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科

十三科,中國畫術語。中國畫的分科,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分為六門;北宋《宣和畫譜》分為十門;南宋鄧椿《畫繼》分為八類。中國古代醫學分科的合稱。元代及明代的大部分時期太醫院都將醫學分為十三科。

中國畫術語

中國畫的分科,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分為六門;北宋《宣和畫譜》分為十門;南宋鄧椿《畫繼》分為八類。元代湯垕《畫鑒》說:“世俗立畫家十三科,山水打頭,界畫打底。”明代陶宗儀《輟耕錄》所載“畫家十三科”是:“佛菩薩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剛鬼神羅漢聖僧、風雲龍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林、花竹翎毛、野騾走獸、人間動用、界畫樓台、一切傍生、耕種機織、雕青嵌綠。”

中國古代醫學分科的合稱

元代及明代的大部分時期太醫院都將醫學分為十三科。元代十三科為:大方脈雜醫、小方脈、風、產、眼、口齒、咽喉、正骨、金瘡腫、針灸、祝由、禁。並規定:諸醫人於十三科內,不能精通一科者不得行醫。”明代醫學十三科為:大方脈、小方脈、婦人、瘡瘍、針灸、眼科、口齒、咽喉、接骨、傷寒、金鏃、按摩、祝由。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十三科又改作十一科。最早將醫學分為十三科可追溯至北宋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此時的十三科為:大方脈、風科、小方脈、針、灸、口齒、咽喉、眼、耳、瘡腫、傷折、金瘡、書禁。元豐改制後又在嘉祐九科之基礎上進行調整仍為九科。因此北宋時醫學劃分為十三科為時甚暫。

中國畫術語一覽

中國繪畫藝術歷史悠久,淵源流長,經過數千年的不斷豐富、革新和發展,以漢族為主、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畫家和匠師,創造了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豐富多采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獨具中國意味的繪畫語言體系,在東方以至世界藝術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與影響。
指畫| 南北宗| 淺絳山水| 青綠山水| 幀畫| 頂相| 白描| 十八描| 雙鉤 | 鉤勒| 五筆七墨| 寫意| 工筆| 變相| 雜畫 | 界畫| 濕筆| 減筆| 博古[繪畫]| 墨分五色| 鉤斫| 皴法| 顫筆| 乾筆| 線畫法| 折枝| 鋪殿花| 衣冠像| 十三科| 畫分十門| 凹凸畫| 木簡畫| 無聲詩| 點簇| 積墨 | 落墨| 沒骨| 山水林石 | 小景| 七觀法 | 礬頭| 捉勒| 水法 | 繡像| 三遠 | 攢聚| 點苔| 渲染| 點垛| 宿墨 | 繪宗十二忌| 六要| 四難 | 七候 | 六氣| 六彩 | 單線平塗| 漬水| 鋪水| 吳裝 | 謹毛失貌| 解衣盤礴 | 三品 | 意到筆不到| 小品[繪畫]| 八格 | 曹衣| 三到| 書畫同源| 起結 | 九朽一罷| 不似之似| 敗牆張索 | 六長| 金錯刀| 三病| 留白 | 長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