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義
無聲詩(wú shēng shī),指畫。古人以畫雖不能吟,但有詩意,故稱為無聲詩。
史載
宋·黃庭堅 《次韻子瞻子由題憩寂園》之一:“ 李侯有句不肯吐,淡墨寫出無聲詩。” 蘇軾·《和文與可洋川園池·溪光亭》“溪光自古無人畫,憑仗新詩與寫成”。宋·施元之註:“《古詩話》:詩人以畫為無聲詩,詩為有聲畫。”《宣和畫譜·顧野王》:“畫,亦野王無聲詩也。”據《四庫全書總目·藝術類存目》記載,清·姜紹書著有《無聲詩史》,錄明代及清初畫家小傳。
宋迪的《瀟湘八景圖》,被人們成為“無聲詩”,詩僧惠洪曾為《瀟湘八景圖》各賦以詩,自稱“有聲畫”。名書畫家、詩人米芾一見拍案叫絕,馬上給每幅畫題上詩句,一時傳為佳話。
評說
黃庭堅《次韻子瞻子由題憩寂圖》:“李侯有句不肯吐,潑墨寫作無聲詩。”
又張舜民《跋百之詩畫》:“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
中國畫術語一覽
中國繪畫藝術歷史悠久,淵源流長,經過數千年的不斷豐富、革新和發展,以漢族為主、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畫家和匠師,創造了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豐富多采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獨具中國意味的繪畫語言體系,在東方以至世界藝術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與影響。 |
指畫| 南北宗| 淺絳山水| 青綠山水| 幀畫| 頂相| 白描| 十八描| 雙鉤 | 鉤勒| 五筆七墨| 寫意| 工筆| 變相| 雜畫 | 界畫| 濕筆| 減筆| 博古[繪畫]| 墨分五色| 鉤斫| 皴法| 顫筆| 乾筆| 線畫法| 折枝| 鋪殿花| 衣冠像| 十三科| 畫分十門| 凹凸畫| 木簡畫| 無聲詩| 點簇| 積墨 | 落墨| 沒骨| 山水林石 | 小景| 七觀法 | 礬頭| 捉勒| 水法 | 繡像| 三遠 | 攢聚| 點苔| 渲染| 點垛| 宿墨 | 繪宗十二忌| 六要| 四難 | 七候 | 六氣| 六彩 | 單線平塗| 漬水| 鋪水| 吳裝 | 謹毛失貌| 解衣盤礴 | 三品 | 意到筆不到| 小品[繪畫]| 八格 | 曹衣| 三到| 書畫同源| 起結 | 九朽一罷| 不似之似| 敗牆張索 | 六長| 金錯刀| 三病| 留白 | 長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