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經歷
1968年畢業於北京戲曲學校,從王少樓、楊菊芬等學習老生戲,從諸連順、徐元珊等學習武生戲。畢業後又得到祖父譚富英、父親譚元壽的親傳。
譚孝曾、趙葆秀、王蓉蓉、杜鎮傑、李宏圖、遲小秋、朱強、董圓圓、陳俊傑組成的“九大頭牌”。註:董圓圓調離北京京劇院去往國家京劇院,候補張慧芳(原湖北京劇院)
藝術特色
他嗓音高亢宏亮、韻味清醇、悠楊自如,扮像清秀、颱風瀟灑,且文武兼備,頗具譚派神韻。
代表作品
經常上演的京劇有:《失空斬》、《四郎探母》、《群英會》、《龍鳳呈祥》、《將相和》等。
出訪演出
曾先後隨團出訪日本、法國、美國、瑞士、義大利、西班牙等國家。
譚派傳人
其子譚正岩也繼承譚派藝術,系譚派第七代嫡傳人。
活動年表
2004年5月17日,農曆甲申年三月廿九日,晚:北京、南京兩地京劇演員聯演《沙家浜》
一場由北京、南京兩地京劇名角聯袂演繹的現代京劇《沙家浜》在南鋼大劇院上演,這場演出是紀念梅蘭芳誕辰110周年的系列活動之一。
本場演出共有3組主要演員:扮演阿慶嫂的閻桂祥和劉山麗來自北京,黃孝慈來自江蘇;郭建光由來自北京京劇院的譚孝曾和江蘇省京劇院的張軍強、嚴陣共同扮演;北京的胡鏇、袁慧琴和南京的董源則先後扮演了沙奶奶一角。
2004年12月30日,農曆甲申年十一月二十日:懷仁堂2005年新年京劇晚會舉行
“菊苑飄香”——懷仁堂2005年新年京劇晚會舉行。
演出節目
開篇
《普天同樂共吉祥》(安平飾天神,李潔、王艷、李國靜飾眾仙女)
第一篇流派紛呈百花香
(楊派)《四郎探母》(張克)
(言派)《讓徐州》(言興朋)
(譚派)《定軍山》(譚孝曾)
(奚派)《珠簾寨》(張建國)
(馬派)《淮河營》(杜鎮傑)
(麒派)《追韓信》(陳少雲)
(荀派)《賣水》(耿巧雲、管波)
(程派)《鎖麟囊》(劉桂娟、遲小秋)
(張派)《詩文會》(王蓉蓉、趙秀君)
(尚派)《雙陽公主》(鄧敏)
(梅派)《貴妃醉酒》(李勝素)
第二篇菊苑似錦結碩果
《赤桑鎮》(趙葆秀,鄧沐瑋)
《九江口》(楊赤,江其虎)
《火燒裴元慶》(黃齊峰)
《金錢豹》(孫亮)
《火神阻路》(年金鵬)
《虹橋贈珠》(李紅艷)
第三篇藝海神韻綻奇葩
《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關棟天)
《江姐》(張火丁)
《蝴戀花》(李維康)
第四篇與時俱進鑄輝煌
《廉吏于成龍》(尚長榮)
《梅蘭芳》(于魁智,孟廣祿)
尾聲
《繼往開來譜華章》
2005年10月18日,農曆乙酉年九月十六日,晚:紀念張君秋誕辰85周年張派代表劇目匯演第五天
紀念張君秋誕辰85周年張派代表劇目匯演在天津中國大戲院舉行。
演出劇目
《趙氏孤兒·宮中》(翟萍)
《狀元媒》(3位張派弟子、再傳弟子分別飾演柴郡主:姜亦珊演“行圍”、雷英演“宮中”、董翠娜演“金殿”,張學津飾呂蒙正,譚孝曾飾宋王,王立軍飾楊延昭,康健飾趙德芳,楊光飾傅丁奎)
2005年11月6日,農曆乙酉年十月初五日,10時:譚鑫培陵墓修復工程揭幕和祭掃儀式舉行
來自全國各地的京劇名宿王琴生、劉曾復、歐陽中石、杜近芳、葉少蘭、孫毓敏、楊春霞、劉子蔚和中國京劇院、北京京劇院、中國戲曲學院、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和全國優秀京劇演員研究生班的師生代表共200多人在譚元壽、譚孝曾、譚正岩三代人的陪同下匯聚在譚鑫培大師的墓前,舉行了隆重的祭掃儀式。
