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義

沒骨(méi gǔ)(法)畫 :中國畫傳統花卉(花鳥)畫的一種畫法。直接用顏色或墨色繪成花葉,而沒有“筆骨”——即用墨線勾勒的輪廓。
沒骨的“沒”字,即淹沒而含蓄之意,其精要在於將運筆和設色有機的融合在一起,不用勾輪廓,不要打底稿,更不能放底樣拓描。
作畫時,要求畫者胸有成竹,一氣呵成。在書法里把筆鋒所過之處稱為“骨”,其餘部分稱為“肉”。沒骨畫將墨,色,水,筆融於一體,在紙上予以巧妙結合,重在蘊意,依勢行筆。
特點
又不同後者筆墨彩揮灑恣肆,酣暢淋漓,譬如明代徐渭的潑墨寫意畫,別開生面自成一家,無論是花卉還是花鳥,皆一揮而就。
正如《陶庵夢憶》張岱所言:“今見青藤諸畫,離奇超脫,蒼勁中姿媚躍出,與其書法奇絕略同。昔人謂摩詰之詩,詩中有畫,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余謂青藤之書,書中有畫,青藤之畫,畫中有書。”
而沒骨畫法不類同工筆的嚴謹,逼真卻有些刻板;又不相同於寫意,恣肆張揚,酣暢卻有些誇張。從藝術的角度看,畫法不同,產生的效果不同,效果不同,給人的感官刺激不同,帶來了不同的心靈愉悅。
藝術形式
第一種較工細如 雙鉤蠆填彩法,只是略去雙鉤的墨線,靠色彩的層層加染而成。
第二種畫法略為疏放稍帶寫意的筆意,直接以色彩點染,一次完成。
第三種畫法是先工整色,未乾前以其它類似的色彩 點染局部,類似破墨因為使用熟紙,故產生半融合效果或略帶斑駁的色彩變化。
畫法
花卉
工細沒骨花卉的畫法
此畫法與工筆雙勾法接近,將稿放在紙或絹的下邊,不用勾墨線,照底稿形象直接進行染色,可以先打底色,然後再罩染顏色,用兩三支筆暈染明暗,仍然是暗面深,亮面淺,罩染顏色時要注意到用筆,明暗交接處可以留一空隙,即留一道白線但要留得自然而整齊,也可以不留空隙,間隔地進行暈染,等它乾後再染旁邊的,謹防串色。花頭和葉子可以罩染幾次,等顏色乾後進行勾葉筋和點花蕊,雙勾花卉可以只勾主筋而省去復筋,在沒骨畫法上要利用主復筋脈幫助形象的完整,所以葉子的復筋不能省略。花蕊和雙勾花卉一樣,要工整細緻,萼片用綠色暈染,紅花在萼片尖端染一點胭脂,枝幹用淡色畫過,老乾再用赭墨皴擦一遍,老乾上可以點苔點。
此法比工細沒骨法較概括,造型時抓住特徵取其有代表性的主要部分,捨去次要瑣碎部分,用筆要求洗鍊,做到以少勝多、神形兼備。
畫時可用底稿(技法熟練的可不用),不用打底色,筆上先蘸淺顏色,筆尖上再蘸重色,在顏色碟上略揉一下,一筆點成,也可以用兩支筆(一支筆蘸深色,另一支筆蘸淺色)接染。畫時要“胸有成竹意在筆先”,計畫好先從哪裡下筆點染,筆墨要緊密結合物象,對不同的對象使用不同的筆墨描繪,要露出筆法。在點染之際沒有輪廓線的約束,又不似工細沒骨法的工整嚴謹,用筆要自由活潑。在明暗交接處可以留出空隙,但不要留得太整齊,要接近寫意畫法,可以意到筆不到,利用空隙代表暗面,虛處要有畫,做到筆簡意繁,大膽下筆細心收拾。畫葉子要等乾後才用細筆勾葉的主復脈。花蕊可以誇張用重色點,要點出筆法來,也可以仍用粉黃點蕊,枝幹可以一筆畫過,不用皴染之法,幹上可點苔點少許。
人物
沒骨人物畫並非現代人的創造,古已有之,宋代梁楷首創用沒骨大寫意作水墨人物,清代任伯年也用此法畫人物,高古脫俗,開一代畫風。“沒骨”看似渾然一體的塊面,實則是線的擴大,以求筆中墨韻之變化。清代方薰在《山靜居畫論》中曰:“墨法,濃淡精神,變化飛動而已。”當代著名畫家彭先誠的沒骨人物畫所表現的便是這樣一種多變而深空前莫測的境界,於若即若離中傳達出奧妙的天葉變幻之意。
其他
沒骨法是花鳥畫在技法形式上的一大變革,不用墨線勾勒輪廓,只用著染色彩的水跡形成花葉形象,整個畫面色彩清柔、風格清秀、雅致、飄逸.本文主要從工細沒骨畫和點染沒骨畫兩個方面具體論述了沒骨花鳥畫的表現形式。
代表
清初沒骨畫法的代表人物惲壽平,以沒骨法自榜,正如清代張庚在《國朝畫征錄》里評他時說,斟酌古今,以北宋徐崇嗣為歸。一洗時習,獨開生面。但惲氏自己則在題於唐合作《紅蓮圖軸》的款上言明,徐照(沒骨法)無徑轍可得,殆難取則,因而他只能惟當精研沒骨,酌論今古,參之造化以為損益。
中國畫術語一覽
中國繪畫藝術歷史悠久,淵源流長,經過數千年的不斷豐富、革新和發展,以漢族為主、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畫家和匠師,創造了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豐富多采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獨具中國意味的繪畫語言體系,在東方以至世界藝術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與影響。 |
指畫| 南北宗| 淺絳山水| 青綠山水| 幀畫| 頂相| 白描| 十八描| 雙鉤 | 鉤勒| 五筆七墨| 寫意| 工筆| 變相| 雜畫 | 界畫| 濕筆| 減筆| 博古[繪畫]| 墨分五色| 鉤斫| 皴法| 顫筆| 乾筆| 線畫法| 折枝| 鋪殿花| 衣冠像| 十三科| 畫分十門| 凹凸畫| 木簡畫| 無聲詩| 點簇| 積墨 | 落墨| 沒骨| 山水林石 | 小景| 七觀法 | 礬頭| 捉勒| 水法 | 繡像| 三遠 | 攢聚| 點苔| 渲染| 點垛| 宿墨 | 繪宗十二忌| 六要| 四難 | 七候 | 六氣| 六彩 | 單線平塗| 漬水| 鋪水| 吳裝 | 謹毛失貌| 解衣盤礴 | 三品 | 意到筆不到| 小品[繪畫]| 八格 | 曹衣| 三到| 書畫同源| 起結 | 九朽一罷| 不似之似| 敗牆張索 | 六長| 金錯刀| 三病| 留白 | 長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