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載
![硯邊隨想](/img/4/a6d/nBnauM3XxcDM5cTN4cTO0QDO2ITMykDM5IzMwADMwAzMxAzL3kzL1E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濕筆”為清初揚州八怪始大用。
古詩云:“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杜甫亦有“元氣淋漓章猶濕”之句。言水墨山水進入“水暈墨章”之妙境。項容筆法枯硬而少溫潤,被譏為“頑澀”。
五代荊浩自稱:“筆尖寒樹瘦,墨淡野雲輕”。所謂“輕”,就是用水份充沛的濕筆。
北宋郭熙說:“墨色不滋潤,謂之枯,枯則無生意。”也主張畫中須有濕筆。
明代王行題畫詩云:“北苑貌山水,見墨不見筆;繼者唯巨然,筆從墨間出。”
清代張庚晚年始悟其意。他說:“濕筆難工,乾筆易好。”論及董源藏骨於肉,巨然肉透於骨。後者以“骨易見筆,肉難征墨”。一時爭趨乾筆,反以濕筆為俗工而棄之。
秦祖永所論最為突出:“作畫最忌濕筆,鋒芒全為墨華淹漬,便不能著力矣!去濕之法,莫如用乾。”
但現代黃賓虹說:“有幹才有濕,有濕才知有乾。”乾濕互用,方能謂之“水暈墨章”。
畫作
金魚:畫家各有不同的畫法,多用濕筆,可用墨或顏色描繪出金魚向各方遊走的形態。
海豚:描繪海豚在水中跳出水面及躍起的動態,用線出外形,用濕筆畫身體。
蝦:畫蝦的伸展及屈曲動態,用乾筆畫蝦須與爪,蝦身用濕筆,一筆有深淺色,可參考齊白石的畫蝦法。
蟹:描寫其橫行之姿態。畫背部及腹部兩種形狀時可多用濕筆,亦可參考齊白石之畫法。
與乾筆的區別
濕筆和乾筆(“渴筆”)效果不同,濕筆為濃墨,乾筆為焦墨,同樣是淡墨,濕筆和乾筆也會出不同的趣味。墨的濃淡變化關鍵在於用水。只有熟練掌握不同程度水分在生宣紙上的滲化效果,才談得上用水墨塑造人物或景的形象。
代表
在徐悲鴻的一幅《愚公移山》圖中,毛筆著墨皴擦有乾筆也有濕筆,一般說來,大片墨筆用濕筆,細微處多用於乾筆。
中國畫術語一覽
中國繪畫藝術歷史悠久,淵源流長,經過數千年的不斷豐富、革新和發展,以漢族為主、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畫家和匠師,創造了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豐富多采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獨具中國意味的繪畫語言體系,在東方以至世界藝術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與影響。 |
指畫| 南北宗| 淺絳山水| 青綠山水| 幀畫| 頂相| 白描| 十八描| 雙鉤 | 鉤勒| 五筆七墨| 寫意| 工筆| 變相| 雜畫 | 界畫| 濕筆| 減筆| 博古[繪畫]| 墨分五色| 鉤斫| 皴法| 顫筆| 乾筆| 線畫法| 折枝| 鋪殿花| 衣冠像| 十三科| 畫分十門| 凹凸畫| 木簡畫| 無聲詩| 點簇| 積墨 | 落墨| 沒骨| 山水林石 | 小景| 七觀法 | 礬頭| 捉勒| 水法 | 繡像| 三遠 | 攢聚| 點苔| 渲染| 點垛| 宿墨 | 繪宗十二忌| 六要| 四難 | 七候 | 六氣| 六彩 | 單線平塗| 漬水| 鋪水| 吳裝 | 謹毛失貌| 解衣盤礴 | 三品 | 意到筆不到| 小品[繪畫]| 八格 | 曹衣| 三到| 書畫同源| 起結 | 九朽一罷| 不似之似| 敗牆張索 | 六長| 金錯刀| 三病| 留白 | 長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