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墨

宿墨

宿墨,中國畫技法名。初見於北宋郭熙《林泉高致》,有“用墨七法”之 說。宿墨是七法之一。指硯中隔宿之墨,當宿墨開抬脫膠之際,既粘而又濃黑,含水旁瀋(漫漶),筆痕猶存,自有一種煙雨絪緼之氣。宿墨在墨韻的表現上十分的豐富,能寫出“活”的味道,並且能生出一種舊氣,能達到線條質感強,能有效達到水墨分離的效果。宿墨來自兩個方面,一種就是研磨好的墨或墨汁放幾天、過夜、甚至脫膠變質爾後再加上水調開使用。宿墨和非宿墨有一種色相的和肌理的微妙差別,非宿墨細膩呈現暖味,宿墨顆粒較大、有復蓋力、色相比較冷。

詞語解釋

sùmòㄙㄨˋㄇㄛˋ

積留在硯台上的陳墨。宋 王君玉 《國老談苑》卷一:“太宗一日寫書,筆滯,思欲滌硯中宿墨,顧左右鹹不在,因自俯銅池滌之。”宋 何? 《春渚紀聞·趙水曹書畫八硯》:“﹝趙竦﹞雲性懶滌硯,又不奈宿墨滯筆。日用一硯,八日而周,始一濯之,則常用新硯矣。”清 曹寅 《和芷園消夏·滌硯》詩:“宿墨能除硯始靈,多生於此獨忘形。”

來源

宿墨來自兩個方面,一種就是研磨好的墨或墨汁放幾天、過夜、甚至脫膠變質爾後再加上水調開使用。另一種是把墨塊放在水裡泡起來,泡成粉碎再用,這一種的效果會更好些。宿墨較有復蓋力,這樣兩種宿墨的效果都可能有些許小顆粒,畫在紙上會有些許微妙的肌理效果。但宿墨在這個浸泡過程可能會因為天氣原因發出熏人的臭味,畫面完成經常衣服都會被熏臭,很難為一些個敬業的畫家。

據記載,黃賓虹老先生曾經把用墨歸納為七類:“濃、淡、破、漬、潑、焦、宿”,尤其在晚年善用宿墨。經常在濃黑處,再點上極濃的宿墨,亦稱“亮墨”。(運用宿墨古已有之,只是確切年代難以考證而且被人們忽略而而已。

製作

宿墨在墨韻的表現上十分的豐富,能寫出“活”的味道,並且能生出一種舊氣,能達到線條質感強,能有效達到水墨分離的效果。

宿墨的製作方法:

1、宿墨的製作可以用一得閣自己製作,方法是先把一得閣煮一下,煮至黏糊狀,有時候會看到盆底沉膠糊了,不要緊,這是把一得閣中膠的成分給破壞了,這是第一步。然後把墨諒乾,幹了再泡開,如此反覆幾次更好用。寫的時候先蘸水,後蘸墨,墨和水的層次便會顯現出來。用有顆粒的宿墨,寫出來的字很有質感。做的時候如果嫌墨少了,千萬不能重新加墨汁。

2、宿墨:將一得閣墨汁倒入瓷碗,擱置於窗台,直至陽光曬成乾塊狀(南方的朋友注意氣候),然後加水使用。開始時水量可少一些。寫完後即又可續水,稍加調試即可使用。這樣能達到線條質感強,能有效達到水墨分離的效果。

3、用墨一般研墨,但研墨一般不立即就用,而是將墨蓋好後放上一、兩天。用的時候,在旁邊放一碟清水,將筆吃飽墨後,筆尖輕點一下清水再寫。

4、用冷開水磨墨,放置幾天幾夜,等自然乾後。[書法用的濕法制宿墨]

5、磨了墨,等墨自然乾透(量要少,要不,怎么能很快乾呢?),再加水重磨,那種顆粒感就出來了,且不臭。[國畫用的濕法制宿墨]

6、磨出來的墨加些明礬第二天就是宿墨了。

7、先用熱水泡墨條,2、3天后墨條發胖,膠滲出,倒掉水和膠。接著泡幾個回合,墨就泡透了。這時容易臭,需要換涼水,在重複前面。這樣,大部分膠就出來了,墨也損失的差不多了。 直到水清了,放多長時間都沒有異味,這就成了————要費很長時間,但保存卻很簡單,只要有水不乾就行了。中間過程中,那些黑水有時也可用,膠重,沒有筆痕,有特殊效果。反正墨泡透後,也可以邊做變用,一般質次墨無論怎樣做都發臭-------現在還是覺得浪費,不如買老墨,直接用,很好用。

8、拿二塊松煙放在鍋里一煮,完後找個大口玻璃瓶裝好放在冰櫃冷藏,用時挖一些出來,用開水一衝好用的很。

9、把墨塊搗碎後煮(是很臭),然後要放在太陽底下曬。

宿墨和非宿墨

宿墨和非宿墨有一種色相的和肌理的微妙差別,非宿墨細膩呈現暖味,宿墨顆粒較大、有復蓋力、色相比較冷。這個差別與油煙墨、全煙墨的差別類似:油煙有光澤,清透分明,全煙無光澤,柔和幽深,兩種交替使用,就用出變化細微的冷暖和肌理,畫面出現的那種微妙效果和感覺頗符合中國人含蓄的審美習慣。

本來在傳統的繪畫和書法的創作中對墨的選擇是不一樣的。油煙是用來繪畫用,濃烈處發亮,生漆一般。而全煙無光,深幽沉凝,則是書法的選擇。而現在被運用得更加靈活了。

工筆人物畫的頭髮往往兩種墨色來畫,油煙渲染,滋潤透明;全煙勾髮絲,絲絲有質感;使得髮髻蓬鬆又有光澤,細細把玩時分,細微處的節奏美非常耐人品味。仔細分析一下何家英等高手的作品便知其一二。

中國畫術語一覽

中國繪畫藝術歷史悠久,淵源流長,經過數千年的不斷豐富、革新和發展,以漢族為主、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畫家和匠師,創造了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豐富多采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獨具中國意味的繪畫語言體系,在東方以至世界藝術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與影響。
指畫| 南北宗| 淺絳山水| 青綠山水| 幀畫| 頂相| 白描| 十八描| 雙鉤 | 鉤勒| 五筆七墨| 寫意| 工筆| 變相| 雜畫 | 界畫| 濕筆| 減筆| 博古[繪畫]| 墨分五色| 鉤斫| 皴法| 顫筆| 乾筆| 線畫法| 折枝| 鋪殿花| 衣冠像| 十三科| 畫分十門| 凹凸畫| 木簡畫| 無聲詩| 點簇| 積墨 | 落墨| 沒骨| 山水林石 | 小景| 七觀法 | 礬頭| 捉勒| 水法 | 繡像| 三遠 | 攢聚| 點苔| 渲染| 點垛| 宿墨 | 繪宗十二忌| 六要| 四難 | 七候 | 六氣| 六彩 | 單線平塗| 漬水| 鋪水| 吳裝 | 謹毛失貌| 解衣盤礴 | 三品 | 意到筆不到| 小品[繪畫]| 八格 | 曹衣| 三到| 書畫同源| 起結 | 九朽一罷| 不似之似| 敗牆張索 | 六長| 金錯刀| 三病| 留白 | 長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