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義
減筆(jiǎn bǐ ),減省筆劃。 清·江東老蟫 《京本通俗小說跋》:“首行‘京本通俗小説第幾卷’,通體皆減筆小寫,閲之令人失笑。”
所謂“減筆”,脫胎於白描畫法,但仍以線條作為主要造型手段。不同的是,減筆的線條打破了白描中鋒用筆的畫法,中側鋒並用,筆勢流暢,轉折自如,或粗或細,不拘一格。寥寥數筆,形神畢現,改變了白描人物用線繁複的程式。這種筆簡意賅的畫法為寫意人物畫的產生開闢了道路。
描法
減筆描,中國古代人物衣服褶紋畫法之一。畫法是用側鋒疾馳行筆,線條富有變化,遒勁有力。減筆者,是高度概括對象。
與工筆區別
工筆,亦名“細筆”,屬密體,力求縝密細微;減筆則屬疎體,力求單純簡括,可舍的儘量捨去。這是“遺貌取神”技法,多一筆不成,少一筆也不成,難度大於細筆。
如南宋梁楷既能細筆,尤善減筆;元代倪瓚的山水竹石,“逸筆草草”,也是減筆。現代黃賓虹說:“筆墨之妙,尤在疎密,密不容針,疎可行舟。然要密不相犯,疎而不離。”又說:“減筆當求法密,細筆宜求氣足。”
代表
人物
兩宋的繪畫是以中國人物畫大師石恪開始的,他的減筆人物畫開創了中國人物畫的先河。他以高度概括的手法創作了大量的人物畫,如《二祖調心圖》《帝仙對弈圖》《壽星圖》《五星圖》《嚴君平拔宅升仙圖》等。
石恪,字子專,郫縣人。他的藝術活動主要在後蜀至北宋初期。當時戰亂四起,西南地區比較平靜,而且在成都蜀王宮中還設立了“翰林畫院”,是我國最早的畫院機構,對於推動繪畫藝術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石恪的減筆人物畫,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筆墨上的減少,而是與人物形象和思想內涵有著密切聯繫的筆墨精練,是繪畫藝術上以少勝多、高度集中、高度概括,筆減意賅地表現人物的精神狀態、個性特徵及主次關係。趙希鵠在《洞天清祿集》中評論石恪:“畫鬼神奇怪,筆畫勁利,前無古人,後無作者”。最後一句雖不一定妥帖,但可以看出石恪在藝術上的高度成就。
畫作
《李白行吟圖》是南宋畫家梁楷存世減筆畫的代表作,寥寥數筆,詩人李白的形象躍然紙上。詩人獨立蒼茫,灑脫疏放,面帶微醉,一首驚天地、泣鬼神的詩篇已醞釀成熟,馬上就要脫口而出,而且不吐不快。
其他含義
減筆也是一種漢字修辭格,它通過直接或間接地有意減少一些漢字的筆畫來表意;從不同的角度看,減筆可分為直接減筆和間接減筆,成字的減筆和不成字的減筆;減筆的構成條件是:被減損的漢字+表示減損意義的漢字+將要減損的部件;運用減筆的心理基礎是圍繞被減損的漢字來展開聯想和想像。
中國畫術語一覽
中國繪畫藝術歷史悠久,淵源流長,經過數千年的不斷豐富、革新和發展,以漢族為主、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畫家和匠師,創造了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豐富多采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獨具中國意味的繪畫語言體系,在東方以至世界藝術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與影響。 |
指畫| 南北宗| 淺絳山水| 青綠山水| 幀畫| 頂相| 白描| 十八描| 雙鉤 | 鉤勒| 五筆七墨| 寫意| 工筆| 變相| 雜畫 | 界畫| 濕筆| 減筆| 博古[繪畫]| 墨分五色| 鉤斫| 皴法| 顫筆| 乾筆| 線畫法| 折枝| 鋪殿花| 衣冠像| 十三科| 畫分十門| 凹凸畫| 木簡畫| 無聲詩| 點簇| 積墨 | 落墨| 沒骨| 山水林石 | 小景| 七觀法 | 礬頭| 捉勒| 水法 | 繡像| 三遠 | 攢聚| 點苔| 渲染| 點垛| 宿墨 | 繪宗十二忌| 六要| 四難 | 七候 | 六氣| 六彩 | 單線平塗| 漬水| 鋪水| 吳裝 | 謹毛失貌| 解衣盤礴 | 三品 | 意到筆不到| 小品[繪畫]| 八格 | 曹衣| 三到| 書畫同源| 起結 | 九朽一罷| 不似之似| 敗牆張索 | 六長| 金錯刀| 三病| 留白 | 長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