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
又稱“黃鮎”、“黃秸桿”、“齊口鱤”、“黃口鱤”等。淡水魚。黃鮎頭小而長,呈長筒形,吻尖口大,尾鰭分叉,下頜前端有一堅硬的骨質突起,與上頜的凹陷相嵌合,鱗細小而密,背部灰黑色,腹部銀白色。鱤魚在我國分布最廣,黑龍江流域、遼河、海河、黃河、淮河、長江、珠江、紅河及其支流,以及洞庭湖、鄱陽湖、太湖、巢湖、洪湖等大水域都有分布,而其中以長江為最多。黃鮎魚是鯉科中兇猛的肉食性魚類,它生活在水體的中上層,屬江湖半回遊性魚類,生殖期間在大江大河的中上游有急流的水域產卵,冬季在深水區越冬。天越熱,水溫越高,黃鮎魚的活動能力越強,食量越大。黃鮎魚的覓食以視覺為主,而它的眼睛卻是近視的,貪婪而兇狠的性格,使它見物就吞,就是水面漂浮的樹葉也當食餌而撲咬。因此,利用黃鮎魚視力不好又憑視覺覓食的弱點,使用假餌誘釣效果頗佳。黃鮎魚的嗅覺比較好,對動物肝臟的血腥味尤敏感,所以用鮮肝、活青蛙、活鯽魚、小鯉魚、野鼠等真餌效果也不錯。垂釣黃鮎魚用輪竿釣、排鉤釣都行。
外形特徵
鱤的身形如梭,體色微黃,腹部銀白,背鰭、尾鰭青灰色。
體細長,稍側扁,腹部圓,無腹棱。體長約80厘米,最大者可達2米,重可達67公斤。
頭長而前端尖,吻長遠超過吻寬。口大,端位,口裂末端可達眼緣的下方。下頜前端有一堅硬的骨質突起,與上頜前緣的凹陷相吻合,上下頜均粗壯。眼小,鱗細,側線鱗110~117。背鰭Ⅲ9~10,很小,起點位於腹鯖之後。臀鰭Ⅲ10~11。尾鰭分叉很深。體微黃,腹部銀白色;背鰭、尾鰭青灰色,頰及其他各鰭淡黃色。
分布範圍
中國除西北、西南外,由北至南平原地區的河流中均有分布。
生活習性
主要生活在江河、湖泊的中上層,游泳迅速,行動敏捷,是一種主要以魚類為食的典型的兇猛魚類,也是大型的淡水經濟魚類。
鱤魚是一種大型食肉魚類,也是一種淡水經濟魚類。游泳能力極強,常襲擊和追捕其他魚類,比人們熟悉的黑魚、鱖魚等食肉魚更為兇猛。
該魚生性兇猛,屬食肉性魚類,很貪食,不分葷食、素食,見了就吃,有食就搶,有時竟能吞食比它嘴還大的魚類,專以各種魚類為食(包括吃黑魚),是淡水魚的大敵。
鱤魚是淡水魚類中的廣溫型品種,生存水溫範圍較廣,適宜生長水溫為16 -30攝氏度,適合中國的大部分地區養殖。
繁殖生長
繁育
性成熟為3-4齡,成魚於4-6月在江河激流中產卵。幼魚從江河游入附屬湖泊中攝食、肥育,秋末以後,幼魚和成魚又到幹流的河床深處越冬。生長十分迅速,性成熟以後,體長還在持續增加,最大個體長達2米,重可達60公斤。
生長迅速,2齡魚體重3.5公斤。
鱤魚生長速度快,個體大。如果攝食正常,一齡個體體重在1.0—1.5千克之間,兩齡個體3.5—5.5㎏,三齡個體7.5—11.0㎏,四齡個體可達15.0—20.0㎏。性成熟以後,體長還在持續增加,最大個體長達2米,重可達60千克。通常雄魚三齡達性成熟、雌魚四齡性成熟,野生狀態下,親魚4-6月產卵,人工繁殖一般在5月份進行。鱤魚卵為漂浮性卵,吸水膨脹後要隨水漂流完成發育。體長一米的成熟雌魚懷卵量可達50萬粒。
鱤魚野生和野生F1代人工養殖兩個群體的多態位點比率和Shannon's 指數分別為21.95%、17.07%,0.0724、0.0426。基因分化係數Gst和Shannon's 指數估算分析 均顯示兩個鱤魚群體之間出現一定遺傳分化。鱤魚UPGMA 系統樹有較明顯的歧化,表現出一定的遺傳趨異。6 對AFLP 選擇性引物在兩個群體47個個體中,共擴增出313個位點,多態位點47個。鱤魚野生和野生F1 代人工養殖兩個群體的多態位點比率為13.42%、8.31%,Shannon's 指數為0.0544、0.0320;前者遺傳多樣性較後者略高。基因分化係數Gst和Shannon's 指數分析均顯示兩個鱤魚群體之間出現一定遺傳分化。鱤魚UPGMA 系統樹有分支且依據群體分別聚類,表現出一定的遺傳趨異。結果分析表明,鱤魚群體的遺傳多樣性相對貧乏;野生F1 代人工養殖群體尚未形成自己獨立的遺傳結構,但兩個群體間已經產生了一定的遺傳分化,經過較多世代的人工繁育有可能形成自己獨立而穩定的遺傳結構。
