差均小於允許值。見表1-5。

全線主要工程竣工數量為路基土石方1396.3萬立方米;正線鋪軌159.711公里;建橋56座,其中特大橋2座、大橋9座、中橋19座、小橋26座,長4089延長米;建隧道22座,總長10960米;建房15.92萬平方米;建車站22個,建旅客站台23座,貨物站台16座;建機務段1個;給水所4個;車輛列檢所及站修所各1個;全線為64D型半自動閉塞;全線裝設列車調度、貨運調度、各站間和養路用電話,以及列車預確報電話設備;全線架設照明線1992公里,地下電纜57.800公里。全線共完成投資總額22630.7萬元,超出設計概算11149.2萬元一倍多。

辛泰鐵路謝家店鐵路特大橋 辛泰鐵路謝家店鐵路特大橋

全線自開工至交付正式運營,共死亡77人,重傷111人,大部為民工。全線通車後由於路基夯填不實,水災時曾造成辛店至黑旺段25處路基坍方下沉,劉征至黑旺站間約800米及萊蕪西至藺家樓站間約2300米路基下沉、翻漿冒泥、拱涵裂紋,以及隧道長期漏水等問題。

臨管運營

1971年6月,工程指揮部曾設南仇臨管段,辦理鐵石至黑旺站間通車後的礦石運營。1974年7月全線簡易通車後,工程指揮部設臨管部,下設辛店、泰安兩個臨管段,以南博山至常莊站間69公里+100米(後改為70公里)處為兩段臨管的分界點。自1975年9月至1980年底止,共傳送旅客298萬人。貨運量達2385萬噸;列車實際運行對數5~6對;由於臨管運價高,運營收入達6599.3萬元,上交利潤1040萬元。

辛泰鐵路常莊段 辛泰鐵路常莊段

全線簡易通車後,1975年底由濟南局基建處接管,至1980年底交付正常運營,前後又用了6年半時間繼續完成未完工程及各項設備改善補強工作。1980年7月,濟南局根據鐵道部通知,成立辛泰線驗收交接委員會,並公布了現狀交接、實事求是等驗交原則;12月3日~12日全面進行了現場檢查,寫出《辛泰線工程驗收交接會議紀要》,並確定自12月31日18點起,按辛店、泰安兩臨管段的分界點,分別交由青島、濟南兩個鐵路分局接管正式運營。

1985年辛泰鐵路隧道概況表

│順號│ 名稱  │ 位置 │長度(米) │ 備註

│1  │西坡 │劉征~黑旺間 │644.74 │

│2  │黑旺 │黑旺~西桐古間│563.63 │

│3  │西桐古 │西桐古~北牟間│329.20 │

│4  │望子山 │西桐古~北牟間│208.71 │

│5  │新村 │西桐古~北牟間│358.30 │

│6  │大河 │西桐古~北牟間│544.00 │

│7  │北牟 │西桐古~北牟間│505.65 │

│8  │南牟 │北牟~西石門間│787.87 │

│9  │口頭 │北牟~西石門間│1228.32 │

│10 │鎮後 │西石門~源遷間│547.00 │

│11 │城子 │西石門~源遷間│305.00 │

│12 │源泉 │西石門~源遷間│987.00 │

│13 │小郭莊 │源遷~南博山間│725.00 │

│14 │明峒 │源遷~南博山間│110.00 │整治線路病害時增建│

│15 │王家莊 │源遷~南博山間│373.00 │ │

│16 │桃園1號  │常莊~苗山間 │106.00 │ │

│17 │桃園2號  │常莊~苗山間 │519.00 │ │

│18 │楊家橫1號 │常莊~苗山間 │194.00 │ │

│19 │楊家橫2號 │常莊~苗山間 │204.00 │ │

│20 │孟家峪 │苗山~桃花峪間│392.16 │ │

│21 │廟子嶺 │苗山~桃花峪間│480.00 │ │

│22 │銅子山 │桃花峪~孝義間│851.00 │ │

技術改造

1981年1月1日,辛泰鐵路正式辦理運輸營業後,1982年由於張家窪鐵礦將其專用線引入藺家樓站,礦方投資在該站增建4股道;1982~1983年,由濟局技術改造計畫中投資216.7萬元,增設零小項目,其他主要生產設備基本維持1980年現狀。

截止到1985年底,傳送旅客198.3萬人,由於主要運量的原油改由管道輸送及其他原因,貨運量只有776.4萬噸,運量最高的1985年為177.1萬噸,僅占原設計年輸送能力辛萊間1150萬噸及萊泰間2100萬噸的15.4%及8.4%。

