鱖魚[中藥]

鱖魚[中藥]
鱖魚[中藥]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鱖魚,中藥名。為鮨科動物鱖魚(Basilewsky)的肉。分布於國內各江河、湖泊等地。具有補氣血,益脾胃之功效。常用於虛勞嬴瘦,脾胃虛弱,腸風便血。

基本信息

入藥部位

肉。

性味

味甘,性平。

歸經

歸脾,胃經。

功效

補氣血,益脾胃。

主治

用於虛勞嬴瘦,脾胃虛弱,腸風便血。

相關配伍

治小兒斑痘不出:臘八日收鱖魚燒存性,研細,用酒調服。(《調燮類編》)

用法用量

內服:蒸食,適量;或燒存性,研末,酒調服。

禁忌

寒濕病者慎食。

採集加工

春,秋季捕撈。捕撈後,除去鱗片及內臟,洗淨,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體側扁,較高,背部隆起。頭側扁,口大,略傾斜,下頜突出。側線鱗121-128,背鰭Ⅻ-13-15,臀鰭Ⅲ-9-11。體色棕黃,背部橄欖色,腹部灰白。體側及各鰭的軟鰭部分,皆有大形黑色斑點。由吻端穿過眼徑有一條黑紋。

生長環境

為我國特產。食物主要為魚類、蝦類等。分布於國內各江河、湖泊中。

相關論述

《綱目》:“鱖,小者味佳,至三五斤者不美。李鵬飛《延壽書》云:鱖,鰭刺凡十二,以應十二月。誤鯁害人,惟橄欖核磨水可解,蓋魚畏橄欖故也。”

淡水魚世界

淡水魚是最常見的淡水生物,種類異常豐富,占總魚類的 41.2% ,本任務介紹部分淡水魚,讓你認識魚類,了解自然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