養殖要求
1、池塘要求
池塘面積在2~10畝均可,水深在1.5~2m,塘埂堅實不漏水,排灌方便,池底淤泥厚度不超過20厘米。
2、放養模式與密度
2.1 池塘專養
以鱤魚養殖為主,為調節水質,每畝可搭養少量鰱、鱅魚。放養密度依池塘條件、管理水平而定。一般每畝可放養3厘米左右的鱤魚夏花魚種800尾,50g/尾的鰱魚和鱅魚一齡魚種50尾左右。
2.2 魚蟹混養
在朋魚塘中適當搭養河蟹,可將一些鱤魚未吃完的、沉入池底的飼料(魚塊)由河蟹攝取,讓其充當“清道夫”,這樣,既可減少因殘飼腐爛而引起的水質惡化,又可增加養殖效益。一般每畝可放養3厘米左右的鱤魚夏花魚種600~800尾,鰱、鱅魚的放養數量與“專養”相同,每畝再放規格為120~200隻 /kg的一齡蟹種100~150隻左右。同時,在池塘水面適當放養水花生、池底種植水草 (苦草或輪葉黑藻)。
3、 飼料及投飼方法
鱤魚是兇猛性魚類,在天然水域中以活魚為食。但在人工養殖中,若仍投餵活餌, 一是養殖成本較高,二是需配備飼料魚專養池,並要做到飼料魚的適口性,較為麻煩。試驗表明,鱤魚經馴化,其食性能由專吃活魚而變為吃死魚(魚塊)。因此,鱤魚的飼料,前期可用活魚苗,後期為魚塊。鱤魚的食性馴化可從魚體長5厘米左右時開始。在體長5厘米以前,應投餵適口的活魚苗。
3.1 活飼料的準備
鱤魚前期所需的活餌料可用“四大家魚”的魚苗。活餌料準備和投餵有二種方法。一是在鱤魚的養殖塘中直接培育。在鱤魚下塘前半個月,在每畝塘中放養家魚水花15~20萬尾,按夏花魚種培育的要求進行培育。家魚苗長到1.5厘米時,將3厘米左右的鱤魚魚種直接放入塘中,以家魚苗為食。塘中應繼續投餵粉狀飼料,培育飼料魚,使飼料魚與鱤魚“同步”生長,保證鱤魚隨時有適口的餌料。待鱤魚長到5厘米左右時,且塘中的活餌已不能滿足需求時,開始進行食性的馴化,投餵適口的魚塊;二是用專塘培育活飼料。在養殖塘中用網片圍成一塊占池塘總面積10%左右的暫養區,放入3厘米左右的鱤魚魚種,先投餵活魚苗,再投餵魚苗與魚塊的混和料,最後完全投餵魚塊,完成食性的轉化後,拆除圍網。兩種方法相比,前者前期的養殖較為方便,但馴化相對較難,後者則相反。
3.2 馴化
選擇池底淤泥較少、朝南向陽的塘邊作為食場,每天分二次進行馴化,時間為上午9 時和下午4時。馴化時,先向食場潑水,幾分鐘後開始投餌,再重複潑水、投餌,如此循環往復,使魚形成條件反射,只要一向食場潑水,即會快速匯聚在食場。剛開始時的餌料最好為大小適口的活魚苗與小雜魚製成的魚糜或魚塊的混和物,再過渡到全部用魚塊。
3.3 投飼
完成食性的轉化後,應定時、定點、定量投餵魚塊,一般上、下午各一次,投餵前先“潑水引魚”,待鱤魚聚集於食場後,再投餵魚塊。投餵量依天氣、水溫和魚吃食情況而定,一般日投餵量為魚體重的5%~8%。如以投餵冰凍魚塊為主的,應每隔一定時間補充投餵新鮮魚塊,或在冰凍魚塊中加複合維生素及維生素C。
4、日常管理
4.1 加強水質調節
鱤魚養殖中的日常管理方法與其他魚類養殖基本相同。在養殖中要注意控制水質,保持水質清新,溶氧豐富,透明度應控制在30cm以上。前期以注水為主,可每隔半個月加水一次,使池水隨魚體增大而不斷加深。中後期應適時換水,並定期向池中潑灑生石灰,也可施用複合生物製劑,以改善水質。悶熱天氣要適時增氧,防止缺氧浮頭。
