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勒

鉤勒

鉤勒,中國畫技法名。用筆順勢稱“鉤”,逆勢稱“勒”;也有以單筆為“鉤”,復筆為“勒”。“鉤勒”大都填著彩色,在技法上與“沒骨”、“點簇”相對,一般使用於精密工細的花鳥畫。

詞義

李思訓:《金壁山水》——他的畫法,以鉤勒填色為主,皴法極少,改變了隋代細潤鉤斫的特色,開創了“北宗畫法”。李思訓:《金壁山水》——他的畫法,以鉤勒填色為主,皴法極少,改變了隋代細潤鉤斫的特色,開創了“北宗畫法”。

鉤勒(gōu lè),國畫的一種技法。通常指用線條鉤描物象輪廓,不分順、逆、單、復,稱為“雙鉤”。一般不分筆勢順、逆或單、復,凡以線條鉤畫物象輪廓,統稱鉤勒。

記載

元·夏文彥《圖繪寶鑑》卷五:“(張遜)善畫竹,作鉤勒法,妙絶當世。”

清·梁章鉅《歸田瑣記·小將軍畫卷》:“卷中煙霞縹緲,鉤勒精嚴,亦純是武衛家法。”

朱自清《羅馬》:“他的構圖里氣韻流動著,形體的鉤勒也自然靈妙。”

其他含義

1、指書法中的雙鉤法。用細線條鉤摹一種字型,便於傳寫存真,或雕刻碑版。清·錢泳 《履園叢話·碑帖·家刻》:“ 仁宗皇帝有旨命吏部右侍郎劉鐶之刻其叔父文清公墉平生所為書,余時在京師為之鉤勒。”

2、指創造象形文字時的刻劃方法。 田北湖《論文章源流》:“由錐鑿一點,雕刻一畫,引長其縱橫,鉤勒而曲直之,摹擬動植諸物,以肖厥象。”

3、指用硃筆在文章的起承轉合等處打鉤劃槓,做分段之類的標誌。清·王士禛 《分甘餘話》卷上:“余所見 葉文莊 與 中盛 遺集寫冊,皆手自點竄鉤勒。” 清·陸以湉《冷廬雜識·徐文長鬍穉威》:“比應京兆試,翰林某入闈分校……而某不能句讀,即鉤勒皆悞。”清·平步青《霞外攟屑·論文·文章圈點》:“書有圈點鉤勒,始自前明中葉選刻時文陋習。”

4、猶描寫、刻畫。聞一多《冬夜評論》:“詞句短簡,便不能不只將一個意思的模樣略略的鉤勒一下。”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六七:“這是 橫山 詩論的一個簡單的輪廓。下文再就這輪廓上細細地鉤勒。”《<太平天囯故事歌謠選>前言》:“對清朝官吏的醜惡面目,用十分樸素的手法鉤勒得唯妙唯肖。”

後人解析

後人解析“鉤勒”主要有三說

第一:主旨說。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一云:“吾詞中之意,唯恐人不知,於是乎勾勒。夫其人必待吾勾勒而後能知吾詞之意,即亦何妨任其不知矣。”況周頤認為,“鉤勒”是指顯明詞中作者寓意主旨的文字。傑出的詞作往往情景混茫,作者的思想主旨隱而不彰;但也有作者出於特殊的考慮,在作品中有意使用一些顯明主旨的語句,況周頤認為這就是“勾勒”。

第二:虛詞說。夏敬觀《蕙風詞話詮評》說:“勾勒者,於詞中轉接提頓處,用虛字以顯明之也。”夏氏認為“鉤勒”是指用虛詞使詞句具有接續或轉折的效果。在詞的片與片之間、句與句之間,可用實詞,也可用虛詞。使用不同的詞可以產生不同的語言風格和效果,夏敬觀認為使用虛詞的用法是“鉤勒”。

第三:故事說。當代學者吳世昌先生云:“(周邦彥)在情景之外,滲入故事,使無生得變為有生,有生者另有新境。這種手段,後來周濟稱之為‘鉤勒’,他說‘清真愈鉤勒愈渾厚’,他所謂‘鉤勒’即述事:以事為鉤,勒住前情後景,則新境界自然湧現。”吳先生認為,“鉤勒”是指在詞中插入另一故事情節的手法。

中國畫術語一覽

中國繪畫藝術歷史悠久,淵源流長,經過數千年的不斷豐富、革新和發展,以漢族為主、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畫家和匠師,創造了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豐富多采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獨具中國意味的繪畫語言體系,在東方以至世界藝術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與影響。
指畫| 南北宗| 淺絳山水| 青綠山水| 幀畫| 頂相| 白描| 十八描| 雙鉤 | 鉤勒| 五筆七墨| 寫意| 工筆| 變相| 雜畫 | 界畫| 濕筆| 減筆| 博古[繪畫]| 墨分五色| 鉤斫| 皴法| 顫筆| 乾筆| 線畫法| 折枝| 鋪殿花| 衣冠像| 十三科| 畫分十門| 凹凸畫| 木簡畫| 無聲詩| 點簇| 積墨 | 落墨| 沒骨| 山水林石 | 小景| 七觀法 | 礬頭| 捉勒| 水法 | 繡像| 三遠 | 攢聚| 點苔| 渲染| 點垛| 宿墨 | 繪宗十二忌| 六要| 四難 | 七候 | 六氣| 六彩 | 單線平塗| 漬水| 鋪水| 吳裝 | 謹毛失貌| 解衣盤礴 | 三品 | 意到筆不到| 小品[繪畫]| 八格 | 曹衣| 三到| 書畫同源| 起結 | 九朽一罷| 不似之似| 敗牆張索 | 六長| 金錯刀| 三病| 留白 | 長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