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威明

邢威明,京劇老生。祖籍江蘇無錫市。出生於1900年9月26日,逝世於1984年12月22日,享年84周歲。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祖輩即移居北京,供職清朝內務府工匠司。祖、父兩代以扎制御用大、小宮燈為生,精於扎制,長於繪畫,清同,光二朝,全家人生活幸福。

個人經歷

自幼痴迷譚派藝術,常隨舅父至西華門內務府昇平署,隨“童聲班”習練京劇基本功,受教於姚增祿李鑫甫等先生,凡此二年余。民國後,經友人介紹,得識陳彥衡先生,受教達七年之久,又經王君直袁寒雲諸先生,專學譚派演唱技藝,常演於“首善第一樓”、“春陽友會”、“言樂社”等清音桌,後專於彩唱。時達三年有餘。其父以辱沒門風為由,令其於1916年入“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學習繪畫,受教於陳師曾先生,同班學友顏伯龍、李苦禪等,並成終生摯友。邢威明此時仍半戲半畫,三年後,入中國銀行任職員,彼時中國銀行票房乃北京最具實力,外聘教師待遇最優的大票房,學戲、排戲、演戲非常正規,先父如魚得水,嗓音變化僅百日左右即行恢復,清秀英俊,表演瀟灑,嗓音高亢明亮,遂成票房台柱,尤受王長林先生親授《瓊林宴》、《賣馬當鐧》等劇,常演於茶園、票房及堂會。

1922年端午,邢威明於西城慶升園茶樓演出《問橋鬧府》,不料其父亦在台下看戲,父子相逢於戲樓,幸經其父默許,遂至“育化正樂會”登記,正式下海,從此走上戲曲道路,特於蓉豐照相館《問樵鬧府》劇照以示紀念。後經十餘年,仍堅持學戲、演戲、搭班於北京各班社。1925年搭荀慧生班,1927年搭朱琴心班,演出譚派劇目。1935年,組班“明聲社”赴山東演出,甚佳。1936年又赴東北演出,至鞍山後一炮而紅,名聲鶴起,東北各劇院爭先聘約,遲滯至1937年全國抗戰爆發,交通中斷,留在東北。

其憑藉譚派技藝及京派風格,並具有高等文化修養、善寫書畫,親編整理了一大批新戲和舊戲劇目,並親自設計服裝,扎制盔頭,繪畫圖案,使京劇舞台上煥然一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期,白玉昆先生演《十八羅漢收悟空》,唐韻笙先生演《十八羅漢收大鵬》,邢威明編演詼諧別致的《十八羅漢收八戒》,同城競爭,使觀眾大飽眼福,三位先生也一起合作:《群·借·華》,邢飾諸葛亮,唐先生飾魯肅,白先生飾關羽,頗受東北觀眾歡迎。

1947年後,在丹東“永豐社”科班授藝、演出。雖然當時戰火紛爭,但其編演的《鹿台恨》、《封神榜》竟能長達數月爆滿,觀眾專程乘火車從瀋陽、鞍山等地前來看戲,其要求樂隊在《登台死諫》中,以特慢“急急風”,襯托比干丞相焦急,悲憤之情,及至“比干挖心,姜後剜目”時全場觀眾一片抽泣聲,悲憤聲,演員,觀眾沉浸於劇情之中。他的另一代表劇《六國封相》,按京派風格表演,演至《跳井尋死》時,全場噓吁無不動容,《六國拜相》時,觀眾跟著歡呼雷動,可見其此劇在表演唱念,做派之精湛的程度著實使人嘆為觀止。

1948年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四縱隊京劇團,慰問前線戰士,演出《九件衣》、《闖王進京》等劇目。1949年入中國戲曲改進局瀋陽分校,任京劇科負責人。同年重新組建師資隊伍,其對各門戶、門派、行當不帶任何偏見,大量聘請了一大批好演員、好教師,同時也解決了一批處於生活困境的舊藝人,其中包括王連平先生。由於當時成功組建了教師隊伍,為日後合併至中國戲曲學校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並成為了中國戲曲學校的中堅力量。其改編教授的全部《將相和》,扮演藺相如的學生,獲東北地區表演一等獎,進京匯演,榮獲全國藝術院校表演一等獎。