4.2 及時分養
鱤魚搶食兇猛,食量大,生長快,但個體差異很大。因此,養殖中如不及時進行篩選分養,會造成大魚搶食厲害、吃得多、長得更快,小魚搶不到食而長得更慢的結果。同時還會出現“大魚塊小魚吃不進,小魚塊大魚吃不飽”的現象。最終造成同塘養蘊的體重相差10倍以上的結局。因此,在養殖過程中應根據生長情況,及時進行分養。
4.3 病害防治
鱤魚的池塘養殖剛剛開始,尚未發現特有的病害,但在養殖過程中應注意病害的預防。一是養殖池塘在使用前每畝用75~100Kg的生石灰全池潑灑,以改善池塘底質和殺滅病菌。二是魚種下塘前要用食鹽水進行浸泡消毒。三是飼料魚要安全衛生,符合相關要求,並定期用漂白粉或強氯精對食場進行消毒。
親魚培育
野生鱤魚越來越少,在江河湖泊中捕撈親魚費時費力,而很多時候也會一無所獲。鱤魚親魚一般要從正規鱤魚養殖場家引進,如果已養殖鱤魚多年,也可以從商品魚里選擇親魚。
親魚應該選擇體質健壯,無傷無病的性成熟個體。雌雄比例為1:1.5。
親魚一般在6—10畝(667平方米每畝)之間的土池裡進行專池強化培育。水深在1.5米-2米之間。保持水中溶氧量在5毫克每升以上。陰雨天或高溫季節每天增氧4-8小時,主要集中在午後兩到三點鐘,或凌晨一點到六點間。
放養密度控制在每畝300千克左右。每畝池塘,可以投放重量為250克的鰱魚100尾左右,它們可以幫助鱤魚親魚改善水質。如果親魚是已經馴化好可以攝食冰鮮魚塊的,每天要投餵占親魚體重8%左右的魚塊;如果親魚沒有經過馴化,池塘中必須有足夠量的活餌料魚,每天定時往池塘投入占親魚體重5%的活魚。
成熟鑑定:成熟度好的雌親魚腹部膨大、手感柔軟富有彈性,生殖孔腫脹微紅,而雄魚性成熟時,一般輕壓腹部有白色精液流出,入水即散。
如果催產池離親魚池大於500米以上時,要採取合理的措施才行。撈親魚後要用專用布夾兜住親魚,不要讓它衝撞以免逃跑和受傷。往塑膠袋里裝入適量的水,將親魚放入塑膠袋。再用布夾兜住,抬到充氧機處充氧,然後再進行運輸。
人工催產
要先把親魚放入催產池,讓它們適應了催產池水體環境後,再進行人工催產。
1)催產池
催產池為半徑2米的圓形水泥池,池深為1.5米左右,水深1.2米,水體可見度50厘米以上。每個催產池可以放5-6條親魚。一般2條雌魚搭配3條同齡的雄魚,如果雄魚齡數小,可以適當多搭配一些雄魚。
2)催產劑配製
每種魚都有適合自己的催產劑,對鱤魚來說,配製出合適的催產劑是保證鱤魚繁殖成功的重要因素。經過不斷實踐,他摸索出了一個配製鱤魚催產劑的“秘方”。
鱤魚催產劑由三種藥物配製而成,分別是鯉魚垂體、注射用促黃體釋放激素A2(促排卵素2號)、注射用絨促性素。鯉魚垂體能加快親魚性腺成熟,提高親魚的產卵率,另外還可以降低親魚的死亡率,用量為2—3毫克;注射用促黃體釋放激素A2能促使親魚垂體釋放促黃體素和促卵泡素,從而誘發親魚產卵,用量為200微克;注射用絨促性素可以促進親魚的卵泡發育成熟,使親魚儘早產卵,用量為10萬單位,5萬單位為一支。每瓶促黃體釋放激素和每瓶注射用絨促性素分別注入1毫升0.9%的生理鹽水稀釋。再將所有藥物混合到一起,並不斷碾磨,使固體的鯉魚垂體呈粉末狀充分溶解到溶液中。配好藥物後就可以進行催產了。
3)催產
鱤魚個體大,人工催產通常需要多人配合。鱤魚反應敏捷、性情兇猛,為了不對鱤魚產生傷害和方便捕撈,要先用漁網將親魚固定在一個小範圍內。催產時,用布夾將親魚托住,然後在親魚胸鰭基部進行注射。注射劑量為:雌魚,體重千克數乘以0.3(毫升);雄魚,體重千克數乘以0.3並減半(毫升)。假如雌魚體重為15千克,它的注射劑量為15乘以0.3,也就是4.5毫升;如果是15千克的雄魚,它的注射劑量應為2.25毫升。鱤魚一般9個小時之後就會產卵了。