辛泰鐵路泰安-萊蕪段已在2015年6.25-7.10基本完成施工,接觸網基本建成,到發線延長至1050米,拆除萊蕪西站,拆除燕家莊站一條到發線,剩餘工作及臨淄-萊蕪段改造在7.28-9月中旬完成,改造後臨淄(辛店)-萊蕪段將併入未來規劃中的京滬鐵路東線;7054不再經停一些車站。

站場設施

辛泰鐵路泰安上高站 辛泰鐵路泰安上高站
辛泰鐵路北牟站 辛泰鐵路北牟站

至1985年底,全線共設車站24個(含辛店、泰安站)內有2個線路所。

辛泰鐵路營運客車

辛泰鐵路現有7053 ——7054次普快列車

車次 站次 站名 到達時間 開車時間 運行時間 天數 里程 硬座價
7053 1 淄博 始發站 07:00 0分 1 0 0
7053 2 南仇 08:14 08:16 1小時14分 1 31 2
7053 3 黑旺 08:41 08:43 1小時41分 1 47 3
7053 4 源遷 09:33 09:35 2小時33分 1 77 4
7053 5 南博山 09:49 09:51 2小時49分 1 87 5
7053 6 常莊 10:02 10:04 3小時2分 1 94 6.5
7053 7 萊蕪東 10:54 11:05 3小時54分 1 128 8.5
7053 8 萊蕪西 11:14 11:16 4小時14分 1 133 8.5
7053 9 藺家樓 11:28 11:30 4小時28分 1 141 9.5
7053 10 司家嶺 11:43 11:45 4小時43分 1 150 9.5
7053 11 范鎮 11:55 11:57 4小時55分 1 157 9.5
7053 12 燕家莊 12:11 12:13 5小時11分 1 168 10.5
7053 13 上高鎮 12:27 12:29 5小時27分 1 177 11.5
7053 14 泰山 12:41 終點站 5小時41分 1 184 11.5
車次 站次 站名 到達時間 開車時間 運行時間 天數 里程 硬座價
7054 1 泰山 始發站 13:15 0分 1 0 0
7054 2 上高鎮 13:25 13:27 10分 1 7 1
7054 3 燕家莊 13:39 13:41 24分 1 16 1
7054 4 范鎮 13:54 13:56 39分 1 27 2
7054 5 司家嶺 14:05 14:07 50分 1 34 2
7054 6 藺家樓 14:19 14:21 1小時4分 1 43 3
7054 7 萊蕪西 14:33 14:35 1小時18分 1 51 3
7054 8 萊蕪東 14:44 14:50 1小時29分 1 56 3
7054 9 常莊 15:40 15:42 2小時25分 1 90 5
7054 10 南博山 15:53 15:55 2小時38分 1 97 6.5
7054 11 源遷 16:09 16:11 2小時54分 1 107 6.5
7054 12 黑旺 17:01 17:03 3小時46分 1 137 8.5
7054 13 南仇 17:28 17:30 4小時13分 1 153 9.5
7054 14 淄博 18:49 終點站 5小時34分 1 184 11.5

辛泰鐵路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備戰備荒為人民

“辛泰鐵路是國家的一條重要的戰備線,那時候是備戰備荒為人民啊。”淄博車務段南仇火車站徐大德,一名30多年的老鐵路,辛泰鐵路可以說是他為之奮鬥一生的“戰場”,因為這條穿越崇山峻岭的鐵路擔負著煤炭、石油等能源物資輸送任務,像打仗一樣,這些年,他一刻也不敢掉以輕心。

揭開這條戰備鐵路線的面紗,還要上溯到上世紀60年代未,將辛大鐵路(由膠濟鐵路辛店站至津浦鐵路磁萊支線的大石家站,後改為辛泰)列為國家建設項目。經山東省與交通部(當時鐵道部與交通部合併)、冶金部和石油部協商。

既然是戰備線,除了給人神秘的感覺,它更是有著自己獨特之處。“辛泰鐵路最大的特點就是橋隧相連的設計,隱蔽性好,不容易暴露。”多年來,在這條鐵路上工作的經歷,徐大德已經對它了如指掌。“鐵路沿線有鐵礦、煤礦和石油化工產品,它的建成連結了膠濟、津浦兩大鐵路幹線,緩解了濟南樞紐壓力,起到鐵路分流、加強備戰和發展山區經濟的重大作用。”徐大德說,很多煉油、煤炭企業都依賴這條鐵路線,將大量能源物資運輸出去。

從過去8對列車,發展到12對貨車和一對客車,時間沒有磨滅辛泰鐵路的作用,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它發揮著更多的作用。“鐵路設備的不斷更新,讓我感覺這條鐵路變化特別大。鐵路鋼軌由每米43公斤,提高到50公斤,再到現在的60公斤,這條鐵路線的承載能力也在逐步提高。而列車進出站指示信號也有變化,由人工揚旗的‘臂膀信號機’變成如今的色燈信號機。”一談到辛泰鐵路的變化,徐大德的話可以說是滔滔不絕。

