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劉鴻聲(1879~1921)北京順義縣人。早期京劇老生名家,其藝術世稱劉派。一作鴻升,又作鴻生,字子余,號澤寶。1921年3月9日故於上海。原為小刀鋪學徒,因業餘愛好京劇而加入班社演唱。先演淨腳,深受穆鳳山賞識,曾以《八本鍘判官》等劇而演壓台戲。後改演老生,以嗓音高亢、挺拔、流利而著名,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世稱“劉派”。跛足,不善做功。擅演《轅門斬子》、《斬馬謖》、《斬黃袍》、《李陵碑》(《碰碑》。四劇習稱“三斬一碰”等劇。後曾繼譚鑫培之後任北京正樂育化會會長。
劉鴻聲的唱腔體系世稱"劉派",形成略晚於“後三傑”——孫(菊仙)、譚(鑫培)、汪(桂芬)各派,而在民國初年大為流行,是劉根據自己的嗓音條件,亦奎(張二奎)派的唱腔為基礎,吸收譚、汪各派老生的唱法,進一步變化發展,融會而成的,以唱工獨具特色為主要標誌。
藝術經歷
原在北京刀剪鋪學徒,因酷愛京劇,後入翠峰庵票房學淨角。1895年成為職業演員,先後在同春、四喜班為譚鑫培、孫菊仙當配角。改搭玉成班後,主演《八本鍘判官》,聲名鵲起。1909年赴滬始改演老生。辛亥革命後,回京在廣和樓組建鴻慶班,自任主演。他的演唱嗓音響亮、清脆、甜潤,行腔挺拔、剛勁、流利,多用京字、京音。以《斬黃袍》、《斬馬謖》、《轅門斬子》和《四郎探母》著稱。成名後有時還演出花臉戲《探陰山》和老旦戲《釣金龜》等。他曾繼譚鑫培之後任北京正樂育化會會長。
藝術特色
劉鴻聲初演銅錘花臉,宗穆風山一派,後改唱老生。他嗓音極高,音質純淨,具備腦後音、虎音、炸音,並有較難得的水音。氣力充沛,運用得法,又善使氣口。習用“樓上樓”的行腔方式,逢高必拔,拔必到頂,能適應各種板式的演唱,以西皮腔最為見長。唱念用北京字音,宗張二奎,唱腔亦近奎派,又吸收孫菊仙的唱法,但改變了二者平直樸素的風格,有大量的創新,如將《斬黃袍》中“孤王酒醉桃花宮”的二六板唱詞,由14句刪為6句,每句都唱的新穎、華麗;又如《轅門斬子》中“見老娘是一禮躬身下拜”,融入娃娃調,獨創新回龍腔,鏇律優美動人。
劉派的戲路很寬,不僅擁有奎派各劇,其他如孫、譚各派的劇目,一經移植,也都能賦予劉派特色。劉鴻聲跛足,又無幼工,故基本沒有靠把戲、武老生戲及特殊的表演技藝,以唱功戲為主,演唱中喜用大量唱詞,如《上天台》中的“一百單八句”和《逍遙津》中得數十個“欺寡人”等。念工戲亦佳,又兼演老旦。劉唱銅錘花臉,因嗓音高而音域窄,乃形成一種獨特唱法,別具韻味。
代表劇目
劉派常演劇目極多,代表劇目最突出的有:“《三斬一探》”——《斬黃袍》、《斬紅袍》(即《打竇瑤》)、《轅門斬子》、《四郎探母》及《上天台》、《逍遙津》、《空城計》、《斬馬謖》等,此外還有《敲骨求金》、《黃金台》、《完璧歸趙》、《御碑亭》、《蘇武牧羊》、《烏龍院》、《法場換子》等。
藝術影響
演唱風格高昂清越,剛爽甜脆,對當時及後來的一些“老生”流派發展有極大的影響。但“劉派”的演唱對演員的嗓音條件要求極高,劉鴻聲又中年而逝,故臨摹劉者雖眾,傳人卻不多,以成就論唯有高慶奎。
劉派的唱法僅有《斬子》、《斬黃袍》、《空城計》、《御碑亭》、《完璧歸趙》、《探母》、《烏龍院》、《敲骨求金》、《罵楊廣》、《蘇武牧羊》、《法場換子》、《探陰山》、《鍘美案》(後兩段系《銅錘花臉》)等十數張唱片行世。
走近京劇生角演員(一)
京劇中的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種行當,其中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紅生、娃娃生等幾個門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