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

中央通訊社是中國國民黨所創辦的原中國官方通訊社,簡稱“中央社”,英文縮寫CNA。1924年4月1日成立於廣州。1927年遷往南京。1932年進行改組。1949年遷至台北。1973年改為中央通訊社股份有限公司。該社在台中和高雄設有分社,在台灣其他地方設有辦事處,世界一些城市設有分社或辦事處。主要業務是通過新聞廣播和發行新聞稿,向台灣地區及世界各地的新聞機構提供新聞和新聞圖片,向台灣各新聞機構及有關部門供應西方主要通訊社的英文電訊,向台灣金融機構和工商企業提供經濟新聞及海外商情等。

中央通訊社是中國國民黨所創辦的台灣官方通訊社,簡稱“中央社”,英文縮寫CNA。
中央社中國國民黨中央所屬通訊社。1924年4月1日廣州成立,初由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宣傳部主辦,首任主任梅恕曾,主要任務為報導黨務訊息。後報導內容擴大至國內外新聞,並向全國各地報紙供稿,成為國民政府的輿論機關,對北伐戰爭起過一定宣傳作用。
1932年5月1日,中央社改為社長制並獨立經營。中央社成為社會事業,機構獨立,對外直接使用「中央通訊社」名稱。自設無線電台,建立遍及全國的大通訊網。新社址在南京洪武路壽康里,設編輯、採訪、事務三組。
蕭同茲社長就任之初,即延攬電訊專家高仲芹為顧問,主持電台設立,與路透社洽談接收南京、上海電台等事務。1933年4月,高仲芹就任中央社首任電務組主任。同年7月,南京、上海、北平、天津、漢口、香港、西安七大都市電訊網全部完成。1931年12月,國際聯盟派出李頓調查團調查中國與日本在中國東北的爭端。1932年10月2日,調查團發表報告,指出九一八事變是日本侵略行為,這項報告被指定同時在日內瓦、南京、東京三地發表。兩萬四千多字的中文譯本下午四時從外交部送達,中央社在極短促的時間內完成這項重要新聞的傳播與發稿,讓京、滬兩地報紙得以在次日同時刊出李頓報告書全文,這在​​全國電訊網尚未建立完成的當時,是相當大的挑戰。
蕭同茲社長向《北平英文時事日報》編輯任玲遜先生提出籌設英文部的構想,並接受任先生的建議,於1933年9月在天津分社首先編髮英文新聞稿。1934年9月,總社開始編髮英文稿,同年底播發英文電訊,不僅實現了與外國通訊社交換英文稿的目標,亦打破外國通訊社對國內外文報紙的新聞壟斷。除了總社之外,各地分社也陸續成立英文編輯部門,負責將當地新聞譯成英文,由電台發至總社。替中央社建立英文通訊網的功臣,就是總社第一任英文編輯組主任任玲遜。鑒於中日關係緊張,戰爭已不可避免的態勢,為報導日本動態,1936年6月,中央社禮聘知名報人陳博生出任東京特派員,並成立東京分社,成為中央社第一個國外分社,也是中央社邁向國際通訊社的第一步。中日戰爭開啟後,陳博生被迫回國,總社遷至重慶後,蕭社長請他擔任中央社第一任總編輯。
1936年6月,中央通訊社採訪部主任馮有真奉派前往柏林採訪第十一屆奧運,成為我國第一批採訪奧運會的記者之一。
1937年8月13日,日軍進犯上海地區,爆發淞滬會戰。這場戰爭歷時三個月,成為中日全面開戰以來第一場重要戰役。中央社上海分社派記者到前線隨軍採訪,每天用電話與信鴿傳遞戰訊。
1937年9月25日,中央社南京壽康里總社被日軍轟炸,電務部人員緊急改由上海分社接替廣播。在日本同盟社發布訊息稱此後將再也聽不到「中國人的聲音」的數小時之後,中央社CAP(甲種廣播)重新出現,繼續傳播讓日軍頭痛的新聞。