橋隧施工難度大

辛泰鐵路的建設創下了不少山東鐵路建設之最,隧道之多在全省鐵路建設上非常罕見。這條鐵路線上有隧道20多座,而且這些隧道中多數都在山區彎道上。隧道密集區段在西桐古至北牟車站之間,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口頭隧道,它全長達1228米,是全線最長的隧道。鐵路線上的隧道所處地區山勢蜿蜒、溝谷交錯、地勢險峻、施工難度相當大,但當時缺乏施工經驗、缺乏專業技術人才,如何建起,可以說是一個奇蹟,同時也傾注了無數建設者的心血。

因為當時機械化程度不高,在打山洞放炮時,很容易出現塌方等事故。有這樣一組數據,已經說明了鐵路線建設之難:辛泰鐵路全線自開工至交付正式運營,共死亡77人,重傷111人。這更能說明這條鐵路是用汗水和血水築起的生命線。

張善偉,一名新泰鐵路的普通鐵路工人,歲月的痕跡,已經深深刻在這個年過半百的漢子的臉上。“當時太艱苦了,一個季度就發一副手套,幾天就能磨破了。8個小時的工作時間中,每個人只能休息15分鐘。”談起辛泰鐵路,曾經參與建設與維護這條鐵路的他,更多的記憶就是一個“苦”字。而據記者了解,當時參與辛泰鐵路建設的人員大多是從社會上招的民工,還有小部分是鐵路部門招收的鐵路職工。1970年的12月,他就是通過社會招工幹上的鐵路,也讓他融入到這段刻骨銘心的歷史中。“太艱苦了,無法去形容……”1972年冬天的一件事,讓他記憶猶新,因為這件事帶給他的病痛一直都在。當時的他在辛泰鐵路口頭段參與施工,一場罕見的大雪過後,積雪埋住了鐵路。“因為當時在口頭沒有水喝,只能靠罐車往工地上運水,而除雪任務又是那樣緊迫。”張善偉緊皺眉頭說:“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毛主席語錄在當時成了大家排除困難的精神動力所在。長期戶外作業,使他們這些建設者手腳麻木,就是回去泡在熱水裡,也幾乎沒有知覺。

在那種環境下修鐵路,不受傷不死人是不可能的。讓辛泰鐵路建設者之一的張善偉難以忘卻的是,1975年夏天的時候,鐵路剛剛開通,在一次整修鋼軌的施工中,他的一隻眼睛受傷,給他留下了終生的殘疾。

“莊戶鐵路”受歡迎

辛泰鐵路途經很多地方都是偏遠的山區,穿越崇山峻岭這也給當地老百姓提供了出行的方便。不少人還親切地把“辛泰鐵路”稱呼為莊戶鐵路。在修建中,這條鐵路就引起周邊村民、居民的關注,畢竟很多山里人還是第一次見到鐵路和火車,坐上火車進城讓很多莊戶人家走出了大山,也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狀態。

張善偉說,當時工作繁重,衣服胸前的布料幾天就能磨壞。所以在冬天時,他們都是用草繩子往腰上一系,一是保暖二是乾起活來利索,但是在旁人看來,就有些“邋遢”了。儘管穿成這樣,但是他們的口糧級別在當時是最高的,每天中午都能吃到白面饅頭。

鐵路沿線的村民看見他們穿成那樣,吃的還是白面饅頭,還非常納悶:“這群勞改犯,吃的都挺好啊!”附近的很多村民可以說是一輩子都沒有見過火車,上世紀70年代,當這條莊戶鐵路開通時,一些沒有見過火車的村民說了一些讓人哭笑不得的話,一直讓他記憶猶新,“這大傢伙,爬著都跑這么快,站起來不是跑得更快嘛!”每每想起,山區的老百姓能坐上火車,讓包括張善偉、徐大德在內的建設者和老鐵路們欣慰不已。

雖然是笑話,但是直到現在,辛泰鐵路上除了擔負著運載能源物資的重擔,最常見的乘客就是挑著擔子往城裡走的農民們。便宜的票價,方便的行程,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列車員看到最多的乘客就是一些山裡的農民,乘坐下午的火車從山裡把一些桃、杏等水果帶出來,第二天早上再回家。整日往返於這條線上,用自己的勞動努力改善著自己的生活,而為他們提供便利交通條件的就是這條往日的戰備線,如今的“莊戶鐵路”。

繼續擔負重要任務

辛泰鐵路的修建和投入使用,也經歷了不少曲折。1971年6月,辛泰鐵路工程指揮部曾設南仇臨管段。全線簡易通車後,1975年底由濟南鐵路局基建處接管。

山東省地方鐵路支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