在催產後,要不斷往催產池注水,排水口打開,用循環流動的水對親魚進行刺激,保證親魚按時產卵。
魚苗培育:魚苗期是指把出膜後3天的魚苗,培育到體長3.3厘米左右的階段,一般需要20天左右。魚苗培育池最好選用土池,面積一般在3-4畝之間(667平方米/畝)。
1.放苗
放養前先清塘消毒,再注水,水深1.0~1.5米。放苗時,先將塑膠袋放入池水中,並往上面潑水,讓魚苗先適應池水的溫度,15—20分鐘後就可以把魚苗放到池塘里了,每畝池塘可放5—10萬尾魚苗。
2.餵養管理
這個階段的魚苗只投餵豆漿就可以了。豆漿不但是魚苗的食物還可以為浮游生物提供營養,增加水體中浮游生物的數量,為鱤魚提供活餌。每天每畝用乾黃豆3-4千克,磨成豆漿後全池潑灑。這撒豆漿可有講究呢!有經驗的師傅潑灑豆漿時像下小雨,看這位師傅就是輕車熟路,將豆漿撒得均勻一致,豆漿落到水面就像是開了一朵朵小白花。當魚苗體長3.3厘米時可以出售也可以轉入魚種期進行培育,生產上把這個時期的魚苗叫做“夏花” 。
魚種培育:對鱤魚來說,魚種期就是把魚苗從3.3厘米左右培育到體長10厘米左右的階段。人們把這個時期分為兩個階段,分別是3.3-5厘米和5-10厘米。
商品魚飼養
鱤魚從體長10厘米一直生長到出售的這個階段,人們稱為商品魚。每畝池塘可養商品魚1500尾左右。
1.投餵
要堅持每天定點定時投喂,上午和下午各一次。日投餵量為魚體重的5-8%。應隨著鱤魚的長大逐漸加大魚塊。魚塊的大小應根據商品魚的大小來定。
2.水質管理
商品魚管理期間,一般在每天中午增氧2-3個小時左右,確保水中溶氧量在5毫克每升左右。陰雨天或高溫季節每天增氧4-8個小時左右。池水的PH值應保持在7.0-9.0之間,如果池水pH值低於7.0就要用生石灰進行調節,生石灰用量為15-20千克,加水稀釋後全池潑灑。
3.分級
養鱤魚一定要及時分級,把大小差不多、活潑程度差不多的鱤魚挑出來放在同一個塘里飼養,把規格小的移到別的池塘進行專池養殖。
養殖技術發展
對洞庭湖區等地對鱤魚的生物學特性、鱤消化系統特徵及腸道組織學、魚體肌肉的化學組成與食用營養價值等進行較詳細的研究,為開展鱤的人工繁殖與養殖提供了套用理論基礎。對鱤魚苗的人工繁殖、苗種培育及成魚養殖等技術進行了較全面的研究,池塘馴化培育親本的催產率、受精率和孵化率90%以上,水泥池培育魚種成活率90.89%,網箱培育魚種成活率86.4%,體長為8-10cm的稚幼魚食性轉化率95%以上。池塘主養成活率為98.7%,平均單產959.6kg/667m2,平均起捕規格8.78kg/尾;池塘套養成活率為100%,平均單產87kg/667m2,平均起捕規格9.13kg/尾;網箱養殖的2齡魚當年商品規格達到6.12kg/尾,成活率在90.1%,3齡魚成活率為100%,平均規格為16.73kg/尾,單產85.7kg/m2;湖泊放養6-7cm的魚種,從2004年12月31日起的兩年養殖,平均規格達到5.54kg/尾,回捕率為12.26%。
池塘養殖試驗
一、材料與方法
1.池塘條件
試驗池為一隻面積為3.4畝,池深為1.8m,池底為泥質,淤泥厚10cm,池底平坦,坡比1:2.5,進排水較方便,水質無污染,不滲漏,配有2.2KW的潛水泵1台,進水口用40目的過濾網過濾,排水口安裝密眼網以防鱤魚外逃。
魚种放養前,用生石灰150kg/畝帶水徹底清塘消毒,消毒一個星期後,加水至1.2m。以後根據需要再逐步提高水位。
2.苗種來源及放養
苗種來源浙江省某研究所,為2003年5月下旬人工繁殖苗種,培育至7月初,規格為5cm左右的苗種。2003年7月11日下塘,後適當放養鱅、鰱等魚種。
3.投食馴化
