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氣
中國畫術語。清代鄒一桂《小山畫譜》提出:“畫忌六氣一曰俗氣,如村女塗脂;二曰匠氣,工而無韻;三曰火氣,有筆仗而鋒芒太露;四曰草氣,粗率過甚,絕少文雅;五曰閨閣氣,描條軟弱,全無骨力,六曰蹴黑氣,無知妄作,惡不可耐。”中醫學中的六氣
是指影響身體健康的六種致病因素,即陰、陽、風、雨、晦、明,最早由秦國名醫醫和提出的“六氣病源”學說。 《左傳·昭公元年》載:“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徵為五聲。淫生六疾。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分為四時,序為五節,過則為災: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這就是晉侯患病後向秦國求醫,秦伯讓秦國名醫醫和為晉侯診病後,提出的著名的“六氣病源”學說。此學說是“六氣以陰陽為綱,而淫生六疾統於陰陽”,被後世稱為病因理論的始祖。六氣
1 六種致病因素,即陰、陽、風、雨、晦、明,由秦國名醫醫和提出的“六氣病源”學說。
2 生理學名詞。指人體氣、血、津、液、精、脈等六種基本物質。因其均發生於後天水谷精氣,故名。《靈樞·決氣》:“余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脈……六氣者,各有部主也,其貴賤善惡,可為常主,然五穀與胃為大海也。”
3 六種正常的氣候,即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在正常情況下,稱為“六氣”。“六氣”一般不會導致發病。此六種因素在身體內外的太過與不及稱為“六淫”,能導致身體發病。 亦稱六元。見《素問·天元紀大論》。
4 運氣學說中的五運六氣。即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太陰濕土、少陽相火、陽明燥金、太陽寒水。
《素問·天元紀大論》:“鬼臾區曰: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三陽也……鬼臾區曰: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其與三陰三陽,合之奈何?……厥陰之上,風氣(木)主之;少陰之上,熱氣(君火)主之;太陰之上,濕氣(土)主之;少陽之上,相火主之;陽明之上,燥氣(金)主之;太陽之上,寒氣(水)主之。”
中醫經典《內經》認為“天人相應”,天之六氣則與人體六經(手足三陰三陽經脈)相互配屬,其具體的配屬關係,黃元御《四聖心源·卷二·六氣解》說道:
“[六氣名目]
⑴ 厥陰風木:足厥陰肝(乙木)、手厥陰心主(君火);
⑵ 少陰君火:手少陰心(丁火)、足少陰腎(癸水);
⑶ 少陽相火:手少陽三焦(相火)、足少陽膽(甲木);
⑷ 太陰濕土:足太陰脾(己土)、手太陰肺(辛金);
⑸ 陽明燥金:手陽明大腸(庚金)、足陽明胃(戊土);
⑹ 太陽寒水:足太陽膀胱(壬水)、手太陽小腸(丙火)。”
劉玉珍張睿老師關於六氣的客觀的解讀
規範的說,溫熱燥濕涼寒就屬於六氣。在規範的中醫理論中太過或不及的六氣,就屬於中醫病理學中的證因;病因與西醫學的病因幾乎是一致的。但在目前的不規範的中醫理論一統天下的背景下,說這些實在是太早了一點。但我們要強調的是,在現有的中醫理論中,同樣是沒有辦法把六氣概念搞清楚的。首先傳統中醫理論就沒有規範的時間空間概念。按照劉玉珍張睿老師的在《陰陽系統論》闡述的觀點,五行規範的說法應該是木火土金水五運屬於空間方面的概念,溫熱燥濕涼寒則屬於時間方面的概念,雙方是不能混淆的;其次在自然界六氣的太過或不及被另一方的兼併時的運動形式就屬於風;也就是說,風屬於六氣六淫的運動形式,在理論上不能把形式與內容的關係混淆。正因為傳統中醫理論既沒有規範的時間與空間概念,所以在中醫藥學教科書的陰陽五行學說中,根本就沒有乾支運氣理論;數千年來才會把五行與六氣的概念混淆,進而把六氣的運動形式風當成六氣之一;正因為傳統中醫理論沒有應有的時空概念,才分不清病因與證因的區別與聯繫,進而連最起碼的病、證、症的區別與聯繫也沒有弄清楚,就更不用說形成規範的病名基礎上,形成規範的能把病位、證因與證性一脈貫穿的證型表達形式。莫說中醫不能彰顯自己的優勢與特色,而且那些惡意反對中醫的人,指在那些所謂的專家教授的臉上,說中醫是騙子也只有在那裡干著急······中醫,中醫已經到了不再規範自己的理論體系,就真的會自我消亡的邊沿,中醫理論如果不再採用劉玉珍張睿老師的學術成果,那么,中醫總有一天會被那些沒有真正中醫理論水平的專家教授們折騰死亡······《易經》中的六氣
《易經》的十二辟卦把一年分成十二個月,六個月屬陰,六個月屬陽。由乾坤兩卦開始變化,五天一候,三候一氣,二氣一節,所以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氣候變化都不同,影響我們的生命活動,因此而產生生老病死的現象。中醫經典《內經》也有相同內容。《素問·六節藏象論》:“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氣指節氣,一節氣為15日,六氣即六節氣日,共90天,即3個月,為一時(季)。
《三命通會》中的六氣
天高寥廓,六氣 迴旋以成四時。六氣指陰陽風雨晦明。 《左傳.昭公元年》注云:“天有六氣,謂陰陽風雨晦明也。
中國畫術語一覽
中國繪畫藝術歷史悠久,淵源流長,經過數千年的不斷豐富、革新和發展,以漢族為主、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畫家和匠師,創造了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豐富多采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獨具中國意味的繪畫語言體系,在東方以至世界藝術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與影響。 |
指畫| 南北宗| 淺絳山水| 青綠山水| 幀畫| 頂相| 白描| 十八描| 雙鉤 | 鉤勒| 五筆七墨| 寫意| 工筆| 變相| 雜畫 | 界畫| 濕筆| 減筆| 博古[繪畫]| 墨分五色| 鉤斫| 皴法| 顫筆| 乾筆| 線畫法| 折枝| 鋪殿花| 衣冠像| 十三科| 畫分十門| 凹凸畫| 木簡畫| 無聲詩| 點簇| 積墨 | 落墨| 沒骨| 山水林石 | 小景| 七觀法 | 礬頭| 捉勒| 水法 | 繡像| 三遠 | 攢聚| 點苔| 渲染| 點垛| 宿墨 | 繪宗十二忌| 六要| 四難 | 七候 | 六氣| 六彩 | 單線平塗| 漬水| 鋪水| 吳裝 | 謹毛失貌| 解衣盤礴 | 三品 | 意到筆不到| 小品[繪畫]| 八格 | 曹衣| 三到| 書畫同源| 起結 | 九朽一罷| 不似之似| 敗牆張索 | 六長| 金錯刀| 三病| 留白 | 長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