此次修復工程由北京市文物局和門頭溝文化管理委員會施工,在原墓址對譚鑫培的陵墓進行了精心修葺,歷經5個月完成。修葺後的陵墓站地約500平方米,四周建有圍牆,穿過寫著“國劇宗師”四個大字的石門就可以瞻仰到高台上聳立的墓碑和墳冢。墓碑的背面是由京劇前輩王琴生、劉曾復等撰寫的碑文,記述了墓主人的四大功德。記述1915年由戒台寺贈地建墓經過的原墓碑和界石也陳列在墓區中。由王琴生書寫的梁啓超詩句:“四海一人譚鑫培,聲名廿紀轟如雷”銘刻在陵園石門的兩側。
祭掃儀式由北京京劇院院長王玉珍主持,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蔡赴朝和市文化局、門頭溝區政府的負責同志出席了祭掃儀式。蔡赴朝同志代表北京市委市政府發表了講話,稱譚鑫培不愧為祖國戲曲藝術的泰山北斗;一代宗師,他的功德與業績將永垂史冊;京劇演員于魁智、京劇演員研究生班和譚門弟子的代表王平都在致辭中對譚鑫培大師在京劇藝術發展史上承前啟後的重大貢獻給予高度評價,譚鑫培大師的曾孫譚元壽也在祭掃儀式上致辭,感念黨中央幾代領導人對民族文化藝術的尊重和對譚家的關切與愛護。
2006年1月23日,農曆乙酉年十二月廿四日,晚:2006年新春京劇晚會——李瑞環同志改編劇目專場演出第四天
應全國政協辦公廳、全國政協京昆室之邀晉京演出新春京劇晚會的天津市青年京劇團,與北京一批京劇名家合作,在全國政協禮堂推出慶賀李瑞環同志改編劇目專場演出京劇名家演唱會,現場氣氛熱烈,觀眾掌聲不斷,演出獲得巨大成功,標誌著天津市青年京劇團歷時四天的晉京演出,圓滿落幕。
名家演唱會上,梅葆玖、譚元壽、李世濟、葉少蘭、劉長瑜、孫毓敏、李維康、耿其昌、于魁智、李勝素、趙葆秀、譚孝曾、李宏圖、王立軍、孟廣祿、趙秀君、劉桂娟等各自獻上拿手唱段,演唱會在李瑞環同志作詞的《天津市青年京劇團團歌》聲中圓滿結束。
2006年3月1日,農曆丙戌年二月初二日:戲曲界舉行王選追思會
全國政協京昆辦公室的委員們在全國政協禮堂舉行王選追思會。會上,大家在發言中一致感到遺憾的是,在各個新聞媒體上刊出、播放的王選生平中,都沒有記錄、提及他為中國戲曲事業做出的貢獻。參加追思會的有李世濟、杜近芳、葉少蘭、孫毓敏、譚孝曾等。
“很多人都只知道王選是位優秀的科學家,卻不知道他還是位戲曲研究家、活動家、收藏家,他在重病之中都沒忘記振興京昆的工作。”孫毓敏說。王選生前曾擔任全國政協京昆室主任,在他的多方努力下,國家下撥了5000萬元資金保護、發展崑曲,這對崑曲界來說是件天大的好事。2004年,王選先生主持編選了《中國崑曲精選劇目曲譜大成》,匯集了全國崑劇院團半個多世紀以來創作、演出的70部優秀劇目。在會上,藝術家們都說,這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情,現在的、將來的崑劇演員們應該吃水不忘挖井人,“王選可是崑曲界的大功臣。”
2006年7月11日,農曆丙戌年六月十六日,晚: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華神韻專場晚會舉行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華神韻專場晚會”在長安大戲院舉行。為弘揚民族文化,展示京劇藝術魅力,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聯合長安大戲院、北京京劇院一團推出京劇現代戲《沙家浜》。此次演出是為向建黨85周年獻禮特別推出的紅色經典劇目。
此次復排,由王蓉蓉飾阿慶嫂,譚孝曾飾郭建光。
2006年9月16日,農曆丙戌年閏七月廿四日:中華劇院開張
