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樓(1911~1967)
人物簡介
王少樓,男,京劇老生、教師。字兆霆。祖籍山東,生於北京,出身梨園世家。祖父王順福為旦角演員;父親王毓樓工武生。姑母王明華是梅蘭芳夫人。
人物生平
少樓從小受到良好的藝術薰陶,稍長,曾在梅宅觀看姑夫與余叔岩排練《游龍戲鳳》和《打漁殺家》等劇目。1919年拜張春彥為師學戲,家中先後延請了李鳴玉、雷喜福、李洪春等前輩教授文武昆亂各種老生戲,同時由父親教練武功。
1923年,他12歲時正式拜余叔岩為師,從此時得余叔岩親自指授,同年3月開始掛牌公演。不久入斌慶社科班,邊演出邊學藝。又特聘名琴師陳鴻壽操琴,並隨陳鴻壽精研譚鑫培、余叔岩派系唱腔。遂成為蜚聲藝壇的優秀青年鬚生,因天賦極佳又兼功底深厚,而受到京劇界內外特殊的重視。他扮相清秀俊雅,眼神奕奕,表情生動,嗓音圓潤有韻味,並且文武兼備,唱念做打取法乎上,以余叔岩為宗,被當時權威評論家陳彥衡、蘇少卿、徐筱仃、吳幻蓀等一致認為是難得的“全才”、“美才”、“學余最為神似”、“唱做不愧為余派真傳”,是“將來可傳余派衣缽之第一人”。他曾為荀慧生、尚小雲、雪艷琴等配戲,1930年5月參加程硯秋的“鳴和社”,與程硯秋合作達10年之久。
不料,正當他聲譽日隆之際,卻因嗓音失潤,致使無法再正常發展自己的演出事業,1942年後,他勉強維持了一段舞台生涯,雖然以自己的功力依然與程硯秋、荀慧生等合作,但是終不如前。新中國成立後,他於1952年被聘任為私立藝培戲曲學校教務主任兼老生教師,1953年“藝培”由政府接管,改為北京市戲曲學校,他在學校辛勤耕耘15年,他以全副心血培育出張學津、李崇善、安雲武、趙世璞、譚孝曾、李寶春等新一代優秀演員,成為我國傑出的戲曲教育家,他謙誠和藹,業精德高,在京劇界享有盛譽。
出生:1911年11月8日,宣統三年(辛亥)九月十八日
逝世:1967年1月22日,農曆丙午年十二月十二日
科班院校
斌慶社 搭班學藝 角色
二、“江南一條腿”京劇名家王少樓
王少樓,生於1918年元月13日,2003年5月13日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85歲。人稱“江南一條腿”的著名京劇演員。王少樓四歲隨父王德山(梆子演員)學藝,曾拜周信芳為師。十一歲隨父在杭嘉湖一帶經常演出《落馬湖》、《獨木關》、《連環套》,己深得觀眾喜愛。十七歲開始在杭州掛牌演出,頭三天打炮戲為《長坂坡》、《挑滑車》、《惡虎村》,一炮打響。
青年時候的王少樓作為五大頭牌進入上海大舞台,當時演出的劇目有《鐵公雞》、《盜魂鈴》、《金錢豹》、《周喻歸天》、《戰馬超》、《十八羅漢收大鵬》、《驅車戰將》、《英雄走國記》、《牛郎織女》、《收姜維》等,並經常在南京、武漢、杭州、蘇州、無錫等地巡迥演出。
新中國成立之初,成立了共舞台京劇團,有演員200多人,54年改為上海新華京劇團,王少樓任團長和主演。領導劇團編演了23本《水泊梁山》,在50年上海笫一屆春節戲曲演唱競賽獲一等獎。解放後編演大量新戲有《九件衣》、《五虎平西》、《薛剛鬧花燈》、《忠王李秀成》、《張汶祥刺馬》、《黃飛虎反五關》、《岳飛》、《還我台灣》,和現代戲《黎明的河邊》、《唱戲的人》等。57年春節開始演出頭本《封神榜》,該劇演止七本,盛況空前。當年下半年去北京、天津、濟南巡迥演出,擴大了連台本戲在北方的影響。64年編演龍江頌並主演支部書記鄭強。65年參加了華東區京劇現代戲會演,受到一致好評。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王少樓深受迫害,抄家、批鬥、遊街,去吳淞“五七”幹校勞動。江青下令劇團解散,《龍江頌》劇本由上海京劇院接手。78年,王少樓由豫園調入上海戲曲學校任教。
王少樓曾任3屆、4屆、5屆上海市政協委員,周信芳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上海農工民主黨常委。參加了全國笫四次文代會。參加拍攝電影《蓋叫天舞台藝術》、《一箭仇》。
走近京劇生角演員(一)
京劇中的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種行當,其中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紅生、娃娃生等幾個門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