魚池石灰清塘後,用聚乙烯網(網目0.6cm)在池塘朝南向陽區進水口圍出一小塊暫養區,約120m2,先將鱤魚苗種集中暫養在內,放苗第二天開始馴化,每天分四次,時間為上午9時、11時、下午2時、4時,馴食飼料用海、淡水小雜魚製成的魚糜,大小適口,每次馴餵時間在30分鐘以上,先潑水隔幾分鐘投餌,再潑水,再隔幾分鐘投餌。
循環往復,形成條件反射,使魚感魚養成定時、定點攝食的習慣,10天后馴化成功,拆除圍網,結束馴化。
4.飼養管理
(1)水質調節:由於大量飼料魚的殘餌及排泄物,水質容易變壞,在飼養過程中,不斷調節水質,前期以注水為主,每隔7至10天加注新水15--20cm,魚池水位隨魚體增長不斷加深,中後期5至10天換去部份老水,每半月遍灑生石灰1次,用量為10---15kg/畝,使池水保持清新。
該試驗未曾配備增氧機,因此在天氣悶熱的情況下,用2.2KW潛水泵適當沖水。水質做到“肥、活、嫩、爽”。
(2)投餌管理:待馴食成功後,每天二次,定時、定點投喂,上午10時、下午3時。具體操作應靈活掌握,適當增減,餵至不爭食為止。飼料保持新鮮,忌投腐敗、變質的飼料,以免得病。
(3)魚病防治:
在試驗過程中,採取“以防為主”的原則,魚种放養前用3%的食鹽水浸洗消毒,飼養過程每半個月內服土黴素(拌食)1個療程3天,定期用強氯精對食場消毒。整個飼養過程未出現魚病。
二、結果、產量及效益
經過半年的飼養,截至2004年1月15日全部售完,3.4畝池塘共出成魚1396kg,平均畝產量為410kg,其中魚331.2kg,占80.8%,總收入43900元,鱤魚平均規格500g,平均售價38元/kg,總支出14500元,總利潤29400元,畝獲利8647.1元,投入產出比為1:3.03。
三、體會
1.利用冰鮮雜魚養殖鱤魚可獲高產、高效。鱤魚個體大,生長快,經過科學養殖,當年苗種、當年可達500g上市規格,價高,可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2.養殖過程中,對照翹嘴紅魚白的養殖池,相當養殖密度,鱤魚明顯比翹嘴紅魚白耐低氧搶食凶,因此在以後養殖推廣中,養殖密度可為畝放養量800--1200尾。
3.在乾池中,發現池塘底部有部分旁池逃人的花魚骨魚,規格在400g以上,說明以後在養殖中,套養花魚骨魚,增加效益是可行的。
營養價值
這種魚處於魚類食物鏈的上層,個子大,肉質結實細膩,味道鮮美,一向被列入上等食用魚類,曬製成的鱤魚乾為很多人所喜愛。
其肉質鮮美,一向被列入大型上等食用魚類。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質18.1-20.8克,脂肪1.3- 5.4克,熱量84-132千卡,鈣11-24毫克,磷144-203毫克,鐵0.7毫克,硫胺素0.04毫克,核黃素0.15毫克,尼克酸1.7毫克。其肉入藥鮮用,具有暖中、益胃、止嘔的功效,主治脾胃虛弱、反胃吐食等症,宜常服。
病蟲害預防
病蟲害有可能造成鱤魚的大量死亡,在養殖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對付病蟲害主要以預防為主。常備的藥有硫酸銅和B型滅蟲精2號。
硫酸銅為天藍色粒狀晶體,在農業中被用來做殺蟲劑、殺菌劑,常用來給商品魚、親魚等體型稍大一些的魚消毒;在使用時,加水稀釋,全池潑灑,每畝的用量為60克左右,每月向池塘潑灑一次。B型滅蟲精2號為水體消毒殺蟲藥,還能改善水質,適合用來為水花、夏花等體型小的魚消毒。使用時,加水稀釋全池潑灑,每畝的用量為80克左右。每月向池塘潑灑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