全國“三反”“五反”運動後,被逐至吉林市京劇團。1955年隨瀋陽分校合併至中國戲曲學校(現中國戲曲學院)。1957年,與摯友趙桐柵先生、孫盛文先生對“過多限制授教,禁演傳統劇目”等現象,聯名提出書面意見,因此與趙先生經多次遭到批判,被定性為“嚴重右傾思想”,此結論並記入二人檔案。幸未戴右派帽子。

其從1949年至1979年凡三十年教學中,為京劇教育事業付出了一生辛勤努力,不打罵學生,對學生諄諄教誨,並條分縷晰的開創了啟發式教學的先河。他一生不沾菸酒,身上沒有舊戲班的不良習氣。

“文革”中,他備受摧殘,毒打體罰,致使左耳嚴重失聰。七旬高齡下放農場放羊,坦然處之,戲言一生演唱《蘇武牧羊》,老邁時又唱了這么一出《萬里緣》,並留有實景照片一幀。

他一世德高望重,業內人望,不惟桃李滿天下,早期有尹月樵、李玉書、麻美英、劉岩朋、田文玉等。中國戲曲學校學生中有楊韻青、孔雁、王晶華、蕭潤增、孫岳、馮志孝、李春城等,學生們對某一流派準備拜師時,他都予以大力支持,從無障礙。他認為,學生們只要愛京劇,演京劇,傳承京劇,他很願意為他人做嫁衣裳。尤其在“文革”後,其同輩人大都離去,全國各地各門派的學生芸芸眾生,登門問藝,他以毫無保留傾囊相授,親做示範,說唱腔摳表演,旁經引證,直到1983年83歲高齡仍每日教學不輟,他一生真愛京劇。

晚年1980後為中國京劇院改編排演了兩部大戲,《清風亭》、《蘇武牧羊》。他一生治藝嚴謹,為改變《蘇武牧羊》悲劇結果,查閱《漢書》、《後漢書》,得到“蘇武攜胡女並子同歸”之史料,始將蘇武牧羊改為“夫妻攜子同歸長安”的喜慶結局,重演之後效果熱烈。中國京劇院新創編現代戲京劇《蝶戀花》作曲者是其學生關雅儂先生,在其家中研究編創中,經其指點當場錄製《法場換子》反調,做為楊開慧的唱腔參考選用。凡以上種種,他一生不重名利,不計個人報酬,默默無聞,為京劇事業貢獻了他的一生。

其工資由1949年定級至辭世止,從未更動。“文革”後1983年10月被文化部確認為離休幹部

1984年12月22日(冬至)無疾而終,安葬於北京福田公墓

走近京劇生角演員(一)

京劇中的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種行當,其中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紅生、娃娃生等幾個門類。

李宏圖[京劇小生]
常東
陳大濩
陳少霖[京劇老生]
程正泰
杜喆
高寶賢
高彤[京劇老生]
賈洪林
金仲仁
李和曾
李萬春
包飛
李光[京劇演員]
錢浩梁
茹元俊
時慧寶
尚和玉
唐韻笙
汪笑儂
王鴻壽
汪桂芬
余叔岩
言興朋
俞振飛
周少麟
鐘鳴岐
費賀楠
高慶奎
高盛麟
畢英琦
高百歲
白家麟
顧典劇
貫大元
貫盛習
高連甲
關盛明
黃炳強
何澍
黃元慶
黃月山
黃齊峰
何金海[京劇演員]
韓劍光
黃正勤
黃世驤
胡盛岩
安舒元
曹藝斌
賈勁松
靳萬春[京劇演員]
姜鐵麟
劉鴻聲
劉榮升
梁慶雲
李甫春
劉硯芳
李卜春
李鳴盛
李浩天
蔡榮貴
李寶春
李玉聲
蔡寶華
李伯培
李盛藻
李德彬
李世霖
劉漢臣
李文林[京劇老生]
劉勉宗
李春來[京劇武生]
雷喜福
李亮[京劇武生]
劉世勛
梁一鳴
露蘭春
曹世嘉
李寶櫆
劉宗楊
劉奎官
李桂春
李吉瑞
李家載
李金聲