1937年12月,中央社總社遷至漢口,國際新聞攝影社(簡稱國際社)的圖片資料。1938年5月,總社攝影部成立,首任主任為羅寄梅。。1938年10月,總社由漢口遷重慶。
中央社在1931年10月曾與路透社、合眾社、哈瓦斯社訂立交換新聞契約,收回他們的在華發稿權,但契約僅具法理意義,並未實質生效。1934年1月中央社收迴路透社在我國上海以外各地的中文發稿權;1937年與合眾社訂立契約,在南京編髮該社中文稿;1938年開始編髮對國外新聞廣播;1939年9月接收法國哈瓦斯社英文稿在重慶發行權;同年11月接收德國海通社電台,抄收並編髮該社新聞廣播。歷經8年的奮鬥,中央社終於完全收回外國通訊社在華發稿權。
1945年8月14,日本正式宣布無條件投降,八年抗戰終獲勝利。1945年9月2日,太平洋盟軍統帥麥克阿瑟將軍在密蘇里號艦上主持受降典禮,美軍公共關係主管宣布世界五大通訊社有優先發新聞電的權利。這五大通訊社就是美聯社、合眾社、國際社、路透社和中央社。
抗戰勝利後,中央社開始籌劃自重慶遷回南京,並且積極計畫發展成為名實相符的國際性大通訊社。為了加強國內外新聞電訊傳遞,蕭同茲社長毅然用歷年結餘外匯,向美國訂購三百瓦特發報機30架,交流收報機70餘架。1947年冬天,南京和平門外燕子磯附近的吉祥村國際發報台落成,隔年春天就開始對歐美播發新聞。經過復員後三年的發展,到1948年時,國內有52處分支機構,國外有25處,全社員工2,653人,是中央社歷史上最鼎盛的時期。
1949年11月遷往台北,1950年9月,中央社在台北成立相當於企業機構董事會的管理委員會,蕭同茲先生擔任主任委員,聘請從事報業、廣播事業多年且聲譽卓著的曾虛白先生繼任社長。中央社在曾社長的領導下,進入積極開展新業務的新時代。中央社遷台後,總社設在西寧南路,1963年的葛樂禮颱風,洪水淹進總社一樓,中央社同仁置身大水危樓中,仍然發稿不輟。四個月後,曾虛白社長努力奔波三年的松江路四層辦公大樓竣工,於1964年1月5日遷入新廈。至此,中央社許多計畫與新業務得以順利付諸實施。中央社第三任社長馬星野先生於1964年上任,為因應新聞事業現代化,先後採取五項改進措施,包括使用頁式傳真機、租用海底電纜、太平洋通訊衛星設備、電動打字機,以及遷建無線電收發報台,添置電訊設備。面對傳播科技的發展,中央社力求與時俱進,逐步邁向現代化。
「經營企業化」一直是中央社業務發展的目標。1972年6月,曾主持廣播、報業,新聞經驗豐富的魏景蒙接任中央社社長。隔年4月,中央社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希望結合大眾傳播界,以民營企業方式經營中央社,強化其新聞競爭力。
1981年5月,中央社正式對國內各媒體訂戶使用電腦發稿。1989年中央社推動電腦網路發稿系統,1990年11月中文電腦網路發稿系統即正式啟用。1993年11月中央社首次製作語音新聞,提供廣播電台播放。這是中央社在全面電腦化之後,嘗試走向全媒體的創舉,為日後發展影音新聞與多媒體資訊產品奠定良好基礎。繼新聞作業全面電腦化之後,中央社推出即時新聞網,並與各大電信業者合作,提供行動加值服務,是國內最早投入網路、行動資訊服務的媒體。

著名通訊社

通訊社是以採集和發布新聞為主要職能,以報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為主要對象的新聞機構。比如新華社等。本期任務讓我們來盤點各地著名的通訊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