能容納千名觀眾的中華劇院在天津落成,以上演京劇為主。劇場實際面積7509平方米,有1006個坐席。此外,還配有包括排練場地的綜合樓以及招待所。劇院還有22畝的園林,亭台花木,錯落其間。
在落成儀式上,天津市青年京劇團上演了京劇《龍鳳呈祥》,特邀譚元壽、葉少蘭、譚孝曾加盟演出,青年團演員有張克、孟廣祿、王立軍、李佩紅、石曉亮、孫麗英、康健、楊光等。
2006年9月20日,農曆丙戌年閏七月廿八日,晚:中國大戲院開業70周年慶典演出第二場
中國大戲院開業70周年慶典演出第二場。本場為戲曲名家經典薈萃演出,邀請當時京劇、評劇、豫劇、越劇、河北梆子等劇種中碩果僅存的流派藝術家與部分傳人同觀眾見面並表演拿手唱段。包括李世濟(攜徒李海燕,呂洋)、張春華、景榮慶、劉秀榮(攜徒王艷)、孫毓敏、李硯秀、趙慧秋、李鳴岩、譚孝曾、孫明珠、康萬生、任德川、汪慶元、馬金鳳、筱俊亭、王璦璦、左大玢、李愛琴、劉玉玲等。
2006年10月20日,農曆丙戌年八月廿九日:紀念譚富英誕辰百年系列演出第一場
紀念譚富英誕辰百年系列演出第一場在北京長安大戲院舉行。
演出劇目
《定軍山·陽平關》(譚元壽、譚孝曾、譚正岩、王平、杜鎮傑、徐尚賓分飾黃忠,尚長榮飾曹操)
2006年10月21日,農曆丙戌年八月三十日:紀念譚富英誕辰百年系列演出第二場
紀念譚富英誕辰百年系列演出第二場在北京長安大戲院舉行,本日為折子戲專場,由京、津、滬三地譚門弟子同台。
演出劇目
《挑滑車》(葉金援、奚中路、王立軍分飾高寵)
《空城計》(張克飾諸葛亮)
《武家坡》(杜鎮傑飾薛平貴,趙秀君飾王寶釧)
《將相和》(譚孝曾飾藺相如,孟廣祿飾廉頗)
2006年11月25日,農曆丙戌年十月初五日,晚:紀念奚延宏誕辰72周年演唱會舉行
紀念奚延宏誕辰72周年演唱會在石家莊人民會堂舉行。
演出劇目
《珠簾寨》唱段(侯立欣)
《白帝城》唱段(張建峰)
《二堂舍子》唱段(王小蟬)
《鍘美案》唱段(牛征良)
《甘露寺》唱段(趙建中)
《范進中舉》唱段(張軍強)
《趙氏孤兒》唱段(左紅蓮)
《打漁殺家》唱段(耿其昌)
《謝瑤環》唱段(李維康)
《野豬林》唱段(葉金援)
《杜鵑山》唱段(馬永安)
《借東風》唱段(朱強)
《穆桂英掛帥》唱段(梁維玲)
《沙家浜》唱段(譚孝曾)
《壯別》唱段(李宏圖)
《智取威虎山》唱段(孟廣祿)
《羅成叫關》唱段(葉少蘭)
《霸王別姬》唱段(梅葆玖)
《古城會》全劇(奚中路飾關羽,尚長榮飾張飛,王博文飾蔡陽,馮勝章飾馬童)
2007年2月24日,農曆丁亥年正月初七日,晚:北京長安大戲院舉辦2007新春京劇經典折子戲專場
長安大戲院舉辦京劇經典折子戲專場。
演出劇目
《昭君出塞》(王艷)
《文昭關》(楊少彭、王佩瑜)
《紅娘》(耿巧雲)
《鎖麟囊》(李海燕)
《淮河營》(朱強)
《穆桂英掛帥》(董圓圓)
《三娘教子》(王蓉蓉、張建國)
《將相和》(譚孝曾、孟廣祿)
2007年8月18日,農曆丁亥年七月初六日:福彩之夜“京劇在青島”大型京劇綜藝晚會第一場福彩之夜“京劇在青島”大型京劇綜藝晚會首場在青島浮山新區中心廣場舉行。吳汝俊、康靜、宋小川、張萍、譚孝曾、張春秋、尚長榮等參加演出。
2011年11月2日,武漢琴台大劇院第六屆中國京劇節開幕式演出。
2012年7月中央電視台第七屆青京賽擔任評審。
走近京劇生角演員(一)
京劇中的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種行當,其中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紅生、娃娃生等幾個門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