凌珂
李蘭亭
李桐春
李岩[京劇演員]
李環春
鮑吉祥
穆宇
閔兆華
那正鑫
錢富川
秦占寶
遲月亭
鮑福山
茹萊卿
茹富蘭
瑞德寶
白玉昆
畢高修
孫盛輔
孫興珠
沙世鑫
孫毓堃
沈金波
沈富貴
孫盼雲
孫鈞卿
宋寶羅
孫元彬
孫洪勛
時佩璞
宋鋒
德珺如
白元鳴
王金璐
董文華[京劇武生]
汪正華
王九齡
杜鵬
王珮瑜
王平[京劇武生]
王立軍[京劇演員]
翁國生
王世續
王喜秀
王和霖
武正豪
王雨辰[京劇老生]
王榮增
辛寶達
蕭潤增
奚嘯伯
夏月潤
徐小香
蕭潤德
小王桂卿
徐東明
奚中路
蕭連芳
邢威明
余三勝
楊淼
葉金援
楊乃彭
丁俊
楊少彭
楊盛春
葉鳴蘭
楊長秀
傅希如
於世文
尹月樵
楊菊芬[京劇演員]
葉春善
楊隆壽
傅德威
於萬增
樊德春
張榮培
張建國[京劇演員]
趙麟童
張建峰
張文涓
周龍[京劇演員]
張桂軒
趙永偉
趙如泉
張元智

張盛利
朱秉謙
祝元昆
趙松樵
張春彥
鄭永春
房玉麟
周少樓
周仲博
張世蘭
蘇德貴
高世壽
孫柏齡[京劇老生演員]
高亞樵
關正良
李如春
高牧坤
沈鶴鳴
劉春喜
高維儒
孫盛雲
蘇富恩
尚長春
安雲武
程繼仙
董維賢
高維廉
董玉傑
李鑫甫
李桂芬
宋玉慶
丁晨元
譚孝曾
譚正岩
劉雪濤
王文源
王少樓[京劇老生]
龍德雲
王少生
李繼春[京劇武生]
厲慧良
劉奎童
王寶利
關維芳
王則昭
李鳳翔
郭三增
王小蟬
王璽龍
陸地園
王斌芬
王楞仙
吳盛珠
王世霞
王元綱
王慧群
李少樓[京劇武生]
丁震春
高蕙蘭
郭玉昆
李宗義[京劇老生]
董鳳岩
曹韻清
王大興
王榮山
陳富康
遲世恭
李順亭
筱蘭英
薛印軒
許蔭棠
鮑盛啟
何連濤
盧勝奎[京劇老生]
恩曉峰
筱高雪樵
謝正喜
劉盛通
范以程
薛鳳池
徐元珊
黃雲鵬[京劇武生]
遲金聲
夏蔭培
言少朋
葉盛長
陳鶴峰
梁益鳴
姚宗文
劉木鐸
哈寶山
程富雲
李紫貴
婁廷玉
楊少春
俞菊笙
俞振庭
梁慧超
韓長寶
葉慶榮
呂君樵
俞大陸
產保福
俞步蘭
蔣慕萍
江世玉
方震濤
陳盛泰
駱連翔
姜培培
由奇
袁金凱
張克[京劇演員]
馬長禮
孟筱伯
米喜子
曹連孝
朱寶光
馬少山
張少樓
朱丁奇
馬德成
張春孝
周維俊
朱素雲
江長春
張幼麟
張威[京劇小生]
倪海天
朱桂芬
張榮奎
裴永傑
張連福
張軍強
潘月樵
朱福俠
陳喜光
江世升
康雲翔
關正明
張世麟
李保良
鄭法祥
常連環
茹富華
趙世璞[京劇老生]
鄭亦秋
張增明
陳喜興
張二鵬
周正榮
高雪樵
鄭盛薌
孫岳[京劇演員]
張淇林
朱福
朱金琴
周瑞安
雙闊亭
趙盛璧
張翼鵬
張盛祿
厲慧蘭
郭仲衡[京劇老生]
康喜壽
許錦根
陳秀華
費世威
朱雲鵬
馮蕙林
李元瑞
張躍孚
韓